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泥蚶育苗中优质单胞藻培养技术



全 文 :第 19卷第 3期
2000年 5月
水产科学
FISHERIES SCIENCE
Vol.19 , No.3
May., 2000
泥蚶育苗中优质单胞藻培养技术

竺俊全1 , 赵青松1 , 石钢德2
(1.宁波大学 海洋与水产系 , 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市水产研究所 , 浙江 宁波 315010)
摘要:介绍了泥蚶工厂化育苗中单胞藻的培养设施 、 保种与扩种技术 、 三级生产性培养技术及防污染措施。
关键词:泥蚶;单胞藻;培养技术
中图分类号:S98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111(2000)03-0022-03
  在泥蚶工厂化育苗过程中 , 需要培养大量的优质
单胞藻作为幼体的饵料 , 单胞藻培养的好坏 , 直接影
响育苗的成败。 作者通过几年来的泥蚶育苗生产实
践 , 总结出一套单胞藻培养的实用技术 , 供参考。
1 培养设施要求
1.1 保种室
为了在泥蚶育苗生产季节保存高纯度的优质藻
种 , 育苗厂应具备专用的保种室 , 其面积大小依据育
苗厂的规模而定 , 一般 1000 m3 水体的育苗厂 , 需配
备 20 ~ 30 m2 的保种室 1 间 , 四面用玻璃窗采光 , 并
加装人工光源 , 以备阴雨天光线不足时使用。若是透
明玻璃钢瓦屋顶的保种室 , 则在夏季高温时 , 会因光
线太强和室温过高而抑制单胞藻生长 , 甚至 “烫死”
单胞藻 , 因此屋顶应设遮光设施。保种用容器 , 常用
3000 m L或 5000mL 的三角烧瓶 , 用煮沸过滤海水 ,
一般 1000 m3水体的育苗厂 , 应配备 50 只以上。
1.2 扩种室 (或扩种棚)
单胞藻生产性培养需要大量的优质纯种用于不断
接种三级大池 , 所以要对一级藻种进一步扩种培养。
扩种培养的容器有尼龙袋 (30 L 虾苗袋)、 白塑料桶
(50 L)、 细口瓶 (20 L)等 , 这些容器要排列在采光
通风良好的专用扩种室或四面无遮挡的扩种棚内。 扩
种室或扩种棚屋顶以透明玻璃钢瓦为宜 , 并设可以活
动的遮光帘来调节光照。 另外 , 为了接种操作管理方
便 , 扩种室或扩种棚内设几排高约 30 cm , 宽 50~ 100
cm 的平台 , 将培养容器排列在平台上。扩种室的面积
大小及培养容器的数量依据育苗厂规模而定 , 一般
1000 m3 水体育苗厂需 80 ~ 100 m2 扩种室或扩种棚 1
间 , 扩种单胞藻袋数维持 300 袋 (每袋 15 ~ 20 L 藻
液)或 150~ 200 桶 (每桶 40~ 50 L 藻液), 才能满足
后续三级培养的需要。
1.3 培养室
藻类生产性培养池宜单独设置在一间培养室内 ,
培养室屋顶以透明玻璃钢瓦为宜 , 透光率 70%。 四面
开窗。培养池的总水体不应少于育苗水体的 1/ 3 , 培
养池的规格以 2 ~ 3 种为宜 , 小的几 m2 , 大的 10 ~ 25
m2 , 池深不超过 1 m。
2 培养用水处理
2.1 一级保种用水
洁净砂滤海水经脱脂棉过滤 、 煮沸 、 冷却后使
用。
2.2 扩种用水
洁净砂滤海水经煮沸 、 冷却后使用。
2.3 三级生产性培养用水
洁净砂滤海水经 50×10-6 ~ 100×10-6漂白粉消
毒处理 6 h 以上 , 然后以漂白粉用量 1/ 3 的硫代硫酸
钠中和余氯 , 曝气 2 h 以上 , 水变澄清 , 确认无余氯
后使用。
3 保种与扩种
  保种与扩种的目的是为后续三级生产性培养保存
和提供充足的优质纯种。
3.1 保种
在泥蚶育苗生产季节要做好单胞藻的保种工作 ,
保种的种类常选用球等鞭金藻 (Isochrysis galbana)、
