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9卷 第 1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39No.1
2011年 1月 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 Jan.2011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Q00159-01)。
第一作者简介:陈长卿 ,男 , 1978年 10月生 ,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
院 ,讲师。
通信作者:高洁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教授。
收稿日期:2010年 9月 7日。
责任编辑:程 红。
越橘圆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1)
陈长卿 张 博 杨丽娜 高 洁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 , 130118)
摘 要 首次对越橘圆斑病进行了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经形态特征鉴定和 rDNA-
ITS序列分析 , 确定 Pp.jlnd09菌株为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photinia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 ,病原菌菌
丝生长和产孢最佳培养基为 PDA,较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 ,适宜温度范围为 10 ~ 30℃, 最适培养温度为
28℃,在 pH值 4.0~ 10.0条件下均能生长并产孢(最适 pH值 5.0), 孢子萌发最适 pH值 6.0,最低相对湿度为 80%,
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萌发 ,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 45℃。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250g· L-1凯润 EC、400g· L-1
福星 EC、60%金万霉灵 WP和 50%翠贝 GR4种杀菌剂对越橘圆斑病菌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其余药剂。
关键词 越橘;石楠拟盘多毛孢;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室内毒力测定
分类号 S436.639
Identificationand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RoundLeafSpotonBlueberryCausedbyPestalotiopsisphotiniae/
ChenChangqing, ZhangBo, YangLina, GaoJie(ColegeofAgronomy, JilinAgriculturalUniversity, Changchun130118,
P.R.China)//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11, 39(1).-95 ~ 98Anexperimentwasconductedtostudythepathogen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indoorfungicide
screeningofthestrainPp.jlnd09isolatedfromroundleafspotonblueberry.ThepathogenicstrainwasidentifiedasPesta-
lotiopsisphotiniaeaccordingtoitsmorphologicalcharactersaswellasribosomalDNA-ITSsequences.Thebiologicalchar-
acteristicsofthestrainshowedthattheoptimummediumwaspotatodextroseagar(PDA), anddextroseandpeptonecould
beusedasthebestcarbonandnitrogensourcesforthegrowthofP.photiniae, respectively.Thetemperatureformycelialgrowthandsporulationrangedbetween10and30 degreesCandpHrangedfrom4to10.Theoptimumtemperaturewas28
degreesCandtheoptimumpHwas5.TheconidialgerminationwasbetteratpH6.0orunderiluminationwithalternating
brightanddark.Theconidiafailedtogerminateifrelativehumiditywaslessthan80%, andthelethaltemperaturefor
conidiawas45 degreesC.Thefourfungicides, Cabrio(250g· L-1), Mascot(400g· L-1), GoldWanmeiling(60%)andStroby(50%), hadstrongerinhibitoryefectsonP.photiniaecomparedwiththeothersinthetest.
