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顶菊的传播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 文 :黄顶菊的传播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郑云翔1 , 郑博颖1, 2
(1.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河北衡水 053000;2.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6)
  摘要:黄顶菊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 产果量极大 , 繁殖能力很强 , 通过多种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 蔓延迅速 , 对农
田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黄顶菊;形态;传播;生态环境;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35X(2007)02-0030-02
(上接第 29页)
[ 4]吴宪伟.大豆田除草剂混用的除草效果 [ J] .杂草科学 , 1995
(1):30-31.
[ 5]许亚宁 ,崔安叉 ,黄清臻 ,等.关于农药复配的效果评价 [ J] .河
北化工 , 1990(3):53-54.
[ 6]陈 立 ,徐汉虹 ,李云宇 ,等.农药复配最佳增效配方筛选方法的
探讨 [ J] .植物保护学报 , 2000, 27(4):349-354.
[ 7]王小艺 ,王跃龙 ,欧晓明.农药混剂配比研究的一种实用寻优方
法初探 [ J] .农药学学报 , 2005, 7(1):40-44.
[ 8]姜德锋 ,赵永厚 ,李建彬 , 等.我国除草剂混用的发展现状 [ J].
莱阳农学院学报 , 2001, 18(1):19-21.
[ 9]魏 岑 ,刘乃炽.农药混剂研制及混剂品种 [ M] .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 , 1999:1-3.
  2002年 10月在河北省衡水湖发现一种外来植
物黄顶菊 [ Flanueriabidentis(L.)Kuntze] [ 1] ,发现
时的发生面积仅湖东小村路旁两侧 200 m2 ,到 2005
年扩大到西至湖东岸 ,东至 206国道东侧东西长达
2 km;北至侯店北 ,南达冀州市区 ,南北长达 20 km
的范围内 ,有大面积分布 。 2006年河北省通过普
查 ,黄顶菊分布面积达 2多万 hm2。
1 黄顶菊的形态特征
黄顶菊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株高可达 250cm以
上 ,茎直径可达 3 cm,幼时常肉质 ,茎具数条纵沟
槽 ,下部木质 ,常带紫红色 ,无毛或密被微绒毛 。单
叶交互对生 ,叶具三出脉 ,上面凹 ,背凸 ,下部叶有
柄 ,似叶片的延长 ,上部叶无柄或近无柄 ,叶片披针
形 ,长圆状椭圆形 ,叶缘下部全缘 ,上部具刺状疏齿 。
花期 7 ~ 11月 ,花黄色 ,无冠毛 ,边花舌状 ,长可达 1
~ 3mm, 中央花管状 ,长可达 4 ~ 6 mm, 花药先端
尖 ,基着药。常由 2 ~ 10朵花组成小型头状花序 ,无
收稿日期:2007-03-28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校级重点课题(编号:2005004)。
作者简介:郑云翔(1948—),男 ,河北深州市人 ,副教授 ,从事植物学
教学和研究工作。 Tel:(0318)6681931;E-mail:hszhengyx@ 163.
com。
托片 ,总苞两层 ,常 3或 4枚 ,外苞片小 ,卵形 ,长可
达 2mm,宽 1.5mm,具 1脉 。内苞片大 ,长可达 4 ~
6mm,宽 1.5 ~ 2mm,先端具齿 ,具 5纵脉 。头状花
序小 ,直径仅 2 ~ 4mm,由多个小头状花序密集成不
明显的卷伞花序 ,组成密集的明显的复合卷伞花序。
瘦果黑色 ,具 10纵棱 ,长可达 2.5 ~ 3 mm,直径可达
0.7 ~ 0.8 mm。
2 黄顶菊的传播
根据 2006年衡水市植保站调查 ,最大植株多达
30万朵小花 ,如果全部结实 ,可形成 30万枚瘦果。
由于瘦果没有冠毛和刺 ,加之基础头状花序很小 ,果
实的传播受到了限制 ,如果没有外界因素 ,只能散布
在附近。据调查 ,在上年黄顶菊植株的下方 ,春季萌
发的幼苗达 40株 /cm2 ,说明了果实的传播特点 。
2.1 黄顶菊的远距离传播
目前黄顶菊传入中国的途径还不十分清楚 ,大
致有 2种传入方式:(1)鸟类传播 。特别是侯鸟在
寒冷季节向南迁徙时 ,在黄顶菊上活动使瘦果落入
