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水蔓菁滴丸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研究



全 文 :14:752.
[2] 郭 姣,何 伟,陈宝田.复方参术调脂胶囊提取工艺的研究
[J].中药材,2006,29(6):598-600.
[3] 黄雪梅,蒙大平,邓玉庄. 广西苦丁茶老叶的提取工艺研究
[J].中成药,2006,28(1):123-124.
[4] 李 蓉,毕 华.复方丹参注射液制备工艺中丹参提取工艺的
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6):727.
[5] 刘振洋,刘延泽,刘改岚,等.绞股蓝总皂苷的闪式提取和纯化
工艺研究[J]. 中草药,2009,40(7):1071-1073.
水蔓菁滴丸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研究
刁海鹏, 杜 艳, 孙体健* , 牛栓成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
收稿日期:2010-01-14
基金项目:山西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7077)
作者简介:刁海鹏(1976 -),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应用。Tel:13513649581 E-mail:diaohaip@ 163.
com
* 通讯作者:孙体健(1960 -),女,教授,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应用。Tel:(0351)4135645 E-mail:suntijian@ 163.
com
关键词:水蔓菁;滴丸;制备工艺;质量评价
摘要:目的:研究水蔓菁止咳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并对滴丸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丸重差异、溶散时限和外观质量为
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从熔融温度、滴速、冷凝液高度、保温温度等方面进行选择。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基质为
PEG4000,冷凝剂为甲基硅油,滴头内外径为 3. 0 ~ 4. 0 mm,冷凝剂温度为 0℃ ~5℃,滴距为 6 cm,药液熔融温度为 80℃,
保温温度为 85℃,滴速为 40 d /min,冷凝液高度为 35 cm。该滴丸重现性良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三个月内、强光下十
天内滴丸外观和其总黄酮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结论:通过上述工艺条件确定的滴丸成型度好,所制滴丸符合《中国药
典》(2005 版)滴丸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R9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528(2010)09-1612-03
水蔓菁为玄参科细叶婆婆纳属水蔓菁(Veronica linari-
ifolia)全草入药(应具体说明其药用部位),具有清热解毒、
利尿、止咳化痰等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为芹黄素、木犀草
素苷等黄酮类化合物[2],现水蔓菁已有制成片剂,临床用于
治疗慢性气管炎、肺化脓症、咳吐脓血、急性肾炎、尿路感染
等疾病[3]。为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本课题组对水蔓菁药材
中的黄酮类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富集,制备成止咳滴丸,同
时对制备过程中影响滴丸成型的多种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工
艺条件,并对制成的滴丸质量进行评价。
1 仪器与试药
仪器:旋转蒸发仪:RE-52-98 型(上海亚荣仪器公司);
真空干燥箱:DEG-402 型(天津天宇技术实业有限公司);超