Keywords Blueberry;Pestalotiopsisphotiniae;Pathogenidentification;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Indoortoxicitytest
越橘俗称蓝莓(blueberry), 属杜鹃花科越橘属(Vaccini-
um)植物 ,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或小灌木 [ 1] 。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越橘引种栽培工作的开展 ,越橘种植面积
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主要分布于东北 、西南 、华南及胶东地
区 [ 2] 。随着越橘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年限的增长 , 越橘病害发
生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其中各种类型的越橘叶斑病 ,已成为越
橘栽培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病害。 目前 , 国内外报道的发生在
越橘营养生长期间的重要叶斑病主要有 Septoria[ 3] 、Anthrac-
nose[ 4] 、Cylindrocladium[ 5]和 Exobasidium[ 6]等类型。笔者在吉
林农业大学越橘种植基地发现了一种新的越橘叶斑病害 ,根
据其典型症状命名为越橘圆斑病 , 鉴定病原为拟盘多毛孢属
石楠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photiniae)。目前国内外尚
无该病害的报道 ,其分布和危害程度也不十分清楚 ,本研究对
吉林农业大学越橘种植基地进行了病害调查 , 病害发生率在
不同品种间为 20% ~ 60%,个别品种感病严重。新病害的发
生与发展将会对越橘的健康生长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应积
极地开展有关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笔者首次对该病原菌生
物学特性及其室内毒力测定进行了研究 , 以期为开展该病害
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为病害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008年 7— 8月在吉林农业大学蓝莓种植基地采集得到
1种不为常见的叶斑病标样若干 , 按照常规组织分离法和单
孢分离法 [ 7] 125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对典型的
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致病性测定采用针刺法 [ 7] 65 , 将孢子悬浮液接种到健康
的越橘植株叶片上 , 26℃条件下保湿 48h, 3d后观察发病情
况 , 以无菌水接种为对照。
将直径为 5mm的病菌菌丝块接种在 PDA平板上 , 25℃
培养 ,对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生长情况 、颜色以及
分生孢子的大小 、形态 、色泽 、分生孢子梗等进行形态学鉴定。
同时参照 White等 [ 8]的 CTAB法提取菌株 Pp.jlnd09基因组
DNA, 利用通用引物 ITS4/ITS5对病原菌进行 ITS序列的分子
生物学鉴定 , 经过 PCR扩增 、产物回收与纯化 、连接和转化
后 , 交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 , 将获得的序列与 Gen-
Bank中的序列进行 Blast分析比对 , 确定病菌种类后提交序
列 , 获得 GenBank登录号。
1.2 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测定
1.2.1 培养条件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将菌株移在 PDA平板上(pH值 7.0)复壮培养 3 ~ 5d进
行试验。将菌龄为 5d、直径为 5mm的菌丝块移入含不同碳
源或氮源的培养基平板中央 ,置于 25℃下培养 6d,采用十字
法测量菌落生长直径 ,取平均值 , 每个处理重复 3次。在盛有
100mL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 , 接种 2片直径为 5mm的菌
饼 ,重复 3次 , 25℃震荡培养(150r· min-1), 第 10天采用血
球板计数法 [ 7] 153测定产孢量。
不同碳源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研究碳源
时 ,以 PDA培养基为对照 , 分别用等量的蔗糖 、麦芽糖 、乳糖 、
甘露糖 、半乳糖代替 PDA培养基中的葡萄糖。研究氮源时 ,
以 Richard培养基(KNO3 10g, K2HPO4 5.0g, MgSO4 2.5 g,
FeCl3 0.02g, 蔗糖 50g,琼脂 18g,蒸馏水 1 000mL)为基本培
养基 ,分别用等量的(NH4)2SO4 、NH4Cl、天门冬酰胺 、蛋白胨
代替 KNO3 , 用量以 10.0g硝酸钾的含氮量(1.385 g)为标准
进行换算。
温度对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将直径为 5 mm的菌丝
块接种于 PDA平板上 , 分别置于冰箱和恒温培养箱中 4、 10、
15、20、25、30、35℃培养。
菌丝的致死温度测定:将培养 7d的 PDA斜面 ,分别置于
44、45、46、47、48、49℃的恒温水浴加热 ,处理 10min后 , 转入
PDA平板上 ,置于温箱 25℃中培养 , 72 h后观察菌丝的生长
状况。
