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蝴蝶兰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全 文 :江苏农业科学 2X( 拓年第 4期 一 6 5 一
蝴蝶兰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徐建新 , 丁 峰 , 孙 莉 , 朱秀琴
(江苏省张家港市农业试验站 ,江苏张家港 2巧 6 16 )
摘要 : 本文就蝴蝶兰软腐病的病原菌 、 发病症状 、发病规律与条件 、 诊断技术以及防病措施进行了系统介绍 ,
为蝴蝶兰的设施栽培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和较好的经验 。
关健词 : 蝴蝶兰 ; 软腐病 ; 发生 ; 防治
中图分类号 : 54 36 .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X() 2 一 1302( 2X() 6 )04 - 仪巧5 一 01
蝴蝶兰软腐病是目前蝴蝶兰设施栽培中最普遍
且最致命的病害之一 。 该病害寄主范围广泛 ,可感
染一般蔬菜作物如马铃薯 、芹菜等 ,也可引起园艺作
物如菊花 、广东万年青等组织腐烂或植株凋萎 ,也可
以危害文心兰 、石解兰 、狐狸尾兰等兰科植物 。 该病
地理分布很广 ,欧 、美 、亚 、澳洲均有本病引起各种作
物软腐 、萎凋或矮化的记录 。 我站组培成功的蝴蝶
兰在设施栽培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软腐病发生 ,
对软腐病防治效果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蝴蝶兰苗
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
1 发病症状
蝴蝶兰软腐病可以感染各生长期蝴蝶兰叶片的
不同部位 , 花梗 、花瓣及根也会受害 。 主要危害叶
片 ,叶片感染后会出现水浸状斑 ,面向光源呈半透明
状 ,扩展迅速 ,感病部位内部组织被细菌分解成水液
状 ,叶片失去支撑力而下垂 , 叶背面病斑颜色较深 ,
与浅绿色健康组织有明显区别 。 温湿度适宜时病斑
扩展迅速 , 3 一 s d 即可造成 20 c m 左右叶片全面腐
烂 。 叶基部或心叶受感染后 ,常在数天内导致整株
死亡 。 受害根的外表虽变色缓慢 ,不易察觉 ,但内部
已经腐烂分解成勃稠状液体 。 受害花梗尖端柔软而
下垂 ,受害花瓣则出现水浸状病斑 。
2 病原菌
病原菌属于原核菌 ,肠内生菌科 E , in记 属 ,革
兰氏阴性菌 ,兼性厌气细菌 , 菌体为棍棒状 ,大小 0 . 5
一 1
·
0 林m x l · 0 一 3 · 0 林m ,周身具鞭毛 ,在一般培养
基上形成乳白色具褶皱光泽的扁平菌落 。 生长最适
温度为 29 ℃ 。
收稿 日期 : 2 0 6 一 02 一 27
基金项目 :江苏省张家港市科技项目 (编号 : ZJ G Z以科 一 04 ) 。
作者简介 : 徐建新 ( 19 54 一 ) ,男 ,江苏张家港人 ,高级农艺师 , 主要从
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 侧 : ( 0 5 12 ) 5 5盯 15 9 0 。
3 发病规律与条件
温热 、多湿 ,尤其是有水膜存在的条件下最有利
于该病发生 。 温度在 27 一 31 ℃之间 , 相对湿度在
70 % 一 10 0% 时发病率最高 ,一年四季易发生 ,冬季
较轻 。 以管理不善 、密度较大 、 温湿度较高的温室内
受害最为严重 。 病菌在相对湿度 10 % 、 so ℃条件
下 3 h 完成侵人过程 。 28 ℃下病斑扩展最快 , 感染
后 l 一 Z d 内每日扩展 2 一 3 e m , 3 d 后每 日扩展 4 -
6 Cm
。 温度低于 20 ℃ 时感病率及病斑进展速度则
显著降低 。 病菌主要由伤 口或 自然孔 口 (如皮孔 )
侵人 。
病菌可在土壤或杂草上残存 , 残存期限因材料 、
叶龄 、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在种有蝴蝶兰的水草
上可存活两个月 ,在杂草上存活近 25 d 。 因此本病
的初次感染可能来自其他温室的病株 、其他寄主 ,或
是栽培器材等 。 杂草上残存的病菌经风雨飞溅至蝴
蝶兰植株后 ,可在叶片表面营腐生生活 ,存活期限约
45 d
。 当温湿度适宜时 , 自伤 口侵人感染 , 自病组织
上溢出的菌脓则成为最重要的第二次感染源 ,病菌
可在剪除的病叶中存活近 10 d 。
4 诊断技术
软腐病的症状随蝴蝶兰品种不同而略有不同 ,
与外州印入忿人oar sP p 或尸州入10 sP p 引起的黑腐病有
时肉眼难以区别 。诊断时可切取小块新鲜的软腐
(下转第 14 0 页 )
DOI : 10. 15889 /j . i ssn. 1002 -1302. 2006. 04. 026
14 0江苏农业科学 206年第 4期
壳聚糖涂膜鲜切蒲菜的褐变度低于对照蒲菜 , 而经
过降解的 1% 壳聚糖涂膜鲜切蒲菜褐变度均大于对
照蒲菜 , 表明经过降解的 1% 壳聚糖膜对鲜切蒲菜
的褐变无抑制作用 。
多酚氧化酶作为一种氧化还原酶 ,其活性随氧
气浓度的降低而减弱 。 由于壳聚糖膜的阻氧气性随
膜厚度的下降而下降 , 1% 壳聚糖浓度较小 , 在蒲菜
表面形成的膜较薄 ,透气率较高 ,无法抑制蒲菜的酶
促褐变 ;而 2% 壳聚糖浓度较大 , 能够形成一定厚度
的膜 ,降低了氧气通透率 ,抑制了鲜切蒲菜的酶促褐
变 ,起到了气调保鲜作用 。
由图 7 可看出 ,贮藏后 3 d 和 s d , 2% 壳聚糖涂
膜鲜切蒲菜的褐变度先随壳聚糖相对分子量的下降
而下降 , 在相对分子量为 8 . 34 左右时达到最低 , 其
涂膜蒲菜的褐变度约为对照蒲菜的 70 % ;然后又随
壳聚糖相对分子量的下降而上升 。 表明壳聚糖膜对
鲜切蒲菜褐变的抑制作用随壳聚糖相对分子量的下
降而先上升 , 随相对分子量的进一步下降而降低 。
这是由于壳聚糖膜的阻氧气性随相对分子量的下降
而下降 ,高分子量壳聚糖膜的氧气通透性较低 ,导致
蒲菜呼吸作用受阻 ,起不到保鲜作用 ;而低分子量壳
聚糖膜的氧气通透性较高 , 达不到降低氧气体积分
数的作用 ,对鲜切蒲菜的酶促褐变抑制作用降低 ,保
鲜效果较差 。
3 结论
室温 ( 25 一 30 ℃ )下壳聚糖对鲜切蒲菜的涂膜
保鲜效果与壳聚糖的相对分子量和涂膜剂浓度有
关 。 1% 和 2% 的不同相对分子量的壳聚糖膜对鲜
切蒲菜均有一定的保水作用 , 其中相对分子 量为
8
.
