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数种单胞藻作为栉孔扇贝幼体饵料效果试验



全 文 :海 洋 湖 沼 通 报
1 9 9 8年 1 ’ ra a es n ti o ns o f Oe e a n o l o gya n d Lim n d l o gy 呱 l
数种单胞藻作为栉孔扇贝幼体饵料效果试验
李明仁 卞伯仲 潘展球 孙建华
(青 岛海洋大学 )
栉孔扇贝C a h lm y : fa r re r` ( Joe n“ e t Pe sr to) n是我国北方广泛养殖的珍贵贝类 之一 。 随
着生产的发展 , 对于栉孔扇贝的苗种需求量愈来愈大 。 自1 97 4年以来 , 虽然许多单位对扇贝
的人工育苗进行了试验 , 基本弄清 了育苗的规律〔 ’ 一 ” , 洲一朴 “ 3〕 , 但总的来说 , 仍然 存 在
着单产量较低 , 生产不稳定等问题 〔` 5〕 。
影一响扇 贝育苗成败的因子很多 。 本文仅探讨不同饵料的育苗效果 。 过去扇 贝育苗常用的
饵料有扁藻 ( eT r “ s e l跳 f s s p . 或 P l a妙 m o o a s s p . ) , 塔胞藻 ( yP r a 。 `m o n a s s p . ) , 湛 江叉鞭金
藻 ( D i e r a矛e r i a : h “ nj i a n夕e n s i s ) , 小 球 藻 ( C h子o r e l l a s p . ) , 三 角 褐 指 藻 ( P h a o o d a e yt l“ m
t r f c o r n时“ m ) , 新月菱形藻 (爪 t: s c h f a c l o s t e r f u m ) * , 牟氏角毛藻 ( C h a e t o c e r o s m “ e l l君r i )等 。
在日本培养虾夷扇贝 ( aP r` n op o c r o n y e s s o e n ; `s )苗以单鞭金藻 (几幼 n o e h勺 5 15 l u ther i ) 混以角
毛藻 ( C h a o t o e o r o s e a l e i tr a n s )为饵料〔 2 4〕 。 根据美 国的报导 , 定鞭藻中的球等鞭金藻 ( 3I o c h -
勺 5 1: 那 lb a n a ) 〔2 6〕 , 大溪地 球等鞭金藻 ( T a h i t i a n 1 . a f f . 夕a l ba n a ) 〔 2 7 , “ “〕 是贝类的最佳饵
料 。
不同饵料的育苗试验在虾夷扇贝已有详尽的报导 〔’ “ 〕 。对栉孔扇贝则如王如才 、 高洁〔 ” 〕做
过小型的饵料试验 。 王庆成 、 寇宝增〔 7 “报导 了用湛江叉鞭金藻及扁藻做为栉 孔扇 贝 饵料效
果很好 , 但 试验是在较 小的水体 中进行的 。 魏利平等 〔“ 3〕 也报导了各种饵料对附着率的影
响 。
李明仁等〔 , “ 〕及陈椒芬等〔` “ 〕的培养某些定鞭藻的经验是在充气及适合的光照及温度下可
达 1 X 1 0 7个细胞 /毫升的高密度 , 而且悬浮度 、 分散度比其他常用的单胞藻好 , 比其他单胞
藻更能延缓衰老期 , 保持较长时期的高密度状态 。 在工厂化育苗时若采用大型透明柱 , 或开
放式水池培养也完全能达到上述高密度要求 。 国外也 已将球等鞭金藻用于大规模生产上 〔“的 。
因此本试验选择了两种定鞭藻 , 大溪地球等鞭金藻与湛江叉鞭金藻 , 与其他较常用的单胞藻
进行栉孔扇贝育苗的饵料效果比较 。
材 料 与 方 法
(一 )藻种及其培养
使用的藻种名单见表 1 。 初级培养是在室内用 5 , 0 0毫升的细 口瓶或三角烧瓶内进行的。
扩大培养则在室 内用有机玻璃柱 (小45 x 1 0 厘米 )或室外玻璃钢水槽内进行 。 室内为充气培养
1 9 8 7年 1 0月 2 0 日收 到初稿 , 1 9 8 7年 1 1月 4 日收到修改稿 。
苦 此学名在国际 上 己不采用 t 2 3 ] ,国 内所谓新 月菱形藻可能 是三角褐指藻的梭形细胞 , 也可能 是螺旋纹藻 ( (了。 汤了d or -
t l`e e a ; P . ) 也可能是一 种菱形藻 ( N i t z s e八f a s v . )。
DOI : 10. 13984 /j . cnki . cn37 -1141. 1989. 01. 006
刀一一1期 数种单胞藻作为栉孔扇贝幼体饵料效果试验并连续光照 2 , 。0 一 5 , 0 0 1u x , 室外则利用自然光 , 没有控温 。
表 1 使 用 藻 种 名 单
~ ~ ` . . . . . . 口 . . . . . ~ 踌 .一一一一一一 -~ ~ ~ - ~ - -一 ~ ~ ~ ~藻种编号 } 简号 中 文 名 大小 (微米 )M A C C一 B 0 0 1 7M A C C一 B 0 0 1 9M A C C 一 B 0 0 27M A C C `妙Q l l 4 角毛藻
M A c今乎平2 ,
竺春c c二 c 0 0 0 了
旧 1义4
另王29
C人a e t o c 口 r o s S P .
C h
a e t o c e r o 占 ” P·
C h
。 ` t o e e r o s 印 .
尸石a e o d o e yt l“ 优 t r f e o r ” “ t刀 nt
S寿已 l e t o 刀 e m a e o 万 t a t u优
三角褐指藻
冲肋骨条藻
小球藻
湛江叉鞭金藻
大懊地球等鞭金 藻
钝 顶螺旋藻
9