不同 pH值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将直径为 5 mm
的菌丝块分别接种于 pH值为 4.0、 5.0、 6.0、 7.0、 8.0、 9.0、
10.0和 11.0的 PDA平板上 ,用 1mol/L的 HCl和 1mol· L-1
的 NaOH溶液调节 pH值 ,以 pH值 7.0的 PDA平板为对照。
恒温培养箱 25℃培养。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将直径 5 mm
的菌丝块分别接种于燕麦片琼脂(燕麦片 30 g, 琼脂 17 ~ 20
g,蒸馏水 1 000mL)、PDA+越橘植株煎汁(马铃薯 200g, 葡
萄糖 15g,琼脂 20g, 越橘 50g, 蒸馏水 1 000mL)、玉米粉培养
基(玉米粉 300g, 琼脂 17g, 蒸馏水 1 000mL)上 ,以 PDA培养
基为对照。
1.2.2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湿度的影响:用小容器调节法 [ 7] 344以硫酸控制相对湿度 ,
湿度设置水滴 、 100%、 98%、 93%、 90%、 85%、 75%共 7个处
理 ,每个处理重复 3次 , 25℃下培养 , 每隔 4h镜检孢子萌发
数 ,计算孢子萌发率。
pH值的影响:用 1 mol· L-1HCl和 1mol· L-1NaOH分
别配制成 pH值为 3.0、4.0、5.0、6.0、7.0、8.0、9.0的 7个梯度
的孢子悬浮液 ,每个处理重复 3次 , 25℃下培养 , 每隔 4h镜
检孢子萌发数 ,计算孢子萌发率。
光照的影响:设置 24h荧光光照 、自然光光照 、12h荧光
光照及 12h黑暗交替 、全天黑暗 4个处理进行培养 , 每个处
理重复 3次 , 25℃下培养 ,每隔 4h镜检孢子萌发数 , 计算孢
子萌发率。
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取 2mL孢子悬浮液于灭菌试
管中 ,分别置于 39、 40、41、42、 43、 44、 45、46℃的恒温水浴中
处理 10min, 以悬滴法 25℃保温 72h后镜检 , 分生孢子不萌
发的最低温度为分生孢子致死温度。
1.3 不同杀菌剂对石楠拟盘多毛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经过预备试验筛选 , 采用 15种杀菌剂做室内药效测定:
64%杀毒矾 WP(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60%金万霉灵
WP(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5%俊尔 WP(浙江
禾益农化有限公司), 53%金雷多米尔 GR(先正达中国投资
有限公司), 72%甲霜 ·锰锌 WP(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 50%农利灵 GR(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农化部), 75%达
科宁 WP(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400 g· L-1施佳乐 SC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70%甲基托布津 WP(江苏龙
灯化学有限公司), 10%世高 GR(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
司), 60%氟吗啉·代森锰锌 WP(沈阳化工研究院试验厂),
400g· L-1福星 EC(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 50%翠贝 GR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250g· L-1阿米西达 SC(先正达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250g·L-1凯润 EC(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采用生长速率法 [ 7]测定抑菌效果。将 15种药剂配成 1
×10-3、1×10-4、 1 ×10 -5 、 1 ×10-6 、 1×10-7、 1 ×10-8mg·
L-1 6个质量浓度的溶液 , 加入灭菌后冷却至 60℃的培养基
中分别制成平板 ,接种直径为 5 mm的单个菌饼。 设灭菌水
为对照 ,每处理及对照 3个平板 , 重复 3次 , 25 ℃培养 120 h
后检查各处理菌的生长情况。十字交叉测量菌落直径 , 计算
生长抑制率 ,转化为机率值。抑制率 =((对照菌落直径 -菌
饼直径)-(处理菌落直径 -菌饼直径))/(对照菌落直径 -
菌饼直径)×100%。以质量浓度对数(X)与抑制菌落生长率
的概率值(Y)求取各药剂对石楠拟盘多毛孢菌的毒力回归方
程 , 并计算抑制菌丝体生长的 EC50值及比较各药剂毒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致病性
采用针刺法将菌株 Pp.jlnd09孢子悬浮液接种到健康的
越橘植株叶片上进行了致病性测定 ,接种 3d后观察叶片出
现近圆形 ,椭圆形褐色病斑 , 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 , 对照处理
未见发病 ,可以排除接种的发病植株的侵染源来自田间。从
上述方法接种的发病叶片上再分离的菌株与原接种菌株形态
相同 , 符合判断分离物为病原菌的柯赫氏法则 , 从而证明原接
种菌株为致病菌。
2.2 病原菌的鉴定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 ,初期为褐色小点 , 逐渐扩展为黑
褐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 , 后期病斑边缘明显 , 但不整齐 , 病斑
