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 18 卷 第 1 期 (1 9 9 9 年 ): 87 一9 4
S t ud ie , i n t h ` H i s t o即 Of N a t u ar l S c i e n c e : V o l . 1 8 N o . 1 ( 1 9 9 9 )
宋代以山矾染色之史实和工艺的初步探讨
赵翰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1。。。 10 )
摘 要 在中国古代染色史上 , 山矾作为染色原材料被广为利用 , 只 出现在
宋代这一时期 。 该文阐述了山矾名称的由来以及宋代山矾用量较大的原因 , 并指
出宋代流行的黝 色实为紫黑色 , 山矾在染色中的主要作用是充当媒染剂 。 探讨了
山矾作为媒染剂参与的染黄和染黝工艺 。 对历 史上山矾几个容易引起混乱的别名
也作了一些澄清 。
关键词 山矾 海桐 黝色 紫黑色 媒染剂 媒染
中图法分类号 T S 1 9 3 . 6 2一 0 9 2
山矾是一种低矮 、 开小白花 、 能散发清香气味的树木 。 从现有文献史料看 , 它在宋
代有六种用途 : 一是用于酿酒 (其详已不可考 ) ; 二是用于人药 ; 三是用于代茗 ; 四是用
于收豆腐 ; 五是用于点缀园林 ; 六是用于染布帛和纸 。 本文主要是根据史料对宋代以山
矾参与染色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
1 山矾名称的由来
在历史上 , 山矾称谓的变化 , 是比较大的 。 六朝以前叫什么已不可知 。 现知最早谈
到这种树的是东晋初期葛洪 《要用字苑 》 , 叫桔 (音阵 l)[ 〕 , 大概是六朝时产生的俗字 。 稍
后 , 则改写作根 1j[ 。 唐以后 , 由于不同地方方音的差异 , 又讹异出一些名字 , 如分见于宋
人和 明人著作中的栈 、 锭 、 郑 、 场 (音郑 )图以及它的别名米囊 3j[ 、 春桂川和七里香圈等 。
山矾的上述这些名称 , 多是根据民间传用的称呼写下 , 而山矾这一名称则是宋人黄
庭坚改定的 。 黄氏 《 山矾花诗序 》 即是其证 :
“ 江南野中 , 有一种小 白花 , 木高数尺 , 春开极香 , 野人谓之郑花 。 王荆公尝欲
作诗 , 而 陋其名 。 予请名 曰 山矾 。 野人采郑花叶染黄 , 不借矾而成 色 , 故名 山矾 。 海
岸孤绝处 , 补陀落伽山 , 译者谓小 白花山 。 疑即此花尔 。 不然 , 何以观音老人端坐
不去耳卜。 ”
在宋代 , 山矾由于其特有的生长形态 , 深得人们喜爱 。 许多文人墨客 , 都把它当作
不 自我粉饰 , 不慕荣利 , 遁世离尘的高雅之士看待 , 纷纷以它为题 , 著文写诗 , 称许赞
颂 , 寄托自己的感情 。 黄氏是宋代江南西路洪州分宁 (今江西修水县 ) 人 , 平生工为诗
文书法且兼明禅悦 , 曾师事住持黄龙寺号诲堂老子的祖心 。 从 《山矾花诗序 》 中将山矾
收到文稿 日期 : 1 9 98一 0 4一 2 8 ; 收到修改稿日期 : 1 9 9 8一 0 9一 2 9
8 8 目 然 科 字 史 研 咒 8 1卷
花牵强为释家圣地普陀的白花来看 , 黄氏对山矾亦是倍加偏爱的 。 他命名的动机 , 一是
出于这种偏爱 ; 再一便是有感于 当时以王安石为首的知识界人士 , 虽喜爱山矾 , 却又都
认为其旧有的名称 , 比较鄙便 , 不与其身价相称 。 因而 , 才针对其用途 , 专门为之命定
这个名称 。 另外 , 根据宋人著作 , 黄氏的 《山矾组诗 》 , 实写于分宁黄龙寺之所在黄龙山 。
其时正是黄氏向祖心问道之时 , 大约是宋神宗熙宁的前半期 , 也就是说山矾之名是在这
个时期命定的川 。
2 宋代用以染色的山矾是什么科属的植物
宋以来 , 用以染色的山矾出现了多种名称 , 而有的名称在现代植物学著作上却是不
