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应用生物量的研究建立植物群落优化结构──以昆明地区滇石栎萌生灌木群落为例



全 文 :第 2 5 卷 第 4 期
1 99 5 年 1 2 月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
.
o f H e n a n U n iv
.
( N
a t
.
cS i
.
)
V o l
.
2 5 N
o
.
D e e
.
19 95
应用生物量的研究建立植物群落优化结构
— 以昆明地区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为例
丁 圣
(河南大学地理 系 ,

开封 , 4 7 50 0 1 )
摘 要 本文尝试了生物量的研究在建立群落优化结权中的应用 . 对昆明地区滇石栋萌生灌本
群落的结构现状 、滇石栋萌枝的高生长 、 基径生长 、 生物量和生长量的研究 , 特别是每个根桩上萌
枝数量和萌枝群体生物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 绍果表 明 . 每个根桩上保留 4 一 7 个萌枝 , 每公顷面积
内保留 14 00 0一 2 4 50 0 个萌枝 , 可使萌枝群体生物量达到最大 , 此即较优化的群落结构 . 建立优化
的群落结构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 如去密留疏 , 去小留大 , 去弱留强等 ,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萌生灌
木群落的潜在优势 , 才能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森林资源量 二
关键词 生物量 ;优化群落结构 ;滇石栋生灌木群落 ;昆明地区
分类号 9Q 48 · 15
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是在原生植被— 滇石栋林被砍伐后在其残 留根桩上萌生的枝条发育而成 , 其优势种滇石栋木材坚硬 、 甚重 、 收缩大 、耐腐 , 可供农具 、 枕木 、桩木 、槽材 、 地板 、运动
机械等用 , 并且较耐燃烧 , 火力强且发热量大 (滇石栋发热量 为 4 521 卡 / 克 , 滇青冈 4 41 3 卡
/ 克 , 懈栋 4 4 0 5 卡 / 克 , 元江拷 4 390 卡 / 克 , 麻栋 4 343 卡 / 克 , 长穗高山栋 4 16 4 卡 / 克 ) ,
是上好的薪材 , 其种子含淀粉 “ . 7 % , 树皮含单宁 10 . 86 % , 可作为工业上的原料 . 这种萌生
灌木群落 , 常分布在海拔 2 0 0 一 2 30 0 米山地阳坡 、 山体上部或半阴坡 , 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 有些群落片段尽管处于土壤干旱和土壤贫痔的生态环境下 , 但根桩的萌生能力和萌枝
的生活力仍较为旺盛 . 如对这类萌生灌木群落施以合理的经营措施 , 在不 同的地区 , 既可以恢
复成小径材林 、 水土保持林 , 又可以作为薪材的基地 .
长期以来 , 由于人们对这种群落没有真正正确地认识 , 因此也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 , 当地
居 民对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的利用方式有的是择其粗大萌枝而砍伐 , 有的则实行皆伐作业 . 砍
伐的方式 、时期和周期长短也不等 , 并且 , 从枝条的萌发到砍伐 , 均未采取任何抚育措施 , 经营
管理极其粗放 , 在当前山区林木资源枯竭 , 薪炭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 研究这种萌生灌木群落的
萌生特性 , 特别是通过萌枝生物量和生长量的研究 , 并以此为基础 , 来调整群落的结构 , 使其较
为合理或优化 , 充分发挥萌生灌木群落的特殊优势和生产潜力 , 为国家和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更
好的森林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
1 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的基本特征及其结构现状
1
.
1 群落的基本特征
本文取材于昆明市郊的官渡区大板桥镇花著村 周围山地和西 山区龙潭乡乐居村周围山
收稿 日期 : 1 9 9 4 一 0 6 一 1 4
DOI : 10. 15991 /j . cnki . 411100. 1995. 04. 017
河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1 9 9 5 年
