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单胞藻饵料培养九孔鲍早期稚贝的研究



全 文 :不同单胞藻饵料培养九孔鲍早期稚贝的研究
郭峰 ,柯才焕 ,周时强
(厦门大学 海洋系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以单种培养的 6 种底栖硅藻和具有底栖习性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ras sp.)为饵料 , 培养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
color supertexta)受精后 12 d的早期稚贝并观察其生长和存活 ,培养期为 28 d ,目的是筛选能维持早期稚贝高存活率和生
长率的藻种。实验结果表明 , 培养稚贝成活率最高的 3 个藻种由大到小依次是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 javani-
ca var.)、流水双眉藻(Amphora fluninensis)和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 使稚贝生长最快的 3 个藻种由大
到小依次是流水双眉藻 、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和亚历山大菱形藻。研究结果揭示了适宜的底栖硅藻种类对鲍早期稚贝
阶段生长和存活的重要性。个体小或者胞外产物量大的藻类很可能对九孔鲍早期稚贝的培养是有利的。[ 中国水产科
学 , 2007 , 14(2):263-269]
关键词:九孔鲍;稚贝;底栖硅藻;亚心形扁藻;生长;存活
中图分类号:S96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737-(2007)02-0263-07
收稿日期:2006-03-27;修订日期:2006-08-26.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B0310002).
作者简介:郭峰(1980-),男 ,硕士研究生 ,从事生物粘膜与九孔鲍幼体和稚贝的生态关系研究.E-mail:fengguo@xmu.edu.cn
通讯作者:柯才焕.E-mail:chke@jingxian.xmu.edu.cn;Tel:0592-2187420;Fax:0592-2187420.
  九孔鲍(Haliot 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是中国
南方最为重要的养殖鲍种。近年来 ,在九孔鲍育苗
过程中出现 40日龄内的早期稚贝板上暴发性死亡
现象 ,俗称“脱板” ,给育苗与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
失。经分析 ,有自然海水水质和种质等原因 ,也有育
苗技术方面的原因。其中给板上稚贝提供适宜的底
栖硅藻是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 。
底栖单胞藻(Benthic unicellular algae)特别是底
栖硅藻(Benthic diatom)是鲍稚贝在能够摄食大型
藻类前的主要饵料 ,硅藻的质与量对第一呼吸孔形
成前后的稚贝的生长和存活关系重大[ 1] 。在种苗
培育时期 ,通常以在采苗器上自然生长的底栖硅藻
作为稚贝的开口饵料 。对于稚贝的摄食习性 、对底
栖硅藻的摄食选择性和硅藻的饵料价值的研究尚不
多见[ 2] ,在国内近乎空白。
本实验以 6种单种培养的底栖硅藻和具有底栖
习性的亚心形扁藻喂养受精后 12 d 的九孔鲍早期
稚贝至 40 d ,研究不同种藻类对于九孔鲍稚贝生长
和存活的影响 ,从而筛选出既能够提高稚贝存活率 ,
又能保持稚贝较快生长速度的藻种 ,期望对九孔鲍
人工育苗技术的改进提供有益的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稚贝与硅藻来源
实验用九孔鲍亲贝经紫外照射催产后获得活力
较好的精卵 ,人工授精后经若干次洗卵培养至浮游