同科属的植物 , 造成了一些混乱 。 为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宋代以山矾参与染色之史实的
认识 , 在探讨宋代以山矾染色这个问题之前 , 自然有必要首先对这些名称作一些针对性
的澄清 。 历来用的较多且引起混乱的名称有 : 玉蕊 、 芸香 、 海桐 、 山矾 。
第一个出自宋人曾糙 《高斋诗话 》 和洪迈 《容斋随笔 》 。 实际上玉蕊是一种枝条茶糜
与葡萄相似的攀援灌木 , 与记载中可染色的山矾并无多少关系 , 在宋代即已有人驳斥 , 自
可置而不论 。
第二个先出自明李时珍 《本草纲 目》 , 其后陈误子 《花镜 》 继之 。 芸香系现代植物学
芸香科之芸香 , 其形态特征及可避蠢虫的特点也与可染色的山矾大相径庭 。 此名大概渊
源于沈括 《梦溪笔谈 》 或罗愿的 《尔雅翼 》 。 这两本书虽均记有 : 芸 , 可避蠢 , 又名七里
香 , 但并无芸即山矾之说 。 李 、 陈二人可能因芸名七里香 , 山矾的别名也叫七里香 , 遂
致牵混 。 殊不知异物同名的情况历来常见 , 而且有芬香味的植物多有以七里香为名的 , 并
不仅限于这两种 。 这一个也可不予考虑 。
第三个出自明代王世惫 《学圃余疏 》 和陆涂 《春风堂随笔 》 , 书中均明文 日 : 海桐即
山矾 。 据此 , 实难分辨 , 所记究竟是现代植物学分类中的海桐科之海桐 , 还是山矾科之
山矾 。 两书原文依次如下 :
“ 山矾一名海桐 , 枝婆要可观 , 花碎白而香 。 宋人灰其叶造黝紫色 。 ”
“ 访 旧 至南浦 , 见 堂下盆中有树 , 婆要郁茂 。 问之 , 曰 : 此 海桐花 , 即山矾
也 。 ”
第四个也是出 自李时珍 《本草纲 目》 和陈误子 《花镜 》 , 书中都直接点出了山矾的树
名 , 而且对其特征描述的较为详尽 。 两书原文依次如下 :
“ 山矾生江淮湖蜀野中 。 数大者高丈许 。 叶似厄子 , 光泽坚强 , 略有齿 , 凌冬不
凋 。 三月开花 , 繁白如雪 , 六出 , 黄蕊 , 甚芬香 。 结子 大如椒 , 青黑色 , 熟则色黄 ,
可食 。 其叶味涩 , 人取以 染黄及收豆腐 , 或杂入茗 中。 黄庭坚云 : 江南野中梭花① 极
多 , 野人采叶烧灰以染紫为黝 , 不借矾而成 , 予因易其名 为山矾 。 ”
“ 山矾花 , … … 多生江浙诸山 。 叶如冬青 , 生不对节 , 凌冬不凋 。 三月看白花 ,
细小 而繁 , 不甚可观 , 而香馥最远 , 故俗名七里香 , 北人呼为场花 。 其子熟则可食 。
① 锭花即郑花 。 锭 , 底径切 , 郑 , 直正切 , 郑若读瑞母则为锭 。
赵翰生 :宋代以山矾染色之史实和工艺的初步探讨
土人采其叶以染黄 , 不借矾力而 自成 色 , 故名 山矾 。 二月中可以压条 , 分栽 。 ”
关于第三个和第四个名称 。 笔者认为 : 王 、 陆二人笔下的海桐或山矾 , 不应解作现
代植物学分类上的海桐科之海桐 (学名为 iP t 口sP ur m t ob i ar , iA t . ) , 即使现在有些地方仍
把山矾称之为这种植物 ; 李 、 陈二人笔下的山矾 , 系宋人用以染色之山矾当无疑问 , 应
解作现代植物分类学上的山矾科之山矾 (学名为匆mP loc 口 , 。 au dt a , w a l . ) , 因为所记特
征与此相符 。
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宋代学者对染色用山矾的描述作一番比较 。
据现代植物学著作① , 山矾科之山矾的形态特征是 : 常绿灌木或乔木 , 生于山谷溪边
或山坡林下 , 高约 1 . 5 米至 3 . 5 米 , 树皮黑褐色 , 平滑不裂 。 叶为单叶互生 , 革质 , 表
面叶面内凹 , 背面突起 , 阔披针形 , 基部呈圆锥形 , 先端渐尖 , 边缘微有锯齿 , 长约 3 至
8 厘米 , 宽 1 . 5 至 4 厘米 。 花期三月末四月初 , 总状花序 , 腋生 , 花瓣六出 , 白色 , 有香
