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牛樟芝醇溶性提取物安全性评价



全 文 :带教体会[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4,23(2) :125-
127.
[2] 王添敏,翟延君,初正云,等.中药鉴定学本科毕业设计
教学模式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
126.
[3] 李超英,刘涌涛,王文锋,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
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
(6):473.
[4] 吴仲,李小艳,徐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4(4):74-75.
(收稿日期:2015 - 03 - 16)
中图分类号:R9285. 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 - 3127(2015)05 - 0388 - 03 ·安全性评价·
牛樟芝醇溶性提取物安全性评价
卢叶枫1,陈冠敏2,钟礼云2,黄佳宁2,陈秀锦2,黄宗锈2,陈润2,赵康涛2,林春芳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2. 福建省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牛樟芝;急性毒性;遗传毒性;亚慢性毒性
作者简介:卢叶枫,硕士,研究方向:保健食品的功能与安全性。
通讯作者:陈冠敏,主任技师,研究方向:卫生毒理学及保健食品功
能学。
樟芝(Antrodia camphorate)又称为樟生薄孔菌、牛
樟菇、牛樟芝,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
孔菌科、薄孔菌属珍稀药用真菌[1]。牛樟树为台湾独
有之原生珍贵树种,生长在海拔 450 至 2000 公尺的山
区,牛樟芝生长在牛樟树干腐朽的中空内部或枯死伏
倒的牛樟树阴暗潮湿的表面,数量稀少,且生长速度非
常缓慢,因此异常珍贵。牛樟芝成分复杂,含有多种生
理活性物质,多糖体(p 一葡聚糖)、三萜类化合物、超
氧歧化酶(SOD)、核酸类(腺苷等物质)、麦角固醇、蛋
白质(含免疫蛋白)、维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等[2]。牛
樟芝具有祛风行气、化瘀活血、解毒消肿、改善心血管
系统疾病等功效,因此有“药王之王”的美誉[3]。本文
通过对牛樟芝进行急性毒性、遗传毒性试验以及亚慢
性毒性研究,了解牛樟芝对机体是否有潜在的毒副作
用,为其在食品和临床上的安全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
数据及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牛樟芝受试样:牛樟芝醇提取物,由某公司提
供,牛樟芝子实体加 95%乙醇(渗入提取 2 次)、75%
乙醇(低温回流提取 2 次)合并提取液后浓缩、干燥得
到牛樟芝醇提取物,用于进行各项安全性研究实验。
每克牛樟芝醇提取物相当于牛樟芝子实体 5. 5 g,牛樟
芝子实体每日人可能慑入量为 3. 0 g,相当于
0. 05 g /kg·bw(成人体重以 60 kg 计),折合牛樟芝醇
提取物相当于 0. 0091 g /kg·bw。
1. 1. 2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清洁级健康 ICR 小鼠、
SD大鼠,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许可证号:SCXK(沪)2007-0005,动物于福建省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 SPF级动物实验室饲养,许可证号:SYXK
(闽)2007-0006。温度:20 ~ 26 ℃,湿度:40% ~70%
1. 1. 3 菌株与试剂:菌株:组氨酸缺陷型 TA97、
TA98、TA100 和 TA102 四株菌株;试剂:溶血素
(88211412)、谷丙转氨酶试剂盒(利德曼 102152A)、
谷草转氨酶试剂盒(利德曼 011261J)、三酰甘油试剂
盒(利德曼 010121I)、葡萄糖(利德曼 105101D)、总蛋
白(利德曼 106221F)、总胆固醇(利德曼 107181G)、肌
酐(利德曼 011111I)、肝微粒体酶活化酶(S9)、Giemsa
原液、叠氮钠(NaN3)、丝裂霉素 C(MMC)、1,8-二羟基
蒽醌、环磷酰胺(CP)等。
1. 1. 4 检测仪器:日立 7060C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SHANDON EXCELSIOR全自动密封脱水机、OLYMPUS
BX-51 研究型生物显微镜、美国雅培 CELL-DUN3700
血球分析仪、泰亚赛福 BSC-1360ⅡA2 生物安全柜、SS-
325 型自动高压灭菌器、自动菌落计数仪等。
1. 2 方法
1. 2. 1 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急性经口毒性实验。选取
18 ~ 22 g健康 ICR小鼠 20 只,雌雄各半。试验前小鼠
隔夜禁食 16 h,不禁水。设剂量为 20 g /kg·bw,称取牛
樟芝醇提取物 10. 0 g 加蒸馏水至 40 ml,搅拌均匀,以
·883· 毒理学杂志 2015 年 10 月第 29 卷第 5 期 J Toxicol October 2015 Vol. 29 No. 5
DOI:10.16421/j.cnki.1002-3127.2015.05.018
经口灌胃方式给予,灌胃容量为 0. 02 ml /g·bw,24 h内
给予 3 次。灌胃后,连续观察 14 d,观察并记录动物中
毒的表现和死亡情况。
