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乳源木莲与白花泡桐混交造林效应



全 文 :乳源木莲与白花泡桐混交造林效应
林文革1  童美坤1  周东雄2 林亦曦3 廖国华4
(1 福建省永安股份有限公司 2 沙县林业科技中心 3 永安国有林场 4 三明市林业科研所)
摘 要 将乳源木莲与白花泡桐以 8∶1 星状混交 , 6 年生长结果表明 2 树种是很好的混交组合。桐莲混交促进了
林木生长 ,混交林与白花泡桐纯林相比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立木材积分别提高了 19.4%、37.3%、114.0%,与乳源
木莲纯林比 3指标分别提高了 54.2%、22.2%、694.5%。混交还有利于形成高干通直的桐材 , 形成合理林分结构 ,
扩大乳源木莲种植范围。
关键词 乳源木莲;白花泡桐;星状混交;生长量;树干形率
  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 law.)系木兰科
木莲属树种。生长快 、材质好 、用途广 ,为珍贵高级用
材树种。由于长期以来掠夺性采伐阔叶树资源 ,乳源
木莲天然资源越来越少 ,亟待保护与发展。白花泡桐
(Paulownia fortunei)是我国速生的阔叶用材树种 ,是
南方林区很有发展前途的树种之一 ,但是两树种营造
纯林生长都不甚理想 ,单位面积的产量也不高 。为寻
找两树种适宜的发展途径 , 1997年我们营造了桐莲
混交林 ,试图通过两树种混交 ,利用两树种间生物学
和生态学特性的互补性 ,提高经济效益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永安市(东经 117°7′~ 117°17′,北纬
25°48′~ 26°8′)大坑采育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气温 14 ~ 22℃,年平均降雨量1 578 mm ,空气
相对湿度 80%以上 ,年蒸发量1 455 mm 。土壤为山地
红壤 ,海拔 300 ~ 500 m ,东南坡向 ,中下部土层较厚 ,
坡度 25 ~ 30°。前茬为杉木林 ,林下植被为狗脊 、乌
饭 、山矾等 。
2 试验方法
白花泡桐苗木为三明市白花泡桐优树 ,经埋根培
育成苗 ,于 1997 年春和乳源木莲 1年生实生苗同时
造林 ,试验面积 3 hm2 ,白花泡桐株行距 6 m×6 m ,乳
源木莲2 m×2 m , 8∶1星状混交。分别以同年栽植
2 m×2m乳源木莲纯林和 5m×5 m白花泡桐纯林为
对照 ,重复 3 次 ,简单对比试验设计。白花泡桐于
1997年冬末平茬 ,于 1999年春进行人工接干 ,每年调
查胸径 、树高 、枝下高 、冠幅等 ,单株材积用下列公式
计算:
U=0.00005276D1.882176H1.009317
在小区内分别选择标准木 ,用分层切割法[ 2] 以
2 m为 1区分段 ,分别测定第 1标准木的干 、枝 、叶地
上部分器官鲜重 。随机抽取部分样品 ,测定含水量 ,
计算干物质量 。根系采用撩壕干掘法(20 cm 为 1
层),分根桩 、粗根(d>3 cm)、侧(1 cm根(d<1 cm)分别称重 ,带回室内测定含水量 ,计算各
级根系干重 。
3 结果与分析
3.1 混交促进了树木生长
从表 1中可知桐莲混交后 ,6年生混交林泡桐平
均树高 11.4 m ,平均胸径 19.7 cm ,立木材积 46.553 2
m3/hm2;混交林中乳源木莲平均树高 5.5m ,平均胸径
7.4 cm ,立木材积 28.260 7 m3/hm2 , 总立木材积
74.813 7 m3/hm2 。与白花泡桐纯林对比 ,白花泡桐平
均树高提高了 37.3%,平均胸径提高了 19.4%,总立
木材积提高了 114.0%;与乳源木莲纯林对比 , 乳源
木莲平均树高提高了 22.2%, 平均胸径提高了
54.2%,总立木材积提高了 694.5%。
表 1 桐莲混交林及其纯林生情况(6 年生)
林分
类型 树种
造林
密度
