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园艺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 17期
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
生草本植物 [1],别名竹节三七、竹根七、竹节人参、白三七等。
以干燥根茎入药,具有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生肌、舒筋
活络和血祛痰等功效,是恩施土家族著名民族药之一 [2]。竹
节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长,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极高,是各药用植物研究单位和各大专院校的主要研究对
象,其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野生抚育、人工栽培等方面都
有所研究。近年来,三峡大学医学院对竹节参的研究表明,
其具有抗炎作用、抗心肌缺血、免疫调节用、护肝作用、抗衰
老作用等,但其资源逐年减少,经实地调查,竹节参野生资
源濒临枯竭。竹节参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研究获得成功,但
其栽培资源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笔者通过对竹节参主
产区的实地调查,现在就其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现状、存在
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总结。
1 竹节参种质资源现状
1.1 野生资源现状
竹节参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一般分布于海拔
800~2 400 m 的山坡、山谷林下阴湿处或竹林阴湿沟边。其
野生资源主要零散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湖
北、湖南、江西、浙江等省的北纬 31°附近的高山地区。通过
对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竹节参野生资源实地调查,仅
在湖北恩施新塘乡太山庙找到了竹节参野生资源,但数量
极少,而在四川、云南发现的为狭叶竹节参和羽叶竹节参。
以前文献上所记载的大部分地区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在
调查中发现,一些原来的竹节参分布区,现在已荡然无存。
1.2 栽培资源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调研,鄂西南山区栽培竹节参资
源丰富,但都是老百姓零散种植,其栽培资源主要分布于恩
施新塘乡双河居委会、太山庙村、甘坪村,恩施红土乡石灰
窑居委会,宣恩县椿木营乡,咸丰县二仙岩、坪坝营,宜昌市
五峰县等地。20 世纪 90 年代,竹节参野生转家植栽培试验
获得成功。2006 年,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成功选育出
了鄂竹节参 1 号新品种 [3]。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
择,分化出一些变异类型。以茎色为分类特征,可以分为紫
茎竹节参、绿茎竹节参等。以茎与复叶之间的夹角为分类特
征,可以分为夹角小于 45°、夹角大于 45°的竹节参。这些种
质资源蕴藏着各种潜在的可利用基因,是新品种选育、品种
的遗传改良及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 [4]。
2 存在的问题
2.1 野生资源存在的问题
濒危植物所面临的最大灭绝压力来自生态风险。对于
竹节参来说,人为因素也许是其濒危的首要原因,竹节参作
为一种名贵的药用植物,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与许多野生
药用植物一样,被长期的过度采挖,生境的破坏和过度的利
用严重威胁着竹节参的生存。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以
前的竹节参分布地,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大多数分布区内,
除保护区外的大部分竹节参资源已被挖尽。
2.2 栽培资源存在的问题
竹节参栽培加工上研究较少,专业人员不足。竹节参生
产大多沿用传统技术与经验,种植粗放,无规模化种植基
地。特别是选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存到深加
工等技术仍处于低水平起步阶段。绝大多数药农各自为战,
自产自销,或是出售原料,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的科技
化程度低,导致药材的产量低、效益不高。
近年来,宣恩县椿木营乡按照“政府引导、样板示范”的
发展路径,变高山气候劣势为产业优势,以“四带动”打造竹
节参基地。龙头带动,依托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
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零散的种植户聚集到互利互
助的合作发展上;大户带动,发挥药材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
作用,开展正面引导,提升市场信心,成片打造,增加规模;
科技带动,发挥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管理站、科研院所等单
位的技术优势,加强对药农的技术指导,加大基地科技投
入,提升药材附加值;奖励带动,农户新发展 1 hm2竹节参,
经乡药业产业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乡党委、政府将按照
“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 7 500 元/hm2的资金奖励。几年来,
政府发展竹节参产业的政策固然好,但还是没有建成竹节
参规模化、产业化基地,仍处于药农少量种植各自为战,自
产自销。
3 原因分析
3.1 野生资源匮乏原因
由于地方政府对群众宣传教育不够,使人们存在资源
无主、资源无限、破坏无罪的错误观念。再加上法规不健全
和管理不到位,使竹节参遭受连年采挖,造成资源越采越
少,日益匮乏。此种现象多发生在一些地方经济贫困的地
区,由于没有更好的经济来源,当地群众只好靠采挖野生药
材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采挖野生
(下转第 121页)
竹节参种质资源现状及匮乏原因分析
刘海华 林先明 艾伦强 张美德 何银生 由金文 唐春梓 卢 超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 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竹节参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分析,为竹节参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竹节参;种质资源;现状;问题;匮乏;原因
中图分类号 S56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18-01
基金项目 湖北省公益性科技研究项目(2012DCA08001)。
作者简介 刘海华(1980-),男,湖南永州人,助理研究员,从事中药材
品种资源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4-07-17
118
!!!!!!!!!!!!!!!!!!!!!!!!!!!!!!!!!!!!!!!!!!!!!!!
