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8 卷 第 1 期
2013 年 2 月
川 北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Vol. 28,No. 1
Feb. 2013
doi:10. 3969 / j. issn. 1005-3697. 2013. 01. 001 ·药学研究专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594)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SZ023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SWJTU11ZT26) ;四川省应用基础项目(2012JY0025) 收稿日期:2012-09-26
作者简介:周珊珊(1987 -) ,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药物分析研究。
通讯作者:谭 睿,E-mail:tanrui@ swjtu. edu. cn
网络出版时间:2013-1-17 17∶ 54 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 cnki. net /kcms /detail /51. 1254. R. 20130117. 1754. 201301. 2_048. html
藏药山苦荬的生药鉴定
周珊珊1,谭 睿1,宋良科1,罗小文2,顾 健2
(1.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1;2.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1)
【摘 要】目的:对藏药山苦荬的药材性状、组织与粉末特征及薄层色谱法(TLC法)化学组分特征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开发
利用该药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山苦荬根和茎的横切面,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粉末特征,用紫
外光谱法和 TLC色谱法进行理化鉴别。结果:藏药山苦荬的根具有次生根被结构,韧皮部外侧有溶生式分泌腔,木射线明
显;茎韧皮部外侧具帽状维管柱鞘,呈不连续的环带状结构,木质部有溶生式分泌腔;叶表面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非腺毛。
紫外光谱和薄层色谱结果表明藏药山苦荬的根、茎、叶、花不同部位所含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结论:山苦荬的溶生式分泌
腔和帽状结构的维管柱鞘,可作为鉴定的依据,不同部位的化学组分不同,应规定带根全草入药,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药效学
及其药物组分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藏药山苦荬;解剖学特征;紫外光谱;薄层色谱法
【文章编号】1005-3697(2013)01-0002-04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Phys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ixeris chinensis (Thunb.)
ZHOU Shan-shan1,TAN Rui1,SONG Liang-ke1,LUO Xiao-wen2,GU Jian2
(1.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2.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51,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xeris chinensis (Thunb.). Methods: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al identification,ultraviolet spectrum and TLC methods were used adopted in a preliminary
study of Ixeris chinensis (Thunb.). Results:The properties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Ixeris chinensis (Thunb.)were estab-
lished,and the phys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of Ixeris chinensis (Thunb.)were also established. Conclusion:It is a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authentification of Ixeris chinensis (Thunb.). This study can not only be used to identify Ixeris chinensis
(Thunb.)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cluding quality control and identification of its crude drug properties .
【Key words】 Ixeris chinensis;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Ultraviolet spectrum;TLC
山苦荬为菊科植物山苦荬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的干燥全草,花期采集,就近以流水
洗去泥土,除去枯叶,阴干。其广泛分布于海拔
500 ~ 4 000 m的山坡草地及青藏高原区,1995 年收
载于藏药部颁标准。山苦荬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
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等功效[1]。目前关于山苦
荬的现代研究仅见少量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报
道[2 - 3],因此进行山苦荬的生药学初步研究,为进
一步的药理与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仪器 M165C 型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
(LEICA) ,奥林巴斯 IX71 倒置显微镜(日本 Olym-
pus) ,光学显微镜,UV-2450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仪
(日本 SHIMADZU 公司) ,REPROSTAR 3 薄层扫描
2
周珊珊,等 藏药山苦荬的生药鉴定
仪(CAMAG)。
1. 1. 2 材料与试剂 实验用山苦荬药材于 2011 年
11 月购于四川省成都市新荷花池药材市场,经西南
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宋良科鉴定为菊科植
物山苦荬 Ixeris chinensis(Thunb. )Nakai 的干燥全
