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陕西林业科技 2014,(6):6~9,13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收稿日期:2014-05-18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项目“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优良树种快速繁育技术示范推广”(2011-36)
作者简介:齐统祥(1979-),男,陕西吴起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和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赵忠,主要从事森林培育方面研究。
不同N、P、K配比对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苗根系
干物质的影响
齐统详1,2,张晓鹏1,张博勇1,赵 忠1,王 艳3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712100;2.陕西省吴起县林业局,陕西 吴起717600;
3.泾川县林业局,甘肃 泾川744300)
摘 要:嫩枝扦插是快速培育林木苗木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而建立肥料效应模型是目前国内外实现施
肥定量化的主要途径,采用正交回归试验设计对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苗根系干物质与N、P、K不同施肥水
平的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土壤条件下,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苗在 N 227.0~257.6kg/hm2,P
180.78~216.56kg/hm2,K 61.61~176.80kg/hm2 时,地下部分干生物量达到140g以上,可大大提高
埋根造林的质量。
关键词:四翅滨藜;N、P、K;正交回归
中图分类号:S7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4)06-0006-04
Analyses of Effect of Different N,P and K Mixture Pattern on the Dry
Matter of the Softwood Cuttings of Atyipiex canexcens
QI Tong-xiang1,2,ZHANG Xiao-peng1,ZHANG Bo-yong1,ZHAO ZHong1,WANG Yan3
(1.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2.Forestry Bureau of Wuqi,Wuqi,Shaanxi 717600;
3.Forestry Bureau of Jingchuan,Jingchuan,Gansu744300)
Abstract:The softwood cutting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for fast propogation of forest nursery
stock.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on the effect of fertilizers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quantifying fertiliz-
er application home and abroad.An orthogonal regression design with three factors(N,P and K)and
five levels were adopted to find the effects of N,P and K fertilizers on the rooting dry matter from the
softwood cuttings of Atyipiex canexce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 fertilizer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three factors on the dry matter of the softwood cuttings;the best combination of N,P
and K fertilizers on the dry matter of the softwood cuttings of Atyipiex canexcens was N 227.0-257.6
kg/hm2,P 180.78-216.56kg/hm2,K 61.61-176.80kg/hm2,the underground dry biomass a-
chieved140g above,which may enhance greatly the quality of the afforestation.
Key words:Atyipiex canexcens;N,P and K fertilizers;orthogonal regression design
四 翅 滨 藜 〔Atyipiex canexcens(Pursh)
Nutt.〕原产于美国,是一种耐干旱、耐盐碱、耐严
寒、耐贫瘠、速生丰产、富硒、营养价值高、适口性
好、不易燃烧的准常绿饲料灌木[1],1英亩(6.07
亩)四翅滨黎,1年能从土壤中吸收1t以上的盐
分,被一些国家称为“生物脱盐器”[2],在自然条件
恶劣的我国西部地区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已在我
国新疆、青海、陕西等地有引种和栽植。但由于四
翅滨藜种子的生活力低,发芽率不稳定,使得苗床
上的苗木规格和密度差异很大,且种子主要依靠
进口,成本高,不能满足造林、绿化的需要[3-5]。
目前嫩枝扦插育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突破,生根
率可达到93.6%[6],同时由于四翅滨藜冠幅大,
埋根造林可减少水分的耗散,有利于提高造林成
活率,在西部干旱地区灌木的埋根造林是十分有
效也是非常实用的技术方法,所以四翅滨藜苗木
