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海南三药槟榔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全 文 :三药槟榔(Areca triandra Roxb.)又称为三雄芯
槟榔, 属棕榈科槟榔属植物; 原产于印度、 马来西
亚等国家的热带地区, 20 世纪 60 年代引入中国,
随后被广泛种植于华南、 西南及沿海地区 [1]。 三药
槟榔株型高大, 气势雄伟, 青翠浓绿、 优美壮观,
富有浓烈的热带风光气息, 为南方热带园林绿化工
程中不可缺少的优良树种 [2]。 近年来, 笔者在海南
省儋州市的许多三药槟榔树上均发现了一种叶斑
病, 该病主要为害三药槟榔叶片, 病斑为灰白色、
边缘呈黑褐色坏死, 密集且连接成片, 导致叶片枯
萎、 倒垂。 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 该病在海南海
口、 儋州、 三亚的三药槟榔上都普遍发生, 叶片发
病率已达 70%~80%, 严重影响了三药槟榔的观赏
价值。 目前关于三药槟榔病害的研究国内外都鲜有
报道。 但有报道说在棕榈科其他属的植物如椰子、
加拿利海枣 [4]、 大王棕、 华棕[5]、 散尾葵等 [6]上发现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35(4): 764-770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
收稿日期 2013-11-14 修回日期 2013-12-22
基金项目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No.Hzs1002)。
作者简介 李博勋 (1986 年—), 女 , 硕士生; 研究方向: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理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黄贵修 (HUANG
Guixiu), E-mail: hgxiu@vip.163.com。
海南三药槟榔叶斑病病原鉴定及
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李博勋 1, 王延丽 1, 谢昌平 2, 时 涛 1, 黄贵修 1 *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海南海口 571101
2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摘 要 在海南省儋州市的三药槟榔(Areca triandra Roxb)苗圃中发现一种为害严重的叶斑病。 根据该病的病
原菌形态特征以及 ITS 序列分析, 鉴定该病原为克卢亚拟盘多毛孢菌 [Pestalotiopsis clusiae(Griffon&Maubl)]。 病
原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 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28℃, pH 为 6.5, 适宜的碳源为 D-麦芽糖和 D-葡萄
糖, 适宜氮源为硝酸钾和硝酸钠; 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 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30 ℃, pH 为 5.5,
孢子致死温度为 50 ℃, 10 min。 采用含毒介质法对 4 种药剂进行室内敏感性测定, 发现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对
50%多菌灵(WP)敏感性最高, 50%异菌脲次之。
关键词 三药槟榔; 叶斑病; 拟盘多毛孢菌; 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792.91 文献标识码 A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the Pathogen of Areca triandra
LI Boxun1, WANG Yanli1, XIE Changping2, SHI Tao1, HUANG Guixiu1*
1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Tropic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n Tropical Grop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R.China/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Pest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2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colleg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
Abstract Areca triandra(Areca triandra Roxb.) Pestalotiopsis leaf spot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in A. triandra,
which can affect the growth and ornamental value of A. triandra.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P. clusiae
(Griffon&Maubl) b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for mycelium growth
was 28℃ and for conidial germination was 30 ℃, however the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50 ℃ was not beneficial
for conidium. Acidic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pathogen, the optimal pH values for mycelium growth
was 6.5 and for conidial germination was 5.5. 4 fungicides was screened in laboratory by hypha growth rate
method. Carbendazim 50%WP and 50% Iprodione EC could restrain effectually the growth in Lab.
Key words Areca triandra; Pestalotiopsis clusiae;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04.025
第 4 期 李博勋等: 海南三药槟榔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由拟盘多毛孢病菌(Pestalotiopsis sp)侵染所造成的
病害, 这些病害的发病症状与三药槟榔叶斑病的症
状比较相近, 它们的致病菌是否相同或者是否能够
交互侵染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鉴于目前报道的有关
棕榈科植物的研究仅限于对病原菌的鉴定, 关于其
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策略并未见更深入的研究
