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萘乙酸对昭通乌天麻野生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全 文 :北方园艺2013(09):169~171 ·食用菌·
第一作者简介:杨文宏(1987-),男,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物
技术。
责任作者:黄海泉(1974-),男,博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生物技术
等研究工作。E-mail:haiquanhuang@gmail.com.
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园林植物与观
赏园艺省级重点学科及云南省高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实
验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3-01-18
萘乙酸对昭通乌天麻野生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杨 文 宏,黄 美 娟,黄 海 泉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摘 要:以分离筛选后的昭通乌天麻野生蜜环菌为试材,以PDA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
浓度NAA对昭通乌天麻野生蜜环菌菌丝出现时间、菌索出现时间、菌索长度、生物量以及生长状
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4(5.0μg/mL)的菌丝、菌索出现最快;处理1~5(0.5、1.0、2.5、5.0、
10.0μg/mL)菌索长度明显大于对照,处理6~9(25、50、100、250μg/mL)菌索生长明显小于对照;
最终的生物量以处理4(5.0μg/mL)为最大;处理3(2.5μg/mL)和处理4(5.0μg/mL)蜜环菌生长
状况最好。综合比较来看,以处理4(5.0μg/mL)为蜜环菌生长的最佳浓度。该研究为后续蜜环
菌的培养、菌包生产以及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蜜环菌;菌丝;菌索;NAA;生长状况
中图分类号:S 6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13)09-0169-03
  蜜环菌(Armilaria melea)属口蘑科(Trichfomata-
ceae)蜜环菌属(Armilaria)[1]真菌,别名榛蘑、臻蘑、蜜
蘑、蜜环蕈、栎蕈,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据秦国夫[2]
报道目前世界各地蜜环菌共有约42种,其中欧洲7种、
北美10种、澳洲7种、非洲5种、日本11种以及中国16
种。我国的蜜环菌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黑龙江
等地[3]。蜜环菌作为一种重要的药食兼用真菌[4],其子
实体可食用;菌丝及菌索均可入药,并具有很高的药用
价值[2];同时它还是一种兼性寄生菌,具有寄生和腐生
的特点[5],常寄生于天麻、猪苓等植物中,其中天麻通过
其皮层消化细胞消化菌索而获得所需的养分[6],而猪
苓则通过其菌核菌丝吸收蜜环菌代谢产物来获取养
分[7],因此,蜜环菌是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和猪
苓(Grifola umbelata)栽培必备的共生菌[3]。目前国内
外研究萘乙酸(NAA)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尚鲜见报道,
现对不同浓度萘乙酸对昭通乌天麻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进行研究,以期对促进昭通天麻产业发展以及蜜环菌的
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分离后的昭通乌天麻野生蜜环菌为试材。培养
基:以PDA培养基(土豆200g/L,葡萄糖20g/L)为基
本培养基,分别配制0(CK)、0.5、1.0、2.5、5.0、10.0、
25.0、50.0、100.0、250.0μg/mL(分别为处理1~9)10个
NAA浓度梯度进行接种试验。
1.2 试验方法
菌丝及菌索出现时间:接种后每天定期观察菌丝和
菌索出现的时间。菌索出现后第3天,每3d对菌索长
度进行测定,并求其平均值。接种后第15天开始,每3d
对其生物量进行测定,并求其平均值。接种后对各处理
的菌索颜色、形状、粗细、分枝能力、顶端整齐度、密度、荧
光强弱等方面进行观察记载。菌丝粗细:0~500μm
(+);500~1 000μm(++);1 000~1 500μm(+++);
1 500~2 000μm(++++);≥2 000μm(+++++)。
菌丝分枝能力:0~3分支(*);3~6分支(**);6~9
分支(***);9~12分支(****);≥12分支(**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菌丝出现时间的影响
由表1可知,第3天时处理4出现菌丝的瓶数最
多,为8瓶,占总数的32%,比对照高20%,而处理9无
菌丝出现;处理4仅3d时间所有菌丝均已出齐,比CK
早1d,比处理7~9早3d,说明处理4对菌丝出现时间
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处理9菌丝出现时间最晚,说明
高浓度NAA对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而且发现处
理4可能是影响蜜环菌菌丝出现和生长的一个临界浓
961
·食用菌· 北方园艺2013(09):169~171
度,高于该浓度,NAA对菌丝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越
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表1    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菌丝
    出现时间的影响
  Table 1   Efects of di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A on
    mycelium emergence date of A.mellea 瓶
处理 接种数
第3天
出丝数
第4天
出丝数
第5天
出丝数
第6天
出丝数
第7天
出丝数
第8天
出丝数
CK  25  3  3  17  2  0  0
1  25  2  6  15  1  1  0
2  25  2  6  14  2  1  0
3  25  3  10  10  2  0  0
4  25  8  10  7  0  0  0
5  25  4  10  8  2  1  0
6  25  2  6  1  15  1  0
7  25  1  8  1  11  1  3
8  25  1  8  0  12  0  4
9  25  0  0  4  18  0  3
