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蒲葵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全 文 :江西农业学报 2011,23(11) :109 ~ 110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大蒲葵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唐庆华,宋薇薇,余凤玉,朱 辉,牛晓庆,韩超文,吴多扬,覃伟权
收稿日期:2011 -09 -01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200903026)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8hzs1J023、2009hzs1J029) ;海
南省重点项目“槟榔黄化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090106)。
作者简介:唐庆华(1978─) ,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热带棕榈植物病原真菌及病原细菌致病机理。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椰子研究所、海南省热带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 文昌 571339)
摘 要:对引起大蒲葵叶斑病的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neglect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 10
~30 ℃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 25 ℃;该菌适宜在偏酸性基质中生长,最适 pH值为 5;供试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不显著,供试氮源中磷酸二氢铵较有利于菌丝生长。
关键词:大蒲葵;叶斑病;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436.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581(2011)11 -0109 -02
Studie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 of Leaf Spot on Livistona saribus
TANG Qing - hua,SONG Wei - wei,YU Feng - yu,ZHU Hui,
NIU Xiao - qing,HAN Chao - wen,WU Duo - yang,QIN Wei - quan
(Coconut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of Tropical Oil Crops,Wenchang 571339,China)
Abstract: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rphology of Pestalotiopsis neglecta,which could lead to leaf spot of Livistona sari-
bus,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pathogen could grow at the temperature from 10 ℃ to 30 ℃,and the optimum tempera-
ture for the growth was 25 ℃. It was suitable for Pestalotiopsis neglecta to grow in the nearly - acid substrate,and the optimum pH -
value was 5. The tested carbon source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hyphal growth,and among the tested nitrogen sources,am-
mon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was beneficial to the hyphal growth.
Key words:Livistona saribus;Leaf spot;Pestalotiopsis neglecta;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大蒲葵 Livistona saribus (Lour.)Meer. Ex A. Chev.
原产于中南半岛及广西凭祥,适宜华南地区作行道树和
园景树[1 -2]。2010年 10 月对大观园大蒲葵叶斑病进行
了病原鉴定,经形态学特征[3]和 ITS 序列确定该病病原
为拟盘多毛孢 Pestalotiopsis neglecta。为探明大蒲葵叶斑
病病原类型和发生特点,提高病害防治技术水平,我们对
拟盘多毛孢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开展了研究,现将结果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落特征 将单孢分离获得的拟盘多毛孢菌接种
到 PDA平板(Ф = 9 cm) ,于 25 ℃人工气候箱(PYX -
300Q -B,科力仪器)中黑暗培养5 d,然后观察菌落形态。
1. 2 温度和 pH 值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的影响 用
打孔器在培养了 5 d 的拟盘多毛孢菌落边缘打取菌饼
(Ф =6 mm) ,接种于 PDA 平板,温度设 5、10、15、20、25、
30、35、40 ℃共 8个梯度,置于各温度梯度人工气候箱中
黑暗培养 5 d;pH试验设 5、6、7、8、9、10、11 共 7 个梯度,
于 25 ℃人工气候箱中黑暗培养 5 d。
1. 3 碳源和氮源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的影响 基础
培养基为 Czapek培养基[4]。碳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将
基础培养基其中的蔗糖分别用等质量碳素的葡萄糖、阿
