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云杉种源早期选择研究



全 文 :·研究报告 ·
收稿日期:2007-12-2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BAD24B 01)、国家林业局
2005年度 “ 948”项目(2005-4-02)及国家林业局 2003年度重
点科研项目(2003-018-L18)资助。
作者简介:贾忠奎(1976-), 男 ,博士 ,讲师 , 研究方向:植被恢复 ,苗木
培育;E-mail:jiazk@bjfu.edu.cn。
通讯作者:马履一(1957-), 男 ,博士 ,教授 , 研究方向:植被恢复 ,苗木
培育;E-mail:maluyi@bjfu.edu.cn。
白云杉种源早期选择研究
贾忠奎 1 ,  马履一 1 ,  张林玉2 ,  管玄玄 1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83)
(2.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 ,  北京 102211)
摘要:选择已成功引种到北京地区的北美白云杉为研究对象 ,以来自加拿大的 10个白云杉种源的一年生容器苗为实验
材料 ,在温室中测定不同种源云杉幼苗的早期生长形态指标 ,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 以期为探讨今后种源的苗期选择
和北美云杉属植物的引种 、育种和推广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种源的白云杉形态指标苗高 、地径 、总干重 、质量指数
等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白云杉的不同种源间在多个指标上分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 其中一些指标的差异显
著。初步结果认为 8451592, 8750062, 8411488是较好的种源。
关键词: 白云杉;形态;生理;抗性;早期选择
中图分类号: S791.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08)05-0001-06
StueyonMorphologyPhysiologyandStressResistance
ofPiceaglaucaofNorthAmerica
JIAZhong-kui1 , MALǜ-yi1 , ZHANGLin-yu2 , GUANXuan-xuan1
(1.ThekdyLaboratoryforSilvicultureandConservationofMinistryofEducation,
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China;
2.TheNorthStatedBaseofForestSeedlingDemonstration, Beijing102211, China)
Abstract:Inthisdissertation, weselectedPiceaglauca(10 seedsourcesareincluded).asobjectswhichare
containerizedseedlingofgreenhouseofoneyearfromdiferentplacesinCanadabutintroducedsuccessfulyin
Beijing.Physiologyandstressresistanceindexesofdiferentseedsourceweredeterminedinordertoprovide
academicbasisaboutselectingofseedsourceintheseedlingandintroduction.breedingandspreadplantingof
piceafromnorthAmericaInthepaper, firstly, Piceadistributingandresearchdevelopmentintheworldof
Piceaglaucawereintroducedbriefly.whicharethemostimportantlumberspeciesinnorthAmerica.second-
ly, westudiedsomemorphologyindicatorincludingseedlingheight, seedlingdiameter, diameterbiomass, root
biomass, totalbiomass, qualityindex.TheresultsindicatedPiceaglaucaofdiferentseedsourceshaddifer-
encesinacertainextent.Threeseedsources, whichare8451592, 8750062and8411488respectively, werebe-
lievedbeterthanotherresources.
Keywords: Piceaglauca;morphology;physiology;stressresistance;earlyselect
  白云杉原产于北美洲北部 ,广布于加拿大和美国
大湖区 ,从阿拉斯加至纽芬兰和美国东北部 、中部和中
