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考证 ·
没疏原植物的本草考证
祁振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保定 07 10 1)
摘要 《神农本草经》始记载的澳疏 ,唐代以后便已失传 。 北宋至晚清对其原植物的考证 , 多属牵强附会 ;近代
有的学者考证为虎耳草科的 石b山勿 s 创劝ar 叨1山山 . , 殊难置信 。 笔者经多方考证 ,搜疏的原植物当系忍冬科粘毛忍冬
肠
~
.加飞娜 “ F r a n c h . 及葱皮忍冬 L卜户诚刀口耐“ F r a l l c h . 。
关键词 搜疏 考证 原植物
搜疏是《神农本草经》始记载的一种木本药用植
物 ,但魏晋时期便鲜为人知 ,唐代 以后则完全失传 。
宋代以来的本草学家 ,对其原植物虽有争辩 ,却未能
确指其物 ,多数本草虽有记载 , 也仅是转录前人记载
而已 〔’ 〕。 及至明末 , 注释 《本经 》的药学专著中已无
搜疏踪迹阁 。 晚清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浚 , 虽曾多方
考访 ,却也不得要领闭 。 近代 以来 , 日 、 中两国学者
均确认其原植物为虎耳草科 的搜疏 eD u七浓 、 cab ar
hT
u n b
. ,但该植物的形态特征 、物候期 、药效与主治 、
产地及生境等均与古本草记载相悖 。 倘以这种张冠
李戴的植物作 “ 搜疏 ” 人药 , 则可能危及人体健康 ,又
使人怀疑我国本草学 的科学性 。 因此 , 对搜疏原植
物给以科学考证 ,发掘这一传统中药 ,具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
1 历代本草的有关记载
对中药的原植物本草考证 ,必须首先从历代本
草的有关记载 中去粗取精 、 去伪存真的科学 分析 。
集历代本草之大成的《本草纲 目》 ,对前代本草有关
搜疏的记载有简要辑录 。
《纲 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搜疏条 目谓 : “ 搜疏 : 《本
经》下品 。 ” 在 “ 集解 ” 中引陶弘景 《别录》曰 : “ 搜疏生
熊耳山谷 , 及 田野故丘墟也 , 四月采 。 ” 又引李当之
(药录》 : “ 搜疏一名杨护 ,一名牡荆 , 一名空疏 。 皮白
中空 ,时时有节 。 子似拘祀子 , 冬 月熟 , 赤色 , 味甘
苦 。 末代乃无识者 。 此非人篱垣之杨护也 。 ” 又引苏
恭 《唐本草》曰 : “ 搜疏形似空疏 ,树高丈许 , 白皮 。 其
子八九月熟 ,赤色 , 似构祀 , 必两两相对 , 味苦 , 与空
疏不同。 空疏即杨护 ,其子为荚 ,不似搜疏 。 ” 又引宋
代马志曰 : “ 搜疏 、 构祀虽则相似 , 然搜疏有刺 , 构祀
无刺 , 以此为别 ” ;又苏颂 曰 : “ 搜疏亦有巨骨之名 , 如
构祀之名地骨 , 当亦相类 。 方 家鲜 用 , 宜细辨之 ” 。
又引明代汪机对马志 、 苏颂的反驳 曰 : “ 按李当之但
言搜疏子似拘祀子 , 不曾言树相似 。 马志 因其子相
似 ,遂谓树亦相似 , 以有 刺 、 无刺为别 ; 苏颂又因巨
中药材第 26 卷第 1期 20 3 年 1月
骨 、 地骨之名 ,疑其相类 。 殊不知构祀未尝无刺 , 但
小则刺多 ,大则刺少耳 。 本草中异物同名甚多 ,况一
骨字耶? 以此为言 ,尤见穿凿 。 ” 最后李时珍曰 : “ 汪