地. 在这里 山体的阳坡 , 山体顶部和半阴坡分布有大面积的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 . 群 落下为由
砂岩和紫色砂岩的风化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和紫色土 , 土层厚度一般为 60 一 1 0 厘米 , 土壤
排水状况一般 , 该群落种类组成分属于 27 科 43 属 56 种 , 与原生植被相比种类较少 . 群落外貌
为灰黄绿 色 , 球状起伏 , 参差不齐 , 群落总盖度为 85 一 90 % , 平均叶面积指数为 3 . 5 1 . 根据主要
优势种的差异和生境特征 , 群落一般可分为三层 : 灌木 工层滇石栋占绝对优势 , 层高度为 2 一 3
米 , 层盖度为 75 % , 萌生枝条年龄为 3 一 7 厘米 , 密度 2 7 0 枝 / 顷 ;灌木 n层常见有米饭花 、滇
杨梅 、厚皮香 、南烛 、 小铁仔 , 层高度约为 1 米 , 层盖度约 10 % ;草本层常见有 四脉金茅 、 香清 ,
层高度 0 . 5 米 , 层盖度 5 % . 该群落发育不甚 良好 , 时而有病虫害发生 .
1
.
2 群落结构现状
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以滇石栋占绝对优势而且滇石栋也是人们经营 、 管理 、 利用的主要对
象 ,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滇石栋萌枝的结构问题 .
1
.
2
.
1 单位面积上滇石栋的根桩数及根桩上的萌枝数
表 1 单位面积上的根桩及其上的萌枝数
祥 根桩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 1 2 备注地
一号
1 根桩直径 7 5 8 5 4 0 8 0 第 3 桩有 2 5 小枝当年萌生
萌枝数 1 1 1 3 1 5 12 第 4 桩有 41 小枝 当年萌生
2 根桩直径 2 3 2 5 35 2 2 3 0 第 4 、 5 桩各有 2 5 小枝
萌枝数 6 1 0 10 1 1 10
3 根桩直径 2 5 2 3 4 1 10 1 1 2 1 15 2 0 14 1 5 3 8 9 5
萌枝数 3 3 5 2 4 6 2 6 10 3 5 2 1
4 根 桩直径 30 6 8 20 6 7 2 3 2 0 6 7 2 4 2 4
萌枝数 10 1 0 5 2 7 4 10 6 3
5 根桩直径 5 0 2 0 5 0 5 5 4 8 7 5 第 1 桩枯死 2 枝
萌枝数 1 5 6 8 1 1 5 8 第 3 枝枯死 1 枝
6 根桩直径 2 6 1 6 2 7 10 4 0 6 0
萌枝数 5 5 6 2 2 9
7 根桩直径 6 5 4 5 5 2 1 3 2 1
萌枝数 13 3 1 3 2 3
8 根桩直径 8 3 2 3 7 8 1 0 6 0 2 4 94 8 7 2 8 5 8
萌枝数 11 4 1 0 2 8 4 15 14 2 4
9 根桩直径 3 7 6 1 7 5 6 9 2 0 5 8 44 50 4 8 第 3 、 4 、 5 、 6 、 7 、 8 、 9 桩均
萌枝数 3 9 1 2 9 3 4 4 4 4 有当年萌生新枝
注 : 根桩直径的单位为厘米 .
样地面积为 20 平方米 , 共 9 块 , 每块野外调查样 地内滇石栋的萌生根桩及其上的萌枝数
如表 1 . 从表 1 中可以看 出 , 每个样地内的滇石栋萌生根桩一般为 5 一 9 个 , 多者可达 12 个 , 且
萌桩大多已枯死腐烂 . 有的轮廓尚有 , 大多已模糊不清 , 萌生的枝条多是从根桩基部 周围萌发
出来的 , 绝大多数为单生 , 也有 2 一 3 个一束的 , 其方式 不一 , 萌根直径也大小不等 , 相差很大 ,
并且年龄也有较大的差异 , 每个极桩上的萌枝数一般 4 一 10 枝 , 多者可达 20 枝以上 , 根桩上的
萌枝数还有随着根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多的趋势 , 但如果一个根桩上萌枝数过多 , 这些萌枝多发
育不良 , 有的萌枝甚至在其生长过程中还行将枯死 .
1
.
2
.
2 单位面积上每个根桩上萌枝的基本情况
第 4 期 丁圣彦 : 应用生物量的研究建立植物群落优化结构 8 5
表 2 滇石栋萌枝的高度和径级分布
291724
8543
34
1,子ùj4
1`.1111,妇. .,O月呀气ó110` l`
1324一8
连.性一、l乙US气口Q声护011,臼2内JZ
ù1-4-气ùOJ峥Q
,
夕OC心.二JL
10243加446内j,ù八气一,户32凡ù八j,ù,王tU4057月`ó,ù2JI门O飞ú,人2冉j4气ù乙U7.89
合计 2 9 3 2 8 2 1 3 2 1 4 4
注 : 高度 h 的单位米 , 径级 d 的单位厘米 .
表 3 样地 8 中每根桩上萌枝的情况
枝长 活枝下长 基径
第 1 桩 l
2
3
4
5
6
3
.
7
1 l
1
.
15
1
.
4 5
0
.
5
1
,
15
1
.
1
1
.
4
4
第 7 桩 1
2
3
4
5
6
7
8
1