2.2 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菌索出现时间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蜜环菌在不同浓度NAA中菌索
出现时间主集中于第7~12天。其中,处理4第7天出
现菌索瓶数最多,为12瓶,占总数的48%,比对照高出
16%;其次是处理3和处理5;而处理9出现瓶数最少,
为2瓶,比对照低24%。同时发现处理4仅4d菌索均
已出齐,比对照提早1d;处理6~8最慢,比对照晚2d;
CK及处理1~4菌索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第7~8天,
比处理7~9集中出菌索时间快3~4d。同时发现,处理
4可能是一个临界浓度,低于该浓度对蜜环菌菌索生长
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此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促进作用
越明显;高于该浓度对其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
随着NAA浓度升高,抑制效果越显著。
表2    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菌索
    出现时间的影响
  Table 2   Efects of di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A on
    rhizomorph emergence date of A.mellea 瓶
处理 接种数
第7天
出索数
第8天
出索数
第9天
出索数
第10天
出索数
第11天
出索数
第12天
出索数
CK  25  8  10  2  2  3  0
1  25  3  15  2  2  2  0
2  25  6  13  3  1  2  0
3  25  9  10  2  3  1  0
4  25  12  5  5  3  0  0
5  25  9  4  2  7  3  0
6  25  7  8  2  3  4  1
7  25  6  4  1  6  7  1
8  25  3  7  2  3  8  2
9  25  2  2  0  15  1  0
2.3 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菌索长度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1~5菌索长度测量值均大于
CK,其中以处理4最佳,最后1次长度达到7.33cm,比
对照长出2.11cm,其长度为处理9的近2倍;处理6~9
所有值均小于对照,且随浓度升高,菌索长度递减;说明
NAA浓度超过一定范围,随着NAA浓度升高,其对菌
索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进一步表明适宜NAA浓度可
促进蜜环菌菌索生长,其中以处理4效果最佳,菌索长
度增加最为明显。
表3 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菌索长度的影响
  Table 3  Efects of di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A on
    rhizomorph length of A.mellea  cm
处理 第1次测量 第2次测量 第3次测量 第4次测量 第5次测量
CK  1.22  1.50  2.47  4.00  5.22
1  1.39  1.61  2.69  4.82  5.56
2  1.33  1.58  2.54  4.89  5.21
3  1.27  1.50  3.00  4.94  5.94
4  1.62  3.33  5.22  6.57  7.33
5  1.33  2.50  4.57  5.89  6.83
6  1.13  1.44  2.50  3.67  4.22
7  0.83  1.37  2.21  3.56  4.33
8  0.79  1.45  2.19  3.34  4.14
9  0.72  1.49  2.39  3.17  3.83
2.4 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生物量的影响
从表4可知,第15天时处理1~9菌索的生物量均
大于CK,发现起始阶段不同浓度NAA均对蜜环菌菌索
生物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18~27天,处理5~9生
物量均小于CK,尤其是处理9,后4次生物量约为CK
的1/2,说明高浓度NAA在培养后期对蜜环菌生物量具
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发现处理4生物量最大,达
到24.96g/L,比CK多2.51g/L,是处理9的2倍多,进
一步说明适宜的NAA浓度对蜜环菌生物量增加具有一
定促进作用,其中以处理4对蜜环菌生物量作用最为明
显,即为最适宜的NAA浓度。
表4  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生物量的影响
  Table 4   Efects of di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A on
    rhizomorph biomass of A.mellea  g/L
处理 第15天 第18天 第21天 第24天 第27天
CK  1.87  6.71  14.09  21.84  22.45
1  2.05  7.54  16.64  21.92  23.41
2  2.70  6.00  14.68  21.88  23.34
3  2.51  7.81  15.25  22.60  24.75
4  2.48  7.95  15.93  22.05  24.96
5  2.41  6.71  12.25  19.85  20.70
6  3.95  6.63  14.26  20.23  20.64
7  2.81  5.27  11.25  13.57  19.95
8  2.71  6.11  13.04  15.58  18.73
9  2.23  3.01  5.59  8.49  12.25
2.5 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生长状况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蜜环菌在不同浓度NAA培养条件
下,菌索呈现出白色、黄色、棕色及褐色不同的颜色变化;
菌索形状也呈现圆柱扁平或不规则圆柱变化,处理1~9
随NAA浓度升高,菌索形状越趋向于不规则圆柱状,说
明高浓度NAA对菌索生长的颜色及形状产生一定的影
响。与对照相比,处理3~4菌索最粗,达1 500~
071
北方园艺2013(09):169~171 ·食用菌·
2 000μm,菌索的分枝能力也最强,达9~12分枝,且菌
索顶端整齐度较高,密度较大,荧光较强;处理8~9菌索
粗细、分枝能力最差,菌索顶端不整齐、密度小、荧光弱。
说明处理3~4对菌索粗细、分枝能力均有较好地促进
作用;而处理8~9则相反,抑制作用极为明显。
表5     不同浓度NAA对
    蜜环菌生长状况的影响
  Table 5   Efects of di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A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A.mellea