羽毛内 ,或被候鸟食后通过长途飞行落地觅食或活
动时 ,将瘦果传入或粪便传播。 (2)人为传播。在
黄顶菊原产地的人们无意携带瘦果 ,然后长途旅行 ,
或货物的转运将瘦果传播。根据衡水湖黄顶菊初期
分布和后期传播情况看 ,以人为传播的可能性最大。
—30— 杂草科学 2007年第 2期
因为最早出现黄顶菊的地方是游客经过的地方 ,而
且是衡水湖被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有大
量旅客来衡水湖旅游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鸟类传
播的可能 ,但是在鸟类落脚的地方没有发现黄顶菊
或出现得较晚。另外也有人认为是水媒传播 ,但是
早期发现黄顶菊的地方不是水边。
2.2 黄顶菊近距离传播
由于黄顶菊的瘦果无冠毛和刺 ,近距离传播有
两种途径:(1)人为传播。由于黄顶菊花果期花序
密集 ,花冠鲜黄色 ,常令游人喜爱采其花枝 ,无意将
其传播;(2)风力或机械传播 。秋后黄顶菊干枯 ,被
机械力碰断 ,在风力的作用下或在机械的带动下传
播 。从衡水湖黄顶菊的分布情况看 ,沿 106国道两
侧分布量大 ,传播快 ,然后向湖边荒地 、路旁传播 ,这
一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
2.3 黄顶菊的蔓延
黄顶菊的蔓延十分迅速 ,从 2002年发现少量分
布 , 2005年衡水湖周边分布面积已达 60 hm2以上 。
同时 ,在天津南开大学附近路边空地及一些建筑工
地上也大量出现 。另外 ,在廊坊等地及晋县沿石德
线两侧也有分布 。据河北省植保站报道 , 2006年黄
顶菊在河北已蔓延至 47个县 ,分布面积达 2万 hm2
以上。因此 ,黄顶菊分布及危害形势严峻 ,各地应高
度重视 ,调查黄顶菊的分布 ,制定防控措施 。相邻省
份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防止黄顶菊的侵入。
3 黄顶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 对农田的影响
由于黄顶菊是一年生植物 ,落入农田的瘦果出
苗后 ,虽然很容易在农作物田间管理时被锄掉 ,而不
易造成危害 。但田边 、垄沟 、地头的黄顶菊易被忽
视 ,成为传播的种源。一旦侵入农田 ,则会迅速泛滥
并产生抑制作物生长的物质 ,造成农作物减产 。
3.2 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通过对衡水湖附近黄顶菊生长状况的观察和分
布的调查 ,表明黄顶菊容易侵入弃荒地和植被较少
的区域 ,一旦侵入 ,就能迅速生长。由于黄顶菊对其
他植物有抑制作用 ,很快形成以黄顶菊为优势种的
群落。能与黄顶菊伴生的物种很少。据我们调查 ,
仅有地肤 、小藜 、稗草 、齿果酸模 、 草 、碱蓬 、朝天委
陵菜等零星伴生其中。对一些多年生植物群落 ,如
芦苇 -香蒲群落 ,由于早春发芽较早 ,黄顶菊较难入
侵 ,开始只是在其边缘生长 ,或零星夹杂在群落内 ,
随后分泌抑制物质 ,逐渐扩大其范围 。从衡水湖黄
顶菊传播趋势看 ,如果不加以防除 ,将对植物多样性
造成破坏 。
4 黄顶菊的防控
黄顶菊的防除首先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
视 ,广泛宣传黄顶菊形态特征和危害 ,采取多种措
施 ,防止黄顶菊泛滥成灾 。相邻省份应该进行普查 ,
把黄顶菊的危害消灭在初始阶段 。
4.1 苗期防除
黄顶菊苗期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 ,黄顶菊种子
一般于 4月底 5月初发芽 ,最先萌发的往往是湿润
田边或沟坡下部的黄顶菊种子。如果在干旱路边或
弃荒地 ,往往于雨后萌发 ,如遇干旱幼苗大量死亡。
因此苗期防除是最佳时期。此时进行人工浅锄效果
很好 。若用防除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喷雾 ,效果亦
很明显。
4.2 中期防除
7月份黄顶菊开花前易于识别 ,但人工拔除较
费时费力 。如果采用除草剂防除 ,必须加大除草剂
的使用量 ,增加了防除成本。
4.3 秋冬防除
秋季是黄顶菊植株枯萎的季节 ,也是黄顶菊瘦
果成熟的季节 ,可以在较干旱的天气集中其植物体
进行焚烧 。
4.4 早春防除
因黄顶菊瘦果极小 ,萌发时子叶出土 ,如果将其
深埋 ,则可以防止大量出苗。所以早春土壤解冻后
进行土壤深翻 ,将黄顶菊种子深埋入土 ,可以有效地
防除 。
参考文献:
[ 1]高贤明.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警报及防控对策 [ J] .生物多样
性 , 2004, 12(2):274-279.
—31—郑云翔等:黄顶菊的传播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