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2010-06-25
基金项目: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2008B050100001)、广东省农科院支撑项目(07-支撑-39)、广东省科技条件建设项目(粤科财字[2009]190 号)
作者简介:操君喜 (1968-),男,广西桂林人,副研究员,从事观赏园艺植物研究。
注:吕复兵为通讯作者。
P42×P39 蝴蝶兰 F1代性状分离研究
操君喜,陈和明,吕复兵,朱根发,孙映波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花卉研究所,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以蝴蝶兰 P42 为母本、P39 为父本进行常规杂交,研究其 F1 代性状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F1 代各
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或高于或低于双亲,表现为中亲优势或正向超亲优势或负向优势;从频次分布图分析,F1
代的优势性状表现在叶数、叶色、花朵数和花色上,其中,花色、花朵数和叶色的变异系数最大,依次为 29.16%、
28.74%、28.32%,是 F1代选择优良单株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蝴蝶兰;F1代;性状分离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0.04.004
中图分类号:Q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10)04-0010-04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Segregation of F1 Generation
from P42×P39 in Phalaenopsis
CAO Jun-xi, CHEN He-ming, LÜ Fu-bing, ZHU Gen-fa, SUN Ying-bo
(Guangdong Key Lab of Ornamental Plant Germplasm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Flo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hybrid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ross of P42 with P39 in Phalaenopsi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segregation of F1 generation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were between the two parents or higher or lower than their parents, which showed
mid-parent heterosis or positive or negative heterosis advantage. From the frequency map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of F1 generation were in leafs, leaf color, flowers and flower color.
Among them,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flower color, flowers and leaf color were 29.16%, 28.74%,
28.32%,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the focus of fine individual from F1 generation.
Key words: Phalaenopsis; F1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segregation
蝴蝶兰(Phalaenopsis)属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花形奇特、花色艳丽、色泽丰富、花序整齐、
花期长,素有“洋兰皇后”的美称,观赏价值极高,深受人们喜爱。目前,对蝴蝶兰的研究主要集中
于杂交技术[1]、组培快繁[2]、栽培技术[3]、花期调控[4]、规模化生产[5]等方面,而对蝴蝶兰杂交后代性
状分离的研究报道较少[6]。本文利用蝴蝶兰P42×P39的杂交F1代进行性状分离研究,为F1代定向选择、
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7年2月在广东省名优花卉种质资源圃内,选取优良、无病害蝴蝶兰P42为母本、P39为父本进行
授粉杂交,5个月后获得杂交果荚,并进行无菌播种,2008年1月出瓶种植F1代1 500株(5 cm苗),2009
年3~5月F1代首次开花(8 cm苗)。
2010,39(4):10-13.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第 4 期 操君喜,等:P42×P39 蝴蝶兰 F1代性状分离研究 ﹒11﹒
1.2 方法
2009年3~5月,从F1代1 500株苗中随机挑取285株进行性状调查,调查9个性状为:株幅、叶长、
叶宽、叶数、叶色、花枝长、花径、花朵数、花色。在9个性状指标中,株幅、叶长、叶宽、叶数、花
枝长、花径、花朵数为定量指标,其数值均为平均值;叶色、花色为定性指标,通过打分将定性指标
量化,叶色:淡绿(1分)、绿(2分)、深绿(3分);花色:浅紫边白(1分)、浅紫(2分)、紫红
边白(3分)、紫红(4分)、深紫边白(5分)、深紫(6分)。
1.3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计算各性状平均值、变幅、变异系数,利用SA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频次分布图[7]。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及F1代性状分离变异