55
1
,
7
2
.
2
1
.
7
1
.
7
1

57
2
.
6
1
.
6
1
.
6 5
2
.
1
1
.
7
2 2
1
.
5
1 7
1

7
1
.
2
1
.
9 5
1

5
1
.
5
基径
1
.
2 5
2
,
0
1
.
2
1
.
7
2

7
2

8 5
1

3
1
.
1
3
.
3
l

1
1
.
8
2
.
5
3279468.3.0.0以0
,,00
0
.
7
.8-5o.0
n,0
. .1
. .几月l
6
` .人
8…,人Znó523867491“000八U0UO57…l注01-121
;: ;
0
.
58
0
.
9
05
J .1`ù勺
.…J .1,.,Al
0
.
1 6
3
.
2 5
3

3 5
1
.
4
1
.
2
3
.
5
1
.
3 5
2

2 5
2
.
9
1
.
9
2
.
9
1
.
1
1
.
9
2
.
6
2
.
5
1
.
7
2
.
4
2
.
6 5
1
.
6
2
.
2 5
1
.
2
1
.
2
1

9
2
.
4
2
.
7
1

8
3
.
0
2
.
5
1
.
3
1
.
6
1
.
5
2
.
8 5
2
.
1 5
2
.
2
1
.
9
1
.
5
1
.
8 5
2
.
0
1

6
1
.
9
2

3
1

3
1
.
9
l

1
1

1 5
1
.
6 5
2
.
3
2

5 5
1

8
2

6
2

1
1
.
3
1
.
3
2
.
8 5
2 8 5
1
.
7 5
1
.
9 5
l 5
8
ùfégr、ōj伪4ù、ùn,4,
.
nUO
目1., 1
0
U
4
第 3 桩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 4 桩 1
,
第 5 桩 1
2
3
4
5
6
7
8
第 6 桩 1
,
3
l

4 5
1

2 7
1
.
4
0
.
8
1
.
3
1
.
5
1
.
6
0
.
8 7
0
.
7 4
0
.
8
1
.
5
0

88
0
.
6 8
1
.
5
1
.
4
1

15
1
.
6
1
.
15
1
.
6
1
.
6
1
.
1
1
.
3 4
1
.
6
1
.
1 5
1
.
6
1 6
1
.
5 5
0
.
8 7
1
.
0
1
.
5
1
.
7
1
.
7
1
.
5 5
1
.
5
1
.
5 5
1
.
4 4
0
.
9 2
0
.
1 7
0
.
4 5
1
.
17
0
.
6
0

18
0
.
2 7
0
.
4 7
0
.
4 4
0

2 8
0
.
4
0 1 6
0
.
6 6
0
.
3
0
.
2 1
0
.
8 8
0

4 3
0
.
3
0
.
6
0
.
3
0
.
6 6
0
.
8 2
0
.
3 7
0
.
4 4
0
.
14
0 5 8
0
.
5 4
0
.
3
0
.
8 6
0

4 5
0
.
7
0
.
3 3
0
.
5 2
0
.
4 5
0
.
5 6
0
.
3
0
.
6 2
0 52
0 42
3
.
9
1
.
3 5
1
`
2
1
.
5
0
.
6
1
.
2
1
.
2
1
.
6
1
.
0
1
0
.
9
1
.
5 5
0
.
6
0 6
2
.
1
1
.
3
1
.
1 5
2
.
2
1
.
1 5
1
.
4
1
.
8
1
.
2
1
.
0
2
.
0
2
.
1
1 1
1
.
6
1
.
15
0
.
9
0
.
9 5
1
.
5
2
.
3
1
.
8 5
1
.
3
1
.
0
1
,
8
1
.
0
0
.
7
1 3
1
.
7 5
1
.
1
0
.
9
1
.
9 5
1
.
4
1
.
0
1
.
5
0
.
9 5
0