和报道。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及为
害, 掌握该病的发生规律及流行条件, 本研究对海
南地区三药槟榔的主要种植区进行三药槟榔叶斑病
的调查, 并对其病原进行了鉴定, 同时进行生物学
特性分析和防治药剂的筛选, 为生产上防治该病害
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样来源 样品采自海南省儋州市三药槟
榔苗圃。 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特点的三药槟榔病叶样
品, 保湿备用。
1.1.2 供试培养基 供试培养基 PDA的配制参照
方中达[7]的方法。 Richards培养基配方: KNO3 10 g;
KH2PO4 5 g; MgSO4·7H2O 2.5 g; FeCl2 0.02 g; 蔗
糖 50 g; 水 1 000 mL。
1.1.3 试剂、 引物及菌株 DNA 片段回收试剂
盒、 pMD18-T 载体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
司; Taq 酶、 dNTP 等生化试剂购自天根生化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 rDNA ITS 序列分析通用引物为
ITS1 (5′-TCCGTAGGTGAA CCTGCGG-3′ )和 ITS4
(5′-TCCTCCGCTTATTGATATGC-3′), 由北京六合
华大基因有限公司合成; 大肠杆菌 JM109 感受态
细胞由本实验室制备, 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方法
1.2.1 病菌分离、 纯化及其致病性测定 采用常
规组织分离法和琼脂平板稀释法 [7]对田间自然发病
的典型三药槟榔叶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纯化。 在
田间选取健康的三药槟榔叶片, 依照柯赫氏法则 [4]
将分离纯化后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 以不含病
原菌的 PDA 培养基为对照, 每个处理 3 个重复,
将样品置于 28 ℃中保湿培养, 待其发病后从发病
部位重新分离病原菌并观察菌落形态特征以及分生
孢子形态, 用最初分离得到的菌株作对比, 确认分
离物的致病性。
1.2.2 病原鉴定 (1)形态学鉴定: 根据病原菌
在 PDA 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菌丝颜色等特征来
鉴定。 用 Nikon Eclipse 80i 显微镜(Tokyo, Japan)
对分生孢子的形态、 颜色、 大小、 附属丝长度等进
行描述, 用附带的 ACT-1 软件和 DXM1200F 相机
进行拍照记录。
(2)rDNA -ITS序列分析: 采用 CTAB 方法[8]提
取病原菌 DNA。 参照裴月令等 [9]的方法, 用 rDNA
ITS 序列分析通用引物 ITS1 和 ITS4, 对病原菌目
的基因进行 PCR 扩增, 扩增产物用 1%的琼脂糖
凝胶电泳进行检测,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对目的条带
进行回收和克隆, 筛选阳性克隆转化子, 随机挑取
3 个阳性克隆送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进行序列测定。 将已测定得到的序列在 NCBI 中
进行 Blast比对。
1.2.3 生物学特性分析 (1)病原菌基础生物学
特性测定。 ①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测定: 将供试病
原菌在 PDA 培养基平板上于 28 ℃培养 5 d, 用无
菌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直径为 4.5 mm 的菌龄
相同的菌饼备用。 调节 PDA 培养基的 pH 至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和 9.5 后分别制成平板; 用等量的碳源(蔗糖、 葡
萄糖、 D-木糖、 D-山梨醇、 D-乳糖、 D-果糖、
D-麦芽糖和肌醇)及氮源(硝酸钾、 硝酸钠、 硝酸
铵 、 硫酸铵 、 氯化铵 、 和草酸铵 )依次替换
Richards 培养基中的蔗糖和硝酸钾, 以不加任何碳
源(蔗糖)和氮源(硝酸钠)的 Richards 培养基作为
对照, 灭菌后, 制成平板备用。 分别将病原菌菌饼
接种到不同 pH, 不同碳、 氮源的 PDA 培养基平板
中央, 每个处理 3 个重复, 将平皿置于 28 ℃恒温
培养。 另外将病原菌菌饼转移到干净的 PDA 培养
基平板中央, 分别置于 10、 15、 20、 25、 28、 30、
35、 40 ℃的恒温培养箱以及完全光照、 光/暗交替
和完全黑暗的 28 ℃恒温箱中培养。 每个处理 3 个
重复, 4 d 后观察各培养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
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计算菌丝生长速率,
用 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②病原菌分生孢子生长特性测定: 用 0.1%葡
萄糖溶液制备孢子悬浮液(1.0×106个孢子/mL), 分
别放置于 10、 15、 20、 25、 28、 30、 35、 40 ℃的
恒温箱中保湿培养; 另取 2 mL 孢子悬浮液分别置
于 40、 45、 50、 55、 60、 65 ℃处理 10 min; 分别
调节孢子悬浮液的 pH 为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后置于 28 ℃保湿培养 7 h,
接着进行镜检, 每个处理重复 3 次。 计算孢子萌发
率, 孢子萌发以芽管的长度超过孢子直径长度(指
直径小的一边)的 1/2 为标准。 用 SAS 软件进行统
计分析。
(2)病原菌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 供试药剂及
浓度详见表 1。
(3)药剂敏感性测定。 采用含毒介质法 [10], 分
765- -
第 35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供试试剂及成分 生产厂家 供试浓度/(mg/L)
50%异菌脲 WP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10.0、 5.0、 2.5、 1.25、 0.625
84%代森锰锌 WP 利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00.0、 50.0、 25.0、 12.5、 6.25
12.5%腈菌唑 EC 沈阳化工研究试验厂 200.0、 100.0、 50.0、 25.0、 12.5
50%多菌灵 WP 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 0.25、 0.2、 0.15、 0.1、 0.05
表 1 供试药剂概况
Table 1 Fungicides and concentration for the test
A: 田间病株; B: 发病初期、 中期症状; C: 发病后期症状; D: 致病性鉴定(左: 发病叶片; 右: 对照)。
A: The field strain; B: The early symptoms and medium-term symptoms; C: The late symptoms; D: pathogenic identification (left: The
silk leaf; right: The contrast).
图 1 三药槟榔叶斑病田间症状
Fig. 1 Areca triandra leaf spot symptoms in the field