6 x s

0
8

8 x s

0
8
.
0 x 8

0
2 0

0 x 5 5 0
6 一 7 (直径 )
来 源
从青岛分离的ō了。”月才,上1价乙B
.1.2.34.5
C h l
o r e l l
a 沙 。 l夕a r i s
D f
e r a t o r `a 之 h a 牡j公a “ g 召” S f` .
T
a
h i t i
a n
sI o c h协 , 5 15 a f f . g a l -
b a n a
SP f
r “ l i n “ P la t e l: : 15
8

0 x s

0
M人C-C S 0 0 1 8
M A CC
一 5 0 0 2 9
6

1 x s

O
奋`肠气一孚
6

3 X S

0
·牙。 M A C C一Y 0 4 13 8一 I O x ZOO 一 5 0 0
西德海尔哥 兰海洋
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海洋所
美 国奥利冈州立大
学海洋科学中心
华南师大
n6o甘1占
c751SZ4Y
. . . 口. . . . 曰. 目 . ` . . . 一 月一 . ` . . . . . . 州. . . . . . . .
1
1
1
.
|we曰J I
i
l…
培养螺旋藻是用 Z a r ; 。 : t氏培养液〔`力 。而其他微藻则用 E r d一 Shc r e ib er 培养液 〔“ 1〕并添加
f / 2的维生素〔2 1〕 。
当藻的密度达 1 x 1 0“个细胞/毫升以上的指数生长期时 , 每日取所需的部分 , 然后再添
加新的培养液 以维持其稳定生长。
螺旋藻为丝状 , 直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有一定的困难 , 其定量法为先用搅拌机磨碎后用
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 50 纳米下测其吸光值 , 投喂时稀释到与 2 一 5 X 1 0 4 个细胞 /毫升 密度的
小球藻 C 7 相 同的光密度时使用 。
(二 )育苗
试验所用栉孔扇贝幼虫是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海滨实验室人工催产孵化 所 得 的 D 型 幼
虫 , 一共试验 3 次 , 试验期间的情况见表 2 。
表 2 栉 孔 扇 贝 育 苗 试 验 期 间 的 情 况
试验开始时 D型
幼虫密度 (个 /毫升 、
5 1 8
, 5 2 9
, 混合 一
( 5 1 8 : 5 2。 : B l l 4 =一 , : 一 : n
1 : 1 ;久) ( 2一 5 x 1 0玉 {个 /毫升 ) }
日 期 水 体 水温 (℃ ) P H 溶氧量 盐 度 试验用藻种及密度
( P P m )
1
}
86 年 3 0升 一 8 。 4 or g 。 1 6 。 5~ 8。 3 1。 0 2 0 7~ I 。 0 2 3 9 .表 l 的 9 种
