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颖苔草提取物体外抗病毒作用实验研究



全 文 :活化及其酶原活化 , 共同调节 ECM 的降解 。
TIM P-1 是 TIM Ps 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 是
MMP-1的抑制因子 ,能结合除 MMP-14 、MMP-19
以外的所有 MMPs 而使其活性减弱。慢性肝病患
者血清 TIM P-1浓度升高 ,肝纤维化 、肝硬化时升高
更明显 ,且与纤维化程度评分呈显著相关 ,国内外越
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把它看作是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促发因素。有研究显示 ,肝纤维
化时 MMP-1(间质胶原酶)的抑制因子 TIMP-1 的
表达显著升高 ,致使其降解胶原的能力下降 ,胶原过
渡沉积 ,最终发展成肝硬化[ 6] 。
目前 ,有研究表明 MMP-1在肝纤维化发生 、发
展 、形成过程中及肝硬化阶段 ,其活性没有显著性变
化。而在此过程中 TIMP-1 活性逐渐增加 ,到肝硬
化阶段达到高峰 。导致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原
因可能并不完全是因为 MMP-1的活性逐渐减少 ,
而是由于 TIM P-1进行性升高 ,抑制了 MMP-1 的
作用 ,二者比例的失调 ,使纤维组织降解减少而沉
积 ,且这一作用持续存在 ,促使纤维化的不断形成 ,
最终导致肝硬化[ 7-8] 。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肝
组织 Ⅰ型 、Ⅲ型胶原表达明显增强(P <0.05),用
药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0.05)。而 MMP-1含
量用药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5), TIMP-1 含
量明显降低(P <0.05), MMP-1/TIM P-1 比值显
著增加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
推测补肾化瘀方可能刺激了 MMP-1 的产生 ,并抑
制了 TIM P-1的分泌而使其对 MMP-1的抑制作用
减弱 ,调节 MMP-1/TIM P-1比值 ,纠正基质合成和
降解的不平衡 ,促进了 Ⅰ型及 Ⅲ型胶原的降解而起
到抗纤维化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1] 孙建光.补肾化瘀方治疗早期肝硬化 50例临床观察[ J] .中国中
西医结合杂志 , 2005 , 11(20):126-128.
[ 2] 孙建光.补肾化瘀方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血清脂质过氧化物
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 2005 , 18
(20):1267-1268.
[ 3] 马学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 J] .中华肝脏病杂志 ,
1996, 4(1):58-60.
[ 4] 顾宏图 ,胡义扬 ,徐列明 ,等.扶正化瘀方预防实验性肝纤维化作
用的组织学观察[ 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 1997 , 7(4):224-
226.
[ 5] Ruwart MJ.16 , 16-dimethyl pros taglandin E2 delay s collagen
format ion in n ut ri ti on al inju ry in rat li ver[ J] .Hepatology , 1988
(8):617.
[ 6] 刘海林 ,李宣海 ,王丹艺 ,等.肝纤维化时Ⅳ型胶原酶与金属蛋白
酶组织抑制因子 1的表达[ J] .上海医学 , 2000 , 23(2):73-75.
[ 7] Arthur MJ .Collagenases and liver f iBrosis [ J] .J Hepatol , 1995
(22):43.
[ 8] Arthur MJ Mann DA , I redale JP .Tis 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
p roteinases , hepat ic stel latecells and liver fiBrosi s[ J] .J of gas-
troenteroogyl and H epatalogy ,1998(13 Sappl):33.