边缘有凸起症状 ,中间部位变薄 ,浅灰色 , 严重时多个病斑连
成一片 ,发病严重时导致整个叶片枯死。在吉林省 , 8— 9月
发生较为严重。
菌株 Pp.jlnd09在 PDA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圆形或近圆形
菌落。菌落边缘整齐 , 气生菌丝发达 , 绒毛状。分生孢子直或
弯曲 ,纺锤形 , 5个细胞 , 中间 3胞异色形 , 两端各有 1无色透
明胞 ,顶端附属丝往下二三胞为暗褐色 , 第 4胞淡褐色 , 有 4
隔 , 分隔处稍缢缩 , 中间横隔明显 , 顶端附属丝 2 ~ 4根 , 以 3
根居多 ,长 21 ~ 32 μm, 基部附属丝 1根 , 中生 , 长 3.5 ~ 5.8
μm,孢子整体大小为(21.0 ~ 26.0)μm×(6.5 ~ 7.8)μm, 中
间三隔长度 12 ~ 17μm, 分生孢子堆在培养基上呈墨汁状。
这些形态特征与拟盘多毛孢属石楠拟盘多毛孢 [ Pestalotiopsis
photiniae(Thuem)Bol]相符 [ 9-13] 。
利用真菌通用引物 ITS4/ITS5对代表菌株 Pp.jlnd09的
rDNA-ITS进行 PCR扩增 , 电泳检测结果得到大小约 550bp
的片段 ,经测序分析 , 确定该片段全长 546 bp。将 ITS序列
(GenBank登录号:GU395992)与在 GenBank中已有的相关菌
株的 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 结果表明 , 菌株 Pp.jlnd09序
列与石楠拟盘多毛孢 (P.photiniae, GenBank登录号为
GQ241287)的相似性达到 99%。
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 ITS序列相似性分析的结果 , 确
定越橘圆斑病菌属真菌界(Fungi), 无性菌类(Fungiimperfec-
ti),腔孢纲(Coelomycetes), 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黑盘孢
96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9卷
科(Melanconiaceae), 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石楠拟盘
多毛孢(Pestalotiopsisphotiniae)。
2.3 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2.3.1 培养条件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在 6种供试碳源的培养基上 , 病原菌在以葡萄糖和麦芽
糖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较佳 , 菌丝生长较好 , 在蔗糖 、
乳糖 、甘露糖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依次减弱 ,在以半乳
糖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弱(表 1)。在 5种供试氮源
的培养基上 ,病原菌在以蛋白胨为主要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
最好且产孢量最多 ,在以天门冬酰氨为主要氮源的培养基上
生长最弱(表 1)。
表 1 不同碳源 、氮源对 Pp.jlnd09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供试种类
(碳源)
菌落直
径 /mm
产孢
量
供试种类
(氮源)
菌落直
径 /mm
产孢
量
蔗 糖 70.0b + 蛋白胨 86.0a ++
乳 糖 65.4c + NH4Cl 75.1b +
葡萄糖 82.2a ++ KNO3 65.2c +
麦芽糖 72.0b ++ (NH4)2SO4 49.1d +
甘露糖 60.3d + 天门冬酰氨 54.1d +
半乳糖 50.5e +
注:表中菌落直径数字后面的字母表示在 α=0.05水平上 Dun-
can新复极差测验结果。 “ +”代表产孢量多少。
从表 2可以看出 ,病原菌在 10~ 30℃范围内均可生长并
产生孢子 ,以 28℃为最适温度。病原菌的生长对酸碱的适应
范围较广 , pH值 4 ~ 10时均能生长和产孢 , 其中以 pH=5产
孢量最多。
表 2 不同温度和 pH值对 Pp.jlnd09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培养条
件 /℃
菌落直
径 /mm
产孢
量
培养条件
(pH值)
菌落直
径 /mm
产孢
量
4 0f - 4 73.3b +
10 37.1e + 5 75.3a ++
15 52.0d + 6 61.8c +
20 61.5c ++ 7 70.3b +
25 70.2b ++ 8 66.3c +
28 74.2a ++ 9 73.0b +
30 68.6b + 10 69.2c +
注:表中菌落直径数字后面的字母表示在 α=0.05水平上 Dun-
can新复极差测验结果。 “ +”代表产孢量多少 , “ -”表示不产孢。
病原菌在供试的 5种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孢子 , 其中病原
菌在 PDA培养基上菌落直径最大 , 产孢最多 , 其次是在 PDA
加越橘煎汁和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 而在 PSA和燕麦片
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慢 ,表 3。
2.3.2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表 4),分生孢子在 100%湿度条件下萌发
率最高 ,在水滴中经 8h才开始萌发 , 当相对湿度为 98%时 ,