1. 2. 2 鼠伤寒沙门菌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
实验)[4]:采用经鉴定符合要求的鼠伤寒沙门氏组氨
酸缺陷型 TA97、TA98、TA100 和 TA102 四株菌株进行
试验。采用多氯联苯诱导的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
活化系统。由高到低配成 5 000、1 000、200、40 和
8 μg /皿5 个浓度(以牛樟芝醇提取物计),经 0. 22 μm
滤膜过滤除菌,同时设自发回变组、溶剂对照组(二甲
基亚砜)和阳性对照组,每个剂量设 3 个平皿。在顶
层琼脂中加入 0. 1 ml测试菌株增菌液、0. 1 ml受试物
溶液和 0. 5 ml S-9 混合液(当需要代谢活化时),混匀
后倒入底层培养基平板上,在 37 ℃培养 48 h,计数每
皿回变菌落数,试验重复 1 次。如果受试物的回变菌
落数是溶剂对照组回变菌落数 2 倍以上,并具有剂量
反应关系则定为试验结果阳性。
1. 2. 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5]:采用间隔
24 h 2次经口灌胃牛樟芝醇提取物进行试验,选取体重
25 ~30 g健康小鼠 50只,雌雄各半,各性别小鼠按体重
随机分成 5组,每组 5 只,以 40 mg /kg·bw 剂量的环磷
酰胺为阳性对照,蒸馏水为溶剂对照,试验设 3 个剂量
组为 1. 25、2. 5和 5. 0 g /kg·bw(分别称取牛樟芝醇提取
物 2. 5、5. 0、10. 0 g 各加蒸馏水至 40 ml 配制而成),相
当于 人 推 荐 量 的 137、275 和 549 倍。动 物 按
0. 02 ml /g·bw间隔24 h灌胃 2 次,末次灌胃 6 h 后脱颈
椎处死动物,取胸骨骨髓用小牛血清稀释涂片,经甲醇
固定,Giemsa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每只动物计
数1 000个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以含微核 PCE 千
分率计。同时计数 200个 PCE,求出 PCE /NCE值。
1. 2. 4 小鼠精子畸变试验:选用体重 25 ~30 g性成熟
雄性小鼠 25只,按体重随机分成 5 组,以 40 mg /kg·bw
的环磷酰胺经口灌胃为阳性对照,蒸馏水为溶剂对照。
试验设 3 个剂量组为 1. 25、2. 5 和 5. 0 g /kg·bw(分别
称取牛樟芝醇提取物 2. 5、5. 0、10. 0 g 各加蒸馏水至
40 ml 配制而成),相当于人体推荐量的 137、275 和
549 倍。小鼠按 0. 02 ml /g·bw 灌胃,连续5 d。灌胃
35 d后处死动物,取双侧附睾尾制片、染色,每只动物
观察 1 000 个完整精子,记录各类畸形精子数,计算精
子畸变发生率。
1. 2. 5 90 d喂养试验:各性别动物按体重随机分成 4
组,每组 10 只。试验按牛樟芝受试物成人每日可能摄
入量的 100、200 和 400 倍,设低、中、高 3 个剂量组:
0. 91、1. 82 和 3. 64 g /kg·BW(以牛樟芝醇提取物计),
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 11. 38、22. 75 和 45. 50 g /kg配
制(将 227. 5、455 和 910 g 牛樟芝醇提取物分别与
19 772. 5、19 545 和 19 090 g 饲料均匀混合而成) ,饲
料摄入量以动物体重 8%折算,另设基础饲料为阴性
对照。试验期间动物单笼喂养,自由进食饮水,记录饲
料洒漏量,实验期间动物自由进食饮水,每天观察动物
形态,每周称重 1 次和记录 2 次食物摄入量。第 45 和
90 天,分别采尾血和摘眼球采血测定血常规及生化指
标;采取两份血样,第一份血样 2. 0 ml 放入 3. 0 ml
EDTA2K 抗凝管中,摇匀,在 6 h 内放在 CELL-
DUN3700 雅培血球分析仪上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红细
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第二份血样 37 ℃
孵育 30 min,2 000 r /min 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于日
立 7060C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
转氨酶、三酰甘油、葡萄糖、尿素、总蛋白、白蛋白、总胆
固醇、肌酐。取出肝、肾、脾、睾丸称重,将肝、肾、脾、胃
肠、睾丸、卵巢置于 10%甲醛溶液中固定,并对其做病
理学检查。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5. 0 统计学软件采用
χ2 检验和方差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 α = 0. 05。
2 结果
2. 1 急性毒性实验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为 LD50 >
15 g /kg·bw(相当于成人日推荐量的 1648 倍) ,根据急
性毒性分级标准属于无毒级。
2. 2 Ames 实验 对 TA97、TA98、TAl00 和 TAl02 四
株试验菌株,加或者不加 S9,样品各剂量组回变菌落
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 2 倍,亦无剂量-反应关
系。
2. 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牛樟芝醇提
取物各剂量组 PCE /NCE 未少于溶剂对照组的 20%,
提示骨髓红细胞系统的增殖并无明显抑制,对嗜多染
红细胞微核的观察无明显影响。阳性对照组微核发生
率(雄性 2. 24%,雌性 2. 20%)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