机所断似矣 ,而 自亦不能指何物也 。 ” 《纲 目》一如历
代本 草 , 不载药用部位 , 仅有 “ 气味 : 辛 、 寒 , 无毒。
《别录》曰 : 苦 ,微寒 ,主治皮肤中热 、 除邪气 、 止遗尿 、
利水道 (《本 经 》) ; 除 胃中热 , 下 气 , 可作浴汤 ( (别
录 》) 。 时珍 曰 :按孙真人 《千金方》 , 治妇人下焦三十
六疾 ,承泽丸中用之川 。
另外 , 在 《本草纲 目》主治第三卷 , 有 “ 搜数遗
尿 ” , 其中主治 “ 虚热遗尿 ” 的木石类药物中 , 便有搜
疏 。
《纲 目》所谓苏恭 (唐本草》 , 即唐代苏敬 、 李勋等
的 <新修本草 》 ,其 中有小字注文 , 又称 《唐本草注》 。
据清代傅云龙影印日本传抄的《新修本草》(卷子本 )
木部下品卷第十四 “ 瘦疏 ”条目的小字注文 ,其子 “ 两
两相对 ” 作 “ 两两相并 ’ ,川 。
从上述记载可知 ,搜疏是一种清热解毒 、 利尿及
止遗尿之药 ,产于河南西部的熊耳山 ,形态大体与马
鞭草科牡荆属 iV ext 相似 (即 “ 形似空疏 ” ) , 高可达 3
一 4 m 的灌木或小乔木 (即 “ 树高丈许 ” ) ,皮灰 白色 ,
小枝髓心较大或中空 , 其叶对生 (即皮白中空 , 时时
有节 ) ,故有牡荆 、 空疏等别名 。 而其果实的形态却
与牡荆属不同 , 而与茄科 的拘祀 crL ium hc i~ 钻 相似 , 为卵圆形浆果 , 于农历八九月成熟 ,红色 。 它与
构祀的明显区别则是 ,浆果 “ 必两两相对 ” 或 “ 两两相
并 ” 。
2 古今中外的考证错误
对古本草的片面理解 、 穿凿附会或错误解读 , 是
造成 中药原植物考订错误 , 以致传统药物失传的主
要原因 。 宋代以来的本草学家和植物学家对 “ 搜疏 ”
原植物的误订 ,便是明显例证 。
宋代的马志 、 苏颂等 ,未详细考辨搜疏的基本特
征 ,仅据 “ 子似构祀 ” 、 “ 一名地骨 ” 的片言只语 , 便断
.
4 1
DOI : 10. 13863 /j . i ssn1001 -4454. 2003. 01. 023
定搜疏与构祀同类 ,殊为错误 。 明代汪机的反驳 , 是
有说服力的 , 所惜他亦未能指出搜疏 当为何物 。 另
外 ,构祀属的叶互生 , 且无 “ 皮 白中空 , 时时有节 ” 的
特征 , 更无果实 “ 两两相对 ” 或 “ 两两相并 ” 。 因此 , 搜
疏决非构祀属植物 。
清代的吴其浚 ,对 “ 搜疏 ” 究为何物也 曾多方求
访 、考证 ,在其 (植物名实图考》中 ,几处涉及搜疏 , 却
始终不得要领 。 该 书卷三十三 “ 木类 ” 有 “ 搜疏 ” 专
条 ,谓 : “ 搜疏 ,前人无确解 。 苏恭云 : 子八九月熟 ,色
似拘祀 ,必两两相对 。 今江西山野 中亦有之 ,叶似构
祀 , 有微齿 。 图以备考 ” 川 。 又在同卷 “ 拘祀 ” 条中附
言 : “ 又搜疏 , (本经 》下 品 ,代无识者 。 《唐本草 》 : 子
似构祀 ” 阁 。 显然 ,吴 氏先以 “ 子似构祀 ” 而认 同 , 进
而以 “ 叶似拘祀 ” ,有无 “ 微齿 ” 相区别 。 实际上 , 构祀
属并无这样的植物 。 因证据不足 , 吴 氏又在该 书卷
三十七木类 “ 毅核 ” 条之二谓 : “ 按诸书言搜疏 , 皆云
似构祀有刺 , 子两两相 比 。 此木丛生 , 叶极似拘祀 ,
而多刺如棘 ,子并骄生 (商务 印书馆标点为 ` 叶极似
构祀而多刺 , 如棘子 , 并骄生 。 ’ 殊难 为解 , 当属断句