[ 收稿日期] 2008-10-06
[ 基金项目] 山东中医药大学 SRT 基金资助项目
白颖苔草提取物体外抗病毒作用实验研究
高 川1 ,容 蓉2 ,孟 红3
(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2006年级本科生 ,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5;3.山
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62)
  [ 摘要] 目的:探讨白颖苔草粗提物对呼吸道合并胞体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F lu A)和柯萨基病毒 B3(Cox B3)的体
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提取 ,获得药物粗提物 , 以 HEK293-RSV、MDCK-Flu A 和 HEK293-Cox B3 体外感染模型 , 通
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 ,酶标仪测定中性红染色 A540值 ,计算抑毒指数评价抗病毒效果。结果:白颖苔草丙酮-乙酸乙酯粗
提物可抑制 RSV 和 F lu A 的细胞病变效应 , 抑毒指数分别为 14.22 和 92.41 , 对 Cox B3 病毒的抑毒指数为 1。结论:白颖苔
草对 RSV 和 F lu A 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而对 Cox B3 无抑制作用。
[ 关键词] 白颖苔草;抗病毒作用;细胞病变作用
[ 中图分类号] R285.5   [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7-358X(2009)01-0054-03
  白颖苔草 ,俗称小虫麦 ,系莎草科苔草属植物
(Carex rigescens Franch.)V.Krecz 。《中华本草》
记载其具有利尿通淋 、治疗乳糜尿的作用[ 1] ,本文采
用丙酮 、乙酸乙酯依次提取的方法获得白颖苔草粗
提物 ,用体外病毒感染模型研究了粗提物对常见呼
吸系统致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 白颖苔草采自山东肥城 ,由山东中医药
大学周凤琴教授鉴定;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针剂
(100 mg ·ml-1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
准字:H20013147)。
1.2 细胞株与病毒株 MDCK细胞引自中国 CDC
病毒病研究所;HEK293 细胞购自美国 Clontech公
司;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 ry Syncy tial Virus ,
RSV)Long 株 、流感病毒甲型(Inf luenza Virus A ,
·54· 山东中医杂志 2009年 1月第 28卷第 1期
Flu A)北京地方株和柯萨基病毒 B3 型(Coxsackie
virus B3 ,Cox B3)N ancy 株均引自中国CDC 病毒病
研究所。
1.3 主要试剂 MEM 培养基(Gibco公司);新生牛
血清(济南劲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细胞维持液为含
有2%新生牛血清的 MEM;细胞培养液为含有 10%
新生牛血清的MEM;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1.4 仪器 KQ-250E 型医用超声波清洗器(群山
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产品);MK3 酶标仪(Lab-
systems公司产品);CKX-31 倒置显微镜(Olympus
公司产品);隔水式二氧化碳培养箱(美国 Fo rma 公
司产品);BHL-1300IIA 生物安全柜(上海康为公司
产品);R5003KE2 旋转蒸发仪(上海申生科技有限
公司产品)。
2 实验方法
2.1  白颖苔草提取物的制备  白颖苔草鲜品
300 g ,粉碎 , 2倍量 50%丙酮室温下 20 kHz超声提
取 2次 ,每次 40 min 。合并提取液 ,减压回收丙酮 ,
浓缩液加等量乙酸乙酯萃取 2次 ,合并有机相 ,减压
回收乙酸乙酯 ,得棕色膏状提取物 307.45 mg 。将
膏状 提 取 物 溶 于 细 胞 维 持 液 中 , 浓 度 为
5 250 μg ·ml-1 ,以 2倍比做系列稀释(2-1 ~ 2-11),
含量为 5 250 ~ 2.5μg ·ml-1备用 。
2.2 细胞毒性测定 参照文献[ 2] 。将用细胞维持
液以 2倍比系列稀释的利巴韦林和备用样品按稀释
顺序横向接种于 96 板孔中的单层细胞上 , 每孔
100 μl ,每稀释度纵向重复 3孔 ,平行设微孔板 H 行
为细胞对照 ,37 ℃、5%CO 2 培养 ,每日于显微镜下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学变化 ,连续观察 7 d ,中
性红染色 ,用酶标仪测定 A540值 ,将实验组与细胞
对照组 A值相比计算细胞存活率 ,用 Reed-Muench
方法计算药物半数细胞中毒浓度(TC50)。
2.3 抑毒试验 参照文献[ 2] 。将样品按稀释顺序
横向接种于 96板孔中的单层细胞上 ,每孔100 μl ,
每稀释度纵向重复 4孔 ,微孔板的 A 、B 、C行加含有
100个 TCID50的病毒 100 μl作为试验组 , D行补充
等容量细胞维持液为不同浓度药物对照 ,平行设 E1
~ E6孔作为病毒对照 , E7 ~ E12 孔作为细胞对照 。
共 3个病毒试验组 ,分别为 RSV-HEK293 、Flu A-
MDCK 和 Cox B3-HEK293 ,每组同时设有阳性药
物利巴韦林对照组 , 37 ℃、5% CO 2 培养 ,每日观察
细胞病变效应(CPE),连续观察 4 d。病毒对照出现
