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枇杷花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全 文 :枇 杷 花 腐 病 病 原 生 物 学 特 性 研 究*
窦彦霞 瞿付娟 于晓东 肖崇刚**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西南大学植物生态病理研究所 重庆 400716)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C STC , 2006BB1314)资助。 **通讯作者。电话:(023)68250495 , E-mai l:ch gxiao@
sw u.edu.cn
摘 要:对枇杷花腐病干腐型(拟盘多毛孢 Pestalotiopsis eriobotri f olia)和湿腐型(灰葡萄孢 Bot-
ry tis cinerea)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两种病原菌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在碳源利用上 ,除了木糖 , 不同碳源对拟盘多毛孢生长影响不大 , 灰葡萄孢则能很好地利用各种供
试碳源。它们也都能利用各类供试氮源 ,适生温度 5~ 35 ℃, 25 、20 ℃分别为拟盘多毛孢和灰葡萄
孢最适生长温度。 pH 值过高或过低对二者生长都不利 , 拟盘多毛孢最佳生长 pH 值 4 或 5 , 灰葡
萄孢为 pH 值 5。拟盘多毛孢分生孢子在全光照下萌发率最高 ,灰葡萄孢在全黑暗条件下萌发率最
高;萌发最佳温度分别为 30 ℃和 15 ℃,最适相对湿度为 75%和 78%, 最适营养为蔗糖和葡萄糖 ,
致死温度为 50 ℃和 44 ℃。
关键词:枇杷花腐病;病原菌;拟盘多毛孢;灰葡萄孢;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 66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431(2009)01-0047-04
  被誉为“果中皇后”的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珍
稀水果。近年来 ,重庆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水果 , 枇杷
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 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 但是 , 枇
杷花腐病的严重发生制约了枇杷的正常生产。该病
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严重时发病率可达97.4%,
直接影响了枇杷的着果率 ,导致有的果园大幅减产 ,
发病重的果园甚至绝收。据调查 , 枇杷花腐病在重
庆市合川区 、永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大
足县 、璧山县以及四川省双流县等地都有不同程度
的发生。
  前期的病害调查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
枇杷花腐病主要有干腐型和湿腐型两种症状类型 ,
分别由拟盘多毛孢 Pestalotiopsis eriobotri folia 和
灰葡萄孢 Botry tis cinerea 引起[ 1] 。 鉴于该病对枇
杷生产的严重危害性 , 笔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
初步研究 ,以期为掌握该病害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
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拟盘多毛孢和灰葡萄孢由西南大学植物生态病
理研究所提供。
1.2 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测定
1.2.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试验 将供
试菌株在 PDA平板上培养 5 天后 , 用打孔器(直径
为 4 mm)在菌落边缘取下菌丝块 , 分别接于 PDA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SA(马铃薯蔗糖琼脂
培养基)、PCA(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OAA
(燕麦琼脂培养基)、Czapek(查彼培养基)和 PFA
(配方为枇杷叶煎汁培养基 , 枇杷叶 60.0 g , 琼脂
20 g ,水 1 000 m L)等 6 种培养基上 ,每处理重复 3
次 , 25 ℃培养 ,每 48 小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
径 , 连续观测 3 次[ 2-5] 。
1.2.2 不同碳源 、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试验 
碳 、氮源测定均以 Czapek (KNO 3 2.00 g , K 2 HPO 4
1.00 g , KCl 0.50 g , MgSO 4 · 7H2O 0.50 g , FeSO 4
0.01 g , 蔗 糖 30.00 g , 琼 脂 17.00 g , 蒸馏 水
1 000 mL)为基础培养基[ 2 , 4] 。碳源分别用等量碳
元素的木糖 、乳糖 、麦芽糖 、淀粉 、丙三醇 、果糖代替
