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乌天麻和红天麻自然条件下花期相遇试验



全 文 :乌天麻和红天麻自然条件下花期相遇试验
谭德仁1  严高红2 马礼成3
(1 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2五峰县天麻研究所 3 鹤峰县礼成天麻研究所)
摘 要 在自然条件下 ,利用薄膜小棚和海拔高差 ,调控乌天麻和红天麻发育过程 , 促其花期相遇获得成功 , 为乌
天麻和红天麻杂交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 乌天麻;红天麻;花期;自然条件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天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推广”项目 , 编号
[ 2000-2] 33号。
  乌×红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glaucca S.Chow
×G.elata Bl.f.elata)是湖北省宜昌市林业学校 1995
~ 1998年试验研究的杂交新品种 ,生药性状具有显
著的杂交优势。乌天麻在湖北省西部山区多分布在
海拔1 600 ~ 1 800 m的阔叶丛林中 ,花期一般在 6月
下旬~ 7 月上旬;红天麻多分布在海拔1 200 ~ 1 400
m的阔叶丛林中 ,花期一般在 5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在自然条件下 ,乌天麻和红天麻花期相差 20 ~ 30 d ,
在相同条件下试验栽培 ,乌天麻和红天麻花期相差 7
~ 8 d。要培育乌×红有性杂交天麻品种 ,通常采用
室内加温控制处理 ,使乌天麻和红天麻花期相遇。在
生产实践中 ,由于需室内加温控制处理 ,生产成本较
高 ,费工 、费时 ,管理难度大 ,致使推广应用受到制约。
2000年度 ,国家林业局给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下达了“天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推广”项目 ,并以此项
目为基础 ,结合天麻育种生产 ,我们利用薄膜小棚和
海拔高差对乌天麻和红天麻在自然条件下花期相遇
进行了试验研究 。
1 试验地概况
利用薄膜小棚调控乌天麻和红天麻花期试验点
位于五峰县长乐坪镇杜家坳村阔叶林地 ,东经 110°
04′59″,北纬 30°11′46″,海拔高度1 400 m 。年均日照
时数1 554 h ,年均气温13.1℃,极端最低温度-15℃。
年均降雨1 460 mm ,相对湿度 80%,无霜期 225 d。四
季分明 ,冬冷夏热 ,雨热同季 ,夏季高温高湿 ,降雨量
占年降雨量的 30%~ 50%。
乌 、红天麻相同条件下花期观测试验点及利用不
同海拔温差调控乌天麻和红天麻花期相遇试验低海
拔点位于鹤峰县城关 ,东经 110°40′10″,北纬 29°54′
02″,海拔高 539 m。3 ~ 6月月平均气温 10.4 ~ 24℃,
年均气温 15.5℃, 年均日照 1 253 h , 极端高温
40.7℃,极端低温-10℃。年均降雨量1 701 mm ,相
对湿度 81%,无霜期 266 d。高海拔点位于鹤峰县燕
子乡大塘村海拔1 400 m处 , 1 ~ 3月月平均气温 0.17
~ 6.7℃。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红天麻来源于五峰县珍珠山海拔1 200 ~ 1 300 m
的阔叶林地 ,乌天麻来源于鹤峰县辽叶坪海拔1 600
~ 1 800 m的阔叶林地 。采集野生种源经过繁殖后 ,
选取栽培种作为本项目的供试材料 。栽培种收集时
间为 2001年 10月下旬和 2002年 11月初。
2.2 试验方法
2.2.1 越冬箭麻的贮藏
将收集的供试乌天麻和红天麻贮藏于室内木屑
或河沙中越冬。贮藏基质以手捏有湿润感为宜 ,含水
