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四倍体蒲公英活性成分比较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7-09-17
[ 基金项目]  安 徽省 科技 厅 科技 攻关 重点 项 目资 助
(07010300153);安徽 省 教 育 厅 资 助 项 目
(2004KJ084)
[ 通讯作者]  *李立顺 , Tel:(0550)6732184;E-mail:l ls3212@
163.com
四倍体蒲公英活性成分比较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李立顺1* ,时维静1 ,关 鸣2 ,李小军1 ,方 婷1 ,郑九龙1
(1.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2.北京东方联鸣公司 ,北京 100085)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四倍体蒲公英与野生蒲公英总黄酮 、绿原酸的含量和体外抑菌作用 , 为四倍体蒲公英的应用提供
理论数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蒲公英中总黄酮 、绿原酸的含量。用 K-B 纸片扩散法测量不同浓度两种蒲公英浸
出液滤纸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 、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四倍体蒲公英总黄酮 、绿原酸的含量均高
于野生蒲公英。两种蒲公英对以上四种细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作用强度相似。 结论:四倍体蒲公英与野生蒲公英抑菌强
度相当 ,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高于野生蒲公英 。
[ 关键词]  四倍体蒲公英;总黄酮;绿原酸;体外抑菌
[ 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5-9903(2008)06-0055-04
Study on Active Component and Bacteriostasis
of Tetraploid Plant of Herba Taraxaci
LI Li-shun1* , SHI Wei-jing1 ,GUAN Ming2 ,LI Xiao-jun1 , FANG Ting1 , ZHENGJiu-long1
(1.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 Fengyang 233100 , China ;
2.Company of Dongfang Lianming ,Beijing 100085 ,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By comparing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es and chlorogenic acid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between the artificial tetraploid and the wild plant of herba Taraxaci , it is aimed at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etraploid plant of herba Taraxaci application.Methods: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es and chlorogenic acid was detected
by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Inhibitive effects about water-abstract by K-B scattering methods towards the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aeruginosus , Bacillus paratyphosus were evaluated.Results:Tetraploid
plant showed higher level of flavonoid and chlorogenic acid than those of the wild plant.The tetraploid and the wild plant
of herba Taraxaci had satisfactory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n four kinds of bacteria.Conclusion:The tetraploid plant of
herba Taraxaci would be useful to take the place of medicine herba Taraxaci.
[ Key words]  tetraploid plant of herba Taraxaci;total flavones;chlorogenic acid;in-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蒲公英始载于《唐本草》 , 2005版《中国药典》收
载为菊科植物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碱地蒲公英 T.sinicum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
的干燥全草 。蒲公英是清热解毒的传统药物 ,有抗
菌 、抗内毒素 、抗胃损伤 、抗肿瘤作用 、免疫调节等方