萌发时间则推迟到 12h, 低于 85%不萌发 , 可见分生孢子对
湿度要求十分严格。
表 3 不同培养基对 Pp.jlnd09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培养基 菌落直径 /mm 产孢量
PDA+越橘煎汁 70.1b +
PDA 71.5a ++
PSA 57.1c +
燕麦片琼脂 55.5d +
玉米粉培养基 69.5b +
注:表中菌落直径数字后面的字母表示在 α=0.05水平上 Dun-
can新复极差测验结果。 “ +”代表产孢量多少。
表 4 相对湿度对Pp.jlnd09孢子萌发的影响
相对湿
度 /%
孢子萌发率 /%
4h 8h 12h 16h 20h 24h 显著性
水滴 0 1.0 3.5 17.7 25.5 31.0 ab
100 0 2.1 5.0 24.5 33.0 46.5 a
98 0 0 2.0 10.0 13.5 21.0 bc
93 0 0 0 2.0 5.0 11.0 c
90 0 0 0 0 2.0 5.0 c
85 0 0 0 0 0 2.0 c
75 0 0 0 0 0 0 c
注:表中显著性的字母表示在 α=0.05水平上 Duncan新复极差
测验结果。
从表 5结果可以看出 ,分生孢子在 4h后 , pH值 3 ~ 10都
可以萌发 , 但在碱性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相对较少 , 中性及偏
酸条件较易萌发 ,以 pH值 6时萌发率最高。
表 5 不同 pH值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pH值 孢子萌发率 /%
4h 8h 12h 18h 24h 28h 显著性
3 0 5.1 13.0 49.9 63.0 79.4 bc
4 0 12.2 37.5 65.0 79.4 83.3 ab
5 0 14.0 39.0 71.6 84.0 90.2 a
6 0 19.5 42.0 75.0 88.9 92.3 a
7 0 18.0 39.0 70.8 80.6 85.3 a
8 0 9.8 29.0 36.0 45.0 58.9 c
9 0 5.5 13.0 29.8 39.2 46.6 cd
10 0 2.0 9.0 21.0 30.2 37.7 d
注:表中显著性的字母表示在 α=0.05水平上 Duncan新复极差
测验结果。
光照和黑暗等 4种处理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的试
验结果显示(表 6),光暗交替时萌发率相对较高 ,在不同时间
点的萌发率均为最高 ,全黑暗处理对孢子萌发最为不利 , 萌发
率最低。
表 6 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光照处理 萌发率 /%
4h 8h 12h 16h 20h 24h 28h 显著性
全光照 0 7.0 17.0 35.0 61.0 75.0 88.0 b
自然光 0 8.0 18.0 39.0 59.0 78.0 90.0 ab
光暗交替 0 10.0 20.0 41.0 65.0 83.0 95.0 a
全黑暗 0 5.0 16.0 32.0 57.0 70.0 85.0 c
注:表中显著性的字母表示在 a=0.05水平上 Duncan新复极差
测验结果。
分生孢子经过 39、40、41、42、 43、44、 45、46℃处理 10 min
后 , 结果表明 , 经过 44℃处理后仍有 1%的萌发率 ,而在 45℃
处理未见萌发 ,所以 45℃是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
2.4 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杀菌剂对越橘圆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
明 , 15种杀菌剂对该病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毒力 , 且不同药剂
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 250g· L-1凯润 EC杀菌剂对病菌
的毒力作用最强 , EC50值仅为 0.57mg· L-1 , 抑制效果最好 ,
明显优于其余供试药剂。 400g· L-1福星 EC、 60%金万霉灵
WP和 50%翠贝 GR3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毒力也较好 ,其 EC50
值分别为 11.89、20.87、 30.63 mg· L-1 , 具有一定的抑菌作
用。 75%达科宁 WP、70%甲基托布津 WP和 400g· L-1施佳
乐 SC的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差 , 其中施加乐的抑制作用最
差 , EC
50
值达到 5426.37mg· L-1。
97第 1期 陈长卿等:越橘圆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表 7 杀菌剂对越橘圆斑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及 EC50
药剂 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 EC50 /mg· L-1
250g· L-1凯润 EC Y=8.458﹢ 0.240X 0.960 0.57
400g· L-1福星 EC Y=8.095﹢ 0.273X 0.916 11.89
60%金万霉灵WP Y=5.810﹢ 0.078X 0.882 20.87
50%翠贝GR Y=6.552﹢ 0.144X 0.910 30.63
53%金雷多米尔GR Y=7.229﹢ 0.235X 0.952 75.91
10%世高GR Y=9.437﹢ 0.471X 0.996 80.26