!!!!!!!!!!!!!!!!!!!!!!!!!!!!!!!!!!!!!!!!!!!!!!!
(上接第 118页)
药材曾经是当地区农民的一大经济支柱,农民只知道野生
药材能换取很高经济价值,并不考虑其如何持续利用,为了
养家糊口,对当地竹节参进行了毁灭性地采挖,致使已破坏
的竹节参群落很难再恢复。而现在产区的药农,只要有竹节
参植株就对其采挖,造成资源日益匮乏。无计划地过度采
挖,使得野生资源濒临枯竭。
3.2 栽培资源匮乏原因
3.2.1 比较效益低。竹节参为多年生草本,生长周期长,入
药要 6 年以上 [5]。由于生长周期长,产生效益缓慢,管理上存
在着风险,比较效益低,许多老百姓不愿意大面积种植竹节
参,而是选择外出打工或是种植生长周期短的高山蔬菜、烟
叶等经济作物。
3.2.2 科研投入少,病虫害防治不过关。虽然竹节参野转家
植栽培已成功,但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还有所欠缺。6—7 月
是高山地多雨季节 ,容易产生叶枯病 、立枯病 、灰霉病等
病害,竹节参提前 1~2 个月倒苗,地下部分停止生长,产量
降低。
3.2.3 产品开发不够,市场狭窄。竹节参虽然药用价值和经
济价值都很高,但还没有开发投入市场的研发产品,在市场
上还是属于冷背品种,市场狭窄。老百姓种植竹节参积极性
不高。
4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10.
[2] 黄正明,杨新波,曹文斌 .水芹的本草考证 [J].中草药 ,2001,32(1):
59-62.
[3] 廖朝林.鄂竹节参 1 号[J].农家顾问,2007,12(5):8.
[4] 张舒娜,郭靖,刘继勇,等.人参种质资源现状及建立种质资源圃的必
要性[J].特产研究,2012(4):73-75.
[5] 李玉洲,何毓敏,孙志伟,等.不同栽培年限竹节参中主要成分含量的
动态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11-20413.
(上接第 119页)
红色或土黄色,菌膜未破时采收。因茶薪菇菌柄较脆,容易
折断,采收时应抓基部拔下,同时防止伤及幼菇。采收后菌
袋料面需清理菇脚残留,菌丝恢复生长 5~6 d,补充水分与
养分,在水中加入菇得力、白糖、磷酸二氢钾营养液等喷洒
在菌袋料内,也可每袋内灌水浸泡,24 h 后倒去菌包多余的
水。出完一批菇后,茶薪菇菌袋已消耗一定量水分,此时关
键是补充水分,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补充养分,是产量与质量
的保证,7~10 d 后又可长一潮菇,这样管理出菇整齐,子实
体商品菇比例高。每采完一批菇,并重复上述管理,共可采
收 4~6潮菇。
10 设施配套
进入冬季,由于气温低,影响出菇,可通过通入蒸汽加
温,保证出菇生长的温度,由于温度低、鲜菇少,填充了市场
淡季,且价格较好,经济效益高 [4]。
11 参考文献
[1] 陈小保,谭育林,褚武英.茶树菇-Ws 子实体应用成分分析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13,41(29):11851.