7
0
.
8
1
.
3
1
.
9
1 6
1
.
2
1
.
0
1
.
5
0
.
8
0
.
6
9
1 0
1 1
12
1 3
1 4
1 5
第 8 桩 l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l 3
l 4
第 9 桩 l
2
第 1 0 桩 1
2
3
4
1
.
5
!
.
5
1
.
1 9
1
.
2
1
.
6 5
1
.
4
1
.
5 5
1
.
5
3 2
1 5 5
1
.
7
1
.
5
注 : 枝长单位米 . 基径单位厘米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 95 年
9 块 2 0平方米的样地中 , 所有根桩上萌枝的基部直径和高度的分布的情况如表 2 . 从表 2 中可
以看出 , 目前滇石栋萌枝枝长绝大多数在 1一 3 米之间 , 低于 1 米和高于 3 米的萌枝数量较少 ,
滇石栋萌枝的径级分布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说明滇石栋萌枝绝大多数其高生长和粗生长能较
好的协调 . 表 4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 目前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优势种中的内部结构状况 . 表 3
是选择 9 块样地 中的一块为代表的每个根桩上滇石栋萌枝的基本情况 , 由表 3 可以得 出以下
一些 初步的基本结论 .
( l) 萌枝基径较大者 ,其枝也相应较长 , 而位于灌木 I 层较上部 , 但这部分萌枝其数量在群
落中不占优势 , 只是在一些萌枝年龄较大的样地 中 (如样地 5 中 )才占优势 , 其生长势也较为旺
盛 , 树冠能充分伸展 , 接受阳光面较大 , 故生长也较快 .
( 2) 萌枝基径中等者 ( 2 厘米左右 ) , 其枝长也属中等 (为 2 米左右 ) , 在灌木 I 层中处于 中
间位置 , 在群落中数量也较多 , 在 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 中 , 这些萌枝粗度的相对生长速度可望
超过高度相对增长速度 , 直到进入灌木 I 层较上部位置后 , 才有可能同最优势枝竞争 .
( 3) 萌枝基径较细者 , 其枝长也相应较短滇石栋残留根桩上每年都萌发 出新的枝条 , 这些
新萌发的枝条在上层郁闭的情况下 , 常因光照不足处于饥饿状态而逐渐死亡 . 当然 , 这些较小
的萌枝不会马上枯死 , 但由于它们吸取部分养分而不能使养分集中起来供应较大萌枝 , 从而使
群落总体生长受到影响 , 这也是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 目前的结构特点之一
( 4 )萌枝基径和萌枝长均较大者 , 其活枝下高也较长 . 这部分萌枝因自然整枝较为明显而
呈小乔木状 , 其余的萌枝活枝下高均较短 , 这样群落下层的枝条因光照不足其上的叶子不能很
好地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一直进行 , 从而影响整个萌枝的物质积累 , 因此完全有必要对该群落
进行合理的人工抚育和管理 , 清除萌枝下部较弱小的分枝 , 来改善萌枝的生长状况 .
2 滇石栋萌枝的生长状况观察分析
调查地区滇石栋萌枝的年龄不大 , 一般都在 7 年之 内 , 在所调查的 9 个样地 中随机选取
41 个样本 . 就其萌枝的枝高 、 基径 、 叶的生物量 、 萌枝木质部分的生物量及其各部分的平均生
长量进行测量 、 分析 , 其结果如下 .
2
.
1 萌枝枝高生长和基部直径的生长
在对样地中所有萌枝进行测量的基础上 , 随机选出一些样本 , 各样本枝高 h 的平均生长
量 氛 和基部直径 d 的平均生长量 S己 如表 4 .
从表 4 中可以看出 , 滇石栋萌枝样本的平均年龄为 4 年 , 4 年内样本枝高平均值为 1 . 7 9
米 , 平均每年枝高增长 0 . 48 米 : 在这 41 个样本中 , 萌枝枝高最大者为 3 . 1 米 , 枝高总平均生长
为 0 . 3 9 米 / 年 , 枝高最小者为 1 . 0 5 米 , 其高总平均生长量为 1 . 05 米 / 年 ;远远超过了 41 枝
的总平均枝高生长量 , 但从总体来看 , 4 年以下的萌枝其高生长高于平均值 , 并且萌枝年龄越
小其高生长越快 , 4 年以上的萌枝其高生长低地平均值 , 并且萌枝年龄越大 , 其高生长亦越趋
于缓慢 , 总之 , 萌生灌木群落优势种萌枝很早就进入高生长的旺盛期 , 以后高生长逐渐趋缓 , 这
就是滇石栋萌枝高生长的特点 . 从这一特点来看 , 我们不能期望从萌枝灌木群落中生产大材 ,
但要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 , 在充分发挥这一特点的环境条件下 , (如人烟稠 密地 区需要大量的
薪炭材林 , 土壤痔薄不适于培养乔木林的地区 )来培养萌生林 , 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居民对中小
径材及薪炭的需要 , 这可能 比用实生林培育薪炭或小径材林既经济又迅速 .
滇石栋萌枝基径随年龄而变化的情况与萌枝高随年龄而变化的情况有所不同 (如表 4 ) .
第 4 期 丁圣彦 : 应用生物量的研究建立植物群落优化结构 8 7
萌枝高的平均生长量当其年龄超过 4 年后就逐渐变慢 , 而萌枝基径的生长量不但没有变慢 , 还
有随年龄增长而加快的趋势 . 如这 41 个样本其基径生长量的平均值为 0 . 52 厘米 / 年 , 萌枝年
龄小于 4 年者 , 其基径的平均生长量几乎都小于此值 , 而年龄大于 4 年的萌枝 , 其基径的平均
生长量差不多均大于此值 , 即滇石栋萌枝较幼时是高生长的旺盛期 , 枝高生长到一定程度随之
而来的是粗生长的旺盛期 , 这说 明滇石栋的粗生长还有较大的生长潜力 .
2
.
2 滇石栋萌枝的生物量及其平均生长里
表 4 滇石栋萌枝的生物 t 及平均生长 t
编号 年龄 h / m s ` / m / 年 d / c m 凡 / m / 年 切 ’ / S w / S s 。 / s / 年
l 5 2