幼体阶段投入半吨桶中培养 ,以长有混合底栖硅藻
的薄膜为基底 ,待幼体附着变态后每 2天全量换水
1次 ,培养至 12 d取稚贝进行实验 。
实验所用 6种底栖硅藻和亚心形扁藻来自厦门
海域 、海南琼海鲍育苗场与东山亲营鲍鱼养殖场 ,经
透射电镜鉴定分别为矮小卵形藻(Cocconeis diminu-
ta),分散菱形藻(Nitzschia dissipate),亚历山大菱形藻
(Nitzschia alexandrina),缢缩菱形藻(Nitzschia con-
stricta),流水双眉藻(Amphora f luninensis)和爪哇曲
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 javanica var.),另分离出
一种具有较强沉底特性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p.)。所有藻种经分离纯化后在 f/2培养液中单种培
养。藻种的基本特征见表 1。
1.2 藻膜的制备
在加入稚贝前 3 d将供实验的 7种藻由藻种瓶
接入实验培养皿中 ,接种量根据不同藻细胞的大小
而定 ,根据血球计数板计数定量 。培养皿置于光照
第 14 卷第 2 期
2 0 0 7 年 3 月
     中 国 水 产 科 学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Vol.14 No.2
March 2007
培养箱内 ,不添加营养盐 ,每天换水 1次 。
1.3 实验条件与分组
实验在光照培养箱内进行 ,条件控制为:温度
(26±1)℃,盐度 30±2 ,光强(2 800±200)lx ,光照
周期 12L∶12D。实验容器为 90 mm 培养皿 ,实验海
水均为添加 5 μg/mL 青霉素与链霉素的 0.22 μm
孔径膜滤过海水 ,每培养皿中海水量为 30 mL ,每天
换水 1次 ,实验期间每隔 5 d 重新接种 1 次藻类以
保证饵料充足 ,实验初始藻类密度及接种藻类浓度
如表 2所示 。每个实验藻种设 5个平行组 ,另设置
不添加任何藻类的对照组 。
1.4 稚贝的转移
将附有稚贝的藻膜切成 1 ~ 2 dm2 的小块 ,放入
含有2%乙醇的海水中 ,不断震荡使稚贝脱落 ,然后
尽快用大滴管将其转移至筛网上 ,约取 50只稚贝固
定在4%甲醛溶液中 ,经显微镜下随机测量 30个个
体 ,实验所用稚贝的初始壳长为(592±52)μm ,其余
稚贝经 0.22μm 膜滤海水洗涤3 ~ 5次后移入培养皿
中 ,每个培养皿加入 10 ~ 15只稚贝 ,2 h后将由于损
伤或活力较差而死亡的稚贝弃除 ,换水并加入新鲜海
水 ,置于光照培养箱内 ,并在 12 h后再次移出死亡稚
贝。转移造成的总死亡率不高于 15%。
1.5 数据观测
实验指标为稚贝的存活率与壳长 。存活率以肉
眼观察计算 ,即附着于皿内的稚贝认定为存活稚贝。
壳长测量方法如下:将稚贝于 LAIKA显微镜 4×10
倍镜下使用 Canon数码相机拍照 ,并以台微尺作为
参照 ,将数码照片传入电脑中 ,在电脑屏幕上以刻度
尺测量并转化为实际长度。实验实际测量时间为幼
体加入后的第 0 、5 、12 、17 、22 、28天 ,实验结束时将
所有稚贝使用 4%的甲醛溶液固定后测量其壳长。
1.6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 ±SD)表示 ,
经 SPSS 11.0 软件中 one-way ANOVA Bonferroni
统计方法进行方差分析。当 P <0.05 时认为差异
显著 。
表 1 实验组藻种的基本特征
Tab.1 Main characters of the algae in the experiment n=10;X ±SD
藻种
Species of algae
细胞长度/μm
Cell leng th
细胞形态
Cell shape
生长方式
Grow ing mode
附着强度
Attaching
streng th
运动能力
Motility
是否叠层
Folded o r not
矮小卵形藻
Cocconeis diminuta
9.1±0.4 椭圆形
Ellipse
紧贴底部
Cling to bo ttom