叉鞭金藻 (Dicrateria inornata)、 角毛藻 (Chaetoceros
calcitrons)、 扁 藻 (Platymonas spp.)、 小 球 藻
(Chlorella spp.)等比较耐高温 、 又适于泥蚶营养需
收稿日期:1999-10-08; 修订日期:1999-12-06作者简介:竺俊全 (1964~ ), 男 , 讲师 , 从事水产动物苗种繁育工作.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0.03.007
要的种类。在育苗开始 1 个月之前 , 从大专院校或水
产研究所的藻种中心购得所需优质纯种 , 在培养室内
用三角烧瓶进行培养。由于购得的藻种数量有限 , 往
往只有 500~ 1000 mL , 所以开始时 , 每种藻种先接种
到 1~ 2 只三角烧瓶中 , 接种的比例要高些 , 以 1∶1 ~
1∶2 为宜 , 这是由于藻种中心与育苗厂的培养用海水
盐度 、 营养盐等方面存在差异 , 高比例接种有利于藻
种很快地适应育苗厂的水质。若接种比例过低 , 藻种
可能会不适应 , 甚至生长受到抑制 , 则恢复指数生产
所需的时间相对延长。 接种后 , 密度达到一定要求
时 , 可添加培养液 , 若藻液已满瓶 , 则可用瓶接瓶方
式分瓶培养 , 直到将所有的瓶全部接种。接种过程中
容器 、 工具必须经煮沸消毒后使用 , 接种后瓶口用双
层经消毒过的滤纸 (或普通白纸)包扎 , 放在保种室
内光照合适的位置培养 , 每天摇动 2 ~ 4 次。
3.2 扩种
生产上常用尼龙袋或白塑料桶封闭式通气培养方
式进行扩种。尼龙袋的优点是采光好 , 单胞藻生长迅
速 , 不易污染 , 缺点是袋易破损 , 分袋接种 、 添加培
养液等操作比较麻烦 , 而且只能一次性使用。白塑料
桶具有消毒 、 接种 、 搬运方便 , 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
但透光率只有尼龙袋的 70%左右。细口瓶因价格贵 、
接种 、 搬运时易打碎 , 在大规模培养中使用不多。
新的干净尼龙袋 , 其袋口需绑扎经消毒过的长 10
~ 12 cm 、 直径 5 cm 的硬质塑料管头 , 接种操作时 ,
先用瓢取培养液倒入袋内 , 然后接入藻种 , 接好充气
管 , 用洁净食品保鲜袋罩住管头口 , 进行封闭式充气
培养。
白塑料桶要先洗净 , 然后倒入煮沸的洁净过滤海
水至桶的 2/ 3以上 , 加盖密闭 , 即桶与海水同时得到
消毒。待桶内海水完全冷却后 , 打开盖 , 按比例加入
营养盐 , 接入藻种 , 接好充气管 , 桶口盖上消毒过的
双层纱布 , 其上再覆盖尼龙薄膜 , 进行通气培养。
在实际生产中单胞藻的扩种分二步进行:
(1)瓶接袋 (或桶)扩种 将一级三角烧瓶培养
的优质纯种接种到尼龙袋 (或白塑料桶)中培养 , 接
种密度:金藻 、 角毛藻50×104 个 /mL 以上;扁藻 10
×104 个 /m L以上。 ①按上述接种密度要求一次性接
种 , 使藻液达到袋 (或桶)的 2/3 以上体积;②先接
种袋 (或桶)的 1/ 4~ 1/ 3 体积 , 随着单胞藻生长 , 逐
渐加满培养液。
(2)袋接袋 (或桶接桶)扩种 瓶接袋 (或桶)
后 , 单胞藻生长到一定密度 (金藻 、 角毛藻密度达到
250×104 个 /m L 以上;扁藻密度达到 50×104 个 /
m L以上)时 , 可分袋 (或分桶)进一步扩种 , 即从
袋 (或桶)中取出 2/3 藻液接其它袋 (或桶), 留下
1/3 藻液 , 加满培养液继续培养。这种袋分袋或桶分
桶扩种可连续多次 , 但一般不超过 3 ~ 4 次 , 以免分
袋 (或分桶)次数多而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样 , 也可
以袋接桶或桶接袋的方式扩种。
3.3 培养液