5 月 1 9日一 2 8目 1 6 。 6 or 2 1 。 1 1 。 0 20 0~ 1。 D 23 5 ( 2 x 1 0` /毫升 )
( 5 月 1 9日产卵 )
2 8 6 年 3 0升 1 8 。 8~ 2 1 。 6 5 。 9 ~ 7 。 3 B l l 4 s B I 2 9 , 5 18 , 5
5 月 2 9日~ 6 月 1 6日 29 , 友 4 种混合
( 5 x 1 0` /毫升 )
3 8 7 年 2 吨 7 。 6~ 8 。 7 6 。 o or 7 。 6 1 。 0 17 4 ~ 1 。 02 07
5 月 3 0 日 e 6 月 2 0 日
( 5 月 3 0日产卵 )
使用的海水为沉淀后用陶瓷过滤器滤过的海水。 试验期间连续充气 , 光照为 5 0 勒克司 。
第一次 , 第二次各种藻种都重复 3 组 , 第三次则重复 2 组 。 每天早晚测定水 温 、 p H 、 溶 氧
量 、 盐度 。 并且定期测量幼虫的壳长 、 壳高 , 幼虫密度及水层分布 。 壳长 、 壳高的测定是每
桶取 20 只测量 ; 水层分布是将充气装置关闭后半小时 , 用真径 1 . 5厘米的玻璃管垂直在上 、
中 、 下水层取样计数 。 第三次试验时投附着基 , 方案按文献〔9〕 、 〔1 7〕进行 。
力 海 洋 湖 沼 「 通 报 一 9 8 9 1年
结 果
(一 )第一次试验 (图 1)
E沃提招
{ ::
S29豁c 7器声一岁份2石2 2 1
1 18
; :公藻鑫
2 3 ` 5 6 d ays
图 1投喂 9 种不同的饵料 、
扇贝幼虫生长的情形
由于 D 型幼体质量欠佳 , 以致试验 开 始 后 两
天 , 各桶 的幼体密度均下降到 1 . 3一毛 2 .只 /毫升 ,
而且在第 5天时投喂 Y 4 1 3( 螺旋藻 ) 及 B 飞9 (角 毛
藻 )的桶内都完全死亡 。 如果用存活率来 比较 各 种
微藻的饵料效果它没有意义 。 但从幼虫的生长速度
仍可看出以 5 18 及 5 2 9生长得最快 。 生长速度按快
慢顺序排列为 5 1 8 > 5 2 9> , B l l 4 > B 1 29 > C 7 >
B 1 7介 B . 2 7 , 即湛江叉鞭金藻 ) 大溪地球等鞭金藻
> 三角褐指藻 > 骨条藻> 小球藻> 两种角毛藻 。
(二 )第二次试验 ( 图 2 , 3 ’ ) 、
在第二次试验结束时 , . 5 18 的幼体密度为 4 只 /毫卉,而混合投喂的为 : 只 /毫升 , 其余均少于 ; 只 /
毫升 。 从体长 (图 2 ) 、存活率 ( 图 3 )来看 , 与第一次
试验有相似的结果 : 以优劣顺序排列为 S 二8 > 混合> 5 29 汁 B 1 4 ) ; B 12 乳 一即湛 江 叉 鞭 金
藻 > 混合> 大溪地球等鞭金藻 > 三角褐指藻 > 中肋骨条藻 。 从水层分布 (图 4 ) 来看 , 投 喂
5 1 8
、 棍合及 5 29 的 , 在培养初期 , 幼体主要分布 在表层 , 而后逐渐分布于底层 , 其中 , 投
喂 5 18 的幼体在表层的持续天数最长 。
硫”的”切2010嘿烹 _` 李攀一刁 5】B一 口 M t X产消 5 2 9