(株/ hm2)
现存
株数
(株/ hm2)
平均
胸径
(cm)
平均
树高
(m)
平均
主干高
(m)
平均
枝下高
(m)
立木
材积
(m3/ hm2)
混交林
乳源
木莲 2222 2216 7.4 5.5 5.3 1.2 28.2607
白花
泡桐 278 277 19.7 11.4 8.6 6.8 46.5532
纯 林
乳源
木莲 2500 2042 4.8 4.5 4.3 0.9 9.4162
白花
泡桐 400 400 16.5 8.3 5.8 5.7 34.9563
  经差异显著性分析 ,混交林立木材积与白花泡桐
纯林对比(t=6.852),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与乳源
木莲纯林对比(t=28.693),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混
交后白花泡桐生长迅速 ,树冠形成快 ,为乳源木莲提
供了上方遮荫和侧方庇荫 ,同时也为较耐荫的乳源木
 应用研究
 林业科技开发 2003年第 17 卷第 2 期 25 
莲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促进了乳源木莲的高 、径
生长 。另一方面 ,乳源木莲又为白花泡桐提供了侧方
庇荫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花泡桐的分枝生长 ,促
进了高生长 。这对于培育高干泡桐材是积极有效的
生物措施之一。6年生桐莲混交林树种间基本上不
存在争夺阳光的矛盾 ,而且起到了相互荫蔽的作用 ,
相应地减少了地表蒸发量 ,保持土壤和林内湿润 ,形
成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促进了林分生长 。
3.2 混交改善了林木质量
白花泡桐具假二叉分枝特性 ,其树高 ,特别是主
干高强烈地影响桐材的数量和质量 。据调查 ,在永安
丘陵山地生长的白花泡桐能够自然接干的只有 5%,
不能自然接干白花泡桐分枝早 、主干低 、接干部位干
形不直 、夹角大 ,有的桐树在 2 ~ 3年内不能接干而形
成小老头树 ,而且白花泡桐纯林主干日晒风吹 ,树皮
粗糙加厚 ,甚至诱发日灼性溃疡病 ,影响了干材的使
用 ,是阻碍白花泡桐推广发展的主要因素。乳源木莲
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 ,形成了适宜庇荫的生长环
境 ,在光照较强的林地 ,尤其是在光照强度大 ,林地干
燥的丘陵地带 ,人工栽植乳源木莲 ,径 、高生长不协
调 ,径 、高比为 1∶94 , 纤细孱弱 ,生长量受到严重抑
制。混交后 ,由于白花泡桐对乳源木莲形成了上 、侧
方的庇荫 ,而乳源木莲为白花泡桐提供了侧方的庇
荫。为了争夺光照 ,促进了顶端优势的竞争 ,抑制了
白花泡桐下半部的侧枝生长 ,促进了高生长。乳源木
莲高度越高 ,促进白花泡桐高生长越显著。混交林中
的白花泡桐干形圆满度大 ,尖削度小 ,枝下高比白花
泡桐纯林高 1.1 m ,树干形率提高 11.3%,树皮厚度
比纯林小0.2 cm。乳源木莲高径生长量均比纯林大 ,
而且林木形质性状得到了改善 ,树干圆满通直 ,树干
形率 2.4%,径高比 1∶74.3。两树种的数量和质量都
得到了改善 。两树种在生长过程的这种相互竞争和
促进 ,加强了桐材的自然整枝 、自然接干功能 ,促进了
乳源木莲的高 、径生长的协调 ,有利于改善干形 ,提高
木材利用率。
3.3 混交形成了合理的林分结构
在桐莲混交林中喜强阳性的白花泡桐在林分中
居上层林冠 ,从表 2 、3 中可以看出 ,泡桐冠层介于 6
~ 10 m间(高度为与地面的距离 ,下同),其间枝叶量
占总枝叶量的 85.6%,叶量占总叶量 85.8%;较耐荫
的乳源木莲处于白花泡桐的林冠层下 ,冠层在 2 ~ 6
m间 ,其中枝叶量占总枝叶量的 98.3%,叶量占总叶
量98.6%。白花泡桐为深根性树种 ,主根发达 ,深度
达 1 m左右 , 85.2%左右的侧细根集中在 40 ~ 80 cm