根据培养藻种的种类不同 , 选用不同的培养液配
方。作者在生产上常用 MAV 培养液培养金藻与扁藻
等 ,培养效果良好 , 其配方如下:KNO3100 g 、KH2PO410
g、FeSO4·7H2O 2.5 g、M nSO4·H2O 0.25 g 、EDTA-
Na220 g、消毒海水 1000 L。此配方用于三级培养时 , 一
般用尿素代替 KNO3 配制培养液。
3.4 注意事项
(1)接种操作前 , 手要洗净后用酒精棉揩擦消
毒 , 取藻液和加培养液的瓢及加营养盐的量筒或量
杯 , 盖桶口的纱布和尼龙薄膜 , 充气管等都必须经煮
沸消毒后使用。
(2)扩种的袋与桶应排列在采光通风良好的扩种
室的平台上 , 高温季节最好将袋与桶排列在四面通风
的敞开式扩种棚下 , 以免温度过高影响单胞藻生长。
(3)已接种的袋与桶 , 白天连续充气 , 夜晚停
气 , 高温季节中午不充气。
(4)袋与桶要编号标记 , 注明接种日期 , 以便于
按扩种顺序接种三级培养池。
(5)接种的藻种必须纯且处于指数生长期 , 已污
染或老化的藻种不能用于接种 , 应及时弃去。
4 三级生产性培养技术
  单胞藻的三级生产性培养一般在育苗生产开始一
周前进行 , 按生产计划每日或隔日接种若干个池 , 并
合理控制各种单胞藻的培养配比与数量 , 到泥蚶开始
催产时 , 使培养池藻类数量达到适当规模 , 以满足生
产的需要。
4.1 培养池消毒
生产上常用 50 g/ L 的高浓度漂白粉溶液泼酒池壁
和池底 , 1 ~ 2 h 后用消毒海水冲洗干净 , 然后再用
0.1 g/ L的高锰酸钾溶液淋洒池壁与池底 , 15~ 30 min
后用消毒海水冲净备用。 同时 , 搅拌器与充气管等一
并消毒。
4.2 接种
一般在早上进行 , 先向培养池中注入消毒海水 10
~ 20 cm , 按比例加入营养盐 , 接入藻种 , 接种密度:
金藻 40×104 ~ 50×104 个 / mL , 扁藻 8×104 ~ 10×
104个 / mL , 接好充气管 (每 2 ~ 3m2 接 1 个气头)通
气培养。
4.3 加水与施肥
接种后的第二三天起开始加水 , 其加水量据藻类
的生产情况及天气变化而定 , 一般晴天藻类生长快 ,
可多加水 , 阴雨天藻类生长慢 , 要少加水 , 使单胞藻
生长保持一定的密度。在加水的同时要施肥 , 接种当
23第 2期               竺俊全等:泥蚶育苗中优质单胞藻培养技术
天第一次施肥时 , 按培养液配方施全量 , 以后施半量
或 1/ 4量。投喂前 1~ 2 d停止施肥。
4.4 分池培养
接种后经数天培养 , 池中藻类达到一定密度与数
量时 , 在镜检无污染的情况下可以分池培养 , 即抽取
1/2 ~ 2/ 3 池藻液接其它池 , 留下的藻液加消毒海水 ,
施肥继续培养。
4.5 移池培养
在藻种有限的情况下 , 先在小池进行培养 , 达到
一定密度与数量时 , 抽到大池进行扩大培养。此种方
法在扁藻与角毛藻的培养中经常使用。另外 , 扁藻在
原池培养时间较长时 , 部分细胞会出现沉淀老化现
象 , 此时应早上停气 , 待好的藻细胞呈云雾状上浮
时 , 用瓢取表层藻液或用水泵抽取上层藻液移池培
养 , 弃去底部老化的藻液 , 这样可以保持扁藻旺盛的
长势。
4.6 日常管理
(1)搅拌 通气培养条件下 , 还需要适当进行搅
拌 , 尤其是扁藻细胞容易下沉 , 更需要经常搅拌。
(2)光照调节 单胞藻的生产需要合适的光照 ,
因此要根据天气情况及单胞藻生长的不同时期来调节
光照。在接种的第一天 , 水位浅 、 密度低 , 若光照过
强会抑制单胞藻生长 , 尤其是扁藻会因光照过强而下
沉 , 所以要适当遮光或提高接种密度 。随着水位变
高 , 密度增大 , 光照强度要相应提高。若遇阴雨天光
照不足时 , 可在室内接碘钨灯等人工光源来增加光照
强度。另外 , 培养池一般控制在 80 cm 之内为宜 , 若
水位过高则不利于采光。