蔗糖;氮源分别用等量氮元素的 L-酪氨酸 、牛肉膏 、
天冬氨酸 、硫酸铵代替硝酸钾。测量方法同 1.2.1。
1.2.3 不同温度和 pH 值对菌落生长的影响试验
 采用 PDA 培养 , 设置 5 、10 、15、20 、25 、30、35、
40 ℃等 8 个温度。
  用 0.1% NaOH 和 0.1%HCl将 PDA pH 值调
为 3 、4 、5 、6 、7 、8 、9、10 、11和 12 等 10 个梯度。接种
待测菌株于 25 ℃恒温培养。测量方法同 1.2.1。
1.3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试验
1.3.1 不同光照 、温度 、湿度和营养成分对分生孢
子萌发的影响 将已产孢的待测菌菌落用无菌水冲
洗 , 制成分生孢子悬浮液 , 采用悬滴法处理 , 置于全
光照 、全黑暗 、光照黑暗交替 3 种条件下培养 , 25 ℃
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 24 小时 , 每处理设 3 个重复。
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孢子萌发率[ 2] 。
47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1 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DOI :10.13938/j.issn.1007-1431.2009.01.029
  待测菌分生孢子悬浮液用悬滴法分别置于温度
5 、10、15 、20、25 、30 、35、40 ℃等 8 个温度下培养。
  用碳酸钠 、氯化铵 、硫酸铵 、硝酸钾 、硝酸钠制成
不同湿度的无菌液(见表 1), 并分别以它们为浮载
剂配制待测菌的孢子悬浮液[2 , 5] 。
表 1 控制相对湿度的化学剂液
试剂 浓度(克分子) 理论相对湿度/ %
重蒸馏水 100
KNO 3 饱合 93
NaCO 3 饱合 92
(NH 4)SO4 饱合 81
N H4C l 饱合 78
NaNO 3 饱和 75
  用 1%淀粉 、1%木糖 、1%蔗糖 、1%葡萄糖 、1%
牛肉膏培养液和对照(清水)为浮载剂 ,配制孢子悬
浮液。以上各处理重复 3 次 , 均于 25 ℃恒温培养
24小时后 , 观察并计算孢子萌发率。
1.3.2 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用无菌水配制
待测菌株孢子悬浮液 , 稀释均匀后装入试管中 ,每管
5 mL。使用恒温水浴锅 , 设置 40、42 、44、46、48 、50、
52、54、56 ℃等 9 个温度梯度 , 预热 1 分钟 , 加热 10
分钟。取出迅速冷却后 , 于每试管中吸取 0.5 mL
涂于 PDA 平板上 ,置 25 ℃恒温箱中培养 2 ~ 3 天后
记录其生长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
2.1.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拟盘多毛
孢和灰葡萄孢在 6 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 在 PDA、
PSA 和 PFA 上均能良好生长 , 说明这两种病原菌
对营养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见图 1)。
2.1.2 不同碳源 、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碳源利
用:拟盘多毛孢在 6 种碳源的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 ,
以乳糖上的生长最快 , 96 小时菌落直径可达
5.95 cm , 144 小时为 9 cm(满皿);其他依次为麦芽
糖 、蔗糖 、丙三醇 、果糖 、淀粉;在木糖上生长最慢 , 96
小时菌落直径为 3.07 cm , 144 小时仅为 5.56 cm。
灰葡萄孢对 7 种供试碳源均可充分利用 , 对蔗糖利
用效果最好 , 96小时即可长满皿;其他依次为乳糖 、
木糖 、麦芽糖 、丙三醇 、果糖;在淀粉上生长最慢 , 但
144 小时所有处理菌落直径均可达 9 cm。
  氮源利用:拟盘多毛孢在硝酸钾培养基上菌丝
生长最快;其次为 L-酪氨酸 、牛肉膏 、硫酸铵 、天冬
氨酸 ,各氮源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对拟盘多毛孢菌丝
生长影响差异明显。硫酸铵为灰葡萄孢的最适氮
源 ,菌丝生长最快;其次为牛肉膏 、硝酸钾 、天冬氨
酸 、L-酪氨酸 ,其中硫酸铵和牛肉膏的作用较接近 ,
无太大差异。
2.1.3 不同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不同温度对
菌丝生长存在着显著影响 , 5 ~ 35 ℃两种病原菌均
能生长 , 但在 5、35 ℃下生长很缓慢 , 处理的个别菌
落直径为 1~ 2 mm , 有的则肉眼观察不到菌落生长 ,
40 ℃下菌丝不能生长。 25 、20 ℃分别为拟盘多毛
孢和灰葡萄孢菌最适生长温度。
  拟盘多毛孢在 10 ~ 30 ℃之间温度越高生长越
快 , 在 30 ℃时生长最快 , 144 小时长满整个平板
(9 cm), 25 ℃培养 144 小时后菌落直径可达
8.84 cm;温度较低时生长则慢 ,如 10 ℃时培养 144
小时后菌落直径只有 4.37 cm。灰葡萄孢则喜低温
条件 , 高温不利其生长;25 ℃下灰葡萄孢生长最快 ,
培养 48 小时就可长满皿;15、20 ℃下培养 96 小时
菌落直径则可达 9 cm , 30 ℃生长缓慢。
2.1.4 不同 pH 值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两种病原