Strong
一般
Normal

No
分散菱形藻
Nitzschia dissipate
18.5±0.3 舟形
Boat
紧贴底部
Cling to bo ttom

Strong

Strong

Yes
亚历山大菱形藻
Nitzschia alexandrina
6.9±0.3 舟形
Boat
紧贴底部
Cling to bo ttom
一般
Normal
一般
Normal

No
缢缩菱形藻
Nitzschia constricta
11.1±0.7 花生形
Peanut
紧贴底部
Cling to bo ttom
一般
Normal

Strong

Yes
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
Achnanthes javanica var. 37.3±4.8 近长方形Near rectang le 成串生长Being cluster 一般Normal 无No 否No
流水双眉藻
Amphora f luninensis
10.9±0.4 双半月形
Tw o lune shape
紧贴底部
Cling to bo ttom
一般
Normal
一般
Normal

No
亚心形扁藻
Platymonas sp. 14.4±2.1 心形Heart 半浮游Semi-planktonic 弱Weak 很强Very strong 否No
表 2 实验藻种初始平均密度与实验中接种藻类密度
Tab.2 Mean density of each alga at the beginning of experiment and supplementary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
指标
Parame ters
矮小卵形藻
C.diminuta 分散菱形藻N.dissipate
亚历山大
菱形藻
N.alexandrina
缢缩菱形藻
N.constricta
爪哇曲壳藻
亚缢变种
Ac.Javanica var.
流水双眉藻
Am .f luninensis 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p.
平均密度/ cm2
Average density
1.7×105 1.3×105 5.4×105 2.3×105 7.8×103 2.1×105 9.4×104
补充密度/ mL
Supplemental
concentration
5×104 2×104 1×105 5×104 2×103 5×104 5×104
264  中 国 水 产 科 学 第 14 卷
2 结果与分析
2.1 稚贝存活率
不同藻种培养的稚贝在实验 28 d内的存活率变
化如图 1所示 ,其中 ,对照组与缢缩菱形藻组稚贝在
实验开始后12 d时全部死亡 ,亚心形扁藻组在实验开
始的前 5 d显示出高死亡率 ,其余组的存活率随时间
的变化表现较平稳 ,特别是在培养 12 h以后。
图 1 投喂不同单胞藻对稚贝存活率的影响
Fig.1 Effects of feeding with different algae on survival rate of H.diversicolor supertex ta postlarva
  不同藻种培养稚贝 28 d后的最终存活率如图 2
所示 ,除空白对照组与缢缩菱形藻组稚贝在 12 d时
全部死亡外 ,其他实验组稚贝存活率最高的为爪哇
曲壳藻亚缢变种(74.3%), 最低的为亚心形扁藻
第 2 期 郭峰等:不同单胞藻饵料培养九孔鲍早期稚贝的研究 265 
(14.4%)。除分散菱形藻外所有实验组存活率均显
著高于存活率最低的亚心形扁藻组(P<0.05)。
2.2 稚贝壳长变化与平均生长率
不同藻种培养下 ,稚贝壳长动态变化如图 3 所
示。其中 ,空白对照组与缢缩菱形藻组稚贝在12 d时
全部死亡 ,数据只记录到 5 d ,各种藻类培养的稚贝壳
长差异明显 ,实验结束时流水双眉藻培养的稚贝平均
壳长已接近 3 mm ,而分散菱形藻和亚心形扁藻中的
稚贝未达到 1.5 mm 。不同藻种培养下 ,稚贝壳长日
均生长率如图 4所示 ,其中稚贝壳长生长最快的藻种
是流水双眉藻(79.9μm/d),生长最慢的两种为分散
菱形藻(29.7μm/d)和亚心形扁藻(27.3μm/d)。稚
贝在流水双眉藻 、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和亚历山大菱
形藻3种藻中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在分散菱形藻和亚
心形扁藻两种藻中的生长率(P <0.05)。
图 2 不同单胞藻培养稚贝的最终存活率(28 d)
1:矮小卵形藻;2:分散菱形藻;3:亚历山大菱形藻;4:爪哇曲壳
藻亚缢变种;5:流水双眉藻;6:亚心形扁藻.
注:空白组与缢缩菱形藻实验组于实验 12d全部死亡 ,所以未列出.
Fig.2 Final survival rate o f po stlarvae fed with different
alga species(28 d)
1:C.dim in uta;2:N .dissipate;3:N.alexand rina;4:Ac.Javan-
ica var.;5:Am .f luninensi s;6:P latymonas sp.
Note:Results of cont rol and N constr icta are not show n here be-
cause post larvae in the tw o t reatmen ts died w ithin 12 d.
3 讨论
3.1 不同藻种对稚贝存活率的影响
从存活率动态结果看 ,空白组与缢缩菱形藻组于
实验 12 d内稚贝全部死亡。研究表明稚贝在壳长小
于600 ~ 800μm时 ,主要依赖于卵黄营养[ 4-5] ,此间
通常认为稚贝并不需利用硅藻细胞提供营养 ,因此
稚贝能在较长一段时间不摄食也能维持存活 。实验
稚贝(12 d)壳长大于 600μm 时 ,其卵黄营养来源已
基本消耗殆尽 ,幼体能量来源完全依赖摄食 ,因此在
不含硅藻的基底上不能维持较长存活时间 。对于缢
缩菱形藻组的稚贝死亡 ,很可能是由于这种硅藻非
常容易老化引起的 ,老化时表现为细胞杂和成团 ,大
部分细胞失去附着能力 ,悬浮在底部水层中 ,有时硅
藻甚至将稚贝包起来阻碍其运动 。大部分实验组藻
种在实验前期(0 ~ 12 d)比后期(13 ~ 28 d)存活率下
降快 ,这是由于稚贝食性转变引起的 ,这一点在亚心