土层;乳源木莲主根不发达 ,深 30 cm 左右 ,侧根发
达 ,侧须根主要集中在 0 ~ 40 cm的土层 。因此 ,桐莲
混交林分结构合理 ,避免了对光照 、养分的竞争 ,各组
成成分生长良好 ,而且避免了单一树种对土壤养分的
片面消耗。两树种间根系分布的层性明显 ,白花泡桐
从乳源木莲难于达到的深层吸收水分 、养分 ,乳源木
莲则在白花泡桐侧须根稀疏处摄取养分 。
混交林根系组成了庞大体系能从不同土层中摄
取大量养分 ,提高了林地养分利用率 。由于两树种能
从土壤中吸收到大量养分 ,地上有机物质形成较多 ,
而且两树种枯枝落叶多 ,分解快 ,回归林地的生物量
多 ,不断补充增加土壤的营养元素。因此 ,混交林表
土层的土壤养分较各自纯林有所富集 ,这对于改善地
力 ,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深远的意义。
表 2 不同林分中泡桐平均生物量的垂直分布(kg/株)
林分
类型
地上部分
层次(m)干 枝 叶
地下部分
层次(cm)根桩 粗根 侧根 细根
混交林
0~ 2 8.7 0~ 20 1.62 1.37 0.05
2~ 4 7.3 20~ 40 1.14 0.80 0.13 0.03
4~ 6 6.2 40~ 60 0.82 0.25 0.51 0.22
6~ 8 4.5 2.03 1.0 60~ 80 0.50 0.02 0.25 0.23
8~ 10 2.8 1.50 0.8 >80 0.01
10~ 12 0.8 0.60 0.3
0~ 2 7.5 0~ 20 1.55 1.30 0.06
2~ 4 6.1 20~ 40 1.02 0.78 0.15 0.04
纯 林 4~ 6 5.5 0.71 0.3 40~ 60 0.65 0.26 0.30 0.23
6~ 8 3.5 1.97 0.9 60~ 80 0.35 0.02 0.20 0.20
8~ 10 0.7 0.30 0.1 >80 0.01
表 3 不同林分中木莲平均生物量的垂直分布(kg/株)
林分
类型
地上部分
层次(m) 干 枝 叶
地下部分
层次(cm)粗根 侧根 细根
0~ 2 7.72 0.05 0.03 0~ 20 1.30 1.01 0.65
混交林 2~ 4 6.56 1.52 1.18 20~ 40 0.02 0.24 0.53
4~ 6 3.41 1.08 0.92 >40 0.01
0~ 2 6.21 0.07 0.04 0~ 20 1.21 1.01 0.62
纯 林 2~ 4 4.87 1.48 1.06 20~ 40 0.26 0.55
4~ 6 0.11 0.06 0.03 >40 0.01
3.4 混交扩大了乳源木莲种植范围
乳源木莲多自然分布在低山阔叶林中 ,喜水湿条
件良好 ,风较小 ,土壤肥沃的林地 。在低丘光照强度
大 ,相对湿度小 ,土壤干燥的林地能够生长 ,但不尽理
想 ,其生态环境制约了丰产性的发挥 ,经营效益较差 ,
给乳源木莲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试验结果表
明在低丘地区选择土层较厚 、较肥沃林地 ,同样采取
桐莲混交方式 ,可为乳源木莲生长创造较适宜的生长
环境 ,发挥其适应性和丰产性 ,扩大了乳源木莲的种
应用研究 
26  林业科技开发 2003 年第 17 卷第2 期
植范围 。这对于福建省低丘地区大面积的人工针叶
林的造林树种改造和树种结构调整 、布局调整 ,以及
保护珍贵阔叶树种 ,具有重大的意义。
4 结 语
(1)桐莲混交促进了树木生长。混交林与白花泡
桐纯林比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立木材积分别提高了
19.4%、37.3%、114.0%;与乳源木莲纯林比平均胸
径 、平均树高 、立木材积分别提高了 54.2%、22.2%、
694.5%。
(2)桐莲混交改善了林木质量。桐莲混交不仅能
够加强桐材的自然整枝 ,促进了自然接干能力 ,有利
于形成高干圆满通直的桐材 ,而且为乳源木莲创造了
良好的生长环境 ,高径生长协调 。
(3)桐莲混交形成了合理的林分结构。两树种混