34 万的 2% 壳聚糖膜保水效果最佳 ,能显著降低
鲜切蒲菜的失重率 。
1% 的不同相对分子量的壳聚糖膜对鲜切蒲菜
的褐变无抑制作用 , 而经过降解的 2% 壳聚糖膜对
鲜切蒲菜的褐 变有抑制作用 , 其 中相对分子量为
8
.
34 万的 2% 壳聚糖膜对鲜切蒲菜的褐变抑制作用
最强 。
参考文献 :
[ 1〕柯卫东 , 孔庆东 . 蒲菜资源及分类研究【J」. 长江蔬菜 , 19 9 8 ( 5 ) :
2 6 一 27
.
「2」朱明超 , 王伟中 ,罗伯祥 , 等 . 江苏淮安地区特有地方蔬菜品种
[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 0 3 ( 5 ) : 7 1 一 72 .
[ 3」张素华 ,朱 强 , 夏艳秋 ,等 . 蒲菜天然保鲜剂的筛选及其应用研
究【J] . 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 0 02 , 23 ( 4 ) : 75 -
7 8
[ 4 」夏艳秋 ,朱 强 . 植酸对蒲菜的保鲜效果研究「J〕. 淮海工学院
学报 , 2 0 0 3 , 12 ( 1 ) : 4 8 一 5 1 .
[ 5 」夏文水 , 张 帆 , 何新益 . 甲壳低聚糖抗菌作用及其食品保藏中
的应用 [ J ] .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 19 9 8 , 17 ( 4 ) : 10 一 14 .
(上接第 65 页 )
组织 , 置于载玻片上 ,加 1滴水 , 覆上盖玻片 ,直接在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如发现成群或成团活泼游动的
微小菌体自组织中涌出 ,可初步确定为细菌性病害 。
进一步确定可将马铃薯或结球白菜的中肋组织清洗
干净 , 切成 3 一 5 Cm 大小 , 以针刺洞 , 取一小块蝴蝶
兰软腐组织置于伤口处 , 将整块组织置于含湿棉球
的塑料袋中 ,在 28 一 30 ℃ 下 ,经 24 一 28 h ,如组织 自
接种处腐烂 ,可认定其为软腐病 。
5 防治
( 1) 选用清洁的栽培基质 , 彻底清除病株及温
室内外杂草 , 避免混植其他植物 , 以减少本病感染
源 。 ( 2) 采用滴灌 。 如为喷灌 ,则应控制灌溉频率 ,
保持温室内适度通风 , 以避免叶片表面积水 ,减少病
菌传播与感染 。 浇水宜在上午 , 下午 、傍晚不宜浇
水 ,否则叶面留水过多 , 易造成软腐病发生 。 ( 3) 保
持适当植株间距 ,避免叶片相互摩擦造成伤口 , 以防
止病菌侵人 。 (4) 适量施用氮肥并保持充足 的光
照 , 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 。 ( 5) 及时处理发病植株 ,
减少传染源 。 处理发病植株的方法是 : 首先剪除发
病部位或组织 , 一般从病斑边缘 5 一 10 。 m 处剪除 ,
因这里虽无明显的症状表现 , 但内已潜伏病菌 。 病
部剪除后 ,在剪 口处用高浓度的药剂如多菌灵等涂
抹处理 , 这样可及时阻断病害进一步扩展 。 ( 6) 化
学防治 , 以 40 % 铜快得宁可 湿性粉剂 40 倍液 ,
39 % 硫酸快得宁可湿性粉剂 40 0 倍液 , 7 % 氢氧化
铜可湿性粉剂 40 倍液 , 30 . 3% 四环霉素可溶性粉
剂 1 0 0 倍液 , 68 . 8% 多保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1 00
倍液喷施 ,均有显著防治效果 ,尤其是后两者效果较
为突出 。 药物应轮流使用 ,避免诱发病菌抗药性 ,并
应添加良好的附着剂 , 以提高防治效果 。 但是病菌
一旦侵入 ,药剂均无法抑制病斑的扩展 ,连续使用同
一药剂可能诱发抗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