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西南乌头根的生药学鉴别



全 文 :植物分类学报,1975,14(1) :60.
[4] 宾雪英,舒光明,何光星,等. 川牛膝及其混淆品的抗炎作用比较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9(4) :341.
[5] 范巧佳,刘 帆,高雨荣,等.天全川牛膝生产现状调查[J].中药研
究与信息,2001,3(11) :16.
[6] 吴向莉.川牛膝与麻牛膝的鉴别[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
(1) :62.
[7] 陈诗晴,蒲沁琳,陈小军,等.基于 ITS 序列分析技术鉴定川牛膝与
常见伪品麻牛膝[J].中药与临床,2014,5(4) :4.
[8] 田孟良,官 宇,刘 帆,等.基于 RAPD 标记的 SCAR 分子标记技
术鉴定川牛膝及其混淆品[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8) :953.
[9] 刘 维,张祎楠,裴 瑾,等.川牛膝品种与品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4,49(20) :1796.
[10] 谭玉柱,童婷婷,潘晓丽,等.川牛膝的 HPLC 指纹图谱研究[J].成
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3) :75.
收稿日期:2015-01-15; 修订日期:2015-06-20
基金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11FZ159)
作者简介:周成蕾(1986-) ,男(汉族) ,云南德宏人,云南省德宏州食品药
品检验所中药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和生药学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简介:杨竹雅(1982-) ,女(汉族) ,云南昆明人,云南中医学院
副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和生药学研究工作.
西南乌头根的生药学鉴别
周成蕾1,2,杨树德1,张 洁1,赫 伟1,张彬若1,杨竹雅1*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省德宏州食品药品检验所,云南 德宏 678400)
摘要:目的 对西南乌头的根进行生药鉴定。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方法对西南乌头根(母根与子根)进行生药
鉴定。结果 发现西南乌头的皮层内有石细胞;母根与子根上中下各段具独立维管束,母根髓部组织常木栓化脱落中空。
结论 西南乌头根的显微特征明显,可作为该药材鉴定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正确使用乌头类药材提供依据。
关键词:西南乌头;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5. 10. 044
中图分类号:R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5)10-2427-02
草乌在彝药名中为“都拉”,具有解毒、解酒等功效,在《彝药
医药学》记载其原植物为毛茛科乌头属乌头亚属植物紫乌头 Ac-
onitum episcopale var . villosulipes 的块根[1],但严铸云等[2],通过
对“都拉”资源的调查研究,结合药效学验证,证实“都拉”应为毛
茛科乌头属乌头亚属植物西南乌头 Aconitum episcopale var. episco-
pale W. T. Wang.的根。
西南乌头为毛茛科乌头属乌头亚属植物西南乌头 Aconitum
episcopale var. episcopale W. T. Wang.[3]。在《云南植物志》中记
载 ,产云南北部(丽江、镇雄、中甸) ;生长于海拔 2400 ~ 3200 m
的山地[4]。西南乌头在云南地区有用作草乌药材的历史,由于
原植物形态及入药部位与它的变种紫乌头 Aconitum episcopale var
. villosulipes相似度较高,因此民间常混用。两种植物在川、滇的
少数民族地区常作为彝药“都拉”使用,被广泛用于解毒、解酒、
解鸦片毒等[2]。通过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走访,发现紫乌头
和西南乌头常常混作镇痛药使用,影响疗效,有时还造成严重的
中毒。
目前对西南乌头的研究甚少,笔者迄今尚未发现对其生药鉴
别文献报道。本实验通过对西南乌头进行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
为该药正确使用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 1 材料 植物采自于云南的香格里拉山坝,标本经中科院昆明
植物所雷立公研究员鉴定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西南乌头 Aconi-
tum episcopale var. episcopale。
1. 2 仪器与试剂 Nikon 80i 生物数码摄影显微镜(日本 Nikon) ,
TP1020 全自动组织脱水机(德国 Leica) ,LeicaRM2235 轮转切片