气 。 果为核果呈 圆锥形 , 蓝黑色 , 可食 。 历来在相当于现今的浙江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四少11、 广东等省均有分布 。
海桐科之海桐的形态特征是 :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 多生于海滨地区 , 高 2 至 4 米 , 枝
叶婆婆 。 歼色深绿 , 革质或纸质 , 较厚有光泽 , 呈倒卵形或长椭圆形 , 边缘无齿有反卷
性 , 长约 7 厘米 , 宽约 2 至 4 厘米 。 花期在五月 中旬 , 花多为白色间有黄色 , 花瓣五出 ,
皆聚集于小枝顶上呈伞形 , 嗅之有特殊触鼻之香气 。 果实为葫果 , 呈卵形 , 大如指 , 熟
时三裂 , 内有红子绽出 , 殷殷可爱 , 鸟最喜啄之 。 南方各省多有分布 。
宋代关于染色用山矾形态特征的描述 , 大多集中在文艺作品中 , 比较分散 , 我们只
能归纳列出② 。 虽如此 , 但这些记载基本涵盖了这种植物的主要特征 , 而且所记大都出自
作者们的亲验 , 不同耳食 , 准确性和可信度都较高 。
( 1) 生长环境 : 生长于山野溪谷岭坂之类的地方 。 如黄庭坚的 《山矾花诗序 》 : “ 江
南野中有一种小 白花 ” 。 … …予请名 日山矾 。 ” 诗句 : “ 北岭山矾取意开 。 ” 倩非居士的诗
句 : “ 黄龙山中春事晚 , 山谷道人上山坂 , 鼻端山矾花气浓 , 怪底经行众芳苑 。 ” 章耐轩
的词句 : “ 悠然只欲住山林 , 肯容易结根城市 。 ” 赵汝牛遂的诗句 : “ 七里香风远 , 山矾满岭
开 。 ”
(2 ) 树高 : 数尺高的灌木 。 如黄庭坚的 《山矾花诗序 》 : “ 木高数尺 ” 。
(3 ) 叶貌 : 叶与冬青叶相似 。 如章耐轩的词句 : “ 叶儿又与冬青比 。 ’ , ③
(4 ) 花之颜色和形状 : 花为白色 , 花朵很小 。 如黄庭坚所云 : “ 江南野中有一种小白
花 ” 。 章耐轩的词句 : “ 未开大如木犀蕊 , 开后是梅花小底 。 ” 徐师川的词句 : “ 婀娜德珑
髻 。 ” 扬万里的诗句 : “ 玉花小朵是山矾 。 ”
(5 ) 花之气味 : 有清香味 。 如章耐轩的词句 : “ 何只香闻七里 。 不因山谷 品题来 , 知
道是水仙兄弟 。 ” 徐师川的词句 : “ 细叶黄金嫩 , 繁花白雪香 。 ” 黄庭坚的诗句 : “ 平生习
① 下文山矾和海桐的形态特征摘自 《中国树木志》 、 《花经》 两书 。
② 下文所引宋人诗句分别转引自 《全芳备祖》 卷二十一和 《广群芳谱 》 卷三十一 。
③ 冬青 (学名为 了le x 。hi en sn i , , iS m s . ) 的叶为革质 , 狭长椭圆形 , 长约 6~ 10 厘米 , 宽约 2一 3 . 5 厘米 , 先端
渐尖 , 边缘有疏生浅圆锯齿 , 质厚而有光泽 , 中脉在背后隆起 。
日U 日 然 科 罕 义 饼 光 8 1卷
气难料理 , 爱着幽香未拟回 。 ” 王元之的诗句 : “ 分与清香是月娥 。 ” 谢幼梁的诗句 : “ 一
树山矾宫样妆 , 晓风微送雨中香 。 鼻端空寂谁知许 , 莫怪狂风取次狂 。 ”
( 6) 花之位置 : 位于 叶底 。 如曾文清的诗句 : “ 青云叶底雪花繁 。 ” 祝和父的诗句 :
“ 玲珑叶底雪花寒 。 ”
( 7) 花期 : 多在阴历二月或三月初 。 如王元之的诗句 : “ 春冰薄压枝柯倒 。 ” 张季灵
的诗句 : “ 漫山白蕊殿春光 。 ”
宋人所言山矾与李时珍 、 陈误子笔下的山矾相同 , 亦与现代植物学著作中的山矾科
之山矾基本相 同 , 而与海桐科之海桐不同 。 如果我们再把上引这些材料汇总列表 (表 1 ) ,
就看得更清楚了 。
表 1 古人对山矾特征描述与现代植物学家对山矾 、 海桐特征描述之比较
植物特征 宋人所言山矾
李时珍
所言山矾
陈误子
所言山矾
现代植物学
所言山矾
现代植物学
所言海桐
生长环境
树高
山岭
数尺
山野
丈余