率 25%~ 30%。室内贮藏温度 0 ~ 6℃。
2.2.2 箭麻栽培前的处理
将越冬后的箭麻在栽培前用自行研制的天麻保
鲜剂浸泡处理 10 min(保鲜剂具有杀菌 、保鲜和补充
营养的作用),或用绿亨一号杀菌剂浸泡处理 10 min
(药剂浓度 5 g 粉剂对水 10 kg),药剂处理时 ,箭麻要
露出顶芽。
2.2.3 乌 、红天麻在相同培育条件下花期试验
次年3月 ,当低山气温回升到日平均 12℃时 ,把
供试乌天麻和红天麻从大塘村海拔1 400 m 冬藏处一
同移入鹤峰县城关海拔 539 m处简易大棚内用河沙
栽培。
2.2.4 薄膜拱棚调控乌 、红天麻花期相遇试验
(1)选择避风向阳坡作培育床 ,床宽 50 ~ 60 cm ,
长 60 ~ 70 cm;(2)铲除床面杂草 ,深翻 2 ~ 3 cm;(2)排
放乌天麻 ,天麻间距 3 ~ 5 cm ,排放时箭芽向上;(4)覆
盖苔藓 6 ~ 8cm;(5)浇足水分;(6)床面插拱形竹片 ,
竹片中心高度距床面 40 ~ 45 cm;(7)覆盖塑料薄膜 ,
 应用研究
 林业科技开发 2004年第 18 卷第 5 期 21 
薄膜周边用土压实。
红天麻置于箱中栽培 ,栽培基质为土壤或河沙 ,
基质含水量约 25%,栽培箱表面覆 8 ~ 10 cm 厚的苔
藓保湿 ,并置于阴凉处。待薄膜小棚中的乌天麻箭芽
膨大萌动时 ,将栽培箱中的红天麻取出置于拱棚内 ,
覆盖苔藓 ,浇足水分 ,与乌天麻一起同条件培育。箭
麻抽薹15 cm左右长度时 ,将薄膜小棚内的乌天麻和
红天麻分别移置木箱土壤或河沙基质中栽培 ,基质含
水量 50%~ 60%。
2.2.5 利用海拔差调控乌 、红天麻花期试验
次年 3月 ,当供试点鹤峰县城关海拔 539 m处气
温回升到日平均 12℃时 ,把供试的乌天麻箭麻从大
塘村海拔1 400 m 冬藏处移至该处的简易大棚内河沙
栽培培育 。以乌天麻芽被鳞片略微开张为切入点 ,再
把红天麻从高海拔冬藏处移至低山 ,与乌天麻一起在
相同条件下培育生长 。
2.2.6 试验设计
3种供试方法 ,同一栽培年限 ,各用供试箭麻 18
个 ,其中乌天麻 9个 、红天麻 9个。同一品种任意 3
个天麻为 1组 ,共分3组 ,即 3次重复 。
3 结果与分析
3.1 乌 、红天麻在相同培育条件下花期试验情况
从表 1可以看出 ,乌天麻从高海拔冬藏处移入低
海拔培育 ,从移入到开花完成全程需 54 ~ 60 d ,红天
麻为 46 ~ 53 d ,花期相差 7 ~ 8 d。阶段发育时间 ,乌
天麻从箭麻萌动到开花全程为 39 ~ 45 d ,红天麻为34
~ 41 d ,阶段发育过程相比 ,红天麻比乌天麻少用时 4
~ 5 d。
表 1 乌 、红天麻在相同培育条件下花期观测试验情况
供试
品种
个体鲜重
(g)
海拔 1 400 m
冬藏时间
海拔 1 600 m
冬藏时间 萌动时间 抽薹出土时间 开花时间
乌天麻 150~ 180 2001年 11月 4日 2002年 3月 8日 2002年 3月 23~ 26日 2002年 4月 8~ 10日 2002年 4月 30日 ~ 5月 6日
红天麻 160~ 200 2001年 11月 4日 2002年 3月 8日 2002年 3月 18~ 21日 2002年 4月 1~ 3日 2002年 4月 22~ 29日
3.2 薄膜小棚调控乌 、红天麻花期试验情况
从表 2可看出 ,两种天麻栽培初始时间基本相
同 ,乌天麻先入薄膜小棚栽培 ,红天麻在入棚前则采
用水分控制和置于阴凉处自然降温等综合措施延缓
其萌动 ,直至4月初乌天麻萌动时 ,再将红天麻移入 ,
使其花期基本一致。通过两种调控措施的应用 ,达到
了乌天麻和红天麻花期调控目的。
表 2 薄膜小棚调控乌 、红天麻花期试验情况
供试品种 个体鲜重(g) 冬藏时间
置于阴凉处水分
控制管理时间
入拱棚
培育时间
箭麻萌
发时间
箭麻抽薹
移栽时间
天麻开
花时间
乌天麻 150~ 170 2001年 11月 6日 2002年 3月 4日 2002年 4月 8~ 11日 2002年 5月 8~ 12日 2002年 6月 3~ 10日
红天麻 154~ 190 2001年 11月 6日 2002年 3月 4日 2002年 4月 8日 2002年 4月 12~ 14日 2002年 5月 8~ 12日 2002年 6月 3~ 11日
