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半矮秆小黑麦主要农艺性状改进的观察



全 文 :19 8 5年 6月 第三期
半矮杆小 黑麦主要农艺
性状改进的观察 `
张成琦
( 贵州农学院)
自19 8 7年贵州小黑麦种植面积发展到 8 2. 6
万亩以后 , 由于多种原因 , 种植面 积 又 趋 下
降 , 目前可以说是一个低潮时期 。 虽然种植面
积迅速下降的原因是多 方面 的 , 但 其中 一个
重要原因是当时推广的品种是一些 高秆 类 型
(植株高度在 14 0厘米左右 ) 的品种 。 例 如 小
黑麦 2 号 、 3 号 、 71 号等 。这些品种在贵州各地
的瘦瘩中下等土地上栽培但仍可比当地小麦增
产 3 1 . 8一 1 7 2 . 8% 。 在产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
比 , 加上推广地区生产条件和手段的落后 , 以
及栽培面积迅速发展过程中所 造 成 的品种 混
杂 , 品种本身脱粒困难 , 成熟期较晚等障碍因
素的影响 , 大大限制了这些高秆品 种 潜 力 的
发挥 。
从生产实践中反馈回来的问题 , 也就提出
了如何针对小黑麦推广中的障碍因素 , 在育种
巾迅速改进小黑麦的主要农艺性状 , 使之更符
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 为了使小黑麦产量有较大
幅度的提高 , 首先必须使株高从过去 的 1 40 厘
米左右降低到 1 0 一 1 10 厘米 , 在基本解决结实
率和饱满度的基础上 , 逐步综 合 半 矮 秆、 早
熟 、 较容易脱粒等重要农艺性状 , 迅速培育出
一批半矮秆型 的优 良小黑麦品种 供 生产 上 利
用 。
从战略上看 , 逐步将半矮秆品种引下山来
和现有的小麦栽培品种展开竞争 , 无疑在育种
上还有相当艰巨的工作要做 , 但这里能否站住
脚 的关键 , 还是取决于与产量有关的重要农艺
性状的改进程度 。
这方面的工作 , 近年来在中国农科院小黑
麦育种家的努力下 , 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 一批
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半矮秆小黑麦材料 已经培
育 出来 , 尽管在某些重要农艺性状上与栽培小
麦还有一定差距 , 但可以预计 , 随着重要性状
的不断改进 , 小黑麦栽培的发展 , 肯定会再一
次兴起 。
贵州是小黑麦发展的老区 , 很多单位对小
黑麦的研究并未间断 。 从 1 0 5 1~ 1 9 5 4年 , 我们
先后从中国农科院多倍体研究室引入半矮秆小
黑麦材料数百份 , 在贵阳花溪进行观察选择 ,
并鉴定其重要农艺性状的改进程度及适应性 ,
以期选出适合贵州栽培的半矮秆小黑麦供生产
不(!用 。
一 、 观 察 结 果
(一 )植株高度
中国农科院每年从成都的试验基地上 , 选
择表现 良好的半矮秆株系 , 分别寄送到贵州有
关单位进行选择鉴定 , 从我们近年引进种植的
材料来看 , 植株高度有了明显的下降 。 1 9 8 4年
表 1 14 1个小黑窦株系株高分布频率
植株高度等级
(厘米 )
占总株系
数 %
.…4n月性O曰Q口1上2,自nO`qJl
小黑麦
7 0一 7 9 。 9
8 0一 8 9 。 9
9 0一 9 9 。 9
1 0 0一 1 0 9 。
1 1 0一 1 1 9 。
1 2 0一 1 2 9 。
1 3 0一 1 3 9 。
1 4 0以上
néùon,八占00弓.小麦
C K
阿 波
绵阳 1 1号
他 诺 瑞
夏收时 , 对 1 41 份株系材料田间测定其高 度 可
见 (表 1 ) ,其平均高度主要集中 在 90 ~ 12 0厘
米之间 , 占所观察总材料数的 79 . 5% , 相当一
部份株系植株高度与对照小麦品种阿波相当 。
7 0一 90 厘米及 1 20 厘米的高度 ,分别只 占15 , 6 %
和1 4 . 9 % 。 在观察的 141 份材料中 ,除低代材料
. : 文内所指小黑麦均为八倍体小黑麦
DOI : 10. 16590 /j . cnki . 1001 -4705. 1985. 03. 038
种 子 1 9名 5年 e月
( F
。代 )4 4份株高间尚有较大程度分离外 , 其他
材料多系高代杂后 ( eF ) 株高差异 相 应 比较稳
定。 根据室内对部分比较稳定的高代优 良半矮
秆株索株高变异情况分析于表 2 。
表 2
组 合 代 号
(或品种 ) 株 系 号
部分优良小盘班株系株高分布的标准差
株 高 变 幅
最 矮
}
最 高
!