声波清洗仪:KQ-100 型(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760CRT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分析仪
器厂)。
材料与试剂:PEG 4000、PEG 6000(AR,天津基准化学
试剂有限公司);甲基硅油、液状石蜡等均为药用规格;大孔
吸附树脂 HPD600 购自南开大学;芦丁对照品(中国药品生
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1521-200401);水蔓菁药材,经山西省药
检所鉴定为细叶婆婆纳属水蔓菁,产自山西省万荣县。
2 方法与结果
2. 1 水蔓菁浸膏的制备
2. 1. 1 水蔓菁药材的提取
水蔓菁药材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通过
单因素考察,水蔓菁提取工艺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加水量、
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故以水蔓菁药材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
为指标,以三因素三水平的 L9(3
4)正交试验设计,来考察最
佳提取工艺。
将水蔓菁药材粉碎,过 20 目筛,称取粗粉 20 g,加水煎
煮,按照表 1、表 2 设计内容进行操作。将提取液过滤,减压
浓缩,测其总黄酮含量[4],结果见表 2、表 3。
表 1 水蔓菁总黄酮水提取方法正交试验考察因素水平
因素水平
因 素
A用量 /倍 B提取时间 /h D提取次数 /次
1 12 0. 5 1
2 10 1. 0 2
3 8 1. 5 3
试验结果表明,只有提取次数对水蔓菁中总黄酮含量有
显著性影响,确定提取次数为 3 次;根据总黄酮含量直观分
析表明,影响因素差别为:D > B > A,最后工艺为 A2B2D3,即
2161
2010 年 9 月
第 32 卷 第 9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September 2010
Vol. 32 No. 9
10 倍量水,回流提取 3 次,每次 1 h。
表 2 提取工艺正交实验安排及结果
试验号
因 素
A B C D
总黄酮
含量 /%
1 1 1 1 1 1. 0
2 1 2 2 2 1. 90
3 1 3 3 3 1. 86
4 2 1 2 3 1. 36
5 2 2 3 1 2. 55
6 2 3 1 2 1. 41
7 3 1 3 2 2. 17
8 3 2 1 3 1. 16
9 3 3 2 1 1. 91
K1 4. 77 4. 53 3. 57 5. 46
K2 5. 31 5. 61 5. 16 5. 49
K3 5. 25 5. 19 6. 19 4. 38
K1 1. 59 1. 51 1. 19 1. 82
K2 1. 77 1. 87 1. 72 1. 83
K3 1. 75 1. 73 2. 19 1. 46
R 0. 19 0. 36 1. 00 0. 37
表 3 药材总黄酮含量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F F临界值 显著性
A(e) 0. 060 2 1. 000 19. 000
B 0. 197 2 3. 23 19. 000
C 1. 512 2 24. 787 19. 000
D 0. 264 2 4. 328 19. 000 *
* 具显著性(置信限为 0. 05)
2. 1. 2 水蔓菁提取物的纯化 将水蔓菁药材粉碎,过 20 目
筛,称取 300 g,加 10 倍量水煎煮 3 次,每次 1 h,过滤,合并
滤液减压浓缩药液比至 1 ∶ 8(g /mL),作为上样溶液。取处
理好的大孔吸附树脂 HPD600 湿法装柱,使其径高比为 1 ∶
10,以 1. 5 倍柱体积 /小时的速度上样,同时用 FeCl3 溶液验
漏,至变成墨绿色;然后用 2 倍柱体积的水洗,流速为 2 倍柱
体积 /小时,洗脱液弃取;然后用 4 倍柱体积的 50%乙醇洗
脱,流速为 2 倍柱体积 /小时,收集洗脱液,浓缩,真空干燥得
浸膏,研细,过 80 目筛,即得水蔓菁浸膏粉末,平均出粉率为
31. 4%,总黄酮含量按芦丁折算为 20. 66%。
2. 2 水蔓菁止咳滴丸成型工艺考察[5,6]
2. 2. 1 水蔓菁滴丸基质种类的确定 本试验考察了水蔓菁
浸膏粉末与不同基质混合后的成型情况。取适量 2. 1. 2 项
下制得的浸膏粉末,称取 PEG4000、PEG 6000 各 3 g,分别置
50 mL小烧杯中,80℃水浴加热,熔化后加入浸膏,搅拌均匀