A B
C D
别称取一定量的供试药剂(液体药剂根据测得的密
度称量), 将其溶于 20 mL 无菌水配制成母液, 在
无菌操作条件下, 通过系列浓度稀释法配制成使用
浓度, 用 1 mL 的移液管将各浓度的药液依次移入
49 mL 融化且冷却至 35~45 ℃的 PDA 培养基中充
分混匀, 用 1 mL 无菌水代替药剂作对照。 将此培
养基分别倒入 3个培养皿制成含药平板。 待培养基
冷凝后, 在每个培养皿中央接种直径 Φ=4.5 mm 的
菌饼, 然后置于 28 ℃的恒温箱中培养 4 d 后, 用
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Φ, 每个浓度重复 3 次,
取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 计算回归方程、 EC50 (致
死中浓度)。
抑制率/%=[(Φ处理-Φ对照)/Φ 对照]×100
计算浓度对数(X)与抑制菌落生长百分率的机
率值(Y), 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求得各药剂对该菌
的毒力回归方程 Y=a+bX和 EC50。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菌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
三药槟榔拟盘多毛孢叶斑病主要为害叶部, 尤
其是下层叶片。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黑褐色圆形
或不规则形的病斑, 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 随着病
斑逐渐扩大, 向两端延伸呈椭圆形或近圆形, 病斑
边缘呈黑褐色, 中央变为灰褐色, 病斑边缘有黄色
晕圈; 后期多个病斑连接成片, 形成不规则的大型
病斑, 病斑边缘黑褐色, 中央灰白色, 其上散生许
多小黑点, 黄色晕圈不限于病斑边缘 (如图 1A~
C)。 于田间采集病样, 从病健交界处分离病原菌,
766- -
第 4 期 李博勋等: 海南三药槟榔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A B C
图 2 病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情况(A、 B)以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C)
Fig. 2 Pathogenic colony grow in the culture medium of PDA(A、 B) and conidium morphology(C)