面药理活性 ,广泛应用于临床[ 1] 。现代研究表明:多
倍体植株由于染色体加倍 ,往往具有营养体根 、茎 、
叶的巨大型 ,即根 、茎 、叶的产量高 ,能较好地满足药
材生产的要求。而且植物染色体倍性的变化往往会
导致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增加 ,这就有可能获得有
效成分含量较高的药用植物新品种 。目前已对宁夏
枸杞 、百合 、党参 、丹参等药用植物进行了多倍体诱
变育种 ,已取得较好效果[ 2] 。
·55·
第 14卷第 6 期
2008年 6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4 , No.6
Jun., 2008
DOI :10.13422/j.cnki.syf jx.2008.06.022
凌云等从蒲公英中分得绿原酸[ 3] ,并提出测定
蒲公英中绿原酸的含量可以作为评价蒲公英品质的
依据 。蒲公英中总黄酮 、绿原酸的含量测定及抑菌
试验已有大量报导[ 4~ 6] 。本试验测定了四倍体蒲公
英中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含量 ,进行了体外抑制试验 ,
并与当地野生蒲公英进行比较 。旨为人工种植四倍
体蒲公英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数据 。
1 仪器与试药
1.1 药材 野生蒲公英采自凤阳县安徽科技学院
后山 ,采集时间:2005年 5月 。经本院中药实验室主
任时维静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蒲公英 Tar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全草;四倍体蒲公英来源于山
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由关鸣(北京东方联鸣公司)提
供 ,编号 20050513。将两种蒲公英烘干 ,粉碎成粗粉
(10目),备用。
1.2 仪器 TU-181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北京普
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BS21S精密电子天平 ,德
国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ZK-828 型电热真空干燥
箱 ,上海市实验仪器总厂;ZDX-35高压灭菌锅 ,上海
医用核子仪器厂;DHG-781电热恒温培养箱 ,湖北省
黄石市医疗器械厂。
1.3 试剂 芦丁对照品 ,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 ,批号:100080-200306;绿原酸对照品 ,购于中国
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 110753-200413;所用试剂
均为分析纯。
1.4 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SA),绿脓杆菌 Bacillus aeruginosus(BA),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EC),副伤寒杆菌 Bacillus paratyphosus
(BP),由安徽科技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2.1.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按标准曲线制备项
下 ,以相应试剂作空白 ,取对照品溶液在紫外-可见
分光光度计(400 ~ 700)nm处扫描。对照品最大吸
收波长为 510 nm ,为试验检测波长 。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在 120℃干燥
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10mg 置50 mL量瓶中 ,加甲醇
适量 ,置水浴上微热使溶解 ,放冷 ,加甲醇至刻度 ,摇
匀 ,即得 0.2 mg·mL-1的对照品溶液[ 7] 。
2.1.3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
液1 ,2 ,3 ,4 ,5 , 6 mL 分别置 25 mL量瓶中 ,各加水至
6.0 mL ,加 5%亚硝酸钠溶液1 mL ,摇匀 ,放置6 min ,
加 10%硝酸铝溶液1 mL ,摇匀 ,放置 6min ,加1 mol·
L
-1氢氧化钠试液 10 mL ,再加水至刻度 ,摇匀 ,放置
15 min ,以相应试剂为空白 ,立即在 510 nm 波长处测
定吸光度 ,以吸光度 A 和浓度C 进行回归 ,得线性
回归方程为:A =0.008 87C +0.005 22 , R2 =
0.999 8 , 线性范围(8 ~ 48)mg·L-1 。
2.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参照金京玲等的方
法[ 4]精密称取干燥的四倍体蒲公英 、野生蒲公英粉
末各10 g ,分别加入60%的乙醇100mL ,置回流提取
装置中 ,加热回流提取 1 h ,冷却至室温后 ,纱布过
滤 。残渣再分别加入 60%的乙醇 50 , 30 mL 重新提
取 2次 ,每次加热回流提取 30 min ,冷却至室温后 ,
纱布过滤 ,合并 3次滤液 ,置恒温水浴锅上浓缩至
干 ,固体物加 50 mL 热水溶解 ,分别依次用石油醚和
正丁醇提取 3次 ,3次依次是 50 ,30 ,30 mL ,合并正丁
醇提取液 ,过滤 ,回收到干 。正丁醇提取物用85%乙
醇 25 mL 溶解 ,过滤至 50 mL容量瓶中 ,再用 85%乙
醇洗涤至刻度 ,摇匀。精密量取 10 mL置 100 mL 容
量瓶中 ,加60%乙醇至刻度 ,摇匀 ,备用(各样品重复
3次)。