3 5 7 9 11 13 v5 1, 1 , 2 1 d . y s
图 2 投喂 5 种饵料 、 扇贝幼虫
生 长 的 情 形
,
8 1 1 1石 1 7 ZO da ys
三之拜汝
8 1 1 1` 1 7 2 0 d a y s
\ ”、 _ 子扮、 .士乡祷菜二
1` 18
图 3 投喂 5 种饵料后 ,
扇贝幼虫的存活率变化情形
图 4 用 5 18 , S幼 及混合
( B l l 4
,
B 1 2 9
,
5 1 8
,
5 2 9 )投喂
幼虫在水中.分布的情形
,一J1期 数种单胞藻作为栉孔扇贝幼体饵料效果试验
呈180765Q4伽们(三 )第三次试验 (图 5 , 表 3 )
从 D型幼体到投附着基一共饲育了 20
天 , 从投附着基前的扇 贝幼体生长情形来
看 , 5 18 > 混合 > 5 2 9 , 而从 存 活 率 来
看 , 混合 > 5 1 8 > 5 2 9 。
附苗率 , 及附着后刊天的存活率及总
出苗数均以 5 1多为最好 , 棍合次之 , 5 29
更次之忘 、 . `
在同一水槽中同时投棕绳帘及聚乙烯
网片时 , 以棕绳帘的附苗量为高 , 但以网
片的存活率为高 。
,喂二黑岔忆轶裂飞、 。
图 5 用 3种饵料投喂扇贝幼虫生长的情形
(括号中的数值是第 19 天的存活率及每毫升的个体数 )
表 3 不 同 饵 料 的 附 苗 情 形刃一才一…井一抓…洲一
讨 论
前人所做的扇贝育苗试验中 , 饵料效果 比较好的有球等鞭金藻 〔 “ 〕 , 塔胞藻〔15 〕 , 湛江叉
鞭金藻 。 我们 3 次试验结果均表明湛江叉鞭金藻效果最好 , 混合次之 , 球等鞭金藻更次之 。
推测金藻优于其他藻类的原因有 : ①个体为球形而且比较小 。 ②游动 比扁藻 、 塔胞藻慢 。 ③
金藻细胞表面带电核且能形成均匀的悬浮液 , 不像扁藻容易附底 〔“的 。 ④无 细胞 壁 。 ⑤含有
较高含量的。 3 H U F A ( 。 3 系列的高级不饱和脂肪酸 ) 、 (与 A nj a R ob i sn on 私人通信 ) 。
从前人的试验 〔 7 〕及文本的结果再次肯定了湛江叉鞭金藻是扇 贝幼体适宜的 饵料 。 由 于
文献〔钓中报导了扁藻的效早 也很好 , 有必要再做关于湛江叉鞭金藻 , 其他克隆 的球 等鞭金
海 洋 湖 沼 通 报 1 98 9年
一一一一
4一 J一
藻 ( 例如中科院海洋所分离的 1 3 01 )及扁藻的饵料效果比较试验 。 我们用三角褐指藻的结果与
王庆成等〔 7 〕的结果类似 , 即在没有附着前就有大量死亡 。 、三角褐指藻的优点是 在较 低温仍
然能生长得好 2t 〕 , 而且在培养过程中不用加维生素 (未发表 ) , 因此适于与湛江叉 鞭金 藻或
球等鞭金藻混合使用 。
前人试验均报导了混合比单一投喂效果好〔 7 , “ 。〕 , 我们的试验结果是馄合的并 不 一 定
优于 5 1 8 , 可能与混合的藻种 、 混合比率 、 藻种的化学成份有关 , 对此有待更进一步探索 。
按 冈内正典 ( 1 9 8 5) 报导 〔2 5〕 , 微小藻类是否能做为饵料生物 。 有 5 个课 题要 探讨 : ①饵
料的适 口性 。 ②是否容易把握住生物特性 。 ③培养技术是否已确立 。 ④藻种的保 存 是 否 容
易 。 ⑤饵料价值的评价及利用范围是否已确立 。
此次效果最好的 5 1 8 , 5 29 是不容怀疑的 。 它们均为广温广盐的品种 , 因此 比较容易掌
握其生长的环境要求 , 是大量培养的有利点 。 在培养技术方面 , 过去人们怀疑金藻大水体培
养的可能性 , 从我们的经验及陈椒芬等 的报导〔 , “ 〕 , 只要水质处理彻底 , 操作仔 细 , 同 样能