CPE 90%以上时 ,加 1%中性红平衡盐水溶液染色
2 h后 ,用磷酸盐平衡盐水洗 3次 ,加脱色液 100 μl ,
用酶标仪测定 A540值 ,实验组 A 值比细胞对照组
A值获得细胞存活率 ,用 Reed-Muench 方法计算半
数抑毒浓度(EC50),最终将 TC50和 EC50相比获得治
疗指数(TI)。
3 实验结果
3.1 样品半数中毒浓度的测定 显微镜下观察对
照组细胞贴壁生长致密 、形态良好。利巴韦林组细
胞第 1稀释度细胞生长稀疏 ,未见细胞变圆 、脱落或
皱缩等坏死现象 ,细胞透明度好 ,未见遮光性增强;
白颖苔草粗提物毒性试验组则在第 3稀释度细胞出
现 80%细胞脱落坏死 ,而第 4稀释度细胞贴壁生长
良好 ,根据 A 540值计算利巴韦林 TC50为小于 2-1 ;而
白颖苔草粗提物半数中毒浓度为 2-3.54 。
3.2 抑毒试验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细
胞贴壁致密 、形态良好 。而 Flu A 、RSV 、和 HSV-1
病毒对照组分别在第 2 天 、第 3 天 、第 4 天出现
90%以上的 CPE , RSV在 HEK293 CPE以聚集 、变
圆 、脱落 、破碎为主要特征;Flu A 在 MDCK CPE以
折光性增强 、固缩 、坏死为主要特征。利巴韦林对照
组细胞按照稀释浓度的递减 ,逐渐出现 CPE 并梯度
加重 , RSV和 Flu A 均在第 4稀释度之前细胞完全
被保护 ,细胞贴壁致密 ,形态规整 ,之后稀释度孔中
细胞出现 CPE , CPE 程度随样品浓度减小逐渐加
重 。白颖苔草粗提物抑毒试验组细胞亦按照样品稀
释度的递减规律出现 CPE , RSV 组在第 10稀释度
之前 、Flu A 组细胞在第 7稀释度之前细胞完全被
保护 ,之后出现 CPE ,且 CPE 随样品浓度减小逐渐
加重。中性红染色 、测 A540 值并计算获得利巴韦
林 Flu A 、RSV EC50分别为 2-5.02(3.08 mg ·ml-1)
和 2-5.36(2.43 mg ·ml-1), TI 分别为 16.22和 20.
54;白颖苔草初提物 RSV 、Flu A , EC50分别为
2
-10.07(4.884 μg · ml-1)和 2-7.37 (31.74 μg ·
ml-1), TI分别为 92.41和 14.22 ,而对 Cox B3 ,仅
在最大浓度出现抑制 CPE作用 , TI 为 1 ,判为无显
著作用 ,结果见表 1 。
表 1 白颖苔草体外抑毒试验结果
白颖苔草(ρ/μg·ml-1)
Flu A RSV
利巴韦林(ρ/mg·ml-1)
Flu A RSV
EC50 31.74 4.88 3.08 2.43
T I 14.22 92.41 16.22 20.54
4 讨论
白颖苔草民间常用于治疗普通感冒和乳糜尿。
普通感冒一般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见疾
病;乳糜尿则是由于胸部淋巴管炎症损害 ,致使淋巴
液进入尿路而发生 ,其中部分与斑氏血丝虫进入淋
巴管造成损害引起 ,其余原因尚不明了 ,推测可能与
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
本实验采用细胞感染模型 ,初步探讨了白颖苔
草对 RSV 、Flu A 、Cox B3 的抑制作用 。结果发现
白颖苔草初提物(100 μl)分别于 4.884 μg ·ml-1和
31.74 μg · ml-1可抑制微孔中 100 个 TCID50 ·
·55·山东中医杂志 2009年 1月第 28卷第 1期
100 μl-1的 RSV 和 Flu A 50% CPE 发生 ,抑毒指
数分别为 92.41和 14.22。提示白颖苔草用于感冒
和乳糜尿的疗效基础可能与其抗病毒活性有关。
RSV和 Flu A 均为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的重要
病原之一 ,在婴幼儿和老年以及免疫缺陷人群引起
严重肺炎 ,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治疗呼吸系统
感染多使用或配合使用化学药物利巴韦林 、中药制
剂等。如张薇等[ 4] 报道 31.25 mg · ml-1的鱼腥草
挥发油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增殖 。与上述报道资料相
比较 ,白颖苔草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抑毒指数相对
较高 ,用于临床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理论上更具一
定优势。
由于本文采用白颖苔草的丙酮-乙酸乙酯粗提
物用于抗病毒实验 ,其所含成分复杂 ,细胞毒性相对
较大(2-3.54),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抑毒指数只有
14.22(Flu A)和 92.41(RSV)。如果进一步分离纯
化 ,甚至获得抗病毒单体化合物 ,其细胞毒性 、抗病
毒效果将可能得到优化。如王志洁等[ 5]报道虎杖乙
酸乙酯结晶物对 HSV-1的抑毒指数是阿昔洛韦的
609倍;Duan HQ 等[ 6] 获得的雷公藤单体(t ripto-
nine B)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指数超过 1 000;
Krcatovic E 等[ 7] 和 Li J 等[ 8] 从植物中分离到的单
体对烟草花叶病病毒和乙肝病毒均表现出良好的抑
制作用;Li YM 等[ 9] 分离的野漆树双黄酮 ,对流感
病毒的抑毒指数达到 450。
综上所述 ,本文首次研究并发现了白颖苔草的
抗病毒活性 ,将为白颖苔草作为一味新的抗病毒草
药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并为从白颖苔草中分离抗
病毒化合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1] 胡熙明.中华本草[ M] .第 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555.