形扁藻组表现较为明显 。因为稚贝由原来的贯食底
栖硅藻转变为摄食绿藻 ,一时不易适应 ,摄食下降或
完全不摄食 ,导致死亡率在前期较高 ,而后随着对饵
料的适应 ,死亡率明显下降。
实验最终存活率数据表明 ,存活率较高的 4 种
硅藻除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细胞体积较大以外 ,其
余藻种均为细胞长度 10μm 左右的小型底栖硅藻 ,
它们的共性是细胞不易成团 、运动能力差以及贴近
底部附着 ,尽管它们产生的高存活率与稚贝的食性
选择关系密切 ,但这些共性也显示出稚贝在较稳定
的微生态环境中较易存活。而存活率最高的爪哇曲
壳藻亚缢变种 ,与其他藻明显不同 ,是以胶质柄附着
在基底上成串生长的 ,除了繁殖时细胞脱落至底部
外 ,其余时间细胞均脱离基底 ,其胞外分泌物(EPS)
蛋白质含量也较高(18%左右),分泌量较大[ 6] ,这
种固着不运动的硅藻为稚贝生存提供了最为稳定的
微生态环境。
3.2 不同藻种对稚贝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 ,生长较好的实验组 ,在实验前期
的生长速率通常较高 ,而到后期则出现略微的停滞 ,
这一方面是因为后期壳长增加需要摄食更多的食
物;另一方面尽管实验中定期补充饵料藻种 ,但到稚
贝个体壳长超过 1.5 mm 后 ,由于实验器皿空间限
制 ,饵料量仍显不足。
将图 4与图 2对比发现 ,生长率与存活率由大
到小的排列顺序除前 3 种藻顺序有所出入外 ,其余
均为相同 。据此推测 ,能使稚贝快速生长的优质饵
料藻类对于其存活也十分有利。使稚贝生长率最高
的两种硅藻 ,即流水双眉藻与亚历山大菱形藻 ,它们
均为小型硅藻 ,适口性较好 ,而且能形成非常高的密
度 ,其细胞附着基底的强度一般 ,易于稚贝舔食 ,从
而使得稚贝有高生长率 。而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是
一种中型偏大的硅藻 ,稚贝在壳长 1 mm 前似乎完
全不能利用 ,而且其在基底的细胞只占少数。由此
266  中 国 水 产 科 学 第 14 卷
推测 ,在壳长较小时 ,稚贝可能以藻类分泌的大量胞
外分泌物 EPS为主要食物 ,而这些多聚物上通常也
有微生物附着[ 7] 。待其壳长较大时 ,开始摄食并利
用藻细胞 ,兼而摄食 EPS ,尽管能摄食到的细胞较
少 ,但由于藻细胞个体很大 ,能提供很高的食物量。
有研究表明长柄曲壳藻(Achnanthes lonipes)同样面
积下能提供比卵形藻多 7 倍体积的食物[ 4] ,稚贝摄
食效率可大大提高 。
图 3 在不同单胞藻中培养稚贝对其壳长生长的影响
注:由于空白对照组与缢缩菱形藻实验组稚贝在 12 d全部死亡 ,所以其壳长只测量到 5d.
Fig.3 Effects o f feeding with different algae to postlarvaes shell length
Note:Result s of cont rol and N.constricta groups are only given till day 5 because postlarvae in both t reatments died within 12 d.
第 2 期 郭峰等:不同单胞藻饵料培养九孔鲍早期稚贝的研究 267 
图 4 不同底栖单胞藻培养稚贝的生长率(28 d)
1:矮小卵形藻;2:分散菱形藻;3:亚历山大菱形藻;4:爪哇曲壳
藻亚缢变种;5:流水双眉藻;6:亚心形扁藻
注:空白组与缢缩菱形藻实验组于实验 12d全部死亡 ,所以未列出.
Fig.4 Grow th rate of postlarv ae fed w ith different alga
species(28 d)
1:C.dim inu ta;2:N .d issipate;3:N.alexand rina;4:Ac.Javan-
ica var.;5:Am.f lun inensis;6:Platymonas sp.
Note:Result s of cont rol and N.constricta are not show n here be-
cause post larvae in both t reatments died wi thin 12 d.
矮小卵形藻饲喂组不论生长率还是存活率效果
都一般 , 对于卵形藻属的 Cocconeis scutel lum var.
parva等种类 ,日本学者的研究较为深入[ 8-9] ,研究
结果表明 ,卵形藻尽管对皱纹盘鲍幼体附着和变态
很有利 ,但不能被刚附着变态后不久的稚贝(壳长<
600μm)所摄食 ,因为卵形藻与基底的黏附力很强 ,
幼体无力将其舔下。
使用有底栖习性的绿藻———亚心形扁藻来培养
鲍稚贝的报道很少 ,本次实验尽管显示其培养效果不
佳 ,但证实了它是能够被稚贝摄食的 。实验观察也
发现 ,亚心形扁藻实验组中 ,实验个体通常较小 ,不
喜运动 ,表明以其单独培养稚贝是不可行的 ,但可能
作为补充饵料添加 ,改善稚贝营养结构和生态条件。
参考文献:
[ 1 ]  聂宗庆,王素平.鲍育苗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J] .湛江海洋大学
学报 ,2002 , 22:78-82.
[ 2 ]  Kawamura T , Takami H.Analysis of feeding and grow th rate of
new ly metamorphosed abalone Halioti s discus hannai fed on
four species of benthic diatom[ J] .Fish Sci , 1995 , 61:357-358.
[ 3 ]  Kawamura T , Saido T , Takami H , et al.Dietary value of benthic
diatoms for the grow th of post-larval abalone Halioti s discus
hannai[ J] .J Exp Mar Biol Ecol , 1995 , 194:189-199.
[ 4 ]  Robert R , Kaw amura T , Takami H.Diatom for abalone culture:a
w orkshop for abalone farmers[ J] .Caw thron Report , 2000 , 547:
1-28.
