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荚果蕨和桂皮紫萁的考察、辨异、正名与释疑



全 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第一期 2 7一 3 3, 1 9只2
尸气 荚 果蔽 和桂 皮 紫 箕 的 考 察 、
辨 霎 、 正 名 与 释 疑
王 敬 立
东北地区的山野菜 自从对 日出口 以来 , 出日额逐年上升 ,黑龙江省 19 7 9年出口 6 5 8 4吨 , 为
社员增加收入 12 0 万元 , 19 80 年 又翻一番〔 1 〕, 其中旅类植物所占比币为最大 。 燕类植物在
我国古籍中 , 如尔雅便已有记载 。 诗经有 “ 涉彼南山 , 言采其蔗 ” 的诗句 。 1 4 0 。年前 , 对食
用蔽类植物的形态描述和贮藏户工更有较详细的文献记述「2 ) , 至明清时代 , 我国南方利用
某 些放类植物的根茎捣取淀粉供食用是相当盛行的 ` 找〕。 明罗永恭诗 : · 南村北村 日卓午 ,
万户喧器不停柞 , 初疑五丁驱金牛 , 又似催花挝揭鼓 ” ,写的是南村 北村清流两岸用木桶柞旅
根茎洗取蔗粉的盛况 。 又云 : “ `堆盘炊熟紫玛瑙 ,入 口嚼碎明琉璃 ” ,描绘了威粉制成的食品
的色泽和风味 , 令读者流涎欲滴 。 建国后五十年代末期仍有蔗粉的生产〔 4 〕〔引 。 但是以戴
类植物的幼叶或其初加工品作为商品供应城市则属罕见 。 东北山区和丘陵地区的人民群众除
尸、 采食族 ( tP e r id 宜u m “ q ” 月 i ” ” m ) 的幼叶外 , 采食其他藏类植物者为数不多 。
日本人民喜食的蔗类植物有 l 。种之多〔18 〕 ,其中 6 种亦产我国东北地区 ,并要求我向 日出
口 。 近年来除蔗一种外 , 其他各种出现了一些混淆不清 , 似是而非的问题 , 在外贸上增添 了
一些不利的因素 。 为此 , 对两种出口的荻类植物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 补充了前人没有记载的
内容 , 澄清了混淆不清的问题 , 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
英 果 蔽
名 称
中名 : 荚果澎 7 谕称 : 黄瓜褂 6 〕, 野鸡膀子御〕, 小叶贯众 lt3 〕, 广东菜 l( 〕。
M a t t e u o e j a S t r u t l
, £o P t e r i 、 ( 1
.
) T
。, `l : . 之, 。
形态特征 的观察
多年生草本植物 。 佃甸茎横生 , 长可达 70 余原米 , 具鳞叶 , 一般无不定根 , 生长点分化
出营养叶后 , 便转向直立而成根苇 , 佣阔华则不再伸长 , 根茎上初仅具营养叶 1 一 3 枚 , 矮
小 。 成长的根茎肥大粗壮 , 形似风梨 , 高 7一 15 厘米 , 直径 5 一 8 厘米 , 叶基可达 30 0余枚 ,
声、 并形成不定根 。 不定根黑褐色 , 从叶基间隙伸出 , 密集卷曲 。 叶基黑褐色 , 外被黑 褐 色 鳞
片 , 断面灰绿色或褐黑色 , 成为贮藏营养的贮藏器官 , 顶端即叶柄的基部于秋季枯朽凋落 ,
无露裸残 留的维管束 。 根茎基部的叶基逐渐枯死 , 失去贮藏功能 , 但不脱落 〔l的 。 根据叶基
不脱落的特点 , 可推算根茎近似的年令 。 营养叶 6 一 15 ( 2 2 ) 枚 , 呈环状丛生 , 叶 柄 浅 绿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学 报
-一 ~与一一吮甲甲 - ~ ~ ~ ~一色 , 基部褐色 , 被鳞片 , 叶开展后脱落 , 叶片长椭园形 、 披针形或倒 披 针 形 , 长 50 一 90 厘
米 , 宽 15 一 25 厘米 , 2 回羽状深裂 , 第一次羽片可达 60 对 , 基部有茸毛一丛 , 无柄 , 第二次
羽片全缘 ,深裂或全裂 ,薄草质 ; 叶脉羽状不分歧 。 抱子叶在营养叶全部开展后稍久才萌发 ,