南部南达科他黑山地区以及西部蒙大拿都有分布 ,纬
度跨度 44 ~ 69°N,垂直分布从海平面到海拔 1 500m,
形成宽阔的森林带 ,是重要的成林树种和耐寒针叶树
种之一 ,也是北美洲分布最广的针叶树种。白云杉在
南部适宜分布区 ,树高可达 24 ~ 42 m,胸径 0.6 ~ 1.2
m,树型优美 ,冠伞形 ,干通直 ,尖削度小 ,针叶灰绿色 ,
其木材黄白色 ,质软 ,是美国及加拿大最重要的用材树
种 ,成为原产地纸浆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也可应用于
建筑 、民用和观赏 。
我国早在 20世纪 30年代对国外云杉就有引种。
但 1980年以前仅 6个种在庐山 、辽宁熊岳 、南京 、杭
州 、青岛等植物园公园内有零星栽培 [ 1] 。白云杉是值
·1·
研究报告  贾忠奎 等:白云杉种源早期选择研究
DOI :10.16590/j.cnki.1001-4705.2008.05.070
得我国进一步中试的种类 。该种具有广阔的引种前
景 ,不仅在温带 ,还有可能在亚热带广泛引种 ,可在石
灰岩山地 、在海拔 3 000 m以上的高山峻岭以及城市
楼群的背荫处栽培。白云杉早年曾在庐山 、南京 、杭州
等地植物园引种 ,生长一般 。 20世纪 80年代后 ,伊
春 、带岭 、长春 、蛟河 、临江 、青岛 、北京 、草河口 、熊岳 、
乌鲁木齐 、天水 、哈密 、阜康 、长安 、呼和浩特 、泰山地区
小规模地相继引进加拿大 、美国等国的种子进行引种
试验。试验结果:在伊春 、带岭 、长春 、蛟河 、临江 、青岛
及北京苗期生长快 , 2年生苗高 8 ~ 22cm,而且均已上
山造林;在草河口 、熊岳 、乌鲁木齐 、哈密等地也都育出
了苗 ,生长一般 ,有的因数量少而未上山造林 ,如阜康 、
长安等地 3年生苗高 16cm,尚在苗圃;在呼和浩特 8
年生苗高 0.8 ~ 1.3m,天水 7年生苗高 0.67m,均在树
木园栽植;呼和浩特开始用盆播育苗生长较快 , 2年生
苗高 7 ~ 10cm,个别可达 20 cm。在甘肃省小陇山林
业实验局麦积山植物园 17年生白云杉树高 6.2m,新
梢高 70 cm,胸径 5 cm, 高生长十分旺盛 ,且比云杉
(Piceaasperata)健壮 [ 2, 3] 。辽宁省对白云杉 (P.
glauca)引种成功后 ,为了给生产提供优良苗木 ,加快
优良树种的推广 , 1998年辽宁省林科院董健 [ 4]开展了
白云杉的扦插试验。在此之前 ,在国内外除了欧洲云
杉外 ,没有有关白云杉扦插试验的报道 。穗材采自于
清原县大边沟林场 ,该林场 1988年引进种子育苗 ,定
植后苗木存活率为 50% ~ 69%[ 5] 。 1990年从营造的
林分中优良母树上采取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试验认
为 ,在沙质和锯末两种扦插基质上 ,沙质好于锯末 ,成
活率高 ,白云杉属难生根树种 ,但通过全光自动喷雾扦
插设备和合理运用各项技术 ,解决生根的关键问题 ,是
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根率的 ,说明通过扦插繁育优良苗
木是完全可行的 。中国三北 009项目办公室 1990 ~
1999年引种了白云杉进行造林试验 [ 6] 。其 1年生苗
越冬后保存率比较高 ,苗期基本稳定 。以上试验均表
明 ,白云杉在我国温带湿润地区 ,可作为造林树种推
广 。
目前我国在云杉属树种引种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
问题:
(1)针叶树种生长周期长 ,引种地点有些分布于
高海拔或寒冷地区 ,苗期生长又较慢 ,试验周期长 ,随
着人员变动 ,经费限制等原因 ,很多试验中断。
(2)我国早年引进的针叶树种数量虽较多 ,但比
较分散 ,且参选的种源少 ,规模小。因此不能确定这些
树种在我国的真正适生范围。
(3)树种的早晚期生长相关研究的较少 ,给苗木
的早期测定和早期选择带来了困难。
北京地区由于气候炎热 ,干旱缺水 ,绿化树种单
一 。近几年虽然增加了一些优良品种 ,但是针叶树种
种类还是相对较少。针叶树多为常绿乔木 ,发生历史
悠久 ,寿命长 ,经济价值高 ,是主要的造林树种和珍贵
的绿化观赏树种 。为了实现造林树种的多样化 ,促进
林业事业的发展 ,提高森林的稳定性及抗性 ,充分发挥
森林的防护作用 ,更好地为城市美化 、道路绿化和山区
造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选择了已经在北
京地区引种成功的来自加拿大不同地区的 10个白云
杉种源的 1年生温室容器苗为对象 ,对不同种源的早
期生长 、生理和抗性指标作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为今后
的苗期种源选择和北美云杉属植物的引种 、育种和推
广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1 研究方法
(1)苗高 、地径:随机抽取苗木 40株 ,测量每株苗
木的苗高 H(cm)、地径 D(mm)。
(2)苗木干重:随机抽取各种源苗木 ,洗净 ,晒干。
将苗木沿根茎交界处剪短 ,并分别挂上标签 ,装入纸袋
进行烘干。烘箱温度保持在 60 ~ 70 ℃,烘干时间为
48h。然后分别进行称重 , 记录每株苗木茎生物量
(g)、根生物量(g)。
(3)苗木质量指数:由于单个形态指标常常只反