(雄性 0. 08%,雌性 0.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而样品各剂量组(雄性均为 0. 1%,雌性 0. 06%
~0. 08%)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说明该样品未表现出使小鼠骨髓 PCE 微核率
上升的致突变效应。
2. 4 小鼠精子畸变试验 牛樟芝醇提取物各剂量组
畸形率(1. 52% ~ 1. 66%)与溶剂对照组(1. 58%)比
较并无明显变化,而阳性对照组畸形率(8. 72%)明显
·983·毒理学杂志 2015 年 10 月第 29 卷第 5 期 J Toxicol October 2015 Vol. 29 No. 5
高于溶剂对照组(1. 58%)畸形率。该样品对小鼠精
子不产生畸变作用。
2. 5 90 d喂养实验 试验期间,各组动物生长活动正
常。试验结束时各剂量组动物体重、体重增重、进食
量、食物利用率及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 > 0. 05)。在喂养 45 和 90 d 测定血常规和
生化指标时,45 d,雄性中剂量组红细胞计数、雌性低
剂量组谷草转氨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90 d,雄性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雄性高
剂量组谷草转氨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其他各剂量组各项
血常规值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对动物脏器作组织病理学检查,除个别个体
发生少数肝细胞轻度肿胀以及颗粒变性,肝细胞胞浆
内出现少许细小的脂肪空泡,呈轻度脂肪变,其他标本
均未见病理学变异。
3 讨论
本试验设定的牛樟芝子实体每人每日摄入量为
3 g,相当于 0. 05 g /kg·bw(成人体重以 60 kg 计),以
此作为供试剂量设计进行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亚慢
性试验。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相关实验时,将动物毒
性实验外推到人时,鉴于动物、人的种属和个体之间的
生物学差异,安全系数通常为 100;本实验按照保健食
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要求,在实验剂量允许的条件
下,90 d喂养试验高剂量组倍数设定为成人体推荐量
的 400 倍,以此更好地了解牛樟芝对机体是否产生毒
副作用。
动物体内外试验结果显示:牛樟芝的急性毒性试
验未出现动物死亡,LD50 > 15 g·bw(相当于人日推荐
量的 1 648 倍),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牛樟芝属无毒
级别。Ames试验采用标准的掺入法,2 次试验结果显
示牛樟芝受试样品各个剂量组的回变菌落数均未出现
超过溶剂对照组回变菌落数的 2 倍,且无剂量反应关
系,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
核试验以及小鼠精子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亚慢性
毒性实验中,在喂养 45 d 时雄性中剂量组红细胞计
数、雌性低剂量组谷草转氨酶及喂养 90 d 时雄性高剂
量组白细胞计数、雄性高剂量组谷草转氨酶与对照组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都在正常范围内,可认为无生
物学意义。其他各剂量组各项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值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组织病理学
检查结果可见牛樟芝对机体未见特异性病理改变。
牛樟芝作为一种具有多重珍贵药用保健价值的真
菌类,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市场应用前景。从本实验结
果认为牛樟芝对机体无毒副作用,为进一步合理开发
利用牛樟芝资源提供了食用安全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鸥,连张飞,张君逸,等.樟芝的药用保健价值及开发
应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35(4):75-78.
[2] 陈体强,方忠王.珍稀药用菌樟芝研究现状与进展[J].
食用菌学报,2003,10(4):55-60.
[3] 李春如,程文明.台湾牛樟芝研究进展[C].中国菌物学
会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33-37.
[4] 袁伯俊,王治乔.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M].北
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89-1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西药)临床前研
究指导原则汇编(药学、药理学、毒理学)[M].北京:中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93:211-216.
(收稿日期:2015 - 03 - 12)
·093· 毒理学杂志 2015 年 10 月第 29 卷第 5 期 J Toxicol October 2015 Vol. 29 No.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