乌天麻 158~ 182 2002年 11月 8日 2003年 3月 8日 2003年 4月 9~ 13日 2003年 5月 10~ 12日 2003年 6月 4~ 11日
红天麻 160~ 204 2002年 11月 8日 2003年 3月 8日 2003年 4月 9日 2003年 4月 13~ 15日 2003年 5月 10~ 12日 2003年 6月 2~ 10日
3.3 利用海拔差调控乌 、红天麻花期试验情况
从表 3可以看出 ,乌天麻和红天麻经海拔1 400
m冬藏后 ,乌天麻提前 13 ~ 14 d(比相同条件下培育
花期差7 ~ 8 d ,多用时 6 d ,是因为 3月中旬的气温与
花期相差的时间 4月底至 5月上旬的温度差所致)移
入海拔 539 m处培育 ,乌天麻开始萌动时 ,再将红天
麻从冬藏处移入低山 ,置于相同条件下培育 。通过
2 a在海拔 539 m处试验观察 ,都能有效 、准确地调控
乌天麻和红天麻花期使其相遇 。
表 3 利用不同海拔差调控乌 、红天麻花期试验情况
供试品种 个体鲜重(g)
海拔 1 400 m
冬藏时间
海拔 560 m
移入时间 箭麻萌动时间 箭麻抽薹出土时间 天麻开花时间
乌天麻 150~ 180 2001年 11月 4日 2002年 3月 12日 2002年 3月 25~ 29日 2002年 4月 10~ 12日 2002年 5月 2日 ~ 9日
红天麻 160~ 200 2001年 11月 4日 2002年 3月 25日 2002年 3月 28~ 31日 2002年 4月 11~ 13日 2002年 5月 1~ 8日
乌天麻 152~ 175 2002年 11月 10日 2003年 3月 10日 2003年 3月 24~ 27日 2003年 4月 9~ 12日 2003年 5月 1~ 8日
红天麻 160~ 204 2002年 11月 10日 2003年 3月 24日 2003年 3月 27~ 30日 2003年 4月 10~ 12日 2003年 4月 30日 ~ 5月 6日
4 结 论
(1)乌天麻和红天麻在同等条件下培育 ,乌天麻
花期比红天麻花期迟 7 ~ 8 d ,从箭麻萌动到开花 ,乌
天麻用时比红天麻多 4 ~ 5 d ,为乌天麻提前加温和红
天麻适时移入促其花期相遇提供了技术参数。
(2)乌天麻置于薄膜小棚和低海拔处培育 ,能促
应用研究 
22  林业科技开发 2004 年第 18 卷第5 期
进箭麻提前进入萌动期。红天麻置于高海拔处或采
用水分控制等综合技术措施能有效地延缓其箭麻萌
动期 。
(3)乌天麻在薄膜小棚和低海拔高温下培育 ,均
以乌天麻的箭麻开始萌动为时间切入点 ,再移入红天
麻同条件培育 ,能有效地 、准确地调控乌天麻和红天
麻花期相遇。研究出的两种方法 ,为乌天麻和红天麻
在自然条件下杂交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
参考文献
[ 1] 刘炳仁 ,于瑞兰 ,刘 坤 ,等编著.天麻栽培与加工新技术[M] .北
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2
[ 2] 王绍柏, 袁国常 , 陈湘江 , 等.利用立体气候快速繁育杂交天麻
[ J] .中草药 , 1997 , 28(4):229~ 233
[ 3] 付世贤 ,路贵有 ,郭盛林 ,等.天麻提前分栽效益探讨[ J] .中药材 ,
1995 , 18(6):273
[ 4] 王绍柏 , 余昌俊 , 刘湘林 , 等.天麻花期调控试验[ J] .中药材 ,
1995 , 18(11):543~ 544
(通讯地址:430079 ,武汉市卓刀泉路6-1号)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林分生产力研究
周东雄
(福建省三明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摘 要 10 a生杉木乳源木莲 3∶1混交林林分生物量 130.37 t/ hm2 , 乔木层生物量 127.50 t/ hm2 , 比杉木纯林增加