在大型开放池中培养。 我们 的经验是容 易发生敌害生物 , 这是因为水质处理欠妥当的缘故 。
这两种金藻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添加维生素 (13 〕 , 是比较不利点。
王如才等 〔 ” 〕用壳长 1 02 一 1 20 微米的栉孔扇贝做试验 , 以菱形藻为饵 。 当菱形藻密度 为
2 义 1 0 4个细胞 /毫升时 , 有50 % 以上的幼体分布在中下层 , 因而得出投饵量过大时会造成幼
体下沉的结论 。 我们在第一次试验时的投喂量为 2 x l o 4个细胞 /毫升 , 第二次增 到 5 x l0 4
个细胞 /毫升 。 在试验前期并没有发现大量幼体下沉现象推测 , 影响幼体水层分布的因 素 是
很复杂的 。 当某些藻的密度增大到 2 X 10 4细胞 /毫升时 , 有相应的一些因子 , 如溶解氧藻类
的代激物等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扇贝幼体的生活环境 , 因此对每一种藻而言 , 其最高投喂量
是不完全一样的 。
我们在完全没有控温的情况下 , 从 D 型幼体到投附着基约需 20 天 , 与文献〔力所述 大 致
附和 , 比文献 〔2〕花费时间长 , 推测 , 水温是影响生长速度的主要因子之一 。
第三次试验中 , 我们 比较了棕绳与网衣的附苗效果。 在附着后观察虽然棕绳上附着的比
网衣要多 , 但即将出池时网衣的存活率比棕绳高 。 棕绳上的空壳不少 , 推测 , 棕绳不论从其
表面特性及颜色均为扇贝幼体喜欢的附着基 , 但由于棕绳间的水的流通性不如网衣 , 加上不
易清洗干净而渗出有害物质 , 对幼体不利 。 网衣的附苗率虽然不如棕绳 , 但其存活率高于棕
绳 , 可得到较稳定的出苗量 。
用螺旋藻做试验还是首次报导 , 其效果并不理想 。 推测 , 是因为螺旋藻是培养在 5 %。的
海水中而且生长在 p H极高的环境 (藻液 p H可达 1 1 ) , 同时由于是丝状的 , 在投喂前必需磨碎 ,
因此有大量细胞内物质渗出而败坏了水质 , 如果制备成一定细度的干粉可能会得到较好的效
果 , 这有待再试验 。
参 考 文 献
〔1〕 大连水产学院主编 ( 1 9 7 9) 贝类养殖学 , 农业出版社 。
〔 2〕 山东省水产学校 ( 1 9 8 0) 贝类养殖学 , 农业出版社 。
〔 3〕 王如才 、 高洁 ( 1 9 7 5 ) 栉孔扇贝C h l a呷 5 f a , r er 了( Jo n e s e t P r e o t o 二 ) 人工育苗试验报
1 期 数种单胞藻作为栉孔扇贝幼体饵料效果试验 ”
告 。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 97 8 ( z ) : 5 1一 62 。
〔4 〕 王如才 、 张群乐 、 曲学存 、 刘竹伞 、 赵曼华 ( 1 8 94) 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增殖 技 术 的研
究 。 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 , 共 41 页 。
〔5 〕 王庆成 ( 1 9 8 5) 我国扇贝苗种生产研究的现状及今后发展前景的初步探讨 水产科学
4 ( 4 ) : 2 9一 3 4 。 ’ -
〔 6 〕 王庆成 、 刘永峰( 1 982 ) 虾夷扇贝人工育苗的试验 。 水产科学 (辽宁省 水产 学 会 ) 19 8 2
( 2 ) : 1

