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东宁赤松嫁接育苗试验



全 文 :2013年6月 防 护 林 科 技 June,2013
第6期(总117期)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6(Sum No.117)
文章编号:1005-5215(2013)06-0024-01
  收稿日期:2013-03-27
  作者简介:孟凡丽(1982-),女,山东人,大学,助理工程
师.
东宁赤松嫁接育苗试验
孟凡丽1,郑兴伟2,王亚利3
(1.绥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绥化152000;2.甘南县绿色林场,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0;
3.齐齐哈尔市发展林场,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0)
摘 要:通过以樟子松容器苗为砧木进行东宁赤松嫁接试验,结果表明:在砧木和接穗径长生旺盛期(7月)和径生
长末期(8月)2个时期进行东宁赤松嫁接,其成活率都很高,分别达到98.0%和98.7%,且接穗没有伸长生长,可
安全越冬。利用嫁接方法繁殖东宁赤松是可行的。
关键词:东宁赤松;嫁接;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S791.245       文献标识码:A
Grafting Experiments of Pinus densiflora
Meng Fanli 1,Zheng Xingwei 2,Wang Yali 3
(1.Suihua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Suihua 152000,China;2.Lyuse Forest Farm of Gannan County,Qiqihar 161000,China;
3.Fazhan Forest Farm of Qiqihar City,Qiqihar 161000,China)
Abstract:Experiments of Pinus densiflora which were grafted on rootstock of container seedling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were conducted.Result shows that:Pinus densiflora were conducted grafting experiments during
vigorous stage of DBH growth(July)and final stage of DBH growth(August);the survival rate is very high,being
98.0% &98.7%,respectively,and the scion has no elongation,it can live through the winter safely.Using grafting
methods to breed Pinus densiflorais feasible.
Key words:Pinus densiflora;grafting;survival rate
  东宁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
乔木,高达30m左右,胸径1.3m左右。树干上部
树皮红褐色,薄皮脱落,叶2针一束、长8~12cm,
球果成熟后呈暗黄色或浅褐黄色,种鳞较薄、鳞盾
平。喜光树种,深根性,抗风力强,在深厚的土层上
生长迅速。东宁赤松树冠宽广、树体庞大,树皮颜色
鲜艳,是优良的行道树种。为了增加黑龙江省西部
地区的园林绿化树种,从2007年起开始进行东宁赤
松的嫁接繁殖试验。
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齐齐哈尔绿源林业科技示范基
地。地处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全合台村,123°51′
E,47°27′N,平均海拔145.9m。年平均气温3.2
℃,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36.4℃,≥10℃
年积温2 870.5℃。年日照时数2 867.1h,年降水
量415.5mm,年蒸发量1 631.1mm,无霜期136d。
土壤主要为碳酸盐黑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7
g·kg-1,pH值8.03。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接穗)采自龙江县错海林场(于1978
年引自东宁县的实生苗)利用种子繁殖的东宁赤松
大树,树龄30a。选取树冠中上部外围生长健壮、顶
芽饱满的1年生枝条。采回后,放在苗木窖中低温
冷藏,以备嫁接使用。嫁接方法采用髓心形成层贴
接法。
以樟子松容器苗为砧木,苗龄为4~5年生,高
度在40cm左右。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和机械
损伤的苗木。
2.2 试验方法
于2007年7月中旬、8月中旬分2次进行嫁接
试验,共接穗1 060株,其中7月中旬接512株,8月
中旬接548株。 (下转第37页)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3.06.041
 gordejevii),在沙丘迎风坡可选择差巴嘎蒿(Arte-
misia halodendron)和小叶锦鸡儿等,植被建立顺
序是先在沙丘迎风坡栽种差巴嘎蒿,在背风坡脚栽
植黄柳,其后建立小叶锦鸡儿和樟子松植被。乌兰
敖都荒漠化试验站提出了“四位一体”庭院经济模
式、丘间低地生态经济圈模式。“四位一体”庭院生
态经济模式,以太阳能为能源,形成温室大棚(蔬菜)
-沼气池(能源)-生态养殖(养猪)-厕所(有机肥)