图表中数据后的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0.05 水平上差异显著。 下同。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chart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t at 0.05 level. The same as below.
图 3 不同温度对 AtCP-1 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Fig. 3 Different temperature on mycelial growth and spore germination of AtCP - 1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0.00
-20.00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m
m
菌丝生长速率
温度/℃
10 15 20 25 28 30 35 4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20.0
孢子萌发率
温度/℃
10 15 20 25 28 30 35 40





/%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c
bc
ab
a
c
ab
bc
c
A B
将病原菌进行单孢纯化后保存备用。 病菌编号为
AtCP-1。
按照柯赫氏法则 [11]将 AtCP-1 菌株进行致病性
测定, 结果表明, AtCP-1 菌株侵染三药槟榔叶片
后的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的症状相同, 再从发
病叶片上将病原菌进行分离, 所得病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以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 与
在田间自然发病得到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一样, 证实
该分离菌为三药槟榔叶斑病致病菌(如图 1-D)。
2.2 病原鉴定
2.2.1 形态学鉴定 病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菌
落形态呈圆形、 边缘整齐; 菌丝为纯白色、 生长旺
盛, 棉絮状、 中部稍隆起(图 2-A), 菌落背面有橘
红色色素, 在 PDA 培养基上培养 8 d 后产孢, 产
孢后菌落背面无明显的产孢轮纹; 分生孢子群落为
黑色, 不规则地散生于气生菌丝上(图 2-B)。 显微
镜观察发现, 三药槟榔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原菌的
分生孢子为长梭形, 有的稍微弯曲, 每个分生孢子
是 4 隔 5 细胞 ; 分生孢子大小为 [(19.42~25.32)
(21.64)]μm×[(5.70~7.91)(6.85)]μm(随机测量 100
个分生孢子), 中间 3 个细胞均为褐色, 成熟的有
色胞第一色胞颜色略浅, 浅褐色, 第二色胞颜色最
深 , 深褐色 , 第三色胞次之 ; 有色胞长 12.90~
15.89(13.89)μm。 顶胞和尾胞均为三角形, 无色透
明; 顶胞上着生无色附属丝, 2~3 根, 长 20.41~
25.91(22.82)μm; 尾胞上着生一根基部附属丝, 中
生, 长 3.20~6.80(4.90)μm(图 2-C); 芽管是从第
三个有色胞侧面萌发。 参照张家祥[12]的研究结果从
形态上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半知菌类、 腔孢纲、 黑盘
孢目 、 拟盘多毛孢属的克卢亚拟盘多毛孢菌
[Pestalotiopsis clusiae(Griffon&Maubl)]。
2.2.2 rDNA ITS 序列分析 对该病原菌的 DNA
进行 PCR 扩增, 获得一条约 0.5 kb 的扩增产物,
经克隆和测序可知该序列全长 509 nt, 将该序列提
交 NCBI数据库, 获得序列登录号: KF811605。 经
Blast 比对分析发现, 该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登录的
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 (JX875596.1)Pestalotiopsis
foedans(JN943631.1)拟盘多毛孢病菌 ITS 序列的同
源性高达 100%。
2.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2.3.1 病原菌基础生物学特性测定 根据病原菌
菌丝和分生孢子生长特性测定结果发现, AtCP-1
拟盘多毛孢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是 28 ℃, 低于
15 ℃或高于 35 ℃, 菌丝生长受抑制或不能生长
767- -
第 35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图 5 不同光照对 AtCP-1 菌丝生长的影响
Fig. 5 Different light effects on mycelia AtCP - 1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m
m
全光照 光暗交替 全黑暗
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关照条件
c
ba
图 6 AtCP-1 对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
Fig. 6 Different temperature on mycelial growth and spore germination of AtCP-1
氮源
不同氮源的利用
硝酸钾 硝酸钠 草酸铵 硫酸铵 硝酸铵 氯化铵




/m
m
70
60
50
40
30
20
10
0
a
b
c
d
a
c
D-



D-



D-


D-


D-







D-






/m
m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a a a
b b b
b
c
碳源
不同碳源的利用
A B
70
68
66
64
62
60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pH 值
pH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m
m
a
ba
c
ba ba
ba ba ba ba ba
c
b
图 4 不同 pH 对 AtCP-1 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Fig. 4 Different pH on mycelial growth and spore germination of AtCP - 1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7 7.5 8 8.5 9 9.5 10 10.5 11
pH 值
pH 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i
h
def cd
c
ab a
b
cd
c
cde
ef fg
ab ab
g
i
i i孢