2 0

4 4 3

2 0
.
6 4 4 9 1
.
3 6 人 8 7 4 . 5 17 4 . 9
2 8 3

1 0

3 9 4

9 0
.
6 1 6 8 1
.
5 2 0 1 4 2 5 1

7 5
3 3 l

5 5 0

5 2 1
.
5 5 0

5 2 6 3
.
8 9 0
.
1 30
.
0 3
4 4 1

5 5 0

3 9 2

7 0

4 8 1 17
.
5 2 6 7

6 5 6 6

9 1
5 5 1
.
5 4 0
.
3 1 2
.
9 0

5 8 2 3 7
.
3 5 7 6 8

5 15 3
.
7
6 4 l

4 0

3 5 2
.
0 0
.
5 9 3
.
9 1 8 5
.
5 4 6
.
3 8
7
`
4 1

6 5 0

4 1 1
.
9 0

4 8 13 7

1 2 5 4
.
4 6 3
.
6
8 5 2

3 5 0

4 7 3

3 5 0

6 7 1 49
.
6 7 7 9 5 15 9
9 6 2

2 0
.
3 7 3

6 5 0
.
6 1 2 5 3
.
8 1 8 5

5 16 5

6 3
1 0 4 1

4 2 0
.
3 6 1

8 0
.
4 5 1 17

5 1 7 4

9 4 3
.
7 3
1 1 6 2

8 0
.
4 6 3
.
8 0
.
6 3 3 4 7
.
8 1 2 19 2 0 3

7 7
1 2 3 1

6 4 0
.
5 5 1

4 0

4 7 6 0 9 5
.
4 3 1

8
1 3 4 2

12 0
.
5 3 2

5 5 0
.
6 4 1 5 0 3 9 7
.
5 9 9
.
3 8
l 4 6 2
.
6 2 0
.
4 4 3

8 0

6 3 2 7 8
.
9 2 1 4 7 0
.
7 5 2 4 5

13
1 5 4 2

0 5 0

5 1 2

2 5 0
,
5 6 1 3 7
.
9 2 3 9 7 9 9

2 5
1 6 6 2

3 2 0

3 9 3

7 0

6 2 3 8 7
.
0 2 10 7 5 17 9

17
1 7 4 1

7 5 0
,
4 4 1

5 5 0

3 9 1 0 0 1 59 3 9

7 5
1 8 4 1

4 5 0
.
3 6 1
.
8 0

4 5 1 0 0 1 59 3 9

7 5
l 9 4 1

9 5 0

4 9 1
.
9 0
.
4 8 1 0 5 29 1
.
5 2 2
.
8 8
2 0 5 2
.
1 0
.
4 2 2

4 0

4 8 2 0 9 39 9
.
9 79

8 1
2 1 4 1

9 9 0

5 0 1
.
7 2 0

4 3 1 2 6
.
1 7 2 1 3
.
0 6 53

2 7
2 2 3 1

7 6 0

5 8 1

4 0

4 7 7 5 1 0 0 3 3
.
3 3
2 3 2 1
.
3 2 0

6 6 l

0 5 0

5 3 3 5 4 5 2 2

5
2 4 4 2

2 5 0
.
5 6 2
.
3 4 0

5 9 14 0
.
2 7 3 2 1
.
1 8 8 0
.
3 0
2 5 4 1

5 4 0

3 9 l

6 0
.
4 9 0

9 2 1 5 0 3 7
.
5
2 6 3 1

7 4 0
.
5 8 1
.
3 0
.
4 3 9 0

9 2 12 9
.
8 5 4 3
.
2 8
2 7 3 1
.
6 0
.
5 3 1
.
2 0

4 0 5 5
.
6 7 1 0 0
.
7 3 3

5 7
2 8 4 1

9 0

4 8 1
.
6 5 0
.
4 1 12 6
.
17 19 8
.
7 5 4 9

6 7
2 9 2 1

1 0

5 5 0

8 5 0

4 3 3 5 4 5 2 2

5
3 0 2 1

2 6 0

6 3 0

7 5 0
.
3 8 3 4

2 5 3 9
.
7 5 1 9
.
88
3 1 2 1

0 5 0

5 3 0

6 2 0
.
3 1 15 7 2 2 1

2 10 6
3 2 4 1

6 5 0
.
4 1 2 0 5 18 0 2 1 2
.
5 53

13
3 3 5 1

9 8 0

3 2 2

8 0
,