山野
叶貌
花之颜色
花之形状
花之气味
花之位置
花期
籽核
如冬青叶
白色
似梅花小底
有清香味
位于叶底
阴历二 、 三月
如危子叶①
繁白如雪
繁白六出
有芬香味
如冬青叶
白色
细小而繁
香馥
阴历三月
青黑子
阴历三月
山谷或山坡林下
1
.
5~ 3
.
5 米
背面突起 , 阔披针形 ,
有微齿
白色
总状花序 , 辨六出
有香味
腋生
三月末四月初
蓝黑子
多生于海滨地区
2~ 4 米
呈倒卵形 , 边缘无齿
有反卷性
多为白色
伞形
有香味
聚集于小枝顶上
五月中旬
红子
①李时珍说 : 山矾叶似危子 。 危子叶为长圆披针形 , 光泽坚强 , 边缘略有齿 。
3 宋代以山矾染色的情况
古代以山矾参与染色得到的色彩 , 可能相当多 , 现知的只有黄和黝二色 。 在宋代 , 黄
色是普通色彩 , 而黝色则是始终盛行不衰的流行色 , 所以当时以山矾参与染色非常普遍 。
宋代流行的黝色 , 比较特殊 , 不 同于六朝以前的黝色 。 据 《尔雅 · 释器 》 记载 : “ 青
谓之葱 , 黑谓之黝 。 ” 郭璞注 : “ 黝 , 黑貌 。 ” 按 《尔雅 》 释黝次于青后 , 即谓其色近于青
色之黑 , 而郭注稍嫌浮泛 , 《说文 · 黑部 》 : “ 黝 , 微青黑色 。 ” 是也 。 可见六朝以前的黝
色 , 大都是介乎于青黑二色之间的淡黑色 。 而宋代流行的黝色 , 应名黝紫 , 亦名黑紫 , 是
一种色调特别深厚 , 近于深黑而发红光的黑紫色 。 其时行用这种黝色的较早记载见于沈
括的 《梦溪笔谈 》 卷三 : “ 熙宁中 , 京师贵人戚里多衣深紫色 , 谓之黑紫 , 与皂相乱 , 几
不可分 。 ” 其后是王棣 《燕翼治谋录 》 卷一和卷五的记载 , 其中卷一 : “ 国初仍沿唐旧制 ,
… … 而紫唯施于朝服 。 … … 然所谓紫者 , 乃赤紫 。 今所谓紫 , 乃黑紫 。 … …而黑紫之禁 ,
则申严于仁宗之时 。 ” 卷五 : “ 仁宗时 , 有染工 自南方来 , 以山矾叶烧灰 , 染紫以为黝 , 献
赵翰生 :宋代以山矾染色之史实和工艺的初步探讨
之宦者泊诸王 , 无不爱之 , 乃 (或 ) 用为朝袍 。 乍见者 , 皆骇观 。 士大夫虽慕之 , 不敢
为也 。 而妇女有以为衫援者 , 言者巫论之 , 以为奇邪之服 , 寝不可长 。 至和七年十月 己
丑 , 诏 : 严为之禁 。 犯者罪之 。 中兴以后 , 驻蹿南方 , 贵贱皆衣黝紫 , 反以赤紫为御爱
紫 , 亦无敢以为衫袍者 。 独妇人以为衫援尔 。 ” 在 《宋史 · 舆服志 》 五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
“
(皇丰右七年 ) … …初皇亲与内臣所衣紫 , 皆再人为黝色 。 … …言者以为奇邪之服 。 于是
禁天下衣黑紫者 。 ” 按上引 《燕翼治谋录 》 的两段记载和 《宋史 · 舆服志 》 中的记载系属
一事无疑 , 可知黝紫即黑紫 。 “ 至和 ” 、 “ 皇丰右” 均乃嘉丰右之误 , 因为至和 、 皇丰右均无七年 ,
而嘉丰右七年的十月十六 日恰为己丑 , 与文中所载之 日吻合 , 可证 。
从上引记载来看 , 在宋代 , 黝色的最初行用地域大概亦只限于江南两路 , 后来才向
外广为扩展 。 大约宋仁宗时 , 北传至当时的沛京 。 因为其色调庄重优美 , 很快便得到人
们的认可 。 先是被一些王公贵臣和宦官所推崇 , 用之于各种 日常衣着 , 随后又推广到社
会上的各个阶层 , 成为服装上的一种流行色 。 我们知道 , 宋之章服 , 多沿唐制 , 极重紫
色 (一种偏红的紫色 ) , 自其开国不久 , 即明确规定 : 唯朝服用紫 (赤紫 ) , 非此 , 一律
不得擅用图 。 由于黝色的广为行用 , 不仅影响了当时人们的 日常生活 , 甚至还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朝服的色相 , 冲击了章服制度 。 为严明章服制度 , 北宋朝廷在嘉佑七年颁布诏