1 9 8 4年在花溪平均株高 士 S . E
(厘米 )
变异系数%
C

V
一0d0自7.一厅`通孟QU一通O心竹子一OU甘止ù行了八舀1上一月往OOUU一,J斤古一勺一J.上OUōU一n曰OUI玉一11工
l
4153一21028一h 3 7 9 7 F .
h 3只s 1F 。
五3 9 o s F 。
0 1 5 0一 0 1 5 3一9
0 1一 0 1 0一 8
0 6 7 9一 0 6 8 2一 4
9 5
8 7
8 7
小麦阿波
小麦绵阳 1 号
9 5
7 g
1 0 8

8 士 6 。 0 6 . 5 。 5 7
6 1 8 1

9 7 土 2 . 6 6 1 3 。 2 5
由表 2可见 , 对照小麦阿波和绵阳 n 号在
贵阳的株高 , 分别为 10 8 . 8及 82 . 0 厘 米 , 它们
的标准差分别为 6 . 06 和 2 . 6 厘米 。 株高在品种
内的变幅相应较低 , 变异系数也较低 。 小黑麦
虽然株系内株高变幅还较小麦大 , 但标准差及
变异系数仍在 10 厘米及 10 %以下 , 表明由环境
因素而致使变异的幅度较大 。 虽然上述小黑麦
株系内标准差还没有小到缩阳 n 号的程度 , 但
如果再继续选择 , 在株高整齐度上 , 将会更加
接近小麦 。
(二 )株高与穗部性状
高秆小黑麦具有大穗多花的特性 , 这是小
麦所远不能及的 。 例如七十年代后期 , 在贵州
大田栽培的高秆小黑麦穗长平均在 12 厘米 以
上 , 每穗有效小穗数在20 个左右 。 而大田栽培
的小麦阿波穗长一般只有 8 一 9 厘米 ; 每穗有
效小穗数在 15 个左右 , 只及 小 黑 麦 的 75 % ,
因此在产量上小黑麦能显著优于小麦 。 小黑麦
株高降低后 , 能否保持住小黑麦的大穗多花特
点 , 这是普遍关心的问题 。 根据株高与每穗小
穗数 、 穗粒数间的相关分析 , 这 一 方面 因 组
合 、 株系间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 但从相当一
部分组合或株系来看 , 小黑麦株高降低后 , 仍
然能够保持相应的大穗多花特征 , 不论穗长和
小穗数 , 均显著优于对照小麦品种 。
从 1 9 8 4年夏收的 h 37 97 F 。 组合不同株系中
选取了部分典型材料进行的株高与小穗数 、 株
高与穗粒数的相关分析表明 , 同一组合不同株
系间株系内相关程度有较大差异 (表 3 ) , 分析
似乎表明 , 不同株系间有随株高标准差的加大
相关性愈显著 的趋 势 。 例 如 0 1 6 8一 0 1 6 1一 6 2
这个株系株高标准差较小为 士3 . 7 4厘米 , 与每
穗小穗数及穗粒数的相关程度也较低 , : 值分
别 为 0 . 3 2 7 9 及 0 . 4 8 57 , 而 0 1 6 8 8一 0 1 6 6 9一 2
这个株系株高标准差在 士 13 . 1厘米时 , 株高与
每穗小穗数 、 穗粒数间的相关胜较为明显 , : 值
表 3
株系 (或品种 ) 号
“ 79 了F 。株系内 、 株系间株离与每蕊小穗救、 趁拉戴间的相关性
(厘米 )
每穗小穗数
(个 ) 每穗粒数
相 关 系 数 下
.`
.
1
se
一.胜.几
1
.
.
0 1 5 8一 0 1 6 1一 6 2
0 15 0一 01 53一 9
0 1右6 8一 0 1 6 6 9一 2
1 0 0

8 士 1 6 。 6
1 0 8

8 士 6 。 0 6
8 1

9 士 2 ` 8 8
1 3

6 士 2 。 7 6
12
。 了士 忿。 12
12

5 土 3 。 1 7
2 2
.
9 土 4 . 4 0
2 3
.
3 士 0 。 9 3
2 2
.
6 士 1 。 0 3
5 9 土 6 。 4 8
株高与每稠` 坐丝鳖`
0
`
3 2 7 9
4 4