错误 ) ,殆搜疏也 。 土人既不知其名 , 而方书无用者 、 )
《本经 》上品 ,其为逸 民久矣 ! 本贯熊耳 , 毗接 中条 ;
族姓繁衍 , 杂处械朴 。 图而识之 ,惮不湮没 ” 图 。 吴
氏最终确认搜疏 即蔷薇科植物菠核 irP o eP ia un 沙 ar
Ba tal
. ,其欣慰 、感慨溢于言表 。 然而 , 宋代以前的古
本草 ,并未言及搜疏 “ 多刺 ” ;而且 ,搜疏与荻核是《本
经》记载的两种不同植物 ;还有 ,羹核的叶互生 或簇
生 , 与 “ 时时有节 ” 相悖 ;果为核果 ,球形 , 与拘祀的形
态迥异 ,更无 “ 两两相对 ” 或 “ 两两相并 ” 的特征 。 可
见 , 吴氏的考订结果 ,不能成立 。
日本松村任三的《植物名汇》 , 考订 《本草纲 目》
中的搜疏为虎耳 草科植物 及咖。 : ca b ar hT un b . 囚 。
我国植物学及医药学专著亦从之 ,而且不加深入 考
证 ,便确认该种即《神农本草经 》中的嫂疏 , 并 以 “ 搜
疏 ”作 中文属名使用 〔6 一 9 〕。
然而 , 这一考订更经不起推敲和验证 。 尽管该
植物的某些特征与古本草记载相符 , 例如小枝中空 ,
叶对生 , 与 “ 皮白中空 , 时时有节 ” 相近 , 但主要特征
及花果期等 ,却与古本草记载相悖 。 该种一般 高仅
1
.
5 m
,最高 2 . 5 m , 与 “ 树高丈许 ” 不符 ;果实为葫果 ,
球形 ,径 约 4 ~
, 花果期 5 一 6 月 , 与 “ 其 子八九月
熟 ,赤色 ,似拘祀 ,必两两相对 (两相相并 ) ” 相悖 。 再
者 , 二者产地亦不 同 。 该种主要分布于江西 、 浙江 、
江苏 、安徽 、 湖北 、 贵州等省 , 与 “ 生熊耳山谷 ” 不符 。
还有 ,药效和主治 ,据记载 , 该种民间作退热药 ,但有
毒 ,宜慎用 〔’ 。〕 。 可见 , 决非 “ 搜疏 ” 原植物 。
.
42
.
3 搜疏原植物的确证
植物命名 皆有所本 , “ 搜疏 ” 一名亦不例外 。 在
现代 ,首先对搜疏原植物提出质疑 的 ,是夏纬瑛 《植
物名释札记》 。 该书谓 : “ 搜疏是一种治疗遗尿症之
药 , 也是利尿 之药 。 搜即溺 , 即尿 。 `搜疏 ’ 之为药 ,
能治遗尿 ,又 为利尿之药 , 故以 为名 。 `搜疏 ’ 者 , 言
尿之疏通耳 ” ; 并根据 《唐本草 注》关 于果 “ 似拘祀
… … 必 两两 相 并 ” 的形 态特 征 , 疑 其 即今忍 冬 属
肠 n ice ar 植物 〔” 〕。 笔者认为 ,夏氏对搜疏 的释名 , 极
为精当 , “ 搜疏 ” 确系以治症命名的药用植物 ;夏 氏还
据植物生殖器官的特征 ,认为搜疏是忍冬属植物 , 深
得要领 。 所惜未能作更深人的考证 , 以确认到种 。
据笔者考证 ,忍冬属植物的小枝髓心较大 ,有时
中空 , 叶对生 , 确与牡荆 属有相似处 , 即与 “ 皮 白中
空 , 时时有节 ” 、 “ 形似空疏 ” 吻合 。 花通常左右对称 ,
成对生于总花梗上 ; 果为浆果 , 有些种果熟时红色 ,
形似构祀 , 则与 “ 子似构祀 ” , “ 必两两相对 ” 或 “ 两两
相并 ” 完全吻合 。 故搜疏系忍冬属植物无疑 。 不过 ,
若考证到种一级 ,则还需在果期 、 产地等方面与古本
草记载吻合 。
在 河 南 省 产 的 忍 冬 属 植 物 中 , 葱 皮 忍 冬
L
.
fe idr an dn i Fanr ch
. 和粘毛忍冬 L . af 飞粥 s i i F~ h
.