东北地区约在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 , 较营养叶短 , 具长柄 , 羽状排列 , 两缘反折呈荚果状 ,
如照片 , 抱子囊群包藏其中。 秋末营养叶枯萎凋落后 , 抱子叶挺立不倒伏 , 至次年新抱子叶
展开后才开始枯朽 。
生境与分布区
英果蔗生长在林区溪流两岸 、 林 中隙地 、 林缘湿润地 、 沼泽地带高地的林缘 , 不生长在
沼泽中。 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的小兴安岭 、 东部完达山 、 张广才岭 , 长 白山 、 千山等东部山
区 , 华北 、 西北 ; 世界分布区为欧洲 、 高加索 、 西伯利亚 、 朝鲜 、 日本 、 鄂霍次克 、 千 岛群
岛 、 堪察加 、 北美等北半球 。
辩异与释疑
东北山区人民群众称英果截为黄瓜香 , 称荚果截者甚少 。 俗称地榆属 , 尤其是小白花地
榆 ( sa n q u 江。 r L a 拌 a v i f l o r 。 ) 亦为黄瓜香 , 两者同名异物 , 因将嫩叶搓择后都具 有 黄瓜
气味 。 指地榆属为黄瓜香 , 由来已久 , 因而将地榆属幼叶误作英果破者不乏其人 。 英果孩幼
叶供食用的文献资料七十年代 以前很少 , 采食者不多 。 七十年代以来 , 因商业上大量收购和
文献资料较多〔19 抑喇 15 抑以 18j , 引起人们 的重视 , 所 以能识别和采集 , 称黄瓜香者逐
渐普遍 , 但称荚果截者仍然不多 。 而误将地榆属充作英果蔗者亦并非罕见 , 甚至基层外贸人
员也不能识别 。 其实两者的差异极大 , 不难识别 。 荚果截具凤梨状黑褐色根茎 , 地 榆 属 则
不具 。 荚果旅为二回羽状复叶 , 羽片无柄 , 地榆属为一回羽状复叶 , 小叶多少具柄 。 英果蔗
未展开的幼叶呈蜗牛状 、 密实 、 层次多 , 地榆则松散 , 层次少 。 近几年来经过 生产实践 , 所
指黄瓜香即为英果旅 , 而不是指地榆属 。 但荚果破与粗茎 鳞毛蔽 ( D r y o P t e r i s e r a s , i r h i z o m a
N o k a i ) 又发生了混淆 。 英果族别称野鸡膀子 , 与粗茎鳞毛旅别称同名 。 黑龙江东部地区 将
两种野鸡膀子都误作贯众供药用 。 又误将粗茎鳞毛威的幼叶作荚果威幼叶 供 食 用 , 引起晕
,
。 。 rtL . 二〔 1 1〕 、 。 二 二 : 1 : 。 : _ 、 , 片。 胃 . , 〔 1 6 ) 二 、 ` 、 。 。 .: 。 、 田 , * 节 吐、 。 -r眩 、 呕吐 、 腹泻 ` 工 ` 夕 , 可能由 F 月 i o in 中毒所 引 起 、 二 “ 声 。 两者的区别是 : 荚果藏营养 叶初展开
时可找到上年残 留挺立的抱子 叶 , 上年凋落的营养叶背面无抱子囊群 , 幼叶轴上的鳞片易于
抹 去 ; 粗茎鳞毛破无上年残 留的抱子叶 , 上年凋落的营养叶背面有抱子囊群 , 鳞片多且难抹
去 。
荚果截是否施用化肥 是有所议论 的 , 根据野外考察 , 不可能施用化肥 , 原因有 6 :
1
. 凡荚果蔗生长的环境土壤肥沃 , 没有必要施用化肥 ,
2
. 凡荚果蔗生长的环境均处于农田排水的上缘 , 离农田较远 , 农 田排水极少可能倒灌
到荚果戴生长的环境 ;
3
. 我国土地非私人所有 , 荚果威系野生 , 谁都可以自由采集 ;
4
. 荚果蔗尚无人工栽培 , 更无必要施用化肥 ;
5
. 化肥价与荚果藤 收购价比值小 , 施用化肥不合算 。
此外 , 荚果旅是否施用农药而污染 , 根据野外考察荚果玻未发现有病虫害的侵袭 , 更无
必 要施用农药 。

荚果燕和桂皮紫其的考察、 辨异与释疑
桂 皮 紫 其
尸气
产气
尸气
名 称
二 。 。 , 此 , 〔 4 〕 仕 * 路甘〔 6兀 7 〕〔 8 〕 。 .: 、 、 不 。 、 〔 6 〕 , 二 , 、 , * 、中名 : 分株紫其 ` 性 夕 , 桂皮紫其 ` U ’ 、 ` 八 。 J , 别称 : 牛毛广东 、 U 夕 , 黄毛蔗菜 (完达
山 ) , 薇菜 ( 目前通称 ) 。
o s m u m d a e i n n a m o m e a L
.