映了苗木的某个侧面 ,而苗木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平
衡对造林成活和初期生长又十分重要 ,因此 ,人们便试
图采用多指标的综合指数来反映苗木质量 , Dickson等
(1960)提出苗木质量指数(QI),其计算公式如下:
苗木质量指数(QI)= 苗木总干重(g)苗高 cm
地径 mm+
径干重 g
根干重 g
由公式可见 ,苗木高径比 、茎根比越小 ,总干重越
重 , QI越高 ,苗木质量越好。
(4)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 CO2 浓度:使用
licor-6400光合测定分析仪 ,测定苗木光合速率 、蒸腾
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 CO2浓度等指标 。
(5)各项指标的综合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直接
比较各事物之间的性质 ,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 ,将性
质差别较大的归入不同的类。聚类分析事先并不知道
对象类别的面貌 ,甚至连共有几个类别也不确定。
试验中对所分析的指标进行处理 ,最后使用 SPSS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2·
第 27卷 第 5期 2008年 5月            种 子 (Seed)           Vol.27 No.5 May. 2008
表 2 白云杉幼苗苗高的多重比较
种源 均值xi
xi-
8560053
xi-
7965049
xi-
8150062
xi-
8250086
xi-
8451592
xi-
WS
xi-
7341280
xi-
7341270
xi-
8411488
7061820 6.552 2.642* 2.532* 2.170* 1.792* 1.445* 0.982 0.872 0.308 0.039
8411488 6.514 2.604* 2.494* 2.131* 1.754* 1.406* 0.944 0.834 0.269
7341270 6.245 2.335* 2.225* 1.862* 1.485* 1.137* 0.675 0.565
7341280 5.68 1.770* 1.660* 1.298* 0.920* 0.572 0.11
WS 5.57 1.660* 1.550* 1.188* 0.810* 0.463
8451592 5.108 1.197* 1.088* 0.725 0.348
8250086 4.76 0.850* 0.74 0.378
8150062 4.382 0.472 0.362
7965049 4.02 0.11
8560053 3.91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测定和分析 ,不同种源在发芽率 、苗高 、地径 、
生物量 、质量指数 、光合特性 、水分和抗性方面 ,都存在
着一定的差异。
2.1 苗高分析
各种源苗高分析结果见图 1。
图 1 白云杉幼苗的苗高
从图 1可以直观地看出 ,白云杉各种源间在苗高
指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进一步用 SPSS软件的
One-WayANOVA作方差分析(One-WayANOVA用于
两组及多组样本均数的比较 ,即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
并进行两两比较以确定哪几组差异显著),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 1。
表 1 白云杉幼苗苗高的方差分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内方差 350.795 9 38.977 12.103 0
组间方差 1 246.311 387 3.22
总方差 1 597.106 396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在可靠性为 95%时 ,白云杉
各种源间在苗高生长指标上差异显著 。为了确定哪几
个种源之间差异显著 , 进一步采用 LSD法分析差异
性 ,结果见表 2。从表中可以看出 ,凡是两种源间差值
标记 “*”号的即表示这两个种源间差异显著 ,反之差
异不显著。种源 7061820、 8411488、7341270与种源
8560053、7965049、8150062、8250086、8451592间差异
都显著 。苗高最高的种源 7061820、8411488超出最低
的种源 8560053达 67.6%和 66.5%。苗高指标较高
的种源 7061820、8411488、7341270、7341280、WS之间
差异不显著 ,苗高指标较低的种源 8150062、7965049、
8560053之间差异也不显著 。
2.2 地径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 ,地径可以比较可靠地反映苗木质
量 。在苗龄不太长的情况下 ,地径与造林成活率及生
长量呈正相关 ,说明苗木地径越大苗木质量越好 [ 7] 。
在生产中 ,地径也常作为衡量苗木等级的重要指标。