处理 菌索颜色 菌索形状 菌索粗细 分枝能力
顶端整
齐度
菌索密度
/%
荧光
强弱
CK 顶褐、底白 圆柱、扁平 +++ *** 整齐 90 强
1 顶棕、黄白 圆柱、扁平 +++ *** 整齐 90 强
2 顶棕、黄白 圆柱、扁平 +++ *** 不整齐 95 很强
3 顶棕、黄白 圆柱、扁平 ++++ **** 整齐 95 很强
4 顶棕、黄白 圆柱、扁平 ++++ **** 整齐 90 强
5 顶褐、底白 圆柱 +++ ** 整齐 85 强
6 褐色 圆柱 ++ *** 整齐 80 强
7 顶褐、底白 圆柱 ++++ *** 整齐 75 弱
8 顶白、底褐 不规则、圆柱 ++ ** 不整齐 70 很弱
9 白色 不规则、圆柱 ++ ** 不整齐 65 很弱
3 讨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A对蜜环菌菌丝、菌
索、生物量及生长状况均有一定影响;其中以处理4表
现最佳,其对菌丝菌索出现时间、菌索长度、生物量、颜
色、形状、粗细、分枝能力、密度及荧光均有较好的促进
作用。纵观整体来看,在该浓度以下,随着NAA浓度升
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若高于该浓度,随着NAA浓度
升高,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与Garraway等[8]研究
发现的在合成培养基中添加吲哚-3-乙酸能明显地增加
蜜环菌菌索生长的结果是一致的;Pronos等[9]采用不同
浓度2,4-D对不同蜜环菌株系的影响发现,不同株系之
间差异极大。因此,NAA对昭通野生乌天麻蜜环菌不
同株系之间的生长影响以及与其它激素对其生长的影
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锦堂.中国药用真菌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联合出版社,1997:574-582.
[2] 秦国夫.中国蜜环菌的遗传学与系统学研究[D].北京:中国林科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2002.
[3] 徐锦堂.中国天麻栽培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联合出版社,1993.
[4] 于敏,沈业寿.野生和人工培养蜜环菌菌索多糖含量及免疫活性的
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107-110.
[5] 兰进,徐锦堂,贺秀霞.药用真菌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1.
[6] 王贺,徐锦堂.蜜环菌侵染天麻皮层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
研究[J].真菌学报,1993(2):152-157.
[7] 郭顺星.蜜环菌和猪苓发育学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机理[D].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5):91-92.
[8] Garraway M O,Weinhold A R.Armillaria melleainfection structures:
rhizomorphs.In:T A Tousoun,R V Bega,P E Nelson,ed.Root disease and
soil-borne pathogen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
122-124. 
[9] Pronos J,Patton R F.The efect of chlorophenoxy acid herbicides on
growth and rhizomorph production of Armillariella mellea[J].Ecology and
Epidemiology 1979,69:136-141.
Effects of NAA on Growth of Armilaria melea of
Gastrodia elata Blume in Zhaotong
YANG Wen-hong,HUANG Mei-juan,HUANG Hai-quan
(Co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24)
Abstract:Taking Armilaria melea of Gastrodia elata Blume isolated and screene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the
efects of di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A on the mycelium and rhizomorph emergence date,rhizomorph length,biomass
and growth status of Armilaria melea of Gastrodia elata Blum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en di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A added in the PDA basal culture med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ycelium and rhizomorph emergence dates of
No.4(5.0μg/mL)treatment were earlier than those of other treatments;the rhizomorph length of treatments from 1to
5(0.5,1.0,2.5,5.0,10.0μg/mL)were obviously longer than CK,while treatments from 6to 9(25,50,100,250μg/mL)
were much worse than CK;the biomass of No.4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 among al the treatments;and the growth
status of No.3and 4treatments was much better than others.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No.4treatment was the best one for the growth of Armilaria melea,which laid some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production,research and exploitation of Armilariameleain the future.
Key words:Armilaria melea;mycelium;rhizomorph;NAA;growth status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