2.1.5 样品总黄酮含量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样品
溶液 1 mL置 25 mL容量瓶中 ,按芦丁标准曲线法加
溶液 ,在 510 nm 处测吸光度 ,按回归方程计算样品
浓度。结果见表 1。
表 1 蒲公英总黄酮含量比较(n=3)
来源 试验号 平均含量(%)相对标准偏差(%)
四倍体 1
2 4.70 1.5
3
野生品 1
2 3.87 1.4
3
  从表 1可以看出 ,四倍体蒲公英的总黄酮含量
高于野生蒲公英 。
2.2 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8]
2.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
5.0 mg ,用 30%甲醇溶解并定容于 50 mL容量瓶中 ,
再准确量取 0.50 , 0.75 , 1.00 , 1.25 , 1.50 ,2.00 ,2.50 ,
3.00mL分别于10 mL 容量瓶中 ,用30%甲醇溶液定
容 。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以 30%甲醇溶液作空白 ,
取绿原酸标准溶液于紫外分光光度计(200 ~ 500)
·56·
第 14卷第 6 期
2008年 6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4 , No.6
Jun., 2008
nm扫描。在324 nm处有最大吸收。以 30%甲醇溶
液为空白 ,于 324 nm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标准溶液的
吸光度值 。以绿原酸对照品的浓度为横坐标 ,以其
吸光度值为纵坐标 ,做标准曲线。求得线性回归方
程为:A =0.076 2C+0.013 5 , R2 =0.999 7 ,线性范
围(5 ~ 30)mg·L-1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  精密称取野生蒲公
英 、四倍体蒲公英粉末各 5.0 g ,分别各加入 70%乙
醇40 mL ,置回流提取装置中 ,加热回流提取 1 h ,过
滤。残渣再重复提取 2次 ,合并滤液 ,置恒温水浴锅
上浓缩至干 ,固体物加入 30 mL 水至完全溶解 ,再加
入25 mL氯仿于分液漏斗 。取水层液定容至 50 mL
容量瓶中 。即得供试品溶液备用(各样品重复 3
次)。
2.2.4 样品中绿原酸含量测定 供试品溶液各取 1
mL ,加蒸馏水定容于 10 mL的容量瓶中 ,然后取稀释
后的溶液 1 mL ,再定容于 5mL的容量瓶中。取稀释
后溶液在 324 nm 处测定吸光度 ,按回归方程计算绿
原酸的含量。见表 2。
表 2 四倍体蒲公英与野生品绿原酸含量比较(n=3)
来源 试验号 平均含量(%)相对标准偏差(%)
四倍体 1
2 0.408 0.25
3
野 生 1
2 0.226 0.73
3
  从表 2可以看出 ,四倍体蒲公英绿原酸含量明
显高于野生蒲公英。
2.3 抑菌效果比较
2.3.1 蒲公英药敏滤纸片的制备 精确称取四倍
体蒲公英 、野生蒲公英粗粉各 10 g ,加水 200 mL ,煎
煮1 h ,去渣浓缩至 10 mL ,得浓度为 1∶1蒲公英浸出
液。倍比稀释得 1∶2 , 1∶4 , 1∶8 , 1∶16 , 5 个浓度 ,
121.3℃、(15 ~ 20)min高压灭菌 ,放入直径 0.7 cm
灭菌滤纸片浸润后备用[ 9] 。
2.3.2 体外抑菌试验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 ,用划线
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 、副伤寒杆
菌的菌株接种在制作好的培养基中 ,置 37℃恒温培养
箱中培养 24 h ,取出后放入 4℃冰箱中保存备用。
分别取上述菌株的新鲜培养物 ,在无菌操作条
件下 ,用涂布棒均匀涂抹在琼脂培养基上。再用无
菌镊将在各不同浓度药液中浸润的纸片均匀间隔贴
于各琼脂培养基表面 ,轻压纸片使接触良好 ,放入
37℃恒温培养箱中(各样品重复 3 次)。24 h后取
出 ,用卡尺准确测量各培养皿中滤纸片有效抑菌圈
的直径 。结果见表 3。
表 3 四倍体蒲公英和野生蒲公英抑菌效果比较
菌株 药物浓度
抑菌圈(cm)
野生 四倍体
金葡菌 SA 1∶1 1.11 1.1
1∶2 0.86 1.0
1∶4 0.83 0.85
1∶8 0.81 0.83
1∶16 0.76 0.82
大肠杆菌 EC 1∶1 1.15 0.9
1∶2 0.9 0.88
1∶4 0.8 0.83
1∶8 0.78 0.8
1∶16 0.76 0.77
绿脓杆菌 BA 1∶1 1.08 1.77
1∶2 0.86 0.97
1∶4 0.86 0.93
1∶8 0.76 0.87
1∶16 0.73 0.8
副伤寒杆菌 BP 1∶1 1.06 1.08
1∶2 0.93 0.93
1∶4 0.88 0.85
1∶8 0.86 0.83
1∶16 0.85 0.77
  从表 3可以看出 ,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
肠杆菌 、绿脓杆菌 、副伤寒杆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
用 。同种蒲公英浸出液 ,随着浓度的降低抑菌效果
也随之降低;对于相同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四倍体
蒲公英和野生品抑菌作用基本相似。
3 讨论
蒲公英应用的非常广泛 ,以野生入药为主[ 1] 。
随着土地被大量占用 ,生态环境遭到破环 ,野生药用
植物资源越来越少 ,药用植物资源的人工栽培是发
展的必然趋势。野生蒲公英株高(19 ~ 27)cm ,单株
鲜重(7 ~ 14)g 。四倍体蒲公英株型较大 , 株高达
103 cm ,单株鲜重达(0.6 ~ 1)kg ,年产量高达4 662
kg 667 m2 。四倍体蒲公英的栽培有很高的经济价
值[ 2] 。
·57·
第 14卷第 6 期