~ 7
。 -
〔7 〕 玉庆成亏 寇宝增 ( 1 9 8 6) 栉孔扇贝幼虫适宜饵料的初步探讨 。 海洋与 湖 沼 通 报 19 8 6
` 一、 ` ,
( 2沙: 4通一 48 0
〔8〕 过宁省金县水产养殖育苗室 旅大水专海水养殖系 ( 1 9 7 7) 栉孔扇贝的人工育苗与试养
动物学杂志 4 : 6 一 9 。
〔驹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1 9 8 1) 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工艺规程暂行规定。 水产科 学 ( 辽 宁
省水产学会 ) 1 9 8 1 ( 1 ) : 6 一 1 2 。
〔l 。〕 孙勉英 ( 1 9 8 5) 扁藻降氨氮作用的试验 水产科学 4 ( 2) : 7 一 g
〔1 1〕 农渔部螺旋藻协作组 , 江西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 1 9 8 5) 蓝藻— 螺旋藻 ( sP l’r “ l -`n a P l a t e n s i s )开发利用与生物技术 。 共 7 2页 。 -
〔1 2〕 李明仁 、 卞伯仲 、 马琳 ( 1 9 5 5 ) 定鞭藻作东方对虾 ( eP n a e “ : o r i e n r a l i s )幼体饵料 的 效
果试验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 5 ( 2 ) : 7 0一 7 5 。
〔1 3〕 陈椒芬 、 潘永尧 ( 1 9 8 7 ) 球等鞭金藻 IS o c h划 s了s 习a lb a n a P a r k e 的生 长及其主要营养成
份的研究 。 海洋与湖沼通报 (待刊 )
〔1 4〕 张丹 ( 1 9 8 2) 华贵栉孔扇贝人工育苗试验 海洋渔业 4 ( 2) : 67 一70 。
〔15〕 张福绥 、 何义朝 ( 1 9 8 3) 关于扇贝增养殖的儿个问题 。 海洋科学 1 9 83 ( 4) : 43 一 46 。
〔1 6〕 张福绥 、 何义朝 、 马江虎 、 刘祥生 、 李淑英 、 介玲欣 、 于硕恩 、 袁遂胜 ( 1 9 8 4) 虾 夷
扇贝的引种 、 育苗及试养 海洋科学 19 84 ( 5 :) 38 一 45 。
〔1了〕 张福绥 、 何义朝 、 马江虎 、 刘祥生 、 李淑英 、 开玲欣 ( 1 9 8 6)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 ( 中 )
中国水产 z g a 6 ( i ) : 2 2一 2 5 。
〔1 8〕 张福绥 、 何义朝 、 刘祥生 、 马江虎 、 李淑英 、 元玲欣 ( 1 9 8 6) 海湾扇贝引种 、 育 苗 及
试养。 海洋与湖沼 1 7 ( 5 ) : 3 6 7一 3 7 4 。
〔19〕 徐应馥 、 崔成丰 ( 2 9 5 5 ) 海湾扇贝 ( A r 夕Oj7 o c t e n f r , a d i a n s )人工控温育苗试验简报 。 海
水养殖 1 9 5 5 ( i ) : 3 9一 4 2。
〔2 0〕 杨雪舫 、 孙长祥 ( 1 9 8 1) 栉孔扇贝人工育苗的研究 。 海洋与湖沼通报 1 9 8 1( 1 ) : 64 一
7 0