草。β-谷甾醇对照品(本实验室提取的单体,纯度
≥90%) ,甲醇、硫酸、乙醇、石油醚、丙酮均为分析
纯。
1. 2 方法
1. 2. 1 药材性状 全草高 10 ~ 30 cm,全株无毛。
根长 5 ~ 25 cm,棕褐色,圆柱形,具纵皱纹和残留的
须根,质脆,易折,断面黄绿色。茎呈细长圆柱形,有
纵棱,直径 2 ~ 5 mm,表面黄褐色,质轻脆,易折断,
断面中央具细空洞。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湿润
展平后呈条状披针或篦状披针形,边缘具疏羽状齿,
有短叶柄或近无柄,叶脉突出。花淡紫色或黄白色,
舌片先端 5 齿裂,冠毛白色,气微,味苦。
1. 2. 2 解剖学特征 ①根横切面:根横切面具次生
根被,细胞壁较厚,排列紧密;皮层宽广,由薄壁细胞
组成;韧皮部狭窄,细胞较小,壁薄,韧皮部外侧具溶
生式分泌腔;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
细胞和木纤维组成,导管 3 ~ 4 个径向散列,木射线
由数列薄壁细胞径向延长组成(图 1) ;②茎横切面:
木栓层细胞方形,栓内层细胞较大,皮层不明显。韧
皮部外侧具帽状结构的维管柱鞘,形成不连续的环
带;韧皮部由筛管和薄壁细胞构成;木质部由导管和
木薄壁细胞组成,少数导管中有树脂状物,射线明
显,宽窄不一,木质部具不连续的环髓纤维和分泌
腔,分泌腔为细胞破裂形成的溶生式分泌腔;髓部宽
广,由较大的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大(图 2)。
1. 2. 3 药材粉末特征[4] 根的粉末棕黄色,木纤维
成束,导管为孔纹导管,直径 35 ~ 40 μm,部分导管
旁有棕黄色分泌物,淀粉粒类圆形,单粒,脐点点状,
木薄壁细胞长方形;茎的粉末黄白色,维管柱鞘纤维
壁厚,木化为螺纹导管,直径 25 ~ 30 μm,兼有孔纹
导管,淀粉粒类圆形,单粒,脐点点状,木薄壁细胞长
方形;叶的粉末灰绿色,气孔平轴式,栅栏细胞单列,
木纤维细长或呈梭形,可见碳酸钙晶体、非腺毛有两
3
第 28 卷 第 1 期
2013 年 2 月
川 北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Vol. 28,No. 1
Feb. 2013
种,一种为单细胞非腺毛,长约 450 μm,顶端尖细,
另一种为多细胞非腺毛,由 2 ~ 6 个细胞组成,长可
达 400 μm,顶端细胞尖细,底部细胞较大,非腺毛基
座细胞较小,排列规整,两种类型的非腺毛表面具有
细小的疣状突起。
1. 2. 4 紫外吸收光谱鉴别 分别取山苦荬的根、
茎、叶、花各 0. 5 g,粉碎成粗粉,置 25 mL容量瓶中,
加甲醇 10 mL,超声处理 30 min,滤过,取续滤液 0. 5
mL,置于 10 mL 试管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
置于紫外分光光谱仪进行全波长(190 ~ 800 nm)测
定,结果见图 3。
山苦荬根粉末提取液在 665 nm、408 nm、273
nm和 216 nm 处有最大吸收,茎粉末提取液在 665
nm、325 nm、281 nm 和 207 nm 处有最大吸收,叶粉
末提取液在 665 nm、613 nm、537 nm、469 nm、416
nm和 212 nm 处有最大吸收,花粉末提取液在 665
nm、537 nm、469 nm、325 nm、269 nm和 212 nm处有
最大吸收。
1. 2. 5 薄层色谱鉴别[5] ①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分
别取山苦荬的根、茎、叶、花各 0. 5 g,粉碎成粗粉,置
25 mL容量瓶中,加甲醇 10 mL,超声处理 30 min,滤
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甲醇 0. 5 mL,使溶解,溶液作
为供试品溶液。②对照品溶液制备:取 β -谷甾醇
对照品适量,用甲醇溶解并稀释成 0. 5 mg /mL 溶
液,作为对照品溶液。③鉴定:按照薄层色谱法(中
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附录 VI B)试验,吸取供试品
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 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丙酮(2∶ 1)为展开剂,展开
(先饱和 10 min) ,取出,晾干,喷以 5%硫酸乙醇溶
液,于 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红色颜斑点(Rf =
0. 49) ,药材色谱见图 4。表明山苦荬的根、茎、叶和
花粉末中均含有 β-谷甾醇。
2 结果
在此系统下展开的薄层图对山苦荬的根、茎、叶
和花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发现根部位在此系统下
Rf = 0. 49 处有一个红色斑点,且为 β -谷甾醇;茎部
位在此系统下有两个斑点,Rf = 0. 49 处有一红色斑
点,Rf = 0. 36 处有一黄色斑点。叶部位在此系统下
有 5 个斑点,Rf = 0. 49 处有一红色斑点,Rf = 0. 44
处有一深绿色斑点,Rf = 0. 405 处有一绿色斑点,Rf
= 0. 36 有一黄色斑点,Rf = 0. 30 处有一浅绿色斑
点。花部位在此系统下有 7 个斑点,Rf = 0. 49 处有
一红色斑点,Rf = 0. 87 处有一红色斑点,Rf = 0. 58
处有一红色斑点,Rf = 0. 49 处有一红色斑点,Rf =
0. 44 处有一深绿色斑点,Rf = 0. 405 处有一绿色斑
点,Rf = 0. 36 有一黄色斑点,Rf = 0. 285 处有一棕色
4
周珊珊,等 藏药山苦荬的生药鉴定
斑点。
3 讨论
结合藏药山苦荬根、茎和叶的结构特征如根无
周皮,具有次生根被结构,皮层宽广,形成层不明显,
韧皮部外侧具溶生式分泌腔,导管为孔纹导管,木射
线明显;茎具不连续的呈帽状维管柱鞘及不连续的
环髓纤维,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具溶生式分泌腔,少
数导管内有树脂状物质;叶具有两种非腺毛,为藏药
山苦荬的鉴别提供可靠的鉴定依据。
紫外光谱和薄层色谱结果显示,藏药山苦荬的
根、茎、叶、花所含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均含 β-谷
甾醇,为进一步研究藏药山苦荬的化学成分及其不
同部位的药理药效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藏药山苦荬全株入药,而实验表明该药材不同
部位化学组分差异较大,应在制定质量标准中加以
进一步的讨论。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8
[2] 张 垠,童志平,薛鹏喜,等.藏药山苦荬化学成分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10,38(29) :16222 - 16225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 186
[4] 李小川.一种地产山楂的生药学研究[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4,19(4) :100 - 102
[5] 曹 阳.草豆蔻混淆品云南大草寇的鉴别[J]. 川北医学院学
报,1999,14(3) :76 - 77
本刊网址:http:/ /www. nsmc. edu. cn 作者投稿系统:http:/ /noth. cbpt. cnki. net 邮箱:xuebao@ nsmc. edu. cn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