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葵黑心病诊断和防治试验



全 文 :山葵黑心病诊断和防治试验
魏美玉 张时兴 周桂珍 严成灼
(霞浦县植保植检站 355100)
  收稿日期: 2002- 06- 17
  作者简介: 魏美玉 , 女 , 1949年生 , 农艺师。
摘 要 对山葵黑心病病害症状和病原进行鉴定研究 ,观察结果与有关文献核对 ,确认该病害的病原菌为
山葵茎点霉 ( Phoma wasabiae Yokog )。田间病害消长情况观察显示 , 该病田间发生普遍且严重。一般株
发病率 93% ~ 100% ,叶发病率 28% ~ 66% ,一年中的 5~ 6月和 11~ 12月为发病流行高峰期。药剂防治
试验表明 , 施宝功 50%可湿性粉剂和特克多 45%悬浮剂对该病有明显防治效果。
关键词 山葵 山葵黑心病 山葵茎点霉 防治
  山葵 [ Wasabia ja pomica ( M iquel) Matsum ] , 属
十字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芥末加工的上等原料 ,经
济价值高 ,外销供不应求 ,特别是日本市场需求量大。20
世纪 90年代后期 , 我国的四川成都、 西昌 , 湖南长沙 ,
云南威信 , 福建漳平、 霞浦等地先后陆续从台湾引进试
种。宁德市霞浦县 1999年从台湾引进山葵 ,经两年多的
隔离试种 ,发现一种与资料记载的山葵黑心病相似的病
害发生极为严重。 为此 , 笔者于 2000年~ 2001年对病
害症状和病原进行鉴定研究 ,在隔离试种地进行病害田
间消长情况观察和病害药剂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
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病害诊断 病害诊断以症状观察为主 . 在隔离试
种区进行病害田间症状观察诊断 , 观察病害在植株的
根、 茎、 叶、 花等器官和组织上的病状特点 , 记录不同
发病阶段的症状变化。
1. 2 病原菌鉴定 取有明显病征的病组织进行切片和
显微镜观察鉴定。
1. 3 病害田间消长调查 每月定期调查一次。 采用 5
点取样法 ,每点查 20株 ,共查 100株。以叶片病害为主 ,
调查株发病率、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病情分级标准: O
级 , 无病斑 ; Ⅰ 级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 5%以下 ; Ⅱ
级 , 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 6% ~ 10% ; Ⅲ级 , 病斑面
积占叶片总面积 11% ~ 30% ; Ⅳ级 ,病斑面积占叶片总
面积 31% ~ 50% ;Ⅴ级 ,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 50%以
上。病情指数= [ (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 )之和 ] /
(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 ]× 100。
1. 4 药剂防治试验 在山葵生长苗期选择发病较一致
地段进行药剂防治试验。 供试药剂分别为: ①霉能灵
5%可湿性粉剂 1000倍 ; ②可杀得 53. 8%干悬浮剂
1000倍 ; ③施宝功 50%可湿性粉剂 2000倍 ; ④多宁粉
剂 600倍 ; ⑤世高 10%水分散粒剂 2000倍 ; ⑥特克多
45%悬浮剂 2000倍。 每种药剂防治面积为 60a , 重复
2次 , 以不施药为对照 , 均采用喷雾法。药后 30天调调
查防效 , 病情调查同 1. 3。 防治效果 (% ) = [ (对照
区病情指数 -施药区病情指数 ) /对照区病情指数 ] ×
100%。
2 结果与分析
2. 1 症状表现 (图 1, A、 B)  山葵的叶、 叶柄、 根
茎、 须根均可受害。被害叶片初期呈黑色小斑点 , 尔后
病斑逐渐扩大 , 有的顺着叶脉蔓延 , 后期病斑融合 ; 病
叶叶肉黄化变簿 , 干躁时易脆 , 病斑中间有褐色小粒点
图 1 山葵黑心病症状和山葵茎点霉分生孢子器
A. 叶片上的症状 (左: 正面 , 右: 背面 ) , B.根茎部症状 (表
皮及维管束变黑 ) , C. 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
33福建农业科技  2002年第 5期
DOI : 10. 13651 /j . cnki . f j nykj . 2002. 05. 019
(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产生 ,发生较严重时 ,叶片焦枯死
亡。为害叶柄时 , 病原菌随着雨水往下部蔓延 , 因此病
症呈线状并有褐色小粒点 ,有时与根茎相连 , 后期逐渐
扩大 , 使叶柄内维管束褐化 , 呈黑腐状脱落。根茎、 须
根被害时 , 表皮呈不规则黑色病斑 , 用刀剖开检查 , 发
现内部维管束呈延伸性黑化 , 严重影响山葵品质。
2. 2 病原菌 (图 1, C)  观察结果与有关资料核
对 [1~ 3] , 确认该病害的病原菌为山葵茎点霉 ( Phoma
wasabiae Yokog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 ,黄褐色至