v a r a s i a t i e a F e r n a l d
形态特征的观察
多年生草本植物 , 根茎横生 , 有时呈叉状分歧 。 在完达山观察三个群 丛 , 挖掘 3 0 余株
观察 , 末发现有明显的葡旬茎 。 不定根常穿出叶基 , 与荚果旅 的不定根从叶基间隙中穿出不
同 , 长可达 15 厘米 , 卷曲 , 初呈褐绿色 , 后呈锈褐色 。 叶基 紧抱根茎 。 由于根茎横生 , 叶出
上时 , 叶柄成 90 “ 角垂直向上 , 根茎上方的叶基较疏松宽厚 , 下方的叶基紧贴根茎 , 因此 ,被
有叶基 的根茎在横断面上不在中央 , 而呈偏心状态 。 被叶基 的根茎粗大 , 直径达 7 厘米 , 长
达 30 厘米 。 叶基顶部残留 5 一 15 厘米黑褐色的维管束 , 状如猪鬃 。 离根茎顶端近的叶基灰白
色 , 转化为贮藏器官 , 远离根茎生长点的叶基枯死 , 呈棕黑色 , 但仍存留〔1的 。 能形成抱子
叶或较粗大的根茎萌发营养叶 7一 13 ( 1 7 ) 枚 , 丛生 , 高 1 米余 , 具长柄 , 长园状披针形或
长距园形 , 长 30 一60 ( 75 ) 厘米 , 宽 10 一 17 ( 2 1) 厘米 , 羽状分裂 , 厚纸质 , 表面具光泽 ,
主轴具锈褐色长茸毛 ; 第一次羽片无柄 , 线状长园形 , 基部具灰白色短绒毛一丛 ; 第二次羽
片略呈镰刀状 , 全缘 , 钝头 , 边缘具灰白色茸毛 , 叶脉奇数羽状 , 第 1 至第 6 对叶脉与顶端
叶脉均为叉状分歧 , 第 6 或第 7对常不分叉 。 抱子叶大形 , 春季与营养叶同时萌发 , 1一 5
( 7 ) 枚 , 高 ( 2 0) 60 一70 ( 8 5 ) 厘米 , 初出时与营养叶相似 , 亦螺卷如蜗牛状 , 外被灰白
色长绒毛 , 绒毛后变锈褐色 , 以食指和拇指捏之有坚实感 , 如除去绒毛观之 , 呈褐绿色 , 似
给鱼子状 ; 幼营养叶捏之则较松软 , 捏开后便出现小羽片 。 抱子含叶绿体 , 绿色〔 l的 。 抱子
成熟后抱子囊随即开裂 , 散出抱子 , 抱子叶渐渐枯萎倒伏 。
生境与分布区
生境与荚果截相近 , 但不耐水淹 , 要求土壤疏松 、 湿润 、 排水 良好的环境 。 因此 , 分布
面积小 , 分布点少 。 在完达山区调查观察群丛的数 目只有荚果截的 1 肠弱 , 而荚果威的分布
面积尚不及威 的0 . 01 肠 , 所以桂皮紫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是不强的 。
我国桂皮紫其分布于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贵州 、 四川 、 湖南 、 广西 、 福建 、 江西等省
区 。 世界分布区为西伯利亚 、 阿穆尔 、 乌苏里 、 朝鲜 、 日本 、 印度 、 萨哈林 、 堪察加 、 鄂霍
次克 、 千岛群岛 、 越南等北半球 。
中名 的商讨与释疑
东北产桂皮紫其虽有牛毛广东 、 黄毛藏菜的别称 , 但用者不多 , 而用 “ 薇菜 ” 一名最为
普遍 。 据调查 , 往昔人们对这种植物很陌生 , 近年来因商业部门收购而出名 。 而 “ 薇 ” 系紫
其 ( o o m u n d 。 J a P o n i 。 。 T h u n 、 . ) 的误称〔 7 〕。 《 诗经 》 · 险彼南山 、 言采 其 薇 , , ,
此 “ 薇” 系指豆科植物的大巢菜 , 并非指蔗类植物 , 已为前人所考证确认〔 3 〕〔 9 〕。 如桂皮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学 报
紫其别称 “薇菜 ” , 紫其亦称 “ 薇 ” , 约定俗成 , 亦何尝不可 。 但 “ 薇菜 ” 与 “薇 ” 不得棍
为一谈 , 不应将 “ 薇菜 ” 略称为 “ 薇 ” , “ 菜 ” 字不应视作一可有可无的虚字 。 如荞菜 、 算