/%
A B
(图 3-A); 适宜的 pH 值为 6.5(图 4-A); 光/暗交
替培养最有利于病原菌生长(图 5); 该菌在含 D-
乳糖的培养基中其菌丝生长最快, 但菌丝稀疏, 生
长力不旺盛, 在含有 D-麦芽糖和 D-葡萄糖的培养
基中菌落的生长状况最好, 菌丝致密旺盛, 生长速
度快, 说明 D-麦芽糖和 D-葡萄糖是该菌生长的最
适碳源(图 6-A)。 该病原菌对硝酸盐类的利用情况
明显优于铵盐类, 在含硝酸钾和硝酸钠的培养基上
生长的速度最快(图 6-B), 菌丝浓密, 是该菌生长
的最适氮源。
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在 25~30 ℃之
间, 最适温度是 30 ℃, 低于 10 ℃或高于 40 ℃时
孢子萌发率都很低(图 3-B); 适宜 pH 范围在 3.5~
5.5之间, 最适 pH为5.5 (图 4-B)。 将孢子置于 50℃
水浴锅中处理 10 min 后孢子不能萌发, 说明孢子
致死温度为 50℃
2.3.2 病原菌对室内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各供试
药剂浓度对数与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之间表现
出线性相关 , 其浓度对数——生长抑制率几
率值的毒力回归方程见表 2。 从表中可以看出 ,
4 种药剂中 , 病原菌菌丝生长对 50%多菌灵
(WP)敏感性最强, EC50 为 0.107 6 mg/L; 50%异
菌脲次之 , EC50 为 2.233 9 mg/L。 与前 2 种药
相比 , 代森锰锌和腈菌唑的抑菌效果相对较
差 , 建议生产上使用多菌灵和异菌脲对该病
进行防治 。
768- -
第 4 期 李博勋等: 海南三药槟榔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药剂名称 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 r EC50/(mg/L)
50%异菌脲 EC Y=4.1576+2.4133X 0.997 3 2.233 9
84%代森锰锌 WP Y=2.7628+1.8417X 0.993 1 16.396 8
12.5%腈菌唑 EC Y=3.4115+1.3788X 0.988 1 14.193 0
50%多菌灵 WP Y=1.8551+2.7440X 0.928 9 0.107 6
表 2 不同杀菌剂测试效果的回归方程 EC50
Table 2 Different fungicide EC50 test results 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3 讨论
棕榈科植物是世界热带地区最主要的油料作物
和观赏植物,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 10 年来随
着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 棕榈科植物已成为了不可
或缺的园林绿化资源。 三药槟榔作为其中 1种重要
的绿化苗木在中国的华南、 西南以及沿海地区广泛
种植, 成为美化城市环境主要的绿化植物。 笔者
2008 年 8 月在海南省儋州市的三药槟榔苗圃地发
现三药槟榔叶斑病的为害, 植株发病率达 70%~
80%, 经分离纯化得到了 1株三药槟榔拟盘多毛孢
叶斑病菌 AtCP-1, 经鉴定知该病原菌与张家祥等[12]
报道的克卢亚拟盘多毛孢菌 [Pestalotiopsis clusiae
(Griffon&Maubl)]的形态特征及培养性状极为相近。
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测定可知, 该病
原菌生长适宜的温度、 pH 分别为 28 ℃、 6.5, 以
D-麦芽糖和 D-葡萄糖为最佳碳源, 硝酸钾和硝酸
钠为最佳氮源; 孢子萌发适宜的温度和 pH 分别为
30℃、 5.5。 该病原菌可影响植株的长势和观赏性,
其在田间典型的发病症状是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的
黑褐色坏死线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 人工接种的
叶片发病症状和田间自然发病的症状略有差异 ,
但是均能形成坏死斑和明显的黄晕。 保湿培养能
在病斑中央看到黑色小颗粒状突起, 为病原菌的
分生孢子。
目前有关棕榈科植物病害的研究和报道都较
少。 2000 年金亮等[4]发现厦门地区棕榈植物出现相
关 病 害 , 经 调 查 发 现 拟 盘 多 毛 孢 病 菌
(Pestalotiopsis sp)能侵染为害加拿利海枣、 椰子、
散尾葵、 酒瓶椰子、 棍棒椰子等棕榈科植物。 吴丽
民等 [5]通过症状比对和切片观察共鉴定了大王棕、
华 棕 、 刺 葵 和 海 枣 上 由 拟 盘 多 毛 孢 病 菌
(Pestalotiopsis sp)引起的 4 种病害。 李建宏等 [6]发
现 由 小 孢 拟 盘 多 毛 孢 [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Speg.)Satista & Peresapud Batista]侵染引起的散尾
葵叶斑病在海口地区发病严重。 尽管该类病原菌在
棕榈科植物上普遍发生为害, 但在已有报道中, 有
关该类病原菌的研究仅限于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而
关于该病原菌的深入研究以及防治策略都鲜有报
道。 本研究对 AtCP-1 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发现
其与枇杷、 芒果、 桂花等经济作物上报道的拟盘多