黑色 ,有明显孔口 ,大小为 120~ 220μm× 90~ 210μm。
分生孢子无色、 单胞、 杆状或椭圆形 , 大小为 5. 0~ 7. 5
μm× 2. 5~ 3. 0μm。 分生孢子梗短 , 1. 5~ 2. 0μm。
2. 3 发病情况 田间普遍发生且严重。 一般株发病率
为 93% ~ 100% , 叶发病率为 28% ~ 66% , 病情指数 9
~ 34。 病情严重的叶发病率高达 79. 9% , 病情指数
41. 8。一年发病流行有两个高峰 , 即 5~ 6月和 11~ 12
月。
2. 4 药剂防治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表明 , 施宝功 50%
可湿性粉剂和特克多 45%悬浮剂对山葵黑心病有明显
防治效果。发病期喷施施宝功 50%可湿性粉剂 2000倍
液 , 防效达 74. 6% ; 特克多 45%悬浮剂 2000倍液防效
达 70. 6%。 其他几种药剂对山葵黑心病没有明显防治
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 在山葵隔离试种区山葵黑心病
( Phoma wasabiae Yokog ) 严重发生 , 该病将成为引进
山葵种植的重要制约因素。鉴于山葵是一种新引种的作
物 , 为了确保该作物引种后能安全健康生产 ,对山葵黑
心病必须严加监控 , 防止其扩散。山葵引进试种或推广
种植时 , 检疫尤为重要。同时 , 建议利用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 , 在无病区进行试管种苗的繁育工作。在山葵种植
区可于发病初期用施宝功 50%可湿性粉剂和特克多
45%悬浮剂防治山葵黑心病 , 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致谢: 本文经福建农林大学张绍升教授审阅 ,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胡敏夫 . 山葵栽培与管理 . 中华农业研究 (台湾 ) , 1991, 40
( 1) 9~ 14
2 胡敏夫 , 罗朝村 . 山葵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 兴农杂志
(台湾 ) , 1991. ( 271): 45~ 48
3 王贵美 ,罗朝村 .山葵黑心病之发生与防治 . 丰年 (台湾 ) ,
1993, 43 ( 4): 36~ 39
科 技
论 坛  试论减少稻米垩白的栽培技术对策
林 光  (闽清县种子公司  350800)
  垩白是指稻米胚乳中不透明的部分 ,是稻米品质的
重要指标之一 , 除了影响外观品质外 , 对碾米品质、 蒸
煮品质和食味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 减少稻米垩
白是提高稻米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入 WTO后 , 我
国稻米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 ,其品质至关重要。如何
提高稻米品质 , 尤其外观品质 , 减少稻米垩白 , 是稻农
关心的课题。笔者根据他人科研成果 ,结合生产实践 ,就
减少稻米垩白的栽培技术对策提出自己一些看法。
1 选用垩白少、 垩白大小稳定的品种 (组合 )
垩白是三倍体胚乳性状 ,受单、双、多基因控制 ,属
数量性状遗传 ,具有较高的遗传率 [1, 2]。近年来的研究认
为 , 垩白面积与其方差 (变化幅度 )的关系呈极显著正
回归关系 ,环境对大垩白基因型的影响比对小垩白基因
型的影响要大得多 [1]。说明环境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内在
遗传特性即本身垩白的大小。实践证明 , 一些无垩白的
  收稿日期: 2002- 03- 20
  作者简介: 林光 , 男 , 1964年生 , 高级农艺师。
水稻品种 (组合 )如金优一号 (因食口性差而淘汰 ) ,不
管种植在何种条件都表现为无垩白 ;而有垩白的水稻品
种 (组合 )如威代 64, 不管种植在何种条件垩白都难以
消除。 因此 , 选用少垩白 、 垩白大小稳定的品种 (组
合 )是减少稻米垩白的前提。目前 , 在我县推广的中晚
稻品种 (组合 ) 中垩白较少的: 常规种有珍优一号 , 杂
交组合有花优 63、 D优 68、 D优 527、 D297优 63, 这
些品种 (组合 ) 垩白的大小比较稳定、 品质好 , 选种这
些品种 (组合 ) , 可以生产出少垩白的稻米。
2 区划适宜的种植生态区域
  由于垩白对气候生态条件反应较敏感 ,是品质性状
中的敏感性状 [3]。同此 , 要生产少垩白稻米 , 就要根据
稻米垩白形成的气候生态因子 ,确立适宜的种植生态区
域 , 因地种植。据研究 [3~ 6 ] , 水稻灌浆结实期稻米垩白
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主要在抽穗后 5 d到 5~ 20 d的这
一时段 , 与水稻齐穗后 30 d内是稻米品质形成的主要
时期 、 30 d以后 (品种播期间略有差异 )基本稳定的观
点是基本一致的 , 其余阶段的垩白变化幅度均较小 ; 灌
34 福建农业科技  2002年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