菜去 “ 菜 ” 字还能令人明了系指何物 。 而白菜 、 榨菜去 “ 菜 ” 字便不知 何 所 指了 。 薇菜去
“ 菜 ” 字便成 “ 薇 ” , “ 薇 ” 是 紫 其 的误称呢 , 还是 “ 大巢菜 ” 呢 , 还是桂皮紫其呢 , 便 ~
混乱不清 , 令人莫解了 。 其实 o s m u n d “ 。扭 m a m o m e a L .译作桂皮紫其 , 其 下 的 变 种
v 。 r
.
a s
iat
i c o F e r an ld 就应另给一中名 。 由于我国除产上一变种外 , 还产 有 另 一变 种
v a r 、 f o k i e n , e二 e o P e l , 且又不产 正:种 〔4 〕。 因此 , v a r 。 。 、 i 。 t a c a F e r , , a 一d的中名 应
译作 “ 桂皮紫其亚洲变种 ” 才合理 , 但 目前 “薇菜 ” 一名甚属普遍 。 如作 “ 桂皮紫其亚洲变
种 ” 这末长的名称既不经济 , 又不顺 口 , 倒不如作 “ 亚薇菜 ” , 另一变种 作 “ 福 薇 菜 ” 为
妥 。
由于名称的混乱 , 将 “ 亚薇菜 ” 、 “ 福薇菜 ” 和误称为 “ 薇 ” 的紫其 (〔)s m u n da j o p ”
in “ a T h u n b
.
) 亨昆为一谈 , 本来就有高大粗壮与矮小纤细之不同 , 中外植物学文献 均有记
。 〔 4 〕〔 7 〕〔2 0〕〔2 1〕〔2 2兀 2 3〕〔2 4〕 ,。 。 , 、呛 一 、 ;曰 。。 : * 、 , 拓 一 z, “ 、 , 。 , 。 m , 、 、 二载 、 飞 八 ’ · 、 “ ’ 八一 、 “ “ ’ 、 “ “ ’ ` ~ ’ , 但既将三者棍为一谈 , 自然便有 “施化肥 ” 之嫌 了 。 根据野外考察 , “ 亚薇菜 ” 的生境与荚果蔗相似 , 均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 荚果蔗尚能耐短
期水淹 , “ 亚薇菜 ” 则不耐水淹 。 仅发现于沼泽地带永不淤水 的呈岛屿状分布的高地林缘或
林中隙地 , 不分布在沼泽中 , 农 田排水不可能倒灌到 “ 亚薇菜 ” 生长的高地 。 凡 “ 亚薇菜 ”
生长的邻近地域无开垦的农田 , 较远处的少量农 田因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 ,根本不施用化肥 。
日本把紫其与 “ 亚薇菜 , 幼叶均视作山珍供食用 l8t 川颐 20) , 其高矮粗细了如指掌 , ,
如因名称混乱而造成的扑朔迷离 , 莫如正名以澄清其本来面 目 。 按紫其仅分布于我国山东唠山
向西至秦岭以南 , 即北纬 3 8 。 以南地区 ,北纬 3 8 。 以北地区根本不产紫其 ,东北地区只产 “ 亚薇
菜 ” , 至于桂皮紫其的正种只分布于东北美洲 、 纽芬兰 、墨西哥 、 西印度群岛 , 不产于亚洲。
亚洲只产两个变种 , 已于前述 。 但 “ 亚薇菜 ” 植株高大 , 达 1 米有 余 , “ 福薇菜 ” 植 株 矮
小 , 高仅 40 一 60 厘米 , 仅及 “ 亚薇菜 ” 的一半或稍多一点 , 而把两个变种组合为一是不恰当
的 。
辨 异
英果孩与 “ 业薇菜 ” 形态相似 , 生境相近 , 但初加工方法各异 , 价格悬殊 , 为 免 于 混
淆 , 将两者的区别比较如下 :
蔗英 果
1
. 根茎直立 , 叶基上方无残存的猪鬃
状 的维管束 ;
2
. 幼叶搓揉后具有黄瓜味 , 叶脉不分
叉 , 幼叶具鳞片 ;
3
. 抱子囊 1十荚果状 , 后 一 J ;营养叶 2 一
3 布月才抽出 , 直立不倒伏 。
“ 亚薇菜”
{ 1
. 根茎横生 , 叶基上方具残存猪鬃状
…维管束 ;
{ 2
. 幼叶搓探后无黄瓜味 , 叶脉分又 ,
{ 幼叶具 一长绒毛 ;
一 3 · 抱 于崔叶稣鱼子状 , 与营养叶同时