后,80℃保温,滴头口径为 3. 0 /4. 0 mm,滴距 6 cm,以 20 d /
min速度滴入 0 ~ 5℃的液体石蜡中,冷凝液长为 15 cm。
试验结果表明:PEG6000 本身黏度较大,熔融温度偏高,
熔融液颜色深,滴制时不宜成形,制成的滴丸大小不均匀,丸
重差异大,圆整度不好,而且制成的滴丸溶散时间为 8. 4
min。而浸膏与 PEG4000 融合性好,药液稠度适宜,易于滴
制,制成的滴丸溶散时间短,故水蔓菁滴丸的基质选择用
PEG4000。
2. 2. 2 冷凝剂的确定 根据水蔓菁浸膏为水溶性物质,制
备滴丸时应选择油溶性冷凝剂,因植物油稳定性较差,故选
择液体石蜡和甲基硅油,通过实验确定冷凝剂的种类。取适
量 2. 1. 2 项下制得的浸膏粉末,按 1 ∶ 3 加入在 80℃熔化的
PEG4000 中,搅拌均匀后,分别滴入液体石蜡、甲基硅油中,
其它滴制条件不变。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液体石蜡为冷凝剂时水蔓菁滴丸下
降太快,形成子母丸,滴丸产生拖尾,丸的大小不均匀,圆整
度低;而使用甲基硅油为冷凝剂,滴丸下降速度慢,丸形圆整
度高,故确定甲基硅油为冷凝剂。
2. 3 水蔓菁滴丸制备条件的优化
水蔓菁滴丸的制备:本课题组选择常用的水溶性基质
PEG4000,冷凝剂为甲基硅油,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滴头
内外径为 3. 0 /4. 0 mm,冷凝剂温度为 0 ~ 5℃,滴距为 6 cm,
以丸重差异、溶散时限和外观质量为指标,对熔融温度(A)、
滴速(B)、冷凝液高度(C)、保温温度(D)按正交设计 L9
(34)表做四因素三水平试验,试验设计见表 4,试验结果见
表 5,表 6。
表 4 水蔓菁滴丸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水平
因 素
A熔融温
度 /℃
B滴速 /
(滴 /min)
C冷凝液
高度 / cm
D保温
温度 /℃
1 80 20 15 55
2 90 30 25 65
3 100 40 35 85
表 6 的丸重差异方差分析数据表明,各因素对丸重差异
系数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因素对丸重差异的影响大
小顺序为:B > D > C > A,最优组合为 A1B3C3D3,即药液熔融
温度为 80℃,保温温度为 85℃,滴速为 40 d /min,冷凝液高
度为 35 cm。
2. 4 水蔓菁止咳滴丸质量评价[7]
2. 4. 1 3 批样品重复性试验 按确定的处方制备 3 批水蔓
菁止咳滴丸,进行外观评价和溶出度测定,结果见表 7。
结果表明,批次之间滴丸外观和体外药物的溶出无明显
差异,设计与优化结果是可靠的。
2. 4. 2 稳定性试验 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稳
定,药物制剂稳定性对保证制剂安全有效是非常重要的。滴
丸作为一种固体分散体剂型,其主要缺点是药物分散状态的
稳定性不高,久贮易产生老化现象。
针对中药滴丸的特点,设计以下实验进行加速试验:在
温度(30 ± 2)℃、相对湿度 60% ± 5%的条件下放置 3 个月,
在试验期间第 0,1,2,3 个月取样,进行外观、含量考察,结果
见表 8;采用不带外包装,在照度 3600Lx 的光照条件下放置
10 天,于第 0,5,10 天取样,进行外观、总黄酮含量考察。结
果见表 9。
3161
2010 年 9 月
第 32 卷 第 9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September 2010
Vol. 32 No. 9
表 5 水蔓菁滴丸正交试验结果(n =6)
试验号 A B C D
丸重差异系数
(n = 20)/%
溶散时限
/min
外 观 质 量
圆整度 色泽 硬度 评分
综合
评分
1 1 1 1 1 4. 5 2. 17 2 3 2 7 2. 77
2 1 2 2 2 5. 2 2. 48 2 2 3 7 2. 37
3 1 3 3 3 2. 4 2. 10 3 2 3 8 1. 84
4 2 1 2 3 5. 5 3. 04 2 2 2 6 1. 95
5 2 2 3 1 3. 7 2. 35 3 2 2 7 2. 37
6 2 3 1 2 4. 9 2. 40 1 1 2 4 1. 97
7 3 1 3 2 5. 4 2. 25 2 2 1 5 2. 18
8 3 2 1 3 4. 5 3. 24 1 2 2 5 1. 88
9 3 3 2 1 3. 9 2. 61 2 1 2 5 2. 10
Ⅰj 4. 03 5. 21 4. 65 5. 23