亲本及F1代植株性状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双亲间差异较大,父本P39的株幅、叶长、叶色、
花枝长、花径、花朵数、花色均高于或等于母本P42,但叶宽和叶数少于母本P42。亲本的叶长、叶宽、
花枝长、花径、叶色和花色差异较大:父本的叶长、花枝长和花径分别高于母本2.2 cm、11.5 cm和2.0 cm,
父本的叶色绿色,花色紫红,母本的叶色浅绿色,花色紫红边白,但母本的叶宽比父本宽1.3 cm。
F1代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或高于或低于双亲,表现为中亲优势或正向超亲优势或负向优势。
株幅变幅8.5~25.5 cm,介于或低于双亲;叶长4.5~15.7 cm,介于或低于双亲;叶宽3.8~7.6 cm,介
于或低于双亲;叶数2~6片,高于或低于双亲;叶色1~3,介于或高于双亲;花枝长15.0~43.0 cm,
介于或低于双亲;花径5.5~11.0 cm,介于或低于双亲;花朵数1~4朵,介于或高于或低于双亲;花色
1~6,介于或高于或低于双亲。从变异系数来看,花色、花朵数和叶色的变异系数最大,依次为29.16%、
28.74%、28.32%,表明F1代在花色、花朵数和叶色方面比双亲有更大的变异,花色从母本的紫红边白、
父本的紫红,到F1代的浅紫边白、浅紫、深紫边白、深紫,花色更加丰富;花朵数从父、母本各2朵到
1~4朵内均有变化;叶色从父、母本的绿色、浅绿,过渡到深绿;花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37%,介
于或低于双亲,表明F1代在花朵大小方面变化不大。
表1 亲本及F1代性状统计
双亲 F1 性状
P42 P39 平均值 变幅 平均值±标准差 变异系数 偏度 峰度
株幅(cm) 24.5 26.1 25.3 8.5~25.5 18.31±2.49 13.59 -0.35 1.11
叶长(cm) 14.4 16.6 15.5 4.5~15.7 9.78±1.72 17.57 -0.12 0.35
叶宽(cm) 7.8 6.5 7.15 3.8~7.6 5.70±0.67 11.78 0.25 0.01
叶数(片) 4 3 3.5 2~6 3.89±0.81 20.73 0.01 0.40
叶 色 1 2 1.5 1~3 2.09±0.59 28.32 -0.03 -0.18
花枝长(cm) 33.5 45.0 39.25 15.0~43.0 25.88±4.60 17.78 0.38 0.89
花径(cm) 9.0 11.0 10.0 5.5~11.0 8.75±0.82 9.37 -0.16 0.36
花朵数(朵) 2 2 2.0 1~4 1.98±0.57 28.74 0.11 0.55
花 色 3 4 3.5 1~6 3.96±1.16 29.16 0.04 0.57
2.2 F1代性状变异的频次分布
2.2.1 F1代株幅频次分布特征 从表1可知,双亲株幅平均值为25.3 cm,F1代平均值为18.31 cm,低于
双亲均值。从图1可以看出,F1代株幅的超亲优势不明显,表现为负向优势,主要集中在16.5~19.5 cm,
出现的频次为194次,占总频次的68.07%。
2.2.2 F1代叶长频次分布特征 双亲叶长平均值为15.5 cm(表1),F1代平均值为9.78 cm,低于双亲均
值。从图2可以看出,F1代叶长的超亲优势不明显,表现为负向优势,主要集中在8.4~10.8 cm,出现
的频次为211次,占总频次的74.04%。
第 39 卷 ﹒12﹒
2.2.3 F1代叶宽频次分布特征 双亲叶宽平均值为7.15 cm(表1),F1代平均值为5.7 cm,低于双亲均值。
从图3可以看出,F1代叶宽的超亲优势不明显,表现为负向优势,主要集中在5.2~6.0 cm,出现的频次
为188次,占总频次的65.96%。
2.2.4 F1代叶数频次分布特征 双亲叶数平均值为3.5片(表1),F1代平均值为3.89片,高于双亲均值。
从图4可以看出,F1代叶数的超亲优势明显,表现为正向的超亲优势,主要集中在4~6片,出现的频次
为206次,占总频次的72.28%。
2.2.5 F1 代叶色频次分布特征 双亲叶色平均值为 1.5(表 1),F1 代平均值为 2.09,高于双亲均值。
从图 5 可以看出,F1 代叶色的中亲优势明显,叶色为绿色的植株出现的频次为 183 次,占总频次的
64.21%;超亲优势次之,表现为叶色深绿,植株出现的频次为 64 次,占总频次的 22.46%。
2.2.6 F1代花枝长频次分布特征 双亲花枝长平均值为 39.25 cm(表 1),F1 代平均值为 25.88 cm,低
于双亲均值。从图 6 可以看出,F1 代花枝长的超亲优势不明显,表现为负向优势,主要集中在 31.0~
30.0 cm,出现的频次为 218 次,占总频次的 76.49%。
2.2.7 F1代花径频次分布特征 双亲花径平均值为 10.0 cm(表 1),F1代平均值为 8.75 cm,低于双亲
均值。从图 7 可以看出,F1 代花径的超亲优势不明显,表现为负向优势,主要集中在 7.8~9.6 cm,出
现的频次为 247 次,占总频次的 86.67%,更趋向于母本的花径 9.0 cm。
2.2.8 F1代花朵数频次分布特征 双亲花朵数平均值为 2 朵(表 1),F1 代平均值为 1.98 朵,与双亲基
本持平。从图 8 可知,F1 代花朵数主要表现为中亲优势,集中在 2 朵,出现的频次为 196 次,占总频
次的 68.77%;超亲优势次之,表现在 3~4 朵,出现的频次为 41 次,占 14.39%。
图1 株幅频次分布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 12 15 18 21 24
株幅(cm)
频
次
图2 叶长频次分布
0
20
40
60
80
100
4.8 7.2 9.6 12 14.4
叶长(cm)
频
次
图3 叶宽频次分布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4 4.8 5.6 6.4 7.2
叶宽(cm)
频
次
图4 叶数频次分布
0
50
100
150
200
2 2.4 2.8 3.2 3.6 4 4.4 4.8 5.2 5.6 6
叶数(片)
频
次
图5 叶色频次分布
0
50
100
150
200