旨 , 严命禁止 。 不过这次颁诏后的效果甚微 , 作用不大 。 在熙宁九年 , 不得不再一次颁
发诏令 , 严申禁止滥用黝紫 , 特别是朝服上用黝紫的规定 。 可是这次依然不起作用 。 用
者益众 , 待至宋室南渡之后 , 其在江南盛行之势 , 更是一无阻碍了 。
4 山矾在染色过程中的作用
山矾在梁色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 ? 是决定它何以能参与染制的关键 , 也是我们了解
它在这方面的价值时必须探讨的 。 同我们一般想象的很不一致 , 山矾在参与染制的过程
中 , 不仅具备直接染色的功效 , 而且还可以作为媒染剂来使用 , 以促成染色的实现 。 即 :
一是作为直接染料使用 。 不过用山矾直接染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 宋人郑松窗七言诗可
以为证 : “ 不把山矾轻比拟 , 叶酸而涩供染黄 。 不著霜嫌偏人纸 , 江乡老少知此名 。 ” 因
上染效果不好 , 只能得到极浅的颜色 , 故这不是山矾的主要用途 。 再一便是作为媒染剂
帮助其它染料着色 , 这才是山矾参与染色的主要用途 。
中国传统的染色工艺 , 其特点是使用植物染料和媒染剂 , 即以各种具备染色色素的
植物直接作着色材料 , 对一些具备染色色素 , 但不能直接染色的植物 , 则借助于诸如黑
色田泥 、 椿木灰 、 揪木灰等草木灰或明矾 、 绿矾 、 铁浆等作媒染材料来助染 。 前引黄庭
坚 “ 野人采郑花叶染黄 , 不借矾而成色 ” 以及王棣 “ 以山矾叶烧灰 , 染紫以为黝 ” 的记
载 , 已说明山矾参与的染制 , 山矾不仅可以作为直接染料 , 而且还可以充任媒染剂 , 即
是将山矾叶烧成灰来完成与其它草木灰相似的媒染任务 , 就象 《齐民要术 》 和 《唐本
草 》 等书所说的 “ 灰汁 ” 、 “ 青篙灰” 、 “ 拎木灰 ” 并人染用似的 。
我们知道 , 中国古代习用的各种媒染材料 , 虽所含化学成分每每不同 , 但亦有其相
近之处 , 一般以含铝元素和含铁元素的为多 。 这两类媒染剂各有 自己的媒染作用 。
凡含铝元素的 , 在媒染下列各种染料时 , 都可呈现这样的一些 明亮色调 :
92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咒 18 卷
染料 姜黄
染成之色 柠檬黄
凡含铁元素的 , 在媒染下列各种染料时 , 都可呈现这样的一些沉暗色调 :
染料 皂斗 五倍子
染成之色 黑 黑
经现代科学分析 , ` 椿木灰 、 揪木灰中均含有大量的铝元素 , 而山矾的叶片中恰恰也
含有较高的铝闭 , 故山矾灰应系染明亮色调的媒染剂 , 与多数含铝媒染剂一样 , 只能用以
媒染一些色调鲜艳和亮度较大的色 。
5 宋代以山矾参与染黄的工艺
宋代以山矾作为直接染料染黄 , 采用的是最古老的煮染法 , 其工艺非常简单 , 即先
将山矾的茎叶切碎 , 和水发酵 , 加温成沸煮液 , 再将坯绸放人其中浸煮上色 。
宋代除以山矾直接染黄外 , 还用其它染料染黄 , 但以山矾灰媒染的有哪些 ? 已无法
详考 。 现尤能推定的只有郁金 (学名 cu cr u m a a or m a it ca , S al ib . ) 和姜黄 (学名 c u cr u m a
d om es it ca
,
V al et o n
.
)
。 这两种植物均属姜科 , 其根 、 茎 、 叶的形状亦极相似 , 二者颇难
分辨 。 宋代时 , 在相 当于现今的四川 、 江西 、 广东等地都有生长 。 郁金和姜黄的根茎内
均含有姜黄素 ( C 2 1H 20 0 6 ) , 俱属直接染料 , 且俱含媒染基因 , 如以含铝元素的媒染剂媒
染 , 则可得柠檬黄色 , 如以含铁元素的媒染剂媒染 , 则可得褐黄色 9j[ 。 有关当时采用这两
种染料染黄的记载 , 见于寇宗爽 《本草衍义 》 : “ 今人将 (郁金 ) 染妇人衣 , 最鲜明 。 … …