〔2 1〕 湛江水产专科学校 ( 1 9 8 0) 海洋饵料生物培养 。 农业出版社 , 共 21 9页 。
〔 22〕 集美水产学校 ( 1 9 8 5) 实用海水贝类养殖技术 。 农业出版社 。 共 2 73 页 。
〔23〕 魏利平 、 翟慎注 、 仇宝志 ( 19 8 5) 栉孔扇贝育苗技术的探讨 。 海洋 渔 业 7 ( 1 ) : 26 一
2 9

〔24 〕 伊藤进 、 西川信良、 富士昭 、 山本护太郎 、 森胜藏 l( 9 72 ) 哀夕 * 万 、 养殖 。 技 术 。
令井丈夫 (编者 ) : 浅海完全养殖 21 1一 2 76 页 。 恒星社厚生阁 。
北 海 洋 湖 一沼 通 报 . 1 8 9 9年
〔2 5 〕 冈内正典 ( 1 98 5 ) 于 卜 , 七 少夕 之 又 eT tar 二 l。 枯 份份心肠 eI 。 大量培养法 巴饵料价 值 。 栽
培研究 1 4` 2) : 85 ~ 1 10 . 之 : ` : “ `
〔 2 6〕 E p i f a n i o C . E . ( 19 7 9 ) G r o w t h i n b i v a lv e m o l l u s o u : : n d t r孟t i口五a l e f f e e t: o f t w o
o r m o r e s p e e i e s o f a lg a e i
, 1 d i e t s f e d t o t h 。 八也 。 r i必姗 , o y s 七。 r , C ” i r o i n i c a
( G m e l i n ) a l i d t h e h a r d e l a 坦 .M 切多 r e 口” a r i a ( L
.
) A q u a e u l t u r e 18 : 1一 12 .
〔 2 7〕 E 、 a r t J . a 且d E p i f a n i o C . E . 乙19 8 1 ) A t r即 i e a l f l a g o l l a t e f o o d f o r l a r v a l a n d
ju v o n i l e o 了s t e r C , a s s o s t r 。 。 。 i , g i n i c o G位 e l i n . A q u a e u l t u r e 22 : 29 7“ 300 .
〔 2 8〕 R o i m a n n B . a n 比 J. C . ,玩 w i 介 ( 1 96 4 ) 、 T h e d i a t o m g e n u : yC l`n d r o t h o c a R a b o n -
il o -l s t ( w i t h a r e e o n s i d e r a t i o o f iN 才之s e h蓄a o l o s t e r i “ 优 ) J
.
r
.
M i
e r o s e
.
S o e
.
6 3: 28 3
2 96
.
〔2 9〕 S h e l e f C . , 八 . S u h e n i k a n d M . G r 。 。 。 ( 1 9 86 ) S e p a r a 毛i o n a z i d h a r y 。 。 t i n g o f
m a r i n e m i e r o 冬l g a l b i o m a s o . I n : 八1二a l B i·〕 m a s s ` r e e h n o l o g i o s , a n i n t e r d i s e i -
p l i且 a r y p e r s p e c t i ; e
.
W
.
R
.
B a r e l a y a n d R
.
P
.
M e l n t o s l ( e d s
.
) J
.
C r a m e r B e r l i n
·
〔30〕 T il i e l k e r J . L . ( 198 1 ) D e s i g n a n d t e s t o p e r a t i o n o f a n i n t e n s i v o e o n t r o l l -
e 且 v i r o n m e n t o 了s t e .l p r o d u e t i o n 。夕s t e m . S e a G r a 妞t C o l l e g e P r o g r a m e . U n i v e r s i t了
0 f D e l a w a r e
,
D e l