菌在 pH 值 3 ~ 12 时均能生长 , pH 值过高或过低对
二者生长都不利。在 pH 值为 4 、5 时拟盘多毛孢生
48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1 期 
长最快 ,与其他 pH 值条件存在显著性差异。 pH 值
为 5 时灰葡萄孢生长最快。
2.2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1 光照 拟盘多毛孢的分生孢子在全光照 、全
黑暗 、光照黑暗交替条件下均能萌发 , 但在全光照环
境下萌发率最高;而灰葡萄孢的分生孢子萌发则适
应黑暗环境 ,全黑暗时孢子萌发最多 , 光照黑暗交替
时萌发率显著降低 ,全光照时完全不萌发(见图 2)。
图 2 光照对枇杷花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
萌发率的影响
2.2.2 温度 拟盘多毛孢的分生孢子萌发对温度
要求不是很严格 ,在 15、20 、25、30 和 35 ℃条件下萌
发率在 56%~ 76%之间 , 都比较高 , 差异不显著 ,
30 ℃时萌发率最高;而灰葡萄孢 15 ℃下萌发率最
高(见图 3)。
图 3 不同温度对枇杷花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
萌发率的影响
2.2.3 湿度 两种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
要求有明显差异 ,拟盘多毛孢的分生孢子萌发最适
相对湿度为 75%, 随湿度的增大萌发率下降;灰葡
萄孢的分生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 78%,大于或
小于此湿度萌发率严重降低甚至不萌发。说明湿度
过低或过高不利于两菌分生孢子的萌发(见图 4)。
图 4 不同湿度对枇杷花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
萌发率的影响
2.2.4 营养 拟盘多毛孢的分生孢子在蔗糖中萌
发情况最好 , 其他依次为牛肉膏 、淀粉 、木糖 、葡萄
糖 , 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显著差异。灰葡萄孢的分生
孢子萌发的最适营养为葡萄糖 , 萌发率从大到小依
次为葡萄糖 、牛肉膏 、淀粉 、蔗糖和木糖;在观察时间
内 , 蔗糖和木糖中的孢子未能萌发 ,与其他营养之间
差异显著(见图 5)。
图 5 不同营养对枇杷花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
萌发率的影响
2.2.5 两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结果 在处
理温度低于 50 ℃时拟盘多毛孢的分生孢子均能萌
发产生菌落;灰葡萄孢的分生孢子存活最高温度为
44 ℃。两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 50 ℃
和44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 拟盘多毛孢和灰葡萄孢在所供
试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碳 、氮源利用上 , 除了木
糖外 , 不同碳源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影响不大 , 灰
葡萄孢则能很好地利用各类供试碳源 , 两种菌也都
能利用各类供试氮源;两种病原菌在 5 ~ 35 ℃间均
能生长 , 25 、20 ℃分别为拟盘多毛孢和灰葡萄孢菌
最适生长温度;pH 值过高或过低对两菌菌落生长
都不利 , 拟盘多毛孢最佳生长 pH 值为 4 和 5 ,灰葡
萄孢为 pH 值 5。
  拟盘多毛孢的分生孢子在全光照环境下萌发率
最高 , 而灰葡萄孢孢子萌发需要黑暗;拟盘多毛孢和
灰葡萄孢的分生孢子萌发最佳温度分别为 30 ℃和
15 ℃;最适相对湿度则分别为 75%和 78%;拟盘多
毛孢的分生孢子萌发最适营养是蔗糖 , 灰葡萄孢的
为葡萄糖;两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 50 ℃和
44 ℃。
  拟盘多毛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温度
均较高 , 而低温高湿条件适宜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
分生孢子萌发 , 这与田间调查情况相符。病害前期
干腐型花腐发生普遍 , 后期湿腐型发生重;干旱年份
发病轻 , 湿润年份发病重。枇杷开花期在 9—11 月 ,
重庆大多年份 10、11 月阴雨天多 , 气温低 、湿度大 ,
极利于灰葡萄孢的生存繁衍 ,加之两种病原菌对营
养的要求并不高 , 具有较强的营养适应能力。当温
49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1 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湿度适宜时 ,可引起该病害的迅速暴发和流行 , 这些
因素累加 ,加剧了枇杷花腐病害的发生 , 这也是湿腐
型枇杷花腐为害严重的重要因素。
参 考 文 献
[ 1]  瞿付娟 ,窦彦霞 ,肖崇刚 ,等.枇杷花腐病病原物的初
步鉴定[ J] .植物保护 , 2008 , 34(1):119-122
[ 2]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 M] .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 , 1998:37-345