4 土 2 。 5 1
4 7

9 士 5 。 6 9
4 6 9 3
7 1 73
株高与每穗 粒 数
0

4 8 5 7
0

568 1
0

8 31 6
株系内
0

6 1 8 5
0

4 7 7 4
0

2 9 2 2
J,O口二d丹匕00odh 3 7 9 7 F 。株系间
小麦阿波
小麦绵阳 n 号
1 2
.
5 士 5 .
1 0

2 士 2 。
9

1 土 1 。
2 3

5 土 2 。 0 2
1 9

6 士 1 。 7 3
1 9

8 士 1 。 9 9
6 1
,
0 土 9 。 3 5
4 6

3 士 3 。 3 9
3 9

5 士 2 。 3 0
0

7 1 6 0
0

5 4 3 4
0

2 7 2 7
第三期 半矮秆小黑麦主要农艺性状改进的观察
分别为 0. 7 1 7 3及 0. 8 31 6。 如与对照小麦绵阳1
号比较 , 目前的半矮秆小黑麦在株 高 与 小 穗
数 、 穗粒数间的相关性受遗传因 素 的 影响 还
比较大 。 少数与小麦相关性相近的株系稳定性
比较好 , 植株矮化后仍保持了大穗的特征 , 如
h 3 7 9 7 F
。中的 0 15 0一 0 2 5 3一 9株系 , 其株高与穗
部性状的稳定性与小麦阿波相似 , 目前已在重
点稀播繁殖观察中。
(三 ) 株高与结实率 、 ` 千粒重的关系
1 9 8 4年夏收时 , 结合 田 间 选择 , 选 取 了
32 5个单株 ,测定了半矮秆小黑麦的结实情况及
千粒重 。 从结实分布频率来看 (表 4 ) , 大多数
半矮秆材料结实情况 良好 , 结实率在70 %以上
的比例达到 62 . 1% , 有的已接近或超过早期推
广的高秆品种的结实率 。 例如 19 7 8年测定在贵
州当时试种的八个高秆品种 (小黑麦 2 号 、 3
号 、 71 号等 ) ,平均结实率为 73 . 5% (小麦阿波
为 75 % a) 这次收获的结实率及饱满度均较理想
的 h 3 7 9 7 F 。 的。一5 0一 0 1 5 3一 9株系结实率平均
达到 7 6 . 5% , 在 h 3 7 97 F 。 中的 其他 株 系 , 如
0 1 5 0一 0 1 5 3一 1 0 、 0 1 5 8一 0 1 6 1一 2 9 、 0 15 8一 0 1 6 1
一32 等也都表现良好 , 不论在株高、 株型 、 穗
表4 小 黑 麦 结 实 率 分 布 频 率
\ 、
\ 结实率 % 】 70 % 以下 7 0 . 1一 7 5% 7 5 . 1一 80 % } } 80 % 以上 } 合 计
麦 别 \ }
株 数 { ,、 }
一株 数 1 % )株 数 1 % {株 数 … % {株 数 } %、 、 l 尸 1 , I J ! 1 1 1一:一ón口,é1.!!.口月已r卜Q山,土6八1小 黑 麦小麦阿波 C K , 2 3 …3 7 ·} …:::部性状 、 千粒重 、 结实率等与对 照 小 麦 阿波比较都已达到较理想的程度 。 从测定的小黑麦h 3 7 9 7 F 。 株系内及株系间株高与结实率 、 千粒重的相关分析表明 (表 5 ) , 0 15 0一 0 1 5 3一 9 等三个株系株高已降到本地推广小麦 阿 波 的 高 度 , 千粒重及结实率的稳定程度 已接近小麦品种 。 例如各株系植株高度与千粒重 、 结实率的相关系数 r 值分 别 在 0 . 2 7 7 7一 0 4 4 6 3及 0 . 3 3 8 6一 0 4 2 9 9之间 , 相关性不显著 。从上述半矮秆小黑麦株高与每穗小穗数 、
表 5 龄 79 7 F 。株系内 、 株系间株高与千粒置 , 结实率相关性
项 目
株系 (或 品种 ) ~ ~ \ 一 _
株 高 千 粒 重
( 克 )
实 率
株高变幅
(厘米 ) ( % )
0 1 5 0一 0 1 5 3一 9
0 1 5 0一 0 1 5 3一 1 0
0 1 5 8一 0 1 6 1一 2 9
1 0 1

3 士 4 。 7 9
1 0 3

4 士 4 。 8 6
9 8

9 士 5 . 1 1
9 5一 1 1 0
9 1一 1 1 2
8 8一 1 0 1
通4 . 3 5 士 2 . 5 0
4 2

4 1 士 3 。 1 0
4 3

7 8 士 3 。 6 1
7 3

0 1 士 2 。
7 6

5 1 士 3 .
7 6

3 士 3 。
…古彝参
{
。 . 2 7 7 :
}
。 . 4 2 0 9
…:::!::…::::::
株系内
h 3 7 9 7 F
。株系间
小麦阿波 C K
1 00