根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造林的质量,而建立肥料
效应模型是目前国内外实现施肥定量化的主要途
径,该研究拟采用正交回归试验设计对四翅滨藜
嫩枝扦插苗根系干物质与N、P、K不同施肥水平
的效应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配比与苗木质量的相
关关系,以探求培育优质四翅滨藜苗木所需的N、
P、K 最佳配比,为优质苗木的培育提供理论
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甘肃省泾川县良种繁育中心,位于
东经107°19′,北纬35°20′,海拔1 050m,黄土高
原中部秦陇交界处。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
沟壑区,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
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
气温10 ℃,无霜期174d。年平均降雨55.4
mm,日照2 274h,相对湿度69%,常年多东北
风,年蒸发量 1 181.6 mm。极端最高温 度
39.3℃,极端最低温度-24℃,为泾河河谷地带
发育的黄淤土。经2005年测定得到土壤有机质
含量1.09%,全 N为0.066 4%,全P为0.058
1%,全K为0.042 9%。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从中
国林科院引入的四翅滨藜苗木,2005年在甘肃省
泾川县示范园区采用全光照喷雾技术繁育的嫩枝
扦插苗,炼苗后移栽大田,2006年3月25日移栽
布设试验,苗龄5个月。
1.3 试验方法
1.3.1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计采用肥料效应回
归分析试验设计,即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
计[6,7],因素水平P=3(分别为 N、P、K 三种元
素),全因子试验点 mC=8,星号臂试验点 mr=
6,中心试验点m0=3,共17个处理。因素的水平
线性编码见表1。
表1 因素水平线性编码 kg/hm2
因素 -r -1 0 1 r △j
N(X1) 0 52 200 348 400 148
P2O5(X2) 0 46 175 304 350 129
K2O(X3) 0 33 125 217 250 92
注:水平线性编码(r=1.353)
1.3.2 试验布设 将苗木进行分级,将大小基本
一致的苗木按照40cm ×40cm的株行距定植,
50株为一试验小区,小区间留隔离带80cm,按照
试验设计进行试验区布设。K2SO4 (K2O≥
33%),由中国(合资)欧罗肥料有限公司生产;尿
素(总氮≥46.4%),由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生
产;过磷酸钙(有效磷≥12%),由陕西省宝鸡磷肥
厂生产。施肥时期分别为苗木速生期的前期、中
期和后期,施肥量分别为全年的30%,50%和
20%,采用分区计算称量后平均株施法。
1.4 生物量测量
由于四翅滨藜主要应用埋根造林,所以我们
以根系的生长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移栽前由于苗
木大小基本一致,测定30株苗木的根系干重作为
基数,直到苗木停止生长时止,结合造林将试验区
苗木根系完整刨出,冲洗净泥土,放入烘箱,75℃
烘烤8h,称重,加权平均,作为该试验区地下部
分干物质的分析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配比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物质
的影响
2.1.1 地下部分干物质回归模型的建立 由于
所研究的对象为嫩枝扦插苗,所以以每个处理区
内苗木地下部分干物质重量的平均值作为分析对
象,根据试验设计观察所得结果(表2),应用SAS
统计分析软件可求得地下部分干物质重与三因子
的回归方程:
G=140.599 5+9.534 X1+11.612 3 X2+
4.640 9 X3-13.556 7 X12+3.000X1X2-5.750
X1X3-26.120 8 X22+5.016 4 X32 (1)
模型中G-地下部分干物质量(g),X1———N
肥用量的编码值[-1.353,1.353];X2-P2O5 用
量的编码值[-1.353,1.353];X3-K2O用量的
·7·2014年第6期 齐统详等 不同N、P、K配比对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苗根系干物质的影响
编码值[-1.353,1.353]。经对回归系数进行显
著性检验,X2X3 回归系数的Pr均大于0.05,其
他因子回归系数均小于0.05,剔除掉X2X3 后的
方程(1),由计算机对该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可
得到R2=0.9337,F=10.96>F0.01说明该回
归方程在0.01水平达显著水平,回归方程拟合度
较好,能够较好的反映地下部分干物质的变化
过程。
表2 试验方案及结果
处理
试验编码值
X1 X2 X3
地下部分干重/g
1 1 1 1 136
2 -1 1 1 120
3 1 -1 1 102
4 1 1 -1 129
5 -1 -1 1 103
6 -1 1 -1 95
7 1 -1 -1 109
8 -1 -1 -1 82
9 1.353 0 0 121
10 -1.353 0 0 95
11 0 1.353 0 104
12 0 -1.353 0 86
13 0 0 1.353 145
14 0 0 -1.353 139
15 0 0 0 145
16 0 0 0 148
17 0 0 0 147
2.1.2 因素主次效应分析 经过无量纲线性编
码代换后,偏回归系数已经标准化,故直接比较其
绝对值大小,就可以判断各因数对四翅滨藜苗木
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从(1)式一次项可
以看出,3因素对于四翅滨藜苗木地下部分干物
质积累的影响大小为P>N>K,且3种营养元素
对四翅滨藜苗木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均为正
相关。
2.1.3 N、P、K营养元素对四翅滨藜苗木地下部
分干物质积累互作效应分析 采用对模型(1)一
次降维,即将1个因子的编码值固定为0,得到另
外2个因子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即互作效应的