对于不同的树种 ,地径大小可比性较差;而对于同一树
种 ,其地径大小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地径分析结果见
图 2。可以看出 , 种源 8411488、 7061820, 8451592、
8750062的地径值较大 。较大的两个种源 7061820、
8411488的地径值分别比最小的种源 7965049高出
50%和 40%。
图 2 白云杉幼苗的地径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在可靠性为 95%时 ,白云杉
各种源间地径差异显著(表 3)。进一步作多重比较表
明 ,种源 7061820除与 8411488差异不显著外 ,与其它
·3·
研究报告  贾忠奎 等:白云杉种源早期选择研究
表 4 白云杉幼苗地径的多重比较
种源 均值xi
xi-
8250086
xi-
7965049
xi-
8560053
xi-
7341280
xi-
7341270
xi-
8451592
xi-
WS
xi-
8150062
xi-
8411488
7061820 0.105 3 0.035 5* 0.035 3* 0.034 8* 0.025 3* 0.023 3* 0.0230* 0.022 0* 0.021 0* 0.007 7
8411488 0.097 6 0.027 8* 0.027 6* 0.027 1* 0.017 6* 0.015 6 0.015 3 0.014 3 0.013 3
8750062 0.084 3 0.014 5 0.0143 0.013 8 0.004 3 0.002 3 0.002 0 0.001 0
WS 0.083 3 0.013 5 0.0133 0.012 8 0.003 3 0.001 3 0.001 0
8451592 0.082 3 0.012 5 0.0123 0.011 8 0.002 3 0.000 3
7341270 0.082 0 0.012 3 0.0120 0.011 5 0.002 0
7341280 0.080 0 0.010 3 0.0100 0.009 5
8560053 0.070 5 0.000 8 0.0005
7965049 0.070 0 0.000 3
8250086 0.069 8
各种源差异均显著(表 4)。另外 ,除种源 8411488与
种源 8250086、7965049、8560053、7341280之间差异显
著外 ,其它各种源间差异均不显著。
表 3 白云杉幼苗地径的方差分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内方差 4.802E-02 9 5.335E-03 10.996 0.000
组间方差 0.188 387 4.852E-04
总方差 0.236 396
2.3 苗木重量比较分析
测定了苗木总干重 ,包括地下部分重(根重)、地
上部分重(茎 、叶重)等(见图 3)。苗木生长量大小 ,
主要看其物质积累的多少 ,干重是反映物质积累状况
的最主要指标 ,因此也是反映苗木质量指标。
图 3 各种源生物量
白云杉各种源总干重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5,在可
靠性 95%时 ,各种源间差异显著 。进一步作多重比
较 ,详见表 6。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 ,白云杉种源总干重的大小排
序为 8451592 >8750062 >8411488 >7341280 >
7061820 >WS>8560053 >7341270 >8250086 >
7965049。其中 ,种源 8750062与 7341280、8411488之
间 、8411488与 7341280之间 、 7341280与 7061820之
间 、7061820与 WS之间 、WS与 8560053之间 、8560053
与 8250086和 7341270之间 、 7341270与 8250086之
间 、8250086与 7965049之间差异不显著 ,其它各种源
间均差异显著。总干重最大的种源 8451592是最小种
源 7965049的 7.2倍。说明种源间的差异很大 ,这也
就更加证明了种源试验的重要性。
2.4 苗木质量指数比较分析
各试验苗木的质量指数见图 4。由结果可以看
出 ,各类苗木的质量指数相差极大 。供试苗木各种源
的苗木质量指数情况如下:
图 4 白云杉质量指数差异
  白云杉种源:8451592(0.043 6)>8750062
(0.037 8)>8411488(0.032 8)>7341280(0.026 7)>
7061820(0.023 8)>WS(0.023 2)>8560053(0.017
0)>8250086(0.011 8)=7341270(0.011 8)>
7965049(0.007 6)。
白云杉质量指数最高的是种源 8451592(0.043 6),
是最低的种源 7965049(0.007 6)的 5.7倍。黑云杉质量
指数最高的是种源 9060059(0.030),是最低的种源
7750015(0.005)的 6倍。这说明虽为同一树种 ,但各种
源间苗木质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 ,苗木不同形态指标既具有一定的相互
独立性 , 同时也有一定的的联系 , 如白云杉种源
8411488在多项指标上都表现良好。
·4·