[ 3]  陈国贵 ,曹若彬.枇杷灰斑病病原生物学及药剂防治
试验[ 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88 , 14(3):312-317
[ 4]  王义勋 ,贾凤姣 , 李 阳 ,等.苍术黑斑病菌(A lter-
nar ia tenuissima)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植物保护 ,
2007 , 33(3):107-110
[ 5]  王福妹 ,宋云锦 ,刘志恒 ,等.番茄煤霉病菌生物学特
性研究 [ 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 37(2):
186-190
 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窦彦霞(1975-),女 ,在读博士 ,讲师 ,从事植物
病理学教学和科研。 E-m ail:zhdouyanxia@163.com
(责任编辑:肖 田)  
几种新型杀菌剂对梨锈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吴燕君 洪奎贤  岑铭松  王国迪  陈  瑞
(浙江省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 杭州 310020)
摘 要:采用 300 g/ L 苯甲醚甲环唑 · 丙环唑乳油 、4%四氟醚唑乳剂 、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
16%腐 ·已唑悬浮剂 、25%苯醚甲环唑乳油等 5 种药剂对梨锈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
5种药剂对梨锈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且持效期
长;尤其前两种药剂防治效果达 80%左右 ,极显著优于其他参试药剂;所有药剂对梨树安全。
关键词:梨锈病;杀菌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 436.612.1+9;S 6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431(2009)01-0050-02
  梨锈病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又
名赤星病 ,是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 , 由于化
学农药长期使用 ,使得抗药性等不利影响日益突出 ,
生产上常用的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对梨锈病
防治效果下降。为筛选防治梨锈病的新型高效 、低
毒杀菌剂 ,我们进行了本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 2008 年在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试验基
地进行。试验地为盐碱地沙壤土 ,肥力中等 , 管理一
致。试材为 4 年生翠冠梨。
试验设 7 个处理:分别为 300 g/ L 苯甲醚甲环
唑·丙环唑(嘉润)乳油(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
2 000倍液 , 4%四氟醚唑(朵麦可)乳剂(意大利意赛
格公司)2 000 倍液 , 70%丙森锌(惠盛)可湿性粉剂
(英国诺普信公司)500 倍液 , 16%腐· 已唑悬浮剂
(七洲速福)悬浮剂(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1 000 倍液 , 25%苯醚甲环唑乳油(英国诺普信公
司生产)3 000倍液 , 对照药剂 15%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800 倍液 , 清
水对照。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 3 次 , 共 21 个小区 , 每
小区面积 20 m2 , 3 株树。
各处理于 2008 年 4月 23 日梨树开花盛期第一
次施药 , 4月 30 日第二次施药。采用WS-16 型手动
喷雾器(喷孔直径 0.7 mm , 工作压力 3 ~ 4 kg/cm2)
均匀喷雾。 喷液量以叶片正反面有药液刚下滴
为止。
  药效调查:2008 年 4 月 23 日施药前先调查病
情指数 , 4月 30 日 、5 月 7 日和 5 月 14 日再分次调
查。每小区按东 、南 、西 、北划分为 4 个方位 ,每个方
位随机选取 5 个枝条 ,调查每个枝条所有叶片的病
斑 , 按病情分级标准考查每叶发病程度 ,并计算防治
效果 , 利用 Duncans 新复极差法比较处理间的差
异。叶片病害分级标准为:0 级 , 无病斑;1 级 , 1 ~ 2
个病斑;2级 , 3~ 4 个病斑;3 级 , 5 ~ 6 个病斑;4 级 ,
7 个以上病斑。
安全性调查:施药后 7 天 、14 天和 21 天各观察
一次梨树有无不良反应。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看出 , 300 g/ L 苯甲醚甲环唑 ·丙环
唑 、4%四氟醚唑 、70%丙森锌 、16%腐 ·已唑悬浮
 * 浙江省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70632B05)资助。
50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