1 1.2 1.4 1.6 1.8 2 2.2 2.4 2.6 2.8 3
叶色
频
次
图6 花枝长频次分布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5 18 31 24 27 30 33 36 39 42
花枝长(cm)
频
次
图7 花径频次分布
0
20
40
60
80
100
5.4 6 6.6 7.2 7.8 8.4 9 9.6 10.2 10.8
花径(cm)
频
次
图8 花朵数频次分布
0
50
100
150
200
250
1.05 1.95 2.85 3.75
花朵数(朵)
频
次
图9 花色频次分布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花色
频
次
第 4 期 操君喜,等:P42×P39 蝴蝶兰 F1代性状分离研究 ﹒13﹒
2.2.9 F1 代花色频次分布特征 双亲花色平均值为 3.5(表 1),F1 代平均值为 3.96,高于双亲均值。
从图 9 可以看出,F1 代花色的中亲优势明显,花色为紫红色的植株出现的频次为 169 次,占总频次的
59.30%,花色紫红边白的为 41 次,占 14.39%;超亲优势次之,表现为花色深紫红,植株出现的频次
为 46 次,占总频次的 16.14%。
3 结 论
蝴蝶兰是我国近几年来重要的年宵花卉,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发展前景广阔[8],但蝴蝶
兰的育种相对滞后,至今育成的品种数量有限[9]。因此,利用蝴蝶兰P42×P39的杂交F1代进行性状分离
研究,对F1代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表明,F1代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
之间或高于或低于双亲,表现为中亲优势或正向超亲优势或负向优势。从变异系数来看,花色、花朵
数和叶色的变异系数最大,依次为29.16%、28.74%、28.32%。花色从浅紫边白、浅紫、紫红边白、紫
红到深紫边白、深紫均有变化;花朵数1到4朵均有;叶色从浅绿、绿色到深绿均有变化。F1代的株幅、
叶长、叶宽、花枝长和花径的平均值均低于双亲,从频次分布图分析,表现为负向优势,中亲或超亲
优势不明显;叶数、叶色、花朵数和花色的平均值高于双亲或与双亲基本持平,从频次分布图分析,
叶数的超亲优势明显,中亲优势次之,相反,叶色、花朵数和花色的中亲优势明显,超亲优势次之。
以上表明,蝴蝶兰P42×P39经杂交后,F1代的优势性状表现在叶数、叶色、花朵数和花色上,其中花色、
花朵数和叶色的变异系数最大,是育种的重点,也是F1代选择优良单株的关键指标。
参考文献:
[1] 施隆文,等. 蝴蝶兰杂交育种技术的初步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4): 72-73.
[2] 李晓青,等. 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陕西农业科, 2009(6): 47-48.
[3] 郭丽晶,等. 蝴蝶兰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7): 212-214.
[4] 王永强,等. 蝴蝶兰花期调控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05(3): 34-36.
[5] 顾德峰,等. 蝴蝶兰无性快繁规模化生产的研究[J]. 园艺学报, 2007,34(1): 193-196.
[6] 俞继英,等. 蝴蝶兰黄花系杂交及其后代的遗传表现[J]. 中国花卉园艺, 2010(2): 28-29.
[7] 黄少伟,等. 实用SAS编程与林业试验数据分析[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8] 郭艺. 2009年蝴蝶兰行情分析[J]. 农村实用技术, 2009(1): 11.
[9] 杨士辉. 蝴蝶兰育种途径和方法综述[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9): 162-164.
(上接第 9 页)
参考文献:
[1] 段晓岚,等. 外源DNA导入水稻引起性状的变异[J].中国农业科学,1985(3): 6-9
[2] 章琦,等. 野生稻抗稻白叶枯病性(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的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1994,27(5): 1-9.
[3] 彭绍裘,等. 野生稻多抗(病)性鉴定[J]. 湖南农业科学, 1981(5): 47-48.
[4] 钱韦,等. 采用 RAPD 和 ISSR 标记探讨中国疣粒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J]. 植物学报, 2000,42(7): 741-750.
[5] 钟代彬,等. 野生稻有利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14(2): 103-106.
[6] 王关林,等. 植物基因工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744.
[7] Pena A, et al. Transgenic rye plants obtained by infecting DNA into young floral tillers[J]. Nature, 1987,325: 274-276.
[8] 宋令荣,等. 外源 DNA 导入水稻西南 175 引起的性状变异[J]. 西南农业学报, 1993,6(2): 21-25.
[9] 李冬波,等. SSR 标记在疣粒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中的多态性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28(1): 1-4.
[10] 李树华,等. 野生稻 DNA 导入水稻后代的 SSR 检测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06,26(4):672-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