染成衣 , 则微有郁金之气 ” 。 按寇氏原文中未提到姜黄 , 盖因当时郁金和姜黄分辨不严 ,
往往通用 , 据此完全可以推定当时不仅以郁金染黄 , 亦曾以姜黄染黄① 。 根据这两者在宋
代的利用情况以及相同的产地和染色最鲜明的效果 (当系以铝媒染剂媒染出的柠檬黄 )来
看 , 与以山矾参与染制的始源地江西 , 以及其能媒染出的鲜明黄色之史实 , 均相符合 , 当
时亦必以之作为山矾的媒染对象 , 自是不难想见的 。
宋代以郁金或姜黄为染料 、 以山矾叶灰为媒染剂的染色工艺亦相当简便 , 采用的是
中国传统染色生产中行之最久和应用最普遍的单媒法 , 即只以山矾叶灰充任媒染手段 。其
法或是采用历代传习的同媒方法 , 即先将郁金或姜黄的根茎切碎 , 和水加温为沸煮液 , 另
以山矾叶灰和水调成灰汁 , 倒人煮液 , 搅拌均匀 , 然后再下坯绸煮染 ; 或是采用历代传
习的后媒方法 , 即先将坯绸置于郁金或姜黄的沸煮液中浸泡 , 随后移人另行调和的山矾
灰汁中媒染 。 不管选用哪种方法 , 在染制中 , 如发现着色不足 , 都可按相同的工序 , 重
① 由于郁金和姜黄属于同科 , 形态又非常相似 , 自唐宋以来的民间 , 很多人一直把它们视为同一种植物 。 唐宋
的情况 , 见宋掌禹锡 《嘉枯本草 》 ( 《经史证类本草》 卷九姜黄条引 ) 。 近代有些地方的中药房仍把它们统叫
作郁金或统叫作姜黄 。
赵翰生 :宋代以山矾染色之史实和工艺的初步探讨
染一 、 二次 。 使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颜色 , 均为鲜明的黄色 。
6 宋代以山矾参与染黝的工艺
宋代以山矾作为媒染剂参与染黝 , 其工艺比之上述的染黄 , 相对复杂一些 。
前引王棣 《燕翼治谋录》 卷一 : “ 以山矾叶烧灰 , 染紫以为黝” 的记载 , 印证了宋代以山
矾参与染黝的这一史实 , 它是我们探讨这项工艺最为重要的材料 。 但应指出 , 如果仅从这几个
字看 , 好象只用山矾灰媒染 , 便可得到具特殊染制效果的黝色 , 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 。
中国古代用以染紫的染料 , 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属于紫草科的紫草 (学名 iL t ho sP er m o m
e汀人阳动 i z on : i e 占, e t z u e e . ) ; 一种是属于豆科的苏杨 (学名 ca e s lp i n i a s a Pp a n , L . ) 。 紫草
根内含乙酞紫草宁 ( 1C 8 H 18 O 6 ) , 苏仿的心材含苏仿隐色素 ( 1C 6H 14O S ) , 都是典型的媒染染
料 , 它们与含铝元素的媒染剂络合 , 可分别染得一般的紫红色和橙红色 ; 与含铁元素的媒
染剂络合 , 可分别染得深紫色和褐色 。 而山矾灰只是含铝元素的媒染剂 , 如单纯以之媒染
这两种染料 , 不难断定 , 只能出现紫红色和橙红色这两种颜色 , 绝不会深化成黝色 。
那么宋代以山矾参与染黝的工艺是什么样子呢 ?
利用媒染剂染色 , 可仅采用单一的一种媒染剂 , 也可同时采用多种媒染剂 。 根据现
有资料 , 中国古代利用媒染染料的染色 , 无论上染何种深重色调 , 一直沿习使用的方法
就是这种高于单媒法的套媒法 。 此法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染剂 , 由浅色一步步套
媒至深色 。 以选用两种媒染剂为例 , 其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 :
坯绸丽巅矿预媒绸懊赢矿浅色绸该瘾赢矿深色绸第一步 , 先以能与染料络合 , 但得色较浅如含铝元素的媒染剂预媒坯绸 , 使丝纤维
与铝离子以离子键的关系结合 。 第二步 , 将已预媒的坯绸人染液染色 , 使染料与预媒之