的果熟期均为 9 一 10 月 ,浆果卵圆形 , 红色 , 与 “ 其子
八九月熟 , 似拘祀 ,必两两相对 ” 吻合 ;二者均系落叶
灌木 , 前者高可达 3 m ,后者 4 m ,均与 “ 树高丈许 ” 吻
合 。 前者今产河南北部及东南部 , 以及辽宁 、 河北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四 川 的局部地 区 , 生于海拔 1仪旧
一 2以叉〕 m 的向阳山 坡林 中或林缘灌丛 中 ;后者产河
南西部卢 氏 、 济源等地 , 以及山西 、 陕西 、 甘肃 、 四 川
等省的局部地区 ,生于海拔 16( 洲〕一 2 9( X) m 的山坡或
山谷林 中及灌丛 中 , 与 “ 生熊耳山谷 ” 的产地及生境
更加吻合 。 故可确认粘毛忍冬即 “ 搜疏 ” 的原植物 。
考虑到唐代以前人为活动较少 、植被破坏程度较小 ,
故不排除葱皮忍冬在 “ 熊耳山谷 ” 的存在及其与粘毛
忍冬在 “ 田野故丘墟 ”繁衍的可能 。 而且古代分类粗
放 ,二者很可能被视为同种 , 均作 “ 搜疏 ” 入药 。
“ 本草考证 ” 不等同于植物鉴定 ,仅作 以上考证
还是不够 的 。 作为药物 , 还必须 以药的性味 、 功效 、
主治等作重要的佐证 。 但 目前粘毛忍冬和葱皮忍冬
均无药用记录 。 不过 , 同属植物往往有相 同或相近
的药效 ,可作 间接佐证 。 忍冬 L . 少哪刃 n ica hT u bn . 是
传统中药 , 《图考》载 : “ 忍冬 , 《别录 》上品 , 俗呼金银
花 。 陶隐居云 : 忍冬酒补虚 、 疗风 。 近时为解毒 、 治
痢要药 ” 叫 。 在当代 ,忍冬的花 (金银花 ) 、 果实 (银花
子 )及带叶的藤茎 (忍冬藤 )均人药 ,有清热解毒等功
中药材第 26 卷第 1期 2田 3 年 1月
效 ;据成分及药理分析 , 忍冬叶含忍冬昔 、 木犀草素
等 , 木犀草素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并有轻度利尿作
用刚 。 目前 , 有十几种忍冬 属植物作 “ 忍冬 ” 入药 。
因此可以推测 ,粘毛忍冬和葱皮忍冬人药 ,也有清热
解毒及利尿作用 。 陶弘景谓忍冬 “ 补虚 、疗风 ” , 又与
搜疏治 “ 虚热遗尿 ” 和 “ 除邪气 ” 较相符 。
4 结论
搜疏是失传已久的传统中药 , 宋代 以来对其原
植物的考订 ,均属牵强附会 ,不能令人信服 。 本文从
植物形态特征 、 物候期 、产地及生境等方 面 , 作了详
细考证 ,并 以忍冬的药用功效作间接佐证 , 确认粘毛
忍冬和葱皮忍冬即 (神农本草经》至《唐本草》记载的
搜疏原植物 。 不过 ,仍有待医药学界对这两种忍冬
属植物作化学成分及药理 、 临床等研究 ,以检验我国
本草学的科学性 , 发掘这一传统中药 。
参 考 文 献
明 ·李时珍 . 本草纲 目 . 北京 : 人民卫 生 出版社 , 1982 :
2 188
,
23 3
2 明 ·张志聪 . 本草崇原 . 北京 : 中国中医出版社 , 19 2
3 清 · 昊其浚 . 植物名实图考 . 上 海 : 商务印书馆 , 19 57 :
7 7 6
,
780
,又 7
4 唐 · 苏敬 ,等 . 新修本草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5 9
: 16 1
一 162
5 松村任三 . 植物名汇 . 第 6 版 . 东京 : 丸善株式会社 , 明
治三十七年 ( 19() 5 ) : 1以
6 贾祖璋 ,等 . 中国植物图鉴 . 上海 :开明书店 , 19 3:7 69 1
7 陈嵘 . 中国树木分类学 . 新 1版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5 :9 376
8 郑万钧 . 中国树木志 . 第 2 卷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5
: 15 2 2