Ⅱj 4. 79 4. 46 4. 83 4. 01
Ⅲj 4. 64 3. 74 3. 85 4. 15
R 0. 71 1. 42 1. 02 1. 18
注:综合评分 =(溶散时间 /最大溶散时间)+(丸重变异系数 /最大丸重差异系数)+(外观质量分数 /9)。综合评分分数越高,质量越差。
表 6 水蔓菁滴丸丸重差异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F F临界值 显著性
A 0. 776 2 1. 000 19. 0
B 2. 942 2 3. 791 19. 0
C 1. 762 2 2. 271 19. 0
D 2. 362 2 3. 044 19. 0
表 7 3 批样品重复性试验结果
编号
大小
/mm
圆整度
重量
/mg
重量差
异 /%
T50
/min
1 2. 41 ± 0. 01 0. 990 ± 0. 002 38 ± 0. 55 2. 84 3. 65
2 2. 33 ± 0. 02 0. 991 ± 0. 007 42 ± 0. 56 2. 69 3. 91
3 2. 38 ± 0. 06 0. 993 ± 0. 008 40 ± 0. 58 2. 89 3. 29
表 8 水蔓菁滴丸高温和高湿下的外观和含量
时间 /d 外观 总黄酮相对含量 /%
0 棕色,硬,光滑 98. 57 ± 0. 98
30 棕色,硬,光滑 98. 12 ± 2. 65
60 棕色,硬,光滑 96. 41 ± 1. 14
90 棕色,硬,光滑 95. 06 ± 1. 92
表 9 水蔓菁滴丸强光下的外观和含量
时间 /d 外观 总黄酮相对含量 /%
0 棕色,硬,光滑 99. 56 ± 1. 23
5 棕色,硬,光滑 98. 15 ± 2. 68
10 棕色,硬,光滑 97. 85 ± 2. 02
结果表明,水蔓菁止咳滴丸在温度和湿度加速试验条件
下,色泽、硬度等外观保持良好,含量稳定;在光照加速试验
条件下,外观、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说明制备的水蔓菁滴丸
在此试验条件下比较稳定。
3 讨论
本实验从影响滴丸的丸重差异系数、溶散时限和外观质
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确立制备水蔓菁滴丸的
最佳条件为:基质为 PEG4000,冷凝剂为甲基硅油,滴头内外
径为 3. 0 /4. 0 mm,冷凝剂温度为 0 ~ 5℃,滴距为 6 cm,药液
熔融温度为 80℃,保温温度为 85℃,滴速为 40 d /min,冷凝
液高度为 35 cm。
本课题组对水蔓菁滴丸质量从重现性、稳定性两方面进
行评价,该滴丸重现性良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三个月内、
强光下 10 d内滴丸外观不变,其总黄酮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但其有效期的确定还有待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继续加
以探讨。
通过上述工艺条件确定的滴丸成型度好,所制滴丸符合
《中国药典》(2005 版)滴丸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032.
[2] 马翠英.水蔓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1. 26
(3). 203-208.
[3] 杨丁铭,朱开贤. 水蔓菁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J]. 中草药,
1991.(22). 2-3.
[4] 杨荣平,李 琳.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补骨脂中总黄酮含量
[J].中国药业,2007,16(1):22-23.
[5] 姜 泓,孟 舒,陈再兴. 妇康滴丸的制备与质量控制[J]. 中
成药,2009,31(5):813-815.
[6] 刘华亮,袁 珂,朱建鑫,等.枸杞子滴丸成型工艺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9. 20(3):601-602.
[7] 中国药典[S].二部. 2005:附录 IK.
4161
2010 年 9 月
第 32 卷 第 9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September 2010
Vol. 32 No.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