} 抽出 , 1 个月后抱 一 J七成熟便枯萎倒伏 。
荚果威和桂皮紫其的考察 、 辨异与释疑
有、 建 议
沪叭
荚果戴和亚薇菜达到能采收幼叶的植株大都在20 一0 3年生 , 小的也在 10 年以上 , 再小的
幼叶太小 , 不够商品要求 。 根据观察 , 20 一 3 0年生植株如连续三年全部摘去 10 一 15 厘米长的
幼叶 , 第四年生长势极度衰弱 , 仅能抽出几片瘦小的叶片 , 甚至枯死 , 对资源保护 甚 为 不
利 , 应 引起重视 。
参 考 文 献
〔 1 〕黑龙江 日报 ; 1 0 8 0 。, 5 。 1 0
( 2 〕贾思赫 : 齐民要术 , 卷九 。
〔 3 〕吴其浚 : 植物名实图考 。
〔 4 〕秦仁昌 : 1 9 5 9 , 中国植物志 , 卷 2 , 8 0一 5 1 , 科学出版社 。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土产废品局 : 1 9 61 , 中国经济植物志 , 上册 , 4 41 一 4 4 8 , 科
学出版社 。
( 6 )王薇 : 1 9 5 8 , 东北草本植物志 , 卷一 , 25 , 4 9 , 科学出版社 。
声、 〔 7 〕付书遐 : 1 9 5 7 ,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 15 7 , 科学出版社 。
〔 8 〕吉林省野生经济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1 9 6 1 , 吉林省野生经济植物志 , 14 一 15 , 吉林
人民出版社 。
( 9 〕李时珍 : 本草钢 目 , 卷二十七 。
( 1的陈帮杰 、 李正理译 : 1 95 7 , 隐花植物学 , 下册 , 2 29 一 2 31 , 科学出版社 。
〔11 )李万波 、 孙季兰 : 1 9 63 , 黑龙江省中药一贯众原植物的研究 , 哈尔滨市植物学会一
九六三年年会论文摘要 , 4 一 4 5。
( 12〕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 1 9 62 , 北京植物志 , 上册 , 91 , 北京出版社 。
〔1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 19 74 , 秦岭植 物 志 , 14 0,
科学出版社 。
( 14 〕王敬立 : 198 1, 三江平原地区的资源植物及其及开发利用的评价 , 三江平原地区合
理开发和生态平衡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
〔15〕王敬立 : 1 97 8 , 完达山区野生蔬菜植物资源及其利用间题的商讨 , 农业科技通讯 ,
总第 2 1期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 16 )刘慎愕 : 1 95 9 , 东北药用植物志 , 5 , 科学出版社 。
尸气 〔17〕佐竹秀雄 : 1 9 7 3 , 山菜 , 3 9一 4 1。
〔18〕清水大典 : 1 9 7 2 , 山菜全科 。
〔1 9〕A s a h i E n e y e l o P e d i a : 1 0 7 8 , p l a ,、 t s o f t l, e W o r l d , 1 0 , 2 5 6 0 。
〔2 0〕M o t o z i T a g a 、 、 a : 1 5 7 5 , C o l `八 ` r e d 1 1 ] u s t r a t i 。 , n o f T h e J a l, a n s e
P t e r i d o P h了 t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