得的铝络合 , 染成较浅之色 。 第三步 , 再以能得色较深如含铁元素的媒染剂套媒 , 使铁
离子与大部分吸附于丝纤维表面之染料络合 , 而染成深重之色 。
宋代以山矾参与染黝的工艺 , 应该与此相似 , 既以含铝元素的山矾叶灰充任媒染剂 ,
也以含铁元素的铁浆或黑色田泥充任媒染剂 。 可能是先把准备染色的坯绸置人山矾叶灰
汁中浸泡 , 继而再移人紫草或苏仿染浴中染成紫红色或橙红色 , 最后再移人含铁元素的
媒染剂中套媒成近似黑色的黑紫色 。 从紫红色或橙红色变为黑紫色的根据 : 一是含铁元
素的媒染剂媒染紫草或苏杭 , 可分别染得深紫色和褐色 ; 二是山矾不仅含铝离子 , 还含
有鞭酸成分 , 在染色过程中 , 靴酸遇铁媒染剂中的铁离子 , 可在纤维上生成无色的硫酸
亚铁 , 再在空气中形成棘酸高铁黑色色淀 。 可惜染黝的具体过程在古籍中无明文记载 , 只
能从前引 《宋史 · 舆服志 》 五所载 “ 初皇亲与内臣所衣紫 , 皆再人为黝色” 这几个字来
窥知一二 。 所谓 “ 紫” , “ 再人” 为 “ 黝 ” , 当即隐含这种媒染工艺不只是用山矾灰媒染过
一次 , 也用含铁元素的媒染剂套媒过一次 。 在古籍中可以查到类似的染其它颜色的方法 ,
如明代人著的 《多能鄙事 》 所载套媒枣褐色的方法 : 染枣褐色 , 用坯绸十两 , 以明矾一
两预媒 , 以苏仿四两为染料 , 再以绿矾套媒 。
当然 , 亦不能完全排除用下面两种方法得到黑紫色的可能 :
94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咒 18 卷
1
. 以含铝元素的媒染剂媒染紫草或苏仿 , 得到紫红色或橙红色之后 , 再以皂斗 、 五
倍子等黑色染液与之拼色来得到黑紫色 。
2
. 以含铁元素的媒染剂直接媒染紫草或苏仿 , 并经同样的多次浸染来得到黑紫色 。
不过 , 若用皂斗 、 五倍子等黑色染液拼色 , 亦必须同时使用含铁元素的媒染剂 , 否
则 , 皂斗或五倍子等染料也是不能显色的 。 如是 , 则亦等于加用含铁元素的媒染剂 , 与
不拼色 , 只套媒无大区别 。 而以含铁元素的媒染剂直接媒染得到的黑紫色 , 其色调 , 肯
定远逊于以含铝元素和含铁元素的媒染剂套媒之后所能产生的色调 。
套媒工艺是中国传统染色工艺中的一项重要发明 。 使用这种工艺 , 远 比只用一种媒染
剂为优 。 因为其所用的各种媒染剂具有不同的媒染特性 , 同时用于染制 , 则不但能使染成
品的色调有所改变 ,而且还能产生只用一种媒染剂根本得不到的异常柔和的色光 ,使产品具
有更多的美感 。 宋代人大概已相当了解这个道理 , 其时以山矾灰结合另一种媒染材料 , 染
制当时深受人们欢迎 , 具有特殊光泽效果的黝色工艺 , 就是基于这一原理的运用 。
参 考 文 献
「唐」李延寿 南史 · 刘杳传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 9 7.5
[宋习陈景沂 . 全芳备祖 . 卷 6 引周必大语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9 82 · 2 75 ·
[宋」洪迈 . 容斋随笔 . 卷 3 . 见 : 四库全书 · 杂家二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 , 19 86 ·
[宋〕 陈景沂 . 全芳备祖 . 卷 21 引杂志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9 82 · 6 45 ·
[明〕 李时珍 . 本草纲 目 · 木部 .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9 81 . 2 1 0 .5
[宋〕 陈景沂 . 全芳备祖 . 卷 21 引倩非居士诗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 9 82 · 6 46 ·