第 27卷 第 5期 2008年 5月            种 子 (Seed)           Vol.27 No.5 May. 2008
表 6 白云杉总干重多重比较
种源 均值xi
xi-
7965049
xi-
8250086
xi-
7341270
xi-
8560053
xi-
WS
xi-
7061820
xi-
7341280
xi-
8411488
xi-
8750062
8451592 0.381 0.328* 0.277* 0.262* 0.261* 0.193* 0.171* 0.121* 0.103* 0.099*
8750062 0.282 0.229* 0.178* 0.163* 0.162* 0.094* 0.072* 0.022 0.004
8411488 0.278 0.225* 0.174* 0.159* 0.158* 0.090* 0.068* 0.018
7341280 0.260 0.207* 0.156* 0.141* 0.140* 0.072* 0.050
7061820 0.210 0.157* 0.106* 0.091* 0.090* 0.022
WS 0.189 0.135* 0.085* 0.070* 0.068
8560053 0.120 0.067* 0.016 0.001
7341270 0.119 0.066* 0.015
8250086 0.104 0.051
7965049 0.053
表 5 白云杉总干重方差分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内方差 0.280 9 0.031 27.023 0.000
组间方差 0.023 20 0.001
总方差 0.303 29
对苗木形态特征的研究 ,是想找出一个或几个既
简单 、方便又能反映苗木质量的形态指标。从统计角
度来看 ,苗木形态指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关系
(相关性),苗高 、地径指标与苗木地上 、地下各部分的
关系均存在一定的相关 [ 8, 9] 。由于苗高 ,地径能提供
大部分的苗木形态特征信息 ,因此 ,多年来它们一直是
苗木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
从统计角度上看 ,苗木各形态指标之间存在着很
强的相关性 ,考虑到形态指标在反映苗木质量信息时
的重叠性 ,以及指标测定方法的简便程度和生产上的
可操作性 ,苗高和地径仍是两个主要的形态指标。
2.5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 CO2浓度的分析
蒸腾作用是调节植物体内水分循环 ,促进树木吸
收矿质元素的重要生理指标 ,当土壤中水分含量少 ,树
木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低于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 ,便
会发生水分亏缺引起树木脱水和死亡 ,大量研究表明 ,
在土壤干旱的条件下 ,气孔关闭 ,气孔的导度降低 ,从
而使蒸腾作用降低[ 10] ,气温 、光合有效辐射 ,叶饱和水
气压差 ,相对湿度 ,土壤水势和气孔阻力等内外因子的
综合效果影响着蒸腾速率 ,其中 ,影响较大的因子是气
温 、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
白云杉各种源的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 CO2
浓度具体测定结果见表 7。各种源在蒸腾速率 、气孔
导度 、胞间 CO2浓度指标上极差不大。多重比较结果
表明 ,白云杉各种源在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 CO2
浓度指标上差异不显著。
2.6 抗性生理指标 -根系活力比较分析
试验中用 TTC配制标准液 ,用分光光度计于 485
nm下进行比色测定 。以每小时每克鲜重的根系还原
TTC的微克数 (μg/(g· h)(FW))表示根系活力 。
根系活力具体结果见图 5。从图中可以看出 ,白
云杉各种源的根系活力差异较大 ,如白云杉根系活力
最大的种源 8411488(414.417μg/(g· h)(FW))是最
小的种源 7341270(186.837)的 2.2倍。
图 5 白云杉幼苗的根系活力
各树种根系活力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白云杉:
8411488(414.417)>7061820 (336.487)>8750062
(321.449)>7341280 (301.723)>WS(288.938)>
8560053 (285.589)>8451592(254.843)>7965049
(244.250) > 8250086 (205.589) > 7341270
(186.837)。
2.7 多性状综合评定进行优良种源的选择
为了综合全面的评价苗木不同种源间的差异 ,对
上述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分析结果见图 6。
白云杉聚类分析图显示 ,白云杉 10个种源大致可
以分为 3类:
第一类为 8411488,在白云杉各种源中 ,它的多项
指标表现优良:有着最大的蒸腾速率 、二氧化碳气孔导