72%甲霜·锰锌WP Y=8.089﹢ 0.336X 0.903 101.21
250g· L-1阿米西达 SC Y=10.028﹢ 0.415X 0.948 118.23
50%农利灵GR Y=7.249﹢ 0.252X 0.976 133.61
65%俊尔WP Y=6.770﹢ 0.202X 0.362 154.77
64%杀毒矾WP Y=6.697﹢ 0.206X 0.945 259.48
60%氟吗啉·代森锰锌WP Y=6.693﹢ 0.221X 0.808 477.46
75%达科宁WP Y=6.040﹢ 0.167X 0.977 1 934.36
70%甲基托布津WP Y=5.502﹢ 0.091X 0.982 4 118.59
400g· L-1施佳乐 SC Y=5.865﹢ 0.166X 0.981 5 426.37
3 结论与讨论
笔者在吉林农业大学越橘种植基地发现了一种新的越橘
叶斑病害 ,根据其典型症状命名为越橘圆斑病 ,亦即越橘型叶
斑病 ,并首次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明确了其分类归属和生
物学特性 ,并获得了初步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结果表明 ,引
起越橘圆斑病的病原菌为石楠拟盘多毛孢菌。关于拟盘多毛
孢属种的分类 ,已有较多报道。此次在越橘上发现的拟盘多
毛孢菌 ,与张家祥等 [ 14]报道的澳洲坚果石楠拟盘多毛孢分生
孢子的大小和形态基本相同 ,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基部附属
丝的长度要比后者的长一些,这可能与寄主不同有关。 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特征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这也支
持了韦继光等 [ 15-16]提出的观点:采用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相
结合的方法鉴定拟盘多毛孢属种结果可能更为可靠。生物学
特性测定结果表明 ,越橘圆斑病菌生长对营养条件的要求并
不严格 ,所有供试碳源均能满足该菌生长和产孢的需要 ,其中
在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 ,以蛋白胨
为主要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且最适产孢。越橘圆斑病菌
在 PDA+越橘煎汁 、PDA、PSA、燕麦片琼脂 、玉米粉培养基上
均可较好地生长且产生孢子 ,其中在 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
最快 ,且产孢最多 , 在燕麦片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慢。病原菌
在 10 ~ 30℃范围内均可形成孢子 , 25 ~ 28℃为菌落生长较适
温度且形成孢子较多。孢子萌发对于湿度的要求较高 , 最低
相对湿度为 80%,相对湿度 100%是最佳湿度条件 , 这与此病
害在吉林省 7、8月高温多雨季节迅速传播蔓延的发病规律相
吻合。病原菌的酸碱适应范围较广 , 在 pH值 4 ~ 10时均能
生长和萌发 , 但在碱性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相对较少 , 酸性条
件既有利于产孢又有利于萌发。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萌
发 , 全黑暗时孢子萌发率最低 , 可见光照对于病菌孢子的萌发
较为重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展病害循环
以及越橘圆斑病菌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表明 , 250g· L-1凯润 EC、 400g· L-1福星 EC、 60%金万霉灵
WP和 50%翠贝 GR4种杀菌剂对越橘圆斑病菌的抑菌效果
显著高于其余药剂 ,而且这些药剂是国内外在其他作物病害
防治上推广的低毒 、低残留的新药剂或应用较广的药剂 , 但还
未见有在越橘上应用的报道 , 这为进一步开展田间药效试验
以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 1] 李亚东.越橘(蓝莓)栽培与加工利用 [ 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
出版社 , 2001:1-6.
[ 2] 王辉 ,王鹏云 ,王蜀 ,等.我国蓝莓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 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2):250-253.
[ 3] OjiamboPS, SchermH, BrannenPM.Septorialeafspotreduces
flowerbudsetandyieldpotentialofrabbiteyeandsouthernhighbush
blueberries[ J] .PlantDisease, 2006, 90(1):51-57.
[ 4] 苏宝玲 ,陈薇 , 范业展 , 等.越橘病害概述 [ J] .北方园艺 , 2010
(6):218-223.
[ 5] 冯璐 ,栾雨时 ,范永强 ,等.越橘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 J].东北
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38(5):614-618.
[ 6] NickersonNL, VanderKloetSP.Exobasidiumleafspotoflow-
bushbluebery[ J] .CanJPlantPathol, 1997, 19:66-68.