5 6 3 3 4 4 7 2

5 94

5
3 4 3 1
.
6 2 0

5 4 1

6 0
.
5 3 6 6 9 2
.
5 30

8 3
3 5 5 1

6 0
.
3 2 1
.
9 5 0
.
3 9 7 6 1 6 7

5 33

5
3 6 5 2

0 9 0
.
4 2 2

8 5 0

5 7 16 0 3 8 2
.
5 76

5
3 7 1 1

0 5 1

0 5 0

8 0
.
8 2 0 2 0 2 0
3 8 2 1
.
1 8 0
.
5 9 l 0

5 0 4 0 3 7 5 18
.
7 5
3 9 3 1
.
5 0
.
5 1
.
6 0
.
5 3

7 0 1 1 2
.
5 37

5
4 0 4 1

7 1 0
.
4 3 1
.
8 0
.
4 5 8 0 1 6 2
.
5 40
.
6 3
4 l 5 2
.
08 0
.
42 3
.
2 0 6 4 2 4 0 5 6 5 1 1 3
平均 4 1 。 79 0 。 4 8 2 . 3 0 . 5 2 15 3 . 9 1 3 8 2 . 2 2 77 。 3 2
通过对滇石栋萌枝生物量及总平均生长量的分析可更加综合地反映萌枝的生长状况 , 为群落
结构的调整提供更为确实可靠的依据 . 表 4 中列 出了滇石栋萌枝的叶重 w ` 和木质部分重 w
及木质部分总平均生长量 S 。 , 从表 4 中可以看出 , 萌枝年龄较大者 , 其基径也相应较粗 (萌枝
高与之不成明显的相关关系 )其叶 、 木质部分的生物量也就越大 ; 再从其总平均生长量来看 , 年
河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1 9 95 年
龄 为 6年的萌枝其总平均 生长量 为 2 45 . 13 克 / 年 , 年龄 为 8 年 的萌枝其总 平均 生长量为
2 5 1
.
7 5 克 / 年 , 而年龄为 2 年的萌枝其总平均生长量仅为 2 . 5 克 / 年 , 只有 5 年以上的萌枝
其总平均生长量的值才较大 , 也就是说只有 5 年 以上的萌枝其生长量才进 一步加快 . 年龄越
小 , 生长越慢 ;年龄越大 , 生长越快 . 因此 , 以后对这类群落进行经营管理和利用时 , 在群落萌枝
较密 , 郁闭度较大的情况下 , 可把那些基径较小的萌枝砍去 , 同时对较粗大萌枝应除去那些较
下部的分枝 ,这样既可以使养分集中于那些生长较快的萌枝 , 也可以消除刀肠些弱小萌枝因光合
作用差 、 呼吸消耗强盛而使整个群落的物质总积累降低的不良影响 .
3 以生物量为基础 , 建
立优化的群落结柯
萌枝群体的最大生物量的 获
得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要调
整和改善萌枝和群体结构 . 萌枝的
群体结构一方面与每个根桩上 萌
枝数的多少有关 , 另一方面与单位
面积上萌枝数的多少也有关 . 统计
9个 样地中根桩上 的萌枝数和 萌
枝群体木质部分的生物量 , 结果如
图 1 .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 根桩上萌
枝群体木质部分的总生物量随着
萌枝数的增多而急剧增加 , 直到萌
桩上萌枝数为 5 个时 , 其生物量达
到最 大 . 但根桩 上萌 枝数再增 加
时 , 其群体生物量就减少 . 由此 , 从
林业经营角度来看 , 滇石栋每个根
桩上的萌枝数以保留 4 一 7 枝为最
佳 , 2 0 平方米 内平均为 7 个根桩 ,
萌枝数可保 留 2 8 一 4 9 枝 , 平均 为
3 9 枝 / 2 0 平方米 , 折合成每公顷 ,
较佳 的 萌 枝 密度 为 14 0 0 0 一 2 4
5 0 0 枝 , 平均 为 19 5 0 0 枝 , 这就是
滇石栋萌 生灌木群落优势种滇石
栋萌枝较为合理的密度结构 , 这一
因素对萌 枝群体生物量的积 累影
响最大 , 同时也是决定其它因素的
主导因素 . 统计 昆明地区元江拷萌
生物量
( 克 / 根桩 )
,
/
一、 产
/
滇青冈
/
l
-
|卜r
l
峨、、//
! /
4 5 0 0
ó价`认匕价`拷江元
,I,,,
000
1匕吐ùqJg
0on250巧
ù门为八们
0功
or 12 14 银桩上萌枝数
( 个 )
图 l 滇石标根桩上萌枝数与生物量的关系
