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综述·
野鸢尾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2-10-22
基金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CXY1134WL30。
作者简介:齐建红(1979-),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现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研究。
齐建红
(西安文理学院 生物技术学院植物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野鸢尾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对野鸢尾近8
年来的生物学特征和化学成分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为野鸢尾植物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
理论参考。
关键词:野鸢尾;生物学特征;化学成分;研究新进展
野鸢尾(Iris dichotoma)为鸢尾科鸢尾属植
物,又名白射干、射干鸢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
林、辽宁、内蒙古、陕西等15个省份,亦分布于苏
联、蒙古[1]。野鸢尾植物的根茎或全草入药,具有
清热解毒、止痛等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胃痛、肝
炎、乳腺炎、牙龈肿痛等治疗[2]。已有引种和栽
培,资源丰富。齐建红[3]等报道从野鸢尾中分离
得到了9个化合物之后,目前,从野鸢尾中已经分
离得到了30多个化合物,而对其生物活性研究的
人较少,为了开发这一宝贵的资源,我们在前期成
分研究的基础上,该文主要对近8a来国内外该
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化学成分研究新进展等方面
进行全面综述。为野鸢尾植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
发提供理论依据。
1 生物学特征
1.1 种子生物学特征
野鸢尾是旱生种,生于砂质草地、山坡石隙等
向阳干燥处,具有需水量小、喜光的特点。暗培养
下发芽率明显降低[4]。低温沙藏后光培养下发芽
率明显高于暗培养。温度变化大大提高了野鸢尾
种子的萌发率,在20℃/30℃ ,最佳光照条件为
16h光照/8h黑暗条件下,发芽率、发芽势及发
芽指数均最高[5]。大多数休眠鸢尾属植物种子经
过低温沙藏后,萌发率均可显著提高[6],但野鸢尾
种子不存在休眠,经低温沙藏处理后发芽率低于
室温干藏,不适宜低温沙藏,采后干藏即可。
1.2 开花结实生物学特征
刘强[7]等报道野鸢尾的繁育行为主要是异花
传粉。可以通过观察叶片数量判断其开始进行花
芽分化的大致时间。一年生植株开花结实过程中
叶片数绝大多数为7片,当年即可开花结实,每株
有花25-35朵;多年生植株为8片,每株植株有
花可达100余朵,多年生植株7月上旬始花,花期
能延至8月中旬。认为植物的营养生长状况对其
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数、花期、果实长度及种子数
有直接的影响,且成正比关系。
1.3 野鸢尾的核型类型
王宏[8]等采用了Stebbins的分类标准对野鸢
尾进行核型分析,确定其染色体数目为2n=32,其
中白色花的核型类型为2A型,紫色花为2B型,明
确了两者间不存在倍性的关系,差异不大,主要差
异在于染色体的形态以及核型类型,推测白色花野
鸢尾可能是紫色花野鸢尾的一个种内变异。
1.4 栽培及利用
曲寿河[9]等报道野鸢尾播种可以选择秋播、
春播或夏播,也可以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进行药
材生产或用于观赏、绿化。隔年种子播种前需用
温水浸48h,中间换水1-2次进行处理。播种
10d后,应及时除草,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需及时
防虫,防寒,施肥,保种。
2 化学成分
目前,从植物野鸢尾中已分离得到了38个化
合物,5个新化合物,34个为首次分离,包括黄酮
类化合物、植物甾醇,多酚类化合物等。新化合物
见结构图1-5。
·121·2013(2)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书1.Structures of compounds Irisdichotins A 2.Structures of compounds Irisdichotins B
3.Structures of compounds Irisdichotins C 4.Structures of compounds dichotomitin
5.Structures of compounds 5,4′-dihydroxy-7-methoxyisoflavonol-6-O-β-D-glucoside
图1 野鸢尾中分离5个新化合物结构
2.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是野鸢尾中最重要的一类化合物,共
分离得到了33个黄酮类化合物。黄龙[10]等从该
植物根状茎中分离得到了3个新化合物,分别为
Irisdichotins A,Irisdichotins B,Irisdichotins C,
见结构式图1-3。从野鸢尾的根茎中首次分离
到了 11 个 化 合 物[11],分 别 为 粗 毛 豚 草 素
(Hispidulin),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山柰
酚-7-甲醚,怪柳黄素-7-葡萄糖苷,3′,3,5-
三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3-O-β-D-
半乳糖苷,鸢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 A),4',
5,7,8-四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6-羟基鹰嘴
豆素A(6-hydroxybiochanin A),Iristectorin B
(鸢尾甲苷B),鸢尾甲黄素B(IristectorigeninB),
鸢尾甲苷 A(Iristectorin A)。牛孝亮[12]等分离
得到鸢尾酮苷(Tectoruside),鸢尾苷元-4'-O-
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
糖苷,腺苷(Adenosine)3个化合物。李应勤[13]等
从野鸢尾根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中1个
为新化合物白射干素(dichotomitin),见图4,其
余化合物汉黄芩素(Wogonin),鼠李秦素(Rham-
nazin),鸢尾苷(tectoridin),鸢尾苷元(tectorige-
nin),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野鸢尾甙元
(Irigenin)均为首次分离。齐建红[14]等从野鸢尾
的根状茎中首次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其中5,
4′-二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6-O-β-D
葡萄糖苷为新化合物,见结构图,5,6,4′-三羟基
-7-甲氧基-异黄酮为首次分离得到。牛孝