2008年 6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4 , No.6
Jun., 2008
  本项试验 ,通过测定人工栽培的四倍体蒲公英
主要活性成分 ,与野生药用蒲公英进行比较 ,结果表
明:四倍体蒲公英的总黄酮含量为 4.70%;野生蒲公
英总黄酮含量为 3.87%。四倍体蒲公英绿原酸含量
0.41%;野生蒲公英绿原酸含量 0.25%。总黄酮与
绿原酸含量都高于野生品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
肠杆菌 、绿脓杆菌 、副伤寒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表
明 ,野生蒲公英和四倍体蒲公英对以上四种菌均有
较好的抑菌作用 ,抑菌效果相似。研究表明四倍体
蒲公英可以作为药用蒲公英使用。
[参考文献]
[ 1 ]  吴晓春 ,杜胜利 , 陈海生.蒲公英的研究与应用[ J] .药
学实践杂志 , 2002 , 20(4):246-248.
[ 2 ]  田永生 ,赵晓明.蒲公英二倍体与四倍体的几个生理
指标比较[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 23(6):345-348.
[ 3]  凌 云 , 范国强 , 蔡少青 , 等.HPLC 法测定蒲公英中绿
原酸的含量[ J] .中草药 , 1998 , 29(8):521-522.
[ 4 ]  金京玲 , 金南革 ,金永日 ,等.蒲公英总黄酮含量测定
[ 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 2001 , 24(2):100-102.
[ 5 ]  师绘敏 , 李喜凤 ,孟 璐 , 等.蒲公英中咖啡酸和绿原
酸的含量测定[ 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 2007 , 22(3):
35-37.
[ 6 ]  吕俊华 , 邱世翠 , 张连同 , 等.蒲公英体外抑菌作用研
究[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2 , 13(4):215-216.
[ 7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S] .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 , 2005.247.
[ 8]  李立顺 , 时维静 , 方 婷 , 等.多种提取方法比较野生
与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 J] .中兽医医药杂志 , 2007 ,
26(6):24-25.
[ 9 ]  沈关心.微生物与免疫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3.310.
黄芩苷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李海燕1 ,李 夏1 ,金向群1* ,邸 琳2 ,刘新宇2 ,孙 丹3
(1.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3.空军航空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1)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 56°白酒每次按 5 mL·kg-1灌胃 , 2 次 d。
连续4 周。第 5周开始按 5 mL·kg-1灌胃白酒 , 1 次 d ,同时开始灌胃给予不同药物 , 1次 d ,连续 4周。结果:黄芩苷可以显著降
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和肝脏中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活性 , 降低丙二醛(MDA)含量 , 提高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 , 降低酒精肝损伤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论:
黄芩苷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 TNF-α和MDA 含量有关。
[ 关键词]  黄芩苷;酒精性肝损伤;抗氧化作用;肿瘤坏死因子
[ 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5-9903(2008)06-0058-03
Effects of Baicalin on the Chronic Alcoholic Liver Injury in Rat
LI Hai-yan1 ,LI Xia1 , JIN Xiang-qun1* ,DI Lin2 , LIU Xin-yu2 ,SUN Dan3
(1.Pharmacy College of J 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21 , China;
2.J ili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hangchun 130021 , China;
3.University of Military Aviation , Changchun 130021 , China)
[ 收稿日期]  2007-09-03
[ 基金项目]  吉林省科委项目(20050910)
[ 通讯作者]  *金向群 , Tel(0431)85619662;E-mail:jinxq@jlu.edu.cn
·58·
第 14卷第 6 期
2008年 6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4 , No.6
Jun.,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