生灌木群落元江拷根桩上的萌枝数与生物量的关系和昆明地区滇石栋青冈萌生灌木群落滇青
冈根桩上萌枝数与生物量的关系 , 也呈现出与滇石栋类似的现象 .
第 4 期 丁圣彦 :应用生物量的研究建立植物群弃优化结构
同时 , 建立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的优化结构 , 还应采取以 下基本措施 :
( l) 目前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中优势种滇石栋的萌枝密度平均 为 2 7 0 0 0 枝 / 公 顷 (其 中
还不包括基部直径小于 1厘米的萌枝 , 因此 , 要使滇石栋萌枝密度保持在 19 5 0 枝 / 公 顷左
右 , 就要砍去其他多余的枝条 .
(2 )砍伐时 , 基部直径在 1 厂· 5厘米以下者基本可以全部除去 , 基部直径在 2 · 5 厘米 以上者
应全部保留 (除病枝外 ) , 其余的萌枝视其生活能 力的强弱决定取舍 , 总的原则是去密 留疏 (尽
量不使萌枝成束状而成单枝 ) , 去小留大 , 去弱留强 , 这棒不但可以改善萌生灌木群落结构 内部
的通风透光条件 , 也能使土壤中养分集中供应较强大的能枝 , 充分发挥它们积累物质的生产潜
力 , 以达到在单位面积上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 .
( 3 )对保留下来的较粗壮的萌枝还要进行适当的人土抚育 , 如将树冠下部弱小的分枝除去
等 . 此外 , 砍伐时还要注意刀 口 的高度 (不能太低以免腐兰后影响 附近的萌枝 )和刀 口 的方 向
(应向山下倾斜 , 以免存留水分 , 防止伐根腐朽 ) .
4 结 论
飞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 ,
l( )以生物鼻为基础建立萌生灌木群落的优化结构是可能的 , 准确的 , 并且在林业生产上
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 几 :
(2 )滇石栋萌生灌木群落优势种滇石栋目前的群体结构现状是 : 根桩上细小萌生枝条多而
密 ,一且生妹速度馒,用章争失利而行将拈死的萌技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
( 3) 通过每个根雄大葫枝群体生物量和萌枝数量相互关系的研究 , 每个根桩上萌枝数以 5
枝较佳 , 每公顷萌抹数应保持在 19 50 0 枝左右为好 ·
( 4 )调整 、 改善滇石萌枝群体缘构应界取的措施是去密留疏 , 去小留大 , 去弱 留强 ·
此外 , 对这类萌生灌水群落的采伐周期 , 采伐量的大小和决定经营管理的目标还有待作进
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l] 丁圣彦 . 昆明地区元江拷萌生灌木群落生物量的研究 . 西南林学院学报 . 19 9 1 ; 1 1 ( 1 ) : 41 一 50
【2 1彭鉴等 . 滇石栋萌生灌丛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量的研究 . 云南大学学报 , 1 99 2 ; 14 ( 2) : 17 9 一 184
〔3] 彭鉴等 . 滇中地区滇青冈萌生灌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 云南大学学报 , 19 92 ; 14 ( 2 ) : 19 1一 19 7
〔4 ]李克志 . 柞树萌芽林的研究 . 林业科学 , 1 95 8 ; ( 2) : 2 31 一 246 .
【5] 罗良才 . 云南主要树种木材的物理学性质和用途 .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 1 98 7 .
【6 ]云南植被编写组 . 云南植被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 9 8 7 .
河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1 99 5 年
Us in gth e S tu dy ( ) f l亏im oa