[ 7]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 [ 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
62-344.
[ 8] JustesenAF, RidoutCJ, HovmφlerMS.TherecenthistoryofPuc-
ciniastriformisf.sp.triticiinDenmarkasrevealedbydiseaseinci-denceandAFLPmarkers[J].PlantPathology, 2002, 51:13-23.
[ 9] 韦继光 , 徐同 , 潘秀湖 , 等.拟盘多毛孢属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 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2006, 25(1):78-85.
[ 10] 陈育新 ,韦刚 , 陈卫平.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的新种 [ J] .菌物系
统 , 2002, 21(3):316-323.
[ 11] 陈育新 ,韦刚.中国拟盘多毛孢属的新组合种(I)[ J].广西农
业大学学报, 1993, 12(1):23-25.
[ 12] 陈育新,韦刚.中国拟盘多毛孢属的新组合种(Ⅲ)[ J] .广西农
业大学学报, 1997, 16(1):3-9.
[ 13] 刘爱荣.海南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
分子系统学研究 [ D] .杭州:浙江大学 , 2006.
[ 14] 张家祥.中国南方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piopsis)真菌及其分种
性状的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 , 2002.[ 15] 韦继光 ,徐同 ,郭良栋 ,等.从分子系统学角度分析拟盘多毛孢
属及其近缘属的界限 [ 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2005, 24(3):
200-204.
[ 16] 韦继光,徐同 ,郭良栋,等.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特征界定拟盘
多毛孢属的种 [ 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5, 24(4):304-313.
(上接 84页)
[ 2] ZakJC, W iligMR, MoorheadDL, etal.Functionaldiversityof
microbialcommunities:aquantitativeapproach[ J] .SoilBiology
andBiochemistry, 1994, 26(9):1101-1108.
[ 3] HaackSK, GarchowHM, KlugMJ, etal.Analysisoffactorsaf-
fectingtheaccuracy, reproducibility, andinterpretationofmicrobial
communitycarbonsourceutilizationpaterns[ J] .AppliedandEn-
vironmentalMicrobiology, 1995, 61(4):1458-1468.
[ 4] LiuBo, CongTu, HuShuijin, etal.Efectoforganic, sustain-
able, andconventionalmanagementstrategiesingrowerfieldsonsoilphysical, chemical, andbiologicalfactorsandtheincidenceof
Southernblight[ J] .AppliedSoilEcology, 2007, 37(3):202-
214.
[ 5] 何寻阳 ,苏以荣 ,梁月明 ,等.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模式土
壤微生物多样性 [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21(2):317- 324.
[ 6] 罗希茜 ,郝晓晖 ,陈涛 , 等.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
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J] .生态学报 , 2009, 29(2):740-748.
[ 7] 王洪君 ,宫芳 ,郑宝仁 , 等.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 [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1997, 25(3):75-79.
[ 8] 梅莉 ,张卓文 ,谷加存 , 等.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碳氮
储量及分配 [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20(8):1791-1796.
[ 9] 杨凯 ,朱教君 ,张金鑫 ,等.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
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 J].生态学报 , 2009, 29(10):5500-5507.
[ 1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40-47.
[ 11] SchuterM, DickR.Shiftinsubstrateutilizationpotentialandstruc-
tureofsoilmicrobialcommunitiesinresponsetocarbonsubstrates
[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 2001, 33(11):1481-1491.
[ 12] 陈立新.土壤学实验指导 [ 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2005:22-23.[ 13] JefreySB, DonaldDK.Microbialdiversityintherhizosphereof
corngrownunderconventionalandlow-inputsystems[J] .Applied
SoilEcology, 1997, 5(1):21-27.
[ 14] 单娜娜 ,赖波.风沙土成土演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学特性
研究进展与展望 [ J] .新疆环境保护 , 2004, 26(增刊):79-82.
[ 15] ZabinskiCA, GannonJE.Efectsofrecreationalimpactsonsoil
microbialcommunities[ J] .EnvironMan, 1997, 21(2):233 -
238.
[ 16]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 [ J] .上海
环境科学 , 2003, 22(3):213-217.
[ 17] 顾峰雪 , 文启凯 , 潘博荣.人工植被下风沙土演变研究综述
[ J].干旱区研究 , 1999, 16(2):67-70.
98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