8 士 1 6 . 6 7 8一 13 5 4 2 。 5 8 士 1 2 7 8 . 7 士 8 . 4
1 0 8
.
8 士 6 . 0 6 9 5一 1 2 0 4 2 。 3 0 士 2 。 6 2 7 8 . 8 士 3 。 2
穗粒数 、 千粒重 、 结实率等重要农艺性状分析表
明 : 小黑麦在矮化过程中 , 重要农艺性状的改
进已有较大进展 。 但是要作为一个新作物 、 新
品种去推广 , 受到的限制因子是多方面的 , 除了
考虑与产量品质有关 的农艺性状需要改进外 ,
其他因子诸如生育时期 , 脱粒性 , 抗病性等亦
属重要的限制因子 。 要想把这些性状都以最佳
状况综合到一个新品种中 , 看来不是一下子可
以作到的 , 需要逐步在改进中完善 。
二 、 存 在 问 题
1
. 种子的饱满度 : 种子饱满度是一个新品
种能否推广的重要农艺性状指 标 , 也是 衡 量
一个品种食用价值的重要标志 。 过去推广的高
种 子 1 5 5 9年 6月
秆小黑麦品种由于种子饱满度较好 , 才有较大
面积的推广 , 随着小黑麦茎秆的矮化 , 普遍的
趋势是种子饱满度都有不同程 度 的 降低 。 从
19 84 年以籽粒饱满度为中心 , 结合其他重要综
合农艺性状所选择的 15 6个单株材料籽 粒 饱满
度分布频率来看 (表 弓 ) , 籽粒饱满度在 ` 3级以
下的仍占邓 ` 2 9% , 而株高在 1 10 厘米以下 , 饱
满度较好在 3 级或 3 级以上的 单 株仅 只有 19
株 , 占总选株数 的 12 . 17 % , 而 在其 中只有
il 3 9 0 s F
6
(行株号 0 6 6 3一 06 6 6一 4 5) 才达到了小
麦籽粒的饱满度为 2 . 5级 , 但粒型又属 小 粒类
型 。 当然也还有些株系表现较为突出 , 例如组
合代号为 ’了2 3了F 。 (行株号为 0 3 1 8 8一 2 ) 株高
1 15 厘米 , 籽粒大而饱满 ,部分单株籽粒饱满度
已达到 2 . 5级与小麦相近 , 但尚属低代 材料 ,
需要进一步继续观察选择 。
裹` 15 6 个 单 株 籽 较 饱 满 度 分 布 颇 率

饱满度 (级
株高 (厘米 )
三垫些二一…-乌三川二兰一遭一、 二 , } 占总株数 } , ;、 I 占总株数 ! 。 ` } 占总株数生二竺」一一些一止竺_ ” { % I’ ` ’ ` { _兰 ~一
1 0 9
,
9以下
1 1 0 以上
合 计
1 9
1 8
3 7
1 2

1 7
1 1

5 4
2 3

7 1
1 0 3
l 6
1 1 9
6 6

0 3
1 0

2 6
7 6

2 9
1 2 2
3 4
1 5 6
7 8
.
2 1
2 1

7 9
1 0 0
.
0 0

注 : 对照小麦品种阿波 、 绵阳 n 号 , 他诺瑞 , 籽粒饱满别为 2 . 3 , 2 . 1 、 2 . 1级 。
2
. 生育期 : 从 19 8 2~ 1 9 8 4年引进种植的半
矮秆材料 , 在熟期上绝大多数均比栽培小麦晚
熟 5 一 15 天不等 , 这在生长季节较短 、 二熟茬
口安排时间较紧的地区 , 仍是一个矛盾 。 但小
黑麦成熟时茎叶落黄好又是其优点 。
3
.病害间题 : 几年试验未对病害作详细观
察记载 , 据 1 9 81 一 1 9 8 4年田间目测及初步记载
观察 , 总的认识是小黑麦的锈病 (特别是条锈
及秆锈 ) 及赤霉病 , 有随小黑麦茎秆的矮化病
害逐步加重的趋势。 但也有一些 半矮 秆 材料
表现了较强的抗病性 , 如组合代号为 y 1 2 9 F 3的
这个株系 , 不但籽粒饱满度好 , 而且对锈病及
赤霉病均表现为高抗 , 需要进一步重点观察 。
近几年 , 对从成都小黑麦遗传试验基地中
引来的半矮秆小黑麦的观察中 , 得到的一个印
象是 : 在改进与产量有关的重要农 艺 性 状方
面 , 确 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 许 多有 希望 的
材料正在选择繁殖中。 1邹 4年贵州省又开展了
半矮秆小黑麦与小麦比较的品种区域适应性试
验 , 以期在全省不同地区了解一些定型品系或
材料与小麦的竞争力 , 为进一步推广半矮秆小
黑麦作一些技术准备日
参 考「 文 做
1
. 严育瑞等 , 八倍体小黑麦的矮化 基因 , I 株高
的分布类型 , 中国农业科学 1 9 8 1年 6 期
2
. 奎文鲍等 , 八倍体小黑麦株高结实率和种于 饱
满度的遗传分析 , 种子 1 9 8 2年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