亮[15]等从野鸢尾中分离得到了染料木苷(genis-
tin),异牡荆苷(isovitexin)。慰玉玲[16]等从野鸢
尾地下部分首次分离得到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
分别为5,3',4'-三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
黄 酮,尼 鸢 尾 黄 素 (nigricin),德 鸢 尾 苷 元
(irilone),野鸢尾苷(iridin),茶叶花宁(apocy-
nin),反式白黎芦醇(resveratrol),草夹竹桃苷
(Androsin),胡萝卜苷(Daucosterol)。
·221·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013(2)
书2.2 植物甾醇类、多酚类及其它
尉玉玲[16]等从野鸢尾地下部分乙醇提取物
的乙酸乙酯部位首次分离得到了用作甾体激素合
成原料的豆甾醇 (stigmasterol)。具有抗氧化作
用的多酚类化合物反式-白黎芦醇(resvera-
trol)。用作增香剂的苯乙酮苷类化合物草夹竹
桃苷(androsin),以及胡萝卜苷(daucosterol)。牛
孝亮[12]等从白花射干地上部分首次分离得到了
嘌呤核苷类化合物,腺苷(adenosine)。
3 展望
近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对中药材进行了大
量研究表明,植物中的酚类、多糖类及其黄酮类化
合物等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并且在多种植物
中已经找到了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的成分。但对
该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未见报道。今
后可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开展野
鸢尾资源培育,扩大药材资源;(2)对秦岭野鸢尾
植物的黄酮类化合物成分提取工艺进一步的筛
选,充分利用现有的药材资源;(3)开展生物活性
成分的系统研究,从天然植物中筛选高效低毒且
抗氧化性强的天然抗氧化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
点。对野鸢尾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的筛
选,找到具有高效低毒且抗氧化性强的天然抗氧
化剂,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赵毓棠.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134.
[2] 朱有昌.东北药用植物[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9:179-182.
[3] 齐建红,翟永功,赵长琦.鸢尾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及其生物活性[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
(18):165-170.
[4] 张伟艳,王玲,卓丽环,等.东北3种野生鸢尾种子
生物学比较研究[J].种子,2006,25(12):34-37.
[5] 卢明艳,毕晓颖,郑洋,等.野鸢尾种子萌发特性的
研究[J].种子,2009,28(7):90-93.
[6] 沈云光,管开云,王仲朗,等.四种国产鸢尾属植物
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种子,2005,14(12):21-25.
[7] 刘强,卓丽环,陈杰.野鸢尾种子开花结实生物学特
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1):47-48.
[8] 王宏,申晓辉,郭瑛.野鸢尾染色体的核型分析及其
分类地位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
版),2007,25(3):289-292.
[9] 曲寿河,刘玉章,孙伟.野鸢尾的栽培即利用[J].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8):19-20.
[10] Huang L,Ma WH,Liu YZ,et al.Iris dichotins
A-C,three new flavo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rhizomes of Iris dichotoma Pal[J].J Asian Nat
Prod Res,2011,13(8):744-748.
[11] 黄龙,杨峻山,彭勇,等.白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10,(23):3 168-3 171.
[12] 牛孝亮.白花射干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D].
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13] 李应勤,陆蕴茹,魏璐雪.白射干黄酮类成分的
研究[J].药学学报,1986,21(11):836-841.
[14] 齐建红.秦岭产药用植物白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
[D].西安:西北大学,2006.30-33.
[15] 牛孝亮,孟永海,杨炳友,等.白花射干地上部分化
学成分研究(Ⅰ)[J].中医药信息,2009,26(4):
21-22.
[16] 尉玉玲,林彬彬,王国凯,等.野鸢尾地下部分的化
学成分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19(3):
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
238-240.
(上接第111页)
(2)稻水象甲在我市一年一代,4月底开始
产卵,5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产卵期持续40d
以上,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进入高峰期,6月中旬
始见蛹,峰期在6月底7月初,新羽化成虫于6月
下旬始见,7月中旬达峰期。
(3)根据我市水稻农事安排,4月中旬至5月
下旬为秧母田阶段,此时平坝稻区越冬代成虫已
经完成产卵孵化,即秧母田是产卵孵化的主要场
所,山区稻区产卵孵化时期从秧母田延续到大田。
(4)在防治技术上,摒弃“狠抓越冬代成虫,重
治幼虫,控制新羽化成虫”全面出击思路,应狠抓
住春季越冬代成虫发生时段,采用 “平坝狠抓秧
田,山区秧本并重”的防治策略,在越冬成虫产卵
前将其消灭。
参 考 文 献:
[1] 蔡悦等.稻水象甲传播途径研究[J].植物检
疫,1997.
[2] 黄澍等.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J].昆虫天敌,2004,26(2):86-90.
[3] 蔡明.2000年稻水象甲大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J].
辽宁农业科学,2000,(5):36-37.
[4] 蔡明.辽宁省稻水象甲田间调查与检验方法[J].辽
宁农业科学,2003,(6):39-40.
·321·齐建红:野鸢尾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