交后喜阳性的白花泡桐居林冠上层 ,较耐荫的乳源木
莲处林冠下;白花泡桐侧须根 85.2%分布在 40 ~
80 cm土层间 ,乳源木莲的侧须根集中分布在 0 ~ 40
cm土层间 ,合理利用了水 、肥 、气 、热 ,有利于林业的
可持续发展 。
(4)乳源木莲和白花泡桐混交是很好的混交组
合 。两树种间相互竞争和促进 ,形成了合理的林分结
构 ,提高了树木的数量和质量 ,是中亚热带林区桐莲
两树种良好的发展途径。
(通讯地址:366000 ,福建省永安市)
白枇杷选优初报*
胡伯智1  吴黎明2 陈伟祥1
(1 浙江省丽水师专职业技术学院 2 丽水市林业技术指导站)
摘 要 通过对浙江 、福建 、江苏等地部分白枇杷主产区优树资源的调查研究 , 提出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展白
枇杷果实商品生产 ,丽水市可选丽白 2号;福建省莆田市可选闽白 1号;江苏省吴县可选苏白 1号 , 相对能取得较好
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白枇杷;优树;选择
  白枇杷素有鲜食枇杷“无冕之王”美誉 ,目前市场
上供应稀缺 ,发展前景广阔 。长期以来 ,我国白枇杷
选优已做了大量工作 ,选出了一大批具有本地特色的
优良品种 ,如福建省莆田市的白梨 、浙江省余杭市的
软白沙 、江苏省吴县的白玉等 。但随着时间 、环境和
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的变迁 ,一些著名的品种已风光不
再 ,如福建省莆田市的白梨 ,因当地致力于发展具有
很好的经济效益的早熟 、特大 、红肉型枇杷 ,造成白梨
品种退化 ,较大规模的白枇杷基地已难觅踪影 。浙江
省余杭市的软条白沙也因环境污染和缺少品种选优
和培育 ,变得果实小 、品质不理想 ,市场价值低 。鉴于
此 ,进行白枇杷选优不仅有利于发掘 、保护和利用现
有白枇杷良种资源 ,而且对果树品种结构的调整 ,增
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我们从 1997年开始进行白枇杷选优 ,先后赴福
建 、江苏等省 ,对一些著名品种的主产区进行调查研
究 ,以探索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效益的白枇杷资源 ,
供生产上推广应用。现将选优情况综述如下 。
*浙江省丽水市科技计划项目(98002)。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优标准
根据市场需求原则 ,适当考虑栽培管理条件 ,以
单果重 、可食率 、外观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风味 、产
量 、成熟期 、抗逆性等特征 、特性为指标进行评分 ,具
体标准见表 1。
表 1 白枇杷选优评分标准

号 项 目 一级
评分
标准 二级
评分
标准 三级
评分
标准
1 单果重(g) >40 15 30~ 40 10~ 14 <30 5~ 9
2 可食率(%) >75 10 60~ 75 7~ 9 <60 3~ 6
3 外 观 漂亮 9~ 10 较漂亮 7~ 8 一般 3~ 6
4
可溶性固
形物含量 >13 10 10~ 13 8~ 9 <10 3~ 7
5 风 味 鲜美 26~ 30 较鲜美 20~ 25 一般 10~ 19
6
产 量
(kg/m2 冠幅) >1 10 0.5~ 1 8~ 9 <0.5 5~ 7
7 成熟期 4月中旬前或
6月中旬后 10
4月下旬或
6月中旬 8~ 9
5月上旬至
6月上旬 5~ 7
8 抗逆性 优良 5 一般 3~ 4 差 1~ 2
1.2 优树概况
本试验所选优树分别来自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应用研究
 林业科技开发 2003年第 17 卷第 2 期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