毛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相似 [13-15], 偏酸性和高温高
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原菌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 。
7~8 月是该病发病的高峰期, 与此时期的高温多雨
天气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有关, 再加上该病
原菌寄主范围较广, 能为害除三药槟榔以外的其他
棕榈科植物如椰子、 油棕、 散尾葵等。
为了更好的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同时也避免该
病原菌传播到其他观赏植物上, 本研究对 4种化学
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 结果发现 50%多菌灵
(WP)的抑菌效果最好, 其次是 50%异菌脲, 84%
代森锰锌 WP 和 12.5%腈菌唑 EC 的抑菌效果较
差。 通过与杨秀娟等 [13]和管斌等 [16]得出的枇杷和红
叶石楠上拟盘多毛孢病菌的室内、 外毒力测定结果
对比发现, 拟盘多毛孢病原菌对氨基甲酸酯类和咪
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最高, 而对三唑类和二甲酰亚
胺类的杀菌剂敏感性较低。 综合考虑药剂在环境中
的降解性能、 药剂的防效和成本, 笔者推荐采用多
菌灵和异菌脲作为生产上防治三药槟榔拟盘多毛孢
叶斑病的首选药剂。 通过对三药槟榔拟盘多毛孢叶
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的筛选等分析研
究, 能更好地了解该病的发病条件、 流行关键生态
因子, 同时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也为由
拟盘多毛孢病菌引起的其他棕榈科植物的病害防治
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尚士. 南国奇葩——三药槟榔[J]. 植物杂志, 1995(4): 23.
[2] 林有润 . 观赏棕榈 [M]. 哈尔滨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 12: 139.
[3] 朱培良. 常见园林植物上拟盘多毛抱属真菌的鉴定及其分类学
研究[D]. 杭州: 浙江农业大学, 1989.
[4] 金 亮, 丁印龙. 厦门地区主要棕榈植物病害种类普查鉴定及
其防治[J]. 热带农业科学, 2000, 86(4): 12-19.
[5] 吴丽民, 洪伟雄 . 棕榈科植物4种拟盘多毛孢病害的鉴定 [J].
769- -
第 35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01): 172-175.
[6] 李建宏, 谢昌平, 王延丽, 等. 散尾葵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的
鉴定[J]. 热带农业科学, 2013, 33(2): 62-70.
[7]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第3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2: 153-179.
[8] 刘先宝, 蔡吉苗, 潘羡心, 等 . 橡胶树多主棒孢菌rDNA-ITS
区的分子鉴定及检测[J]. 热带作物学报, 2008, 29(4): 489.
[9] 裴月令, 时 涛, 蔡吉苗, 等. 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及
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J].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32(4): 728-
733.
[10] 孙广宇, 宗兆锋. 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
版社, 2002: 142-144.
[11] 谢联辉. 普通植物病理学[M]. 北京: 科技出版社, 2006: 268.
[12] 张家祥 . 中国南方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及其分种
性状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2: 13-14.
[13] 杨秀娟, 陈福如, 何玉仙, 等. 枇杷拟盘多毛孢菌的生物学特
性及杀菌剂的药效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03, 18(2): 89-
92.
[14] 丁 榕, 王延丽, 李博勋, 等. 杧果拟盘多毛孢叶枯病菌鉴定
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J]. 中国南方果树 , 2010, 39(4): 20-
24.
[15] 赵连书 , 何平勋 . 枯斑拟盘多毛抱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41-47.
[16] 管 斌, 吕兴萍, 徐 超, 等. 红叶石楠小孢拟盘多毛孢叶斑
病化学防治试验 [J].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3, 28(2): 131-
135.
责任编辑: 林海妹
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