9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上 海 : 上海人 民 出版社 ,
197 7
:
24 17
,
l以3 , 1194 , 2169
, O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第 2册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 :2 9
1 夏纬瑛 . 植物名释札记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明〕 : 79 -
8 1
( 2X() 2
一 0 3 一 13 收稿 )
·专论 ·
中药饮片质控乏力的原因与对策
陈吉炎 , 陈 黎 , 安志斌 , 余小甲 詹亚华”
( 1
.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 医院 , 十堰 4 2以刃 ; 2 . 湖北省中药材公司 ,武汉 43 阅 22 ; 3 . 湖北中医学院 , 武汉 43 以拓 1)
摘要 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乏力的原因 : 近卯% 的中药饮片缺乏质量标准 , 不便考核 ;部分品种质量标准缺乏客
观的评价指标 , 良蒸难辨 ;基础研究相对滞后 , 制约 了质控内容的更新速度和质量标准的发展速度 ; 缺乏全国统一
的中药饮片炮制操作规程 , 质量难以稳定 。 相应的对策 : 加强基础研究 , 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检验通则 , 尽快建立和
完善技术监控体系 。
关键词 中药饮片 质控 现状
面对中药处方剂量越用越大而临床治疗效果仍
不够理想的现象 , 诸多老中医发出了“ 证准方对药不
灵 ” 的感叹 。 特别是中央 电视台对 山东福胶集团以
“ 马皮充驴皮生产阿胶 ” 的曝光 , 让世人震惊 , 中医药
界诸多学者对此忧心忡忡 。 严峻的现实向中药质量
检验 、 监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
中药饮片质控乏力
饮片缺乏质量标 准 中药饮片系指根据中医
药理论和药材 自身的性质 , 采用提取 、 净制 、 切制或
炮炙等方法 , 将中药材制备成能够符合制剂和医疗
要求 ,具有一定形状 、 规格的药品 。 中药饮片质量标
准是国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对饮片内在质量的
真实性 、纯净度和品质优良程度所做的技术规定 ,每
种中药饮片均应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真实性通过药
中药材第 26 卷第 1期 2X() 3 年 1月
物的基原鉴定 、性状 、 显微和理 化鉴别来体现 ;纯净
度通过水分 、 灰分 、 一般杂质 、 特殊杂质检查以及物
理常数测定来映证 ;品质优 良程度通过含量测定和
浸出物测定来衡量 ; 三者相互映证 ,共同反映饮片内
在质量 。 以中国药典 2〕 I ) 年版一部为例 ,收载中药
材及中药饮片 53 4 种 , 3 79 种需要切制或炮制后方可
人药 ,这些品种均应制定饮片质量标准或质控项 目 。
而实际 上 仅有 20 种 炮 制 品质 量 标 准 单列 , 占
5
.
3 4% ;收载有单项质控项 目的炮炙品品种 21 种 ,
占 5 . 5% ;二者合计不足 1 1 . 0% ,缺乏质量标准或质
控项目的品种占 89 . 2% 。
1
.
2 基础研究相时滞后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制
定 ,必须建立在对中药的化学成分 、 药效学 、 毒理学
以及炮制工艺等进行 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之上 , 通过
.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