回归方程(2)、(3)、(4),以 N(X1)P(X2)的交互
作用为例加以分析。
GNP=140.599 5+9.534 X1+11.612 3 X2-
13.556 7 X12+3.000X1X2-26.120 8 X22 (2)
GNK=140.599 5+9.534 X1+4.640 9 X3-
13.556 7 X12-5.750 X1X3+5.016 4 X32 (3)
GPK= 140.599 5+11.612 3 X2+ 4.640
9 X3-26.120 8 X22+5.016 4 X32 (4)
从互作效应回归方程可以看出,X1X2 系数
为正,说明N和P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
积累为正效应,而X1X3 系数为负值,说明N和K
对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积累为负效应,
P、K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对N和P、N和K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
物量积累的交互效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表3、4。
从表3可以看出,在[-1.353,1.353]取值范
围内,当N(X1)取值一定时,四翅滨藜地下部分
干生物量随着P(X2)的增大先增加,随后随着P
(X2)的增加而减少;当 P(X2)一定时,随着 N
(X1)值的增大,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也出
现先增加随后减少的现象,在[-1.353,1.353]取
值范围内,N(X1)=0,P(X2)=0时,交互作用最
大,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达最大140.599 5
g;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N、P(X1、X2)间存在
·8· 陕 西 林 业 科 技
着较为明显的交互作用,说明高N高P或者低N
低P均不利于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的积
累,N、P(X1、X2)合理的配比能够既促进四翅滨
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的积累,又能减少高肥水平
对苗高的抑制和对土壤造成的污染。Mitscherli-
ch认为,单一养分的产量效应曲线是渐近线,当
一种养分的供应增加时,其他矿质养分就变成了
限制因子[8]。
表3 X1(横)与X2 的交互作用对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水平 -1.353 -1 0 1 1.353
-1.353 44.806 4 58.039 4 77.071 1 105.958 4 59.661 7
-1 69.168 9 82.775 7 102.866 4 119.068 3 86.889 9
0 102.843 0 117.508 8 140.599 5 136.576 8 128.682 0
1 84.275 5 100.000 3 126.091 0 125.068 3 118.232 5
1.353 65.245 6 81.344 3 108.494 0 114.076 4 102.068 3
表4 X1(横)与X3 的交互作用对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水平 -1.353 -1 0 1 1.353
-1.353 113.566 7 112.633 143.503 4 147.260 5 142.111 9
-1 111.038 2 112.134 3 140.975 0 142.702 3 136.837 2
0 110.662 7 117.508 8 140.599 5 136.576 8 128.682 0
1 120.320 0 132.916 1 150.256 8 140.484 1 130.559 5
1.353 126.124 9 140.750 8 156.061 7 144.259 3 133.618 2
同样从表4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1.353,
1.353]取值范围内,NK(X1X3)对地下部分干物
质的最大交互作用出现在 N(X1)=0,K(X3)=
1.353。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N、P(X1、X3),
N、K(X1、X3)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的积
累有较为明显的交互作用,但P、K(X2、X3)之间
的交互作用不太明显,也进一步说明了配方施肥
重要意义。
2.1.4 苗木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最佳施肥量的
确立 因素水平编码值表明了试验区域的范围。
每一个规范变量的变化范围为[-1.353,1.353],
以步长0.5将其分成7段,每个变量取3个值,实
验区内共有73=343个试验方案。应用计算机进
行模拟,求出343个Y 的预测值,选取占试验总
数5%的目标值Y(此时Y>140g)作频数分析,
选出好的组合方案,变量数值与频率见表4。
表4 Y>140g的变量数值与频率
编码
因 素
X1 频数 X2 频数 X3 频数
-1.353 0 0 8
-1 1 0 6
-0.5 5 3 2
0 13 21 3
0.5 16 19 4
1 8 2 8
1.353 2 0 14
X均值 0.337 9 0.222 2 0.247 1
S值 0.079 4 0.051 0 0.161 2
95%的置信区间 0.182 3-0.389 2 0.122 3-0.322 2 -0.068 9-0.563 0
农艺措施 227.0-257.6 180.78-216.56 61.61-176.80
(下转第13页)
·9·2014年第6期 齐统详等 不同N、P、K配比对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苗根系干物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武书哲,张娜,田淑芬.无核葡萄胚挽救技术研究进展[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4(3):62-66.