18.7%。无论杉木 、乳源木莲干材比例较高 ,两树种均是优良的用材树种 。混交林年均净生产量 12.750 t/(hm2·a),
林分叶面积指数 9.05 , 叶对树干净同化率 179.72 g/(cm2·a)。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林分生产力比杉木纯林高。
关键词 杉木;乳源木莲;生物量;生产力
基金项目:福建省林业厅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980012)。
  杉木与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 Law)混
交是福建省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的针阔混交林组合。
杉莲混交不仅林木生长快 ,林分稳定[ 1] ,而且能够改
善土壤肥力 ,发挥森林多功能 、多效益[ 1 ,2] 。本文试
从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林分生产力进行测定分析 ,揭
示其混交林林分生长特点 ,评价杉莲混交林的林分生
产力 ,为营造杉阔混交林 、促进杉木速生丰产 、维护土
壤肥力 ,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林设在沙县(26°6′~ 26°46′N , 117°32′~ 118°
6′E)高桥镇桂元 6林班 72小班。试验地属中亚热带
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 15.7 ~ 19.6℃,最冷月平均气
温7.2℃, 最热月平均气温 26.4℃, 极端最高温度
40.3℃, 极端最低温度 -9.0℃, >10℃年积温
5 118.2℃,霜期 80 ~ 86 d ,实际霜日 20 ~ 25 d。试验
地海拔高 580 ~ 750 m ,坡度 20 ~ 35°。土壤为砂页岩
发育的山地红壤 ,土层厚 60 ~ 100 cm 以上 ,质地为中
壤 ,立地条件中等偏上。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试验林为 1994年春季造林 ,采用简单对比试验
法 ,分别在长坡上 、中 、下部设立杉木乳源木莲 3∶1混
交林和杉木纯林各3块 ,样地面积 20m×30 m 。该林
地 1993年杉木林皆伐 ,当年冬初劈草炼山 ,块状整地
(穴规格 60 cm ×40 cm ×40 cm),造林密度为3 086
株/hm2 ,株行距 1.8 m×1.8 m 。林分郁闭前 ,每年进
行 2次除草抚育。2002年进行调查测定。
2.2 分析方法
在标准地内进行每木测径 ,分树种逢 3测定树
高 、枝下高 、冠幅 。以林分平均胸径 、树高在各标准地
内选择平均标准木 ,按 Monsi分层切割法测定每一标
准木干材 、树皮 、枝 、叶 、根鲜重 ,随机抽取 30%样品
带回室内测定含水量 ,计算各器官生物量 。在各标准
地内按“S”型线路分别设置 5个 1 m×1 m的小样方 ,
采用样方收获法测定灌木层 、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
量及现存量 。以镶嵌法测定叶面积 ,以生物量和叶面
积指数计算平均净生产量和叶净同化率[ 3] 。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
不同生物学特性的两树种混交后 ,由于两树种间
协调共生和功能互补原理 ,能充分利用光照 、水分 、养
分 ,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 ,从而促进林木生长 ,提高林
分生产力。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从表1中可以看出:
 应用研究
 林业科技开发 2004年第 18 卷第 5 期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