[元〕 脱脱等撰 . 宋史 · 舆服志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 9 7 .7
中国大百科全书 · 生物卷 · 山矾条 . 北京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 9 .1 1 2 7 .6
杜燕孙 . 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 9 50 .
A P R E L I加I I N A R Y D I S C U SS I O N O N T H E H I S T O R Y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S YM P L O C口5 C A U D A T A I N S O N G D Y N A S T Y
Z h a o H a n s h e n g
( I n s t i t u z e fo
r t h e H i s t o勺 of S c i e n c e , C 月 S , Be 心i n g 1 0 0 0 1 0 )
A b s t r a e t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a n e i e n t C h in e s e d y e i n g
, t h e w i d e u s e o f 匆刀功 l o c o s c a u d a t a a s
a r a w m a t e r i a l f o r d y e i n g o n ly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o u n d s t h e o r i g i n
o f t h e t e r m yS
n护 l o c o s c a u d a t a a n d t h e r e a s o n f o r i t s b e i n g u s e d a l o t i n t h a t d y n a s t y , a n d
p o in t s o u t t h a t t h e p o p u l a
r Y o u e o l o u
r in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w a s b l a e k p u r p l e w h i l e yS m P l
o c o s
c a u d a t a w a s o n l y u s e d a s a m o
r
d a n t i n d y e i n g
.
I t d i
s e u s s e s
sy 胡 P l o c o s c a u d a t a a s a m o r d a n t
w a s u s e d i n Y
e l l o w d y e i n g a n d oY
u d y e i n g
.
I n a d d i t io n
,
i t e la r i f i e s a b o u t o t h e r t e
r
m s i n h i
s t o -
r y
,
w h i e h a r e l i a b le t o e a u
s e e o n f u s i o n
.
K e y w o r d s yS
n 之P l o c o s c a u d a t a
,
P i t t o sP o ur m t o b iar
.
b l a e k P u r P l e
,
m o r d a n t
,
m o r
-
d a n t d y e i n g
责任编辑 : 李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