[2] 杨建民.茶树菇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2(2):23.
[3] 张明华.茶树菇栽培覆土方式及效果[J].食用菌,2001(3):30.
[4] 陈躬国,林原,郑英姿,等.茶树菇周年生长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
2012,31(1):56-57.
放在密闭、潮湿、顶层砖混、土基房中。每 15 m2房间堆放菌
棒不得超过 1 200棒。在高温天气情况下,要散堆,也就是由
原来的四横四直堆放,改为三角形或“井”字形堆放,堆放时
要轻拿轻放,避免振动菌棒。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可结合
调节温度,气温高时选择早晨或夜间通风;气温低时中午前
后通风;袋堆大而密时多通风;菌温高时要勤通风。应打开
所有门窗,使空气对流,降低温度,菌棒就能安全越夏。
2.3 上架前大棚要求进行彻底消毒
菌棒进棚前要求向地面撒施生石灰,降低棚内的杂菌
基数,一般用量 375 kg/hm2。同时也要铲除大棚周围杂草,然
后进行烧毁,并对周边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杂菌滋生[3]。
2.4 把握好出菇管理关,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菌棒经过转色和湿差、干湿差、光暗差的刺激,诱发子
实体原基的形成并发育长成香菇。在管理上重点是人为创
造适宜的生态条件满足长菇的需要。
2.4.1 催蕾。一般含水量适中,转色良好,采用白天棚内塑
料薄膜紧盖,使棚内温度升高到 18~20 ℃,夜间掀起薄膜,
让温度降低,人为拉大昼夜温差进行催蕾,如果是白天大棚
内温度高于 20 ℃,大棚不能紧盖,以免温度超过 25 ℃以上
而不能出菇。因此,应选择在风小的方向开棚膜。但以下的
菌棒催蕾应采取:一是含水量较少的菌棒(1.2 kg/棒),应及
时补水刺激 。首次补水时 ,补水至原来菌棒的重量为宜 。
补水一般要求水温低于菌棒温度的 5~10 ℃。在创造湿差刺
激的同时也起到了温差刺激的作用 ; 二是菌皮较厚的菌
棒,应采用振动或局部破碎刺激 ;三是含水量过多的菌棒
(1.9 kg/棒以上),应刺孔通风降湿,重量适宜时再振动刺激。
2.4.2 温、湿差刺激。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 5~25 ℃,但以
15~17 ℃为最佳,气温低于 5℃时,子实体无法形成;25 ℃左
右时,发育快,质量差;若超过 25 ℃时,原基就不能形成菇
蕾,甚至干枯死亡;5~15℃长速慢,品质最好;菇蕾要保温保
湿,通过揭膜、放膜、地面洒水,加盖或拉稀遮荫物,将温度
控制在 15~20℃,湿度在 85%~95%,保持 5~7 d;当幼菇长出
时,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 75%~90%,才能确保小菇蕾
和幼菇成活,以后棚内湿度控制在 70%左右[4]。
3 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掌握以上几点措施,才能更好地做好香
菇生产的中后期管理,避免大量菌棒的损坏,才能提高香菇
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同时,应加强科技
培训与实地指导,采取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辅导相结合
的办法,使广大菇农种植香菇技术得到全面提高。
4 参考文献
[1] 丁湖广,丁荣辉.香菇速生高产栽培新技术[M].2 版 .北京:金盾出版
社,2008.
[2] 鲁寿.地栽香菇管理技术要点[J].北京农业,2012(16):23.
[3] 杨玉石.秋冬香菇管理五要点[J].河北农业,2010(12):14-15.
[4] 戴和珍 ,吴春玲,顾新伟 .秋冬香菇管理要点 [J].浙江食用菌 ,2008
(6):45-46.
王绍生:香菇生产中后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