s s toS e tu P th e O P tim a l
P la n tC o
:
m m u n i ty S tu e tu r e
_ ’
A C a s e S tu dy of L i th a c o
几办: `5 De la b tu s 匆r ou te d S h ru bC om m u n i ty
i n K u nm i
n gR i gi on
Di n Sh g
e n : g四 n
(D cPa
r tm e n tf oGe o` 了s phy , H e na n U n i~
ty
.
K
a i fe n g 4 7 50() 1 )
In t h is p a p e r
,
w r i t e r t r i e d t o se t 一p t h e o p t im a l p la n t co m m u n i t y s t ur e t er w i t h t h e b io mas
o f e o m m u n i t y
.
B y t h e s t u d y i n g o f t h e . :on d
i t io n o f L iht cao rP
u s
de
a l加 t us sP刚 t e d hs ur b co m m u -
n i t y s t u r e t u r e
,
t h e h ig h t g or w t h
,
t h
` e b a se d i
a m e t e r g
owr
t h 终 t e of L it h cao rP u s d ` alb t US
,
b io m a s s a n d t h e g OrS
s er l a t i o n s h ip b e l w e n t h e b in m a S an d t h
e a
mo 梦n t o f S p or u t ed b r a n c h es
co lo n y
,
i t ca n b e se e n : i f 4 一 7 b r a n e h . 05 p e r cor
t p i li雌 o r 14 0 0 0 一 2 4 5 0 0 b ar n hc es ep r h a e t a er
b e i n g r e se vr e d
,
t h e b io m a s o f s p or u t以 1 b ar n e h es co lo n y e an r ae e h ot t he m a x m ium
.
T h is 15 t h e
o p t im a l co m m u n i t y s t ur e t u r e
.
eS t t i
n g 一」p t h e o p t im a l e o m m u n i t y s t ur e tuer
n
e ds ot a do p t co r
e -
s因n d i n g m e as u esr , fo r e x a m p l e , esr e 户 石吃 s p a ser b ar n e h e s i n s t e a d o f d ens e , res 州 n g st orn g g e r
i n s t e a d o f w e a k e r
,
t h u s t h e s u p e r fo ir t y o f s p or
u t e d s h r u b co m m u n i t y e an b
e co m p l e t e ly g i v en p l
a y
t o a n d t h e a mo
u n t o f fo r es t er so
u cr e P e r a aer ca
n b e im p vor
e d g r ae t l y
.
K叮 w o dr s : b io m a s ; t h e o p t im a l 一) la n t co m m u n i t y s t ur e t u r e ; L £t h cao rP us d e a lab t“ 5 sP or u t -
e d s h r ub co m m
u n i t y ; K u n m i n g er g io n
叱资任编辑 陈国剑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