机(德国 Leica) ,101A - 2 电热干燥箱(宁波自动化仪表厂) ,高
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2 方法
2. 1 显微组织切片的制备 分别取靠近根茎部位(上段) ,根中
间部位(中段)和临近根尖部位(下段) ,切成一定规格,经 FAA
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脱蜡→染色→封藏→
标注,制备植物组织石蜡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2. 2 粉末装片 西南乌头根打粉,粉末过 40 目筛,制作水装片和
透化片进行粉末显微观察。
3 结果
3. 1 性状鉴别 见图 1。
图 1 西南乌头根性状图
母根倒圆锥形,根长 3. 1 ~ 6. 4 cm,棕褐色,表面凹凸不平,
枯瘪状,有须根痕;质硬;断面棕褐色,有明显一形成层环,常中
空。气微,味苦,麻舌。
子根倒圆锥形,根长 4. 1 ~ 8. 7 cm,棕褐色,表面较粗糙,有
须根痕;质较硬;断面黄色,有一明显形成层环。气微,味苦,麻
舌。
3. 2 显微鉴别
3. 2. 1 西南乌头根的横切面组织构造 见图 2 ~ 3。
西南乌头的母根长约 3. 8 ㎝,最粗直径约 1. 6 ㎝。
母根横面观:后生皮层由 1 ~ 2 列棕色扁圆形,微木栓化,外
·7242·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5 VOL. 26 NO. 10 时珍国医国药 2015 年第 26 卷第 10 期
壁隆起的细胞构成。皮层窄,由 4 ~ 7 列细胞组成,胞腔大,常有
裂隙。皮层内石细胞众多,呈不连续的带状排列,母根中段与下
段明显要多于母根上段。内皮层略明显,为一列类圆形细胞,韧
皮部宽,由数十列薄壁细胞组成,带有裂隙,约占 1 /2。筛管群不
太明显,靠近形成层的筛管群径向放射状排列。形成层环具较大
起伏,呈类方形(母根上段和下段)或 4 个星角状(母根中段) ,导
管呈长锥状排列,髓部宽广,为类圆形薄壁细胞,组织常栓化脱落
中空。
西南乌头的子根长约 4. 5 ㎝,最粗直径约 1. 7 ㎝。
子根横面观:(与西南乌头的母根比较)皮层内石细胞稀疏
带状排列,母根上、中段的石细胞要明显多于子根下段。子根的
韧皮部稍要比母根宽。导管呈长锥状排列,略比母根短。髓部宽
广,为类圆形薄壁细胞,组织无栓化脱落,不中空。
本品粉末为棕褐色,气微。后生皮层棕黄色,呈类长方形或
扁圆形,壁稍增厚。薄壁细胞,壁薄,呈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椭
圆形。导管多呈孔纹,宽径为 26 ~ 68 μm,端壁及侧壁上均具穿
孔;石细胞较多,点个散在或多个成群存在,呈类方形,类长方形
或椭圆形,壁增厚,壁厚为 8 ~ 15 μm,长径为 78 ~ 176 μm,宽径
为 48 ~ 82 μm ;纤维少,散在,壁稍厚,胞腔较大,宽径为 17 ~ 57
μm ;含少量棕色块,棕褐色,呈不规则状;淀粉粒较多,单粒,呈
类圆形,类椭圆形或水滴状,径长为 6 ~ 34 μm。
图 2 西南乌头根横切面详图(400 ×)
1 后生皮层 2 石细胞 3 皮层 4 内皮层 5 韧皮部
6 筛管群 7 形成层 8 木质部 9 髓 10 空隙
图 3 西南乌头根横切面简图(400 ×)
3. 2. 2 西南乌头根的粉末特征 见图 4。
1. 后生皮层 2. 薄壁细胞 3. 导管
4.石细胞 5.纤维 6.棕色块 7.淀粉粒
图 4 西南乌头粉末特征图(400 ×)
4 讨论
在药材性状方面,西南乌头母根短小,子根粗长,母根断面呈
棕褐色,子根断面呈黄色;在组织构造方面,西南乌头最外一层为
后生皮层,皮层外侧有断续的带状石细胞分布,母根与子根上段、
中段、下段具有独立维管束,髓部宽大;母根髓部组织常木栓化脱
落呈中空。在粉末特征方面,西南乌头石细胞壁较薄,淀粉粒多,
为单粒。根据李鸣等[5,6]与王利平[7]对紫乌头的研究,紫乌头根
断面呈黄色略带淡紫色;根中段的组织构造具多个维管束存在,
且有自立内皮层特征;石细胞壁较厚,淀粉粒可少见复粒,与西南
乌头根的性状和组织形态构造显微特征差异明显,能较好区别。
通过对西南乌头药材性状和显微方面的研究,能较好的鉴别
该药材,为建立西南乌头药材生药资料库,也为开发该品种提供
依据。
参考文献:
[1] 星 海,王 敏,王正坤,等. 彝族医药学[M]. 云南:云南民族出
版社,1995:566.
[2] 严铸云,梁俊玉,陈 新,等. 彝药“都拉”的品种调查与鉴定[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2) :56.
[3] 王文采. 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41.
[4] 吴征镒.云南植物志,第十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3.
[5] 李 鸣,冯毓秀,肖培根. 中国乌头属药用植物比较解剖学的研究
[J]. 植物分类学报,1991,29(2) :97.
[6] 李 鸣,冯毓秀. 乌头属根部导管群的异常结构[J]. 植物学报,
1990,32(9) :670.
[7] 王利平. 滇产乌头属(Aconitum)草乌类药材的组织及显微鉴定方
法研究[D] .云南中医学院,2012:24.
·8242·
时珍国医国药 2015 年第 26 卷第 10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5 VOL. 26 NO.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