可持续经营的沙地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丘间低地生
态经济圈模式,以丘间低地为单元,其结构组成为从
丘间低地底部至顶部分别为水田圈-果树经济林圈
-防护林保护圈-草方格生物固沙带(简称“三圈一
带”),意在形成“水稻坐底、果树镶边、杨柳缠腰、沙
障封顶”的生态与经济双赢模式[10]。沙产业合理开
发与可持续发展是沙地生态系统研究和实践的核心
内容之一。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
物质生活水平需求的提高,促使人们对沙地的开发
与利用会越来越快。这就警醒我们:在开发利用沙
地时应特别尊重沙地生态系统循环的自然规律和特
点,既要组装配套好现有技术,又要不断加强对水量
平衡、抗旱高产植物的筛选和优化建设模式等沙地
生态系统核心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来解决实际
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利用沙地生态系统的生产
力,并与我国当下快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实现为人
民造福的目标。而如何维护好沙地生态系统良性发
展和可持续的生态安全等人文、政策方面的研究还
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蒋德明,刘志民,寇振武,等.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管
理[J].生态学杂志,2004,23(5):179-185
[2]李新荣,王涛.沙地生态系统研究[M]//李文华生态学回顾与展
望,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3]蒋德明,刘志民,寇振武.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
望[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695-1698
[4]姚建成,陈文庆,杨文斌.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综合
治沙技术的研究与推广[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2(4):27-29
[5]李生宝,蒋齐.盐池沙地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的建立及其结构调整
[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15(2):143-148
[6]白音达来,包额尔顿嘎,赛音巴雅尔.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现
状分析及生态恢复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73
[7]刘美珍,蒋高明,李永庚,等.浑善达克退化草地生态恢复试验研
究[J].生态学报,2003(23):2719-2722
[8]曹新孙.内蒙古东部地区风沙干旱综合治理研究[M].呼和浩
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9]马桂英.浑善达克.农牧复合区生态劣化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
理论研究,2003(6):46-48
[10]李军,郭永盛.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特征与生态建设
[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6(1):33-36
(上接第24页)
嫁接时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
(1)切接穗:从枝条上剪取5~6cm长的接穗,
除保留靠近顶芽的近10束针叶外,将其余针叶摘
除,然后用刀片自下端通过髓心将接穗切开,直到距
顶芽1cm处逐渐斜切掉一半,保留带有顶芽的一半
待嫁接用。
(2)切砧木:在砧木主枝上1年生部位选取比接
穗略粗的一段,把针叶全部摘掉,摘叶部分比接穗略
长。然后用刀片从上往下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
切下一条树皮,露出形成层,切面呈水白色,砧木切
面长度和宽度同接穗切面一致。
(3)贴合与绑扎:把接穗与砧木切面对正,用塑
料膜缠紧绑扎。
嫁接后进行适时浇水,保证砧木水分充足,提高
成活率。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东宁赤松2个时期的嫁接情况调查表
明,在砧木和接穗径生长旺盛期及径生长末期进行
嫁接,初期成活率都很高,达到98%以上,且接穗并
没有伸长生长,顶芽生长饱满,对其安全越冬极为有
利。
表1 东宁赤松嫁接生长情况
月份 嫁接数/株 成活数/株 成活率/% 伸长生长
7  512  502  98.0 无
8  548  541  98.7 无
  从表1看出,东宁赤松在利用樟子松嫁接时其
成活率很高,7月和8月份嫁接,差异不大,都在
98%以上。因此,利用嫁接方法繁殖东宁赤松是可
行的。
4 结论
东宁赤松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嫁接有很高的成
功率,这与东宁赤松与樟子松是遗传学上近源种分
不开的。同时在7月高生长尚未停止时进行嫁接并
不影响接穗的成活率,有利于接穗与砧木的愈合及
顶芽的营养物质积累。
参考文献:
[1]刘于风,白瑞兴,温裕然.东宁赤松引种试验研究[J].沈阳农业
大学学报,1993,24(4):350-352
[2]田志和,阎士良,董健.东宁赤松引种调查报告[J].辽宁林业科
技,1980(2):21-25
73 第6期        王恩利 等 沙地生态系统研究与实践的核心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