度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根系活力 ,较高的苗高和地
径 、较大的生物量 、较大的质量指数。
·5·
研究报告  贾忠奎 等:白云杉种源早期选择研究
第二 类 为 种 源 7341280、 8560053、 8750062、
7061820、WS。它们具有较高的根系活力 ,但在其它指
标上表现一般。
第三 类 为 种 源 7965049、 8451592、 7341270、
8250086。除 8451592以外 ,其余种源的质量指数 、总
干重较低 、光合速率较低 ,脯氨酸含量及根系活力都是
最低的 。
表 7 供试种源幼苗的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
胞间 CO2浓度比较
白云杉 蒸腾速率mmol/(m2· s)
气孔导度
(cm/s) 胞间CO2浓度
8411488 3.886 7 0.188 303.67
WS 3.263 3 0.168 3 292.67
8750062 3.22 0.163 5 263.33
7341270 2.74 0.154 292.67
7061820 2.726 7 0.165 7 261.33
8560053 2.523 3 0.138 7 274.67
8250086 2.37 0.133 6 285.67
7341280 2.08 0.102 5 267
8451592 1.843 3 0.098 1 280.33
7965049 1.723 3 0.085 6 268.33
图 6 白云杉聚类分析
3 结 论
(1)白云杉各种源间在苗高指标上差异显著 ,苗
高最高的种源 7061820、8411488分别超出最低的种源
8560053达 67.6%和 66.5%。
(2)白云杉各种源间在地径指标上差异显著 ,地
径较大的两个种源 7061820、8411488分别比最小的种
源 7965049高出 50%和 40%。
(3)白云杉各种源间在总干重指标上差异显著 ,
总干重最大的种源 8451592、8750062分别是最小种源
7965049的 7.2和 5.3倍。从总干重上不难看出 ,种
源间的差异很大 ,这也证明了种源试验的重要性。
(4)白云杉各种源间在苗木质量指数上差异显
著 , 8451592、8750062、8411488质量指数最高。
(5)对 10个种源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初步结果认
为 , 8451592、 8750062、8411488是较好的种源。有待
进一步进行观察和培育。
4 建 议
(1)云杉的研究起步晚 ,高新技术的应用尤其重
要 。因此云杉的引种及种源选择应当有预见性和长远
目标 ,以免出现遗传基础狭窄 、基因单一和育种材料缺
乏不易获得的问题。
(2)在引种试验中 ,必须重视植物的适应性研究。
同一分布区的不同植物种类其适应性不同 。应根据不
同的植物种类进行生境因子的综合分析 ,找出它们在
新生境条件下受压制的主导因子 ,从而通过栽培技术
措施或选育的方法 ,来提高或改良它们对不利因子的
适应能力。
(3)建议扩大引种范围 ,营造白云杉种源试验林 。
(4)建议在今后的引种过程中 ,将引种与树种的
种源试验结合起来 ,使引种工作尽快产生效益 ,丰富我
国的物种资源。
(5)建议对云杉属树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并在我国温带地区大面积推广 。增加造林树种多样
性 ,丰富林木的优良基因。
参考文献:
[ 1]陈晓波 , 王继志.黑云杉 、白云杉引种试验初报 [ J] .吉林林
业科技 , 1996, (5):15-17.
[ 2]裴会明.天水小陇山树木资源引种驯化并栽培技术的研究
[ C] .植物引种驯化集刊(第 9集), 1994.
[ 3]裴会明 , 解建民.麦积山植物园裸子植物引种栽培.林木引
种驯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 C]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998, 10:133-136.
[ 4]董健.4个国外引进树种扦插试验初报 [ J] .辽宁林业科技 ,
1999, (4):6-8, 11.
[ 5]李忠国.班克松引种考察简记 [ J] .植物杂志 , 1994, (1):22
-23.
[ 6]焦树仁 , 张卫东.针叶树引种育苗与造林技术研究简述 [ J] .
防护林科技 , 2000, 12(4):32-33.
[ 7]刘勇著.苗木质量调控理论与技术 [ 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9, 4.
[ 8]刘勇.中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的研究 [ D] .北
京林业大学 , 1994.
[ 9]田淑静.主分量分析法在苗木分级中的应用 [ J] .北京林学
院学报 , 1982, 10(4):24-32.
[ 10]杨文斌.半干旱地区四种针叶林蒸腾作用的研究 [ J] .生物
学杂志 , 1991, 10(3):18-21.
·6·
第 27卷 第 5期 2008年 5月            种 子 (Seed)           Vol.27 No.5 Ma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