(3)观察与镜检 每日通过观察藻液的颜色 、 藻
细胞的运动和悬浮情况 、 有无沉淀和附壁现象 、 有无
菌膜及敌害生物污染迹象等来了解单胞藻的生长情
况 , 并定期进行镜检 , 若发现已经污染 , 则及时投
喂;若污染严重则不能投喂 , 用漂白粉杀灭后弃去。
5 预防污染措施
  泥蚶育苗正值夏季 , 水温高 , 敌害生物多而且繁
殖快 , 若在单胞藻接种和培养过程中操作不慎 、 管理
不善 , 就会引起污染。鉴于目前还没有能有效杀灭敌
害生物而不影响单胞藻生长的药物与措施 , 因此只能
以防为主 , 尽可能减少其危害程度。
5.1 培养用水 、 培养容器 、 培养池 、 工具等必须严
格消毒 , 防止污染。
5.2 必须通过封闭式保种与扩种 , 为后续三级生产
性培养提供足够的优质纯种。只要藻种充足 , 不被污
染 , 即使三级生产性培养中有污染发生 , 也可以通过
及时投喂 , 重新接种的办法得到恢复。
5.3 保持培养池单胞藻良好的生长优势和数量优势
来抑制敌害生物的繁殖生长 , 生产上通过高比例接
种 、 调节光照与 pH 值 、 加水施肥等措施来保持培养
池单胞藻良好的生长及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 从而对
敌害生物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总之 , 单胞藻的培养有很强的连续性 , 从保种到
扩种 , 到三级生产性培养 , 每个环节都必须谨慎操
作 , 严格管理 , 特别是要抓好保种与扩种工作 , 为后
续三级培养储备充足的优质纯种 , 才能使单胞藻的整
个培养过程持续稳定地进行 , 为泥蚶育苗生产提供优
质充足的饵料。
参考文献:
[ 1]  缪国荣 , 宫庆礼 , 王进和 , 等.单胞藻薄膜袋封闭式
培养技术的研究 [ 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 1989 , 19
(3):119-124.
[ 2]  孙卫明.扇贝育苗中的单胞藻稳产技术 [ J] .齐鲁渔
业 , 1993 , 10 (4):10-12.
[ 3]  曹丽.持续稳定培养单胞藻技术 [ J] .水产科学 ,
1995 , 14 (4):35-37.
[ 4]  于瑞海 , 房德芝 , 孙志刚 , 等.贝类育苗中单胞藻培
养技术探讨 [ J] .海洋科学 , 1996 , (6):14-15.
The Culture Technology of Pure Unicelluar Algae
in Mud Clam Seed Production
ZHU Jun-quan1 , ZHAO Qing-song1 , SHI Gang-de2
(1.The Department of Ocean &Acquaculture , Ningbo University , Ningbo Zhejinag , 315211 China;2.Ningbo Fisheries In-
stitute, Ningbo Zhejiang , 315010 China)
Abstract:The alg ae culture establishments 、 seed holding and enlarging technology 、 mass culture
technology 、 pollution and Preventing methods in indust rial mud clam seed production were intro-
duced.
Key words:mud clam ;unicelluar algae;culture technology
24 水产科学               第 1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