S G

07

8 1
.
28 p
.
T H三 US E O F M ! C R O一A L G AE ! N R〔 A R !NG E X P E R】M E N T S
O N L A RV A L S C A L L O P
,
( JON E S &
C H L A M Y S F A R R E R I
P R EST ON )
L 1 M i
n g r e n
,
B i a n B o z h o n g 尸a n 乞h e n q i u a n d s u n J i a n h u a
( o e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Q i n g d a o )
A b s t r a e t
S e l e e t e d e l o n e s o f m i e r o
一 a l g a e w e r e t e s t e d f o r t h e i r n u t r i t i v e v a l u e s a s f o o d
f o r t h e l a r v a o f t h e s e a l l o P
,
C h l a呷 : f a r r e r i .
T h e f i r s t a n d s e e o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s w e r e e o n d u e t e d i n t a n k
s w i t飞 3 0 1 s e a w a t e r .
D i c r a t e r i s : h a nj i
a n那 n s i ; p r o v e d t o b e t h e b o s t . B a s o d o n t h e d i f f e r e n e e s i n g r o w t h
r a t e
, s盯 v i v a l r a t e a n d i n t h e i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i n t h e w a t e r e o l u m n , n i n e
s p e e i e s a n d e l o n e : o f In i e r o 一 a l g a e t e s t e d w o r e f o u n d i n t h e o r d e r o f t h e i r s u p c r i o
-
r i t丁 a s f o l l o w s , D · : h a n]’ i a n那 n s萝s , T a h i声i “ n 几 o e h划 : 15 a f f · 夕a l合a ” a ( ’ r 一 1 5 0 ) , p h a e o d a -
c yt l“ 行` t r i e o r 路u t “ 邢 , S寿召 Iet o n e m a c o s r a r : 切 , C h l o r 口 Il a 刀路 I夕a r 玄: , t h r e e e l o n e s o f C h a o t o c e r o ;
s p p
. ,
SP i
r “ l i n a 户l a t e n : i : .
T h e t h i r d e x p e r im e n t : w e r e e 6 n d u e t e d i n t a n k s w i士1 2 t o l l s o f s e a w a t e r . 0 n l了
口. : h a n j f a n g e n s f s a n d l ’ 一 15 0 扛 n d t h e m i x t u r e o f t h e a b o v o t w o e l o n e s w e ,· e t e s t e d .
1期 数种单胞藻作为栉孔窟贝幼体饵料效果试验
T h el r av a ef ed w i th D
.
: h an ]’ 玄 n a夕 en sf S gr e w
n ad s e t tin gr a te af ter m e ta
C o mp ar i s o且 of t肠 单 m o
l n e en e ts sh o w ed th a t th e
吧印吵卜. r降鲜 0 1屯一邪 e u s
比 e
C O
T五璧
f a s tan d a eh i ev ed h i gh e s tsr uv iv al r a te
m ix tr u e e o m e s th n e s e e od
.
11e e ted b y
.
th e
C O ir r oP e sf
av o争
1n
l r av a e to
C Olr
S e t
h o wv r e e
,
h i g h e r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w a s o b t a i n e d
s e t o n i t
.
t h e p o ly e t h y l e
r o P e s a n d p o l二· e t h y -
a f t e r m e t a m o r p h o s i s
,
n e t o n e e t h e s e e d s
《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专著出版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守仪著的 《 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 》 专著已 由科学
出版社出版 。
有孔虫这类海洋原生动物 , 仅仅依靠微小的一滴原生质来完成营养 、 运动、 呼吸 、 造壳 、
生殖等一系列维持生机和传宗接代的生命活动 。 由于它的个体微小 , 生命短暂 , 死亡后原生
质不能得 以保存 , 故 对其进行生物学研究存在着品定的困难 。 有孔虫经历了迄今为止至少 5
亿年的演化过程 , 其数量之多 , 形态 、 结构花样之繁 , 远远超过其它无脊椎动物类群 。 有孔
虫壳体形态的变异与所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 利用壳体所具有的各种特征 , 如壳体形状 、 大
小 、 壳壁类型 、 厚度 、 透 明度 、 孔隙度 、 装饰度 、 矿物和化学成分 , 以及它们的数量分布 、
浮游类与底栖类之比值等等 , 来与已知的环境参数进行对比 , 从而可以建立有孔虫某一种类
或某一群组的环境指示值。 这种指示值不仅可以用于生物海洋学和海洋生态学分析 , 更重要
的是可以据 此 “ 将今论古 ” , 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古生态 、 古环境 、 古地理 、 古气候等方面的解
释 。 由于有孔虫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 所以素有 “ 海中小巨人 ” 之称 。
本书是作者对东海底栖有孔虫胶结类和瓷质类研究的系统总结 , 详细描述 了胶结有孔虫
28 0种 , 其中有 60 新种和 1 新亚科 , 瓷质有孔 .曳1娜种 , 其中有 25 新种和 2 新属 。 87 幅图版和
1 38 幅插图提供了书中叙述的全部种类的外部形态和近半数种类的切面形态 。 本书在定 量 分
析的基础上 , 依据大量生态资料总结了各主要种类的生态特性和深度分布范围 , 并对东海胶
结和瓷质有孔虫区系的划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原生物分类 、 生态 、 古生态 、 微体古生物 、 第四纪地质专业研究的工
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 :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科研处 : 胡葵荣
1 9 8 9
.
1
.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