[ 2] 汪受传 ,王霖 , 陈超 ,等.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对呼吸道合胞病
毒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8 , 24
(1):25-27.
[ 3] 柏健 ,肖慧 ,张继华 ,等.板蓝根抗病毒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 J]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2007 , 18(1):12-14.
[ 4] 张薇,卢芳国 ,潘双银 , 等.鱼腥草中挥发油的提取分析及其抗
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J] .实用预防医学 , 2008 , 15(2):312-
316.
[ 5] 王志洁 ,方学韫 ,程仲敏.虎杖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抗人疱疹病毒
研究[ 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 1999 , 16(5):27-31.
[ 6] Duan HQ , Takaishi Y , Imaku ra Y , et a1.S esqui terpene alk aloids
from Tripterygium hy pog lau cum and T rip terygium wi lfordii:a
new class of poten t anti —HIV agen ts[ J] .J Nat Prod , 2000 , 63
(3):357-361.
[ 7] K rcatovic E , Ru sak G , Bezic N , et al:Inhibi tion of tobacco m o-
saic vi rus infect ion by quercetin and vitexin[ J] .Acta Virol ,
2008, 52(2):119-124.
[ 8] Li J , H uang H , Zhou W , et al:Anti-hepati ti s B vi ru s act ivit ies
of Geranium carolinianum L.ext ract s and ident ifi cation of the
active com ponen ts[ J] .Biol Pharm Bull , 2008 , 31(4):743-747.
[ 9] Lin YM , Flavin M T , Schure R , et a1.Ant iviral activi ties of bi-
f lavonoids[ J] .Planta Med , 1999 , 65(2):120-125.
[ 收稿日期] 2008-07-30
·短篇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肩周炎
刘永军
(浙江省富阳市大源人民医院 , 浙江 富阳 300413)
  [ 关键词] 肩周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观察
[ 中图分类号] R274.984.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0257-358X(2009)01-0056-01
  笔者自 1996 年 10 月~ 2008 年 1月 ,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
法治疗重症肩周炎 53 例 ,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3 例中男 18 例 , 女 35 例;年龄 47 ~ 65 岁 , 平均 57 岁。
左肩 30 例 ,右肩 23 例 ,双肩 5例。病程最短 2 月 , 最长 2 年
6 月 , 其中病程在 0.5 年以上者 75%, 均在当地各级医院诊
治 ,效率欠佳。
2 治疗方法
2.1 西医治疗 肩关节压痛点局部封闭 , 肩关节在颈丛 、臂
丛麻醉下进行手法扳正松解 ,并加用消炎镇痛药。
2.2 中医治疗 自拟方 , 药物组成:生黄芪 、桂枝 、白薇 、制
何首乌 、玄参 、麦冬 、生地黄 、桑枝 、伸筋草 、炒延胡索 、制天南
星等。血瘀型:多为外伤引起 ,加用鸡血藤 、穿山甲 、桃仁等;
湿热型: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加用威灵仙 、钻地风 、木瓜等;肾
阴虚型:加用杜仲 、山药 、菟丝子等 ,口服 , 日 1 剂。在服用药
物同时结合推拿理疗 , 10 ~ 14 d为 1 疗程 , 大多数患者经 1
疗程治疗后症状改善 , 少数患者需用 2 疗程 , 然后改用中成
药口服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优:肩关节活动正常 , 无疼痛;良:肩关节活
动度丧失少于 10%, 偶有疼痛;一般:肩关节活动度丧失
10 ~ 30%,活动时有疼痛;差:肩关节活动度丧失大于 30%,
有持续性疼痛。
3.2 结果 优:16 例;良:28例;一般:7 例;差:2 例;优良率
83.0%。
4 讨论
肩周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 , 与年龄体质有
关。西医认为 , 肩周炎为肩周非特异性炎症 , 易造成关节僵
硬和疼痛 , 常进行消炎止痛加机械性松解治疗 , 但易造成再
粘连 , 即使用大剂量消炎镇痛药也无济于事。
肩周炎属中医痹症范畴 , 治疗以祛风散寒 ,温通经络 , 补
益气血为主。笔者采用局部疼痛点封闭 , 辨证治疗 , 审明证
型 , 做到诊治合一 ,在治疗上强调全身与局部相结合 ,内服和
外治相结合 , 中医药与西药治疗相结合 ,标本兼治 ,效果自然
显著。
·56· 山东中医杂志 2009年 1月第 28卷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