[2] Ji Wei,Wang Yuejin.Breeding of disease-resistant seedless
grapes using Chinese wild Vitis spp.Ⅱ.In vitro embryo
rescue and plan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13,93,3870-3875.
[3] 齐春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J].农业科技
与装备,2011,(4):10-11.
[4] 徐龙光,郭军战,严婷.古侧柏组织培养研究[J].西北林学
院学报,2014,30(5):92-95.
[5] 陈云风,吴玉婷.抗生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抑制污染应用研
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4,36(3):102-104.
[6] 李建书.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如何减少污染[J].教学仪器与
实验,2014,30(3):41-42.
[7] 汤雪燕,赵统利,邵小斌,等.植物组织培养的污染防治[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50-52.
[8] Ji Wei,Li Zhiqian,Zhou Qi,Yao Wenkong,Wang Yuejin.
New Seedless Grape Breeding by Means of in vitro Embryo
Rescue[J].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12
(1):859-869.
[9] 李颖,李春燕.多菌灵和青霉素在组培污染中的应用[J].
林业科技,2002,27(1):6-8.
[10] 宾宇波,沙海峰,任建武,等.百花山葡萄组织培养和快速
繁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6):99-102.
[11] 王航,张西英,陈芳.不同抗生素对马铃薯组培苗细菌污染
抑制效果比较[J].农村科技,2014(6):38.
[12] 时群,韦大器,陈丽文,等.牛大力茎段组织培养污染率控
制方法的初步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
63-65.
[13] 马翠萍,孙仲序,赵春芝,等.植物组培污染防治的研究概
况[J].生物技术,2002,12(4):42-48.
[14] 李志军,刘志国,徐强,等.安祖花组织培养污染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2008(2):22-23.
[15] 纪纯阳,矫丽曼,刘巍,等.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产生的原
因及防止措施[J].辽宁林业科技,2011(2):40-44.
[16] 宋锋惠,李康,史彦江.阿月浑子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
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2,39(6):
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
343-345.
(上接第9页)
3 结论
(1)N、P、K三种营养元素对四翅滨藜苗木地
下部分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响大小为P>
N>K;
(2)N、P,N、K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
量的积累有较为明显的交互作用;
(3)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苗在N 227.0~257.6
kg/hm2,P 180.78~216.56kg/hm2,K 61.61~
176.80kg/hm2 时,就有95%的可靠性保证四翅滨
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达到140g以上,根系生长健
壮,可大大提高埋根造林的成活率和造林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冯康安.四翅滨藜的优良特性与嫩枝扦插栽培技术[J].山
西水土保持科技,2005(1):47-48.
[2] 史志翯.抗旱耐盐碱准常绿饲料树种四翅滨藜的引种初报
[J].甘肃科技,2004(4):145-146.
[3] 徐秀梅,张新华.四翅滨藜种子发芽生态学研究[J].宁夏农
林科技,2002(6):14,20.
[4] 徐秀梅,马琼.四翅滨藜种苗繁殖研究[J].种子,2004,23
(5):69-71.
[5] 徐秀梅,马琼.四翅滨藜育苗技术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04(1):12-13.
[6] 王兴仁,张福锁.现代肥料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1996.
[7] 袁志发,周静芋.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
[8] Petra Marschner.高等植物矿质营养[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3:98-105.
·31·2014年第6期 纪 薇等 无核葡萄胚挽救培养污染防治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