[ 5 ]  Mart inez-ponce D R , Searcy-Bernal R.Grazing rate of red a-
balone(Hal iot is rufescens)postlarvae feeding on the benthic di-
atom Navicula incer ta[ J] .J S hellfish Res , 1998 , 17(3):627-
630.
[ 6 ]  王大志 ,黄世玉 ,程兆第.三种海洋硅藻胞外多聚物形态 、微
细结构及组成的初步研究[ J] .海洋与湖沼 , 2004 , 35:273-
278.
[ 7 ]  Kaw amura T , Robert R D , Takami H.A review of the feeding
and grow th rate of post larvae abalone[ J] .J S hellfi sh Res , 1998 ,
17(3):615-625.
[ 8 ]  Kaw amu ra T , Kikuchi S.Ef fect s of benthic diatoms on sett le-
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abalone larvae[ J] .Suisanzoshoku ,
1992 , 40:403-409.
[ 9 ]  Takami H , Kaw amura T , Yamashita Y.Su rvival and grow th rate
of post-larval abalone Ha liot is d iscus hannai f ed conspecif ic trail
mucus and/ or benthic diatom Cocconeis scutel lum var.parva[ J] .
Aquaculture , 1997 , 152:129-138.
268  中 国 水 产 科 学 第 14 卷
Postlarva rearing of abalone 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 with different unicel-
luar algae species
GUO Feng , KE Cai-huan ,ZHOU Shi-qiang
(Department of Oceanography , Sta te Key Laboratory o f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Xiamen University , Xiamen 361005 , China)
Abstract: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 rtant economic mollusca in south China.
Because of high mo tality of this specie in their postlarval phase ,which almost dest royed its seedling breed-
ing , i t is an urge to study the postlarval feeding ecology fo r its culture.In this study , six species of benthic
diatom and Platymonas sp.w ith depositing habitat w ere assayed to evaluate their food value for the post lar-
vae of 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Survival rate and g row th of 12-day-age post larvae were recorded
continuously by rearing w ith the seven species aleg a for 28 d.The high survival rates of postlarvae of Halio-
t is diversicolor supertex ta were found in the treatments of Achnanthes javanica var., Amphora f luninensis
and Nitzschia alexandrina with the relative po tency prog ressively weaker in order.On the other hand ,
post larvae of 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 ta g rew fast in the t reatments of Amphora f luninensis ,
Achnanthes javanicavar.and Nitzschia alexandrina with the relative potency progressively weaker in or-
der.The results of present wo rk suggests that rearing with appropriate marine benthic diatom species be im-
portant to grow th and survival of abalone postlarvae.Algae w ith small size or high ext racellular polymers
production should be good to postlarvae culture of 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 Journal of Fishery Sci-
ences of China ,2007 , 14(2):263-269]
Key words:Haliot is diversicolor supertex ta;post larva;benthic diatom;Platymonas subcordi form is.;
g row th;survival
第 2 期 郭峰等:不同单胞藻饵料培养九孔鲍早期稚贝的研究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