拉伯树胶粉、乳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甘油、果糖等 7
种碳源替代,设置缺碳 Czapek 培养基作为对照;氮源对
菌落生长的影响:将基础培养基其中的硝酸钠分别用等质
量氮素的蛋白胨、硝酸钾、硝酸铵、硫酸铵、磷酸二氢铵等 5
种氮源替代,设置缺氮 Czapek 培养基作为对照。各种培
养基配好后常规灭菌。将直径为 6 mm的菌饼接到不同培
养基的平板上,置于 25 ℃人工气候箱黑暗培养,5 d 后观
察菌落形态并测量菌落直径。试验每个处理重复6次。
1. 4 培养基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的影响 供试培养
基有 PDA培养基、V8 培养基、Richard 培养基和 Czapek
培养基[4 -5]。
2 结果与分析
2. 1 菌落特征 在 PDA培养基上培养 5 d 的拟盘多毛
孢菌落呈圆形,灰白色,气生菌丝较多,反面淡黄色,有轮
纹。菌落中间散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2. 2 温度和 pH 值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的影响 拟
盘多毛孢菌在 10 ~30 ℃范围内均能生长(图 1) ,最适温
度是 25 ℃。在 10 ~25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菌落生长
速度逐渐加快,25 ℃时达到最大值;5 ℃低温和 35 ℃高
温下菌丝仍有生长迹象,但菌落没有扩展,因此拟盘多毛
孢菌生长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 35 ℃和 5 ℃。
从图 2看出拟盘多毛孢菌在 pH值为 5 ~ 11 范围均能生
长,随 pH值升高,菌落生长速度逐渐降低,最适 pH值为
5。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 25 ℃,
适于在偏酸性条件下生长。
图 1 温度对拟盘多毛孢菌落扩展的影响
图 2 pH值对拟盘多毛孢菌落扩展的影响
2. 3 碳源和氮源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的影响 试验
结果(图 3)看出,不同碳源的菌落扩展差异不显著,但拟
盘多毛孢菌在葡萄糖、甘露醇、乳糖、淀粉、果糖上菌落呈
白色絮状,菌丝浓厚;在阿拉伯树胶和甘油培养基上菌丝
稀疏透明,白色。磷酸二氢铵为氮源的菌落直径与其他
氮源的差异极显著(图 4) ,在蛋白胨、硝酸钾和硫酸铵培
养基上菌落圆形,菌丝浓厚。
1:葡萄糖;2:阿拉伯树胶;3:甘露醇;4:甘油;
5:乳糖;6:淀粉;7:果糖;8:缺碳培养基(对照)
图 3 不同碳源对拟盘多毛孢菌落扩展的影响
2. 4 培养基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的影响 PDA、V8、
Richard、Czapek和燕麦培养基对菌落扩展影响较大(图
5) ,在 PDA、Richard、Czapek 培养基上菌落白色,气生菌
丝较多,其余灰白色,气生菌丝较少。在 PDA生长最快,
其次是 V8和燕麦培养基,在 V8 上菌丝较稠密,而在燕
麦培养基菌丝稀疏。
3 小结与讨论
大蒲葵叶斑病一般始于叶尖并逐渐向基部发展,形
成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明显,其外缘有一黄
色晕圈;后期病斑连成片,其上散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
子实体。
1:蛋白胨;2:硝酸钾;3:硝酸铵 4:硫酸铵;
5:磷酸二氢铵;6:缺氮培养基(对照)
图 4 不同氮源对拟盘多毛孢菌落扩展的影响
1:PDA;2:V8;3:Richard;
4:Czapek;5:燕麦培养基
图 5 不同培养基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的影响
迄今,文献已描述和记载了 241种拟盘多毛孢菌[6]。
Hawksworth认为拟盘多毛孢属的实际种的数量应在 50
种左右,远不是目前记载的 241 种[7]。本试验通过形态
学和 ITS序列鉴定得到侵染大蒲葵的拟盘多毛孢菌,生
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拟盘多毛孢菌最适温度 25 ℃,且该菌
适宜在偏酸性环境中生长;碳源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的生
长影响不显著,但是在磷酸二氢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
长较快。本试验对不同温度、pH值、不同碳源和氮源以
及不同培养基对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的影响做了初步研
究,其对分生孢子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如松. 引种棕榈图谱[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4.
[2]吴芝杨,丁少江,陆耀东.蒲葵大树移植的关键技术[J].广
东林业科技,2002,18(2) :40 -43.
[3]Tagne A,Mathur S B. First report of chlorotic spot of maize
caused by Pestalotiopsis neglecta[J]. Plant Pathology,2001,
50(6) :791.
[4]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3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8.
[5]郑小波.疫霉菌及其研究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
[6]易晓华.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
学,2009,37(28) :13468 -13469.
[7]Hawksworth D L. Host specificity in Pestalotiopsis[J]. Myco-
logical Research,2005,109(1) :5.
011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2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