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文章编号:1003-4692(2008)04-0298-03 【论著】
灭蜚蠊毒饵控制德国小蠊密度的应用研究
王学军 ,谭海连 ,宋书琴
【摘要】 目的 进一步掌握灭蜚蠊毒饵对德国小蠊的防制方法和效果 ,合理选择和使用毒饵控制蜚蠊密度。方法
按照GB 13917.7-92、GB 13917.8-92和GB T 17322.8-1998进行实验室药效试验;选择有德国小蠊侵害的小型宾馆
进行现场药效试验。结果 5%残杀威饵剂 、20%硼酸饵剂和2.5%吡虫啉胶饵实验室内对德国小蠊的 LT 50分别是
1.46、2.04和1.28 d , 72 h死亡率分别为98.00%、96.00%和 100%;现场试验 , 在投饵后第 20 天的杀灭率分别为
83.52%、81.50%和89.24%。结论 3 种毒饵对德国小蠊具有较好的实验室和现场防制效果 , 能够有效地降低德国小
蠊的密度 ,药效持久 , 使用方便安全。
【关键词】 毒饵;防治;德国小蠊
中图分类号:R979.8;R384.9 文献标识码:A
An application study on the controlling the density of Blattella germanica by several cockroach poisonous baits WANG Xue-
jun , TAN Hai-lian , S ONG Shu-qin.Shand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Jinan 250014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ntrol effect of cockroach poisonous baits to Blattella germanica and provide
science basis for their rational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Methods The control efficacies o f these poisonous baits to
B .germanica were bioassayed in a labo rato ry simulation field and a small hotel acco rding to GB 13917.7-92 ,
GB 13917.8-92 and GB T 17322.8-1998.Results The LT 50 o f 5% propoxur , 20%boric acid and 2.5% imidacloprid to
B .germanica were 1.46 , 2.04 and 1.28 days , respectively.The mortality were 98.00%, 96.00% and 100% after
treatment fo r 72 h , and the killing rates were 83.52%, 81.50% and 89.24% at 20th day 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field ,
respectiv ely.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3 poisonous baits had good control efficacy to B.germanica in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Key words】 Poisonous bait;Control;Blattella germanica
目前蜚蠊是城市重要的卫生害虫 ,对各行业的侵
害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 。在综合防制的基本原则
下 ,化学防治仍是蜚蠊防治中最主要的手段 ,毒饵灭蜚
蠊具有使用方便 、防治效果好 、对环境污染小 、不易产
生抗性等优点 ,已被广泛使用[ 2] 。目前生产和使用的
灭蜚蠊毒饵种类繁多 ,为了进一步掌握毒饵对蜚蠊的
防制效果 ,合理选择和使用毒饵 ,笔者选择 3种不同原
药的灭蜚蠊毒饵进行了实验室和现场防制效果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及药剂 德国小蠊(B lat tella germanica)
为本室饲养的敏感种群 ,取羽化后2 ~ 3周成虫 ,雌雄各
半。5%残杀威饵剂 、20%硼酸饵剂 、2.5%吡虫啉胶
饵 ,均为市售。
1.2 方法
1.2.1 室内药效 按照GB 13917.7-92蜚蠊毒饵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制所(济南 250014)
作者简介:王学军(1968-),女 ,山东济宁人 ,副主任技师 ,主要从事病媒
生物防制工作。
室内药效测定方法 、GB 13917.8-92蜚蠊毒饵的模拟
现场药效测定方法和GB T 17322.8-1998室内药效
评价(毒饵),进行实验室药效测试及药效评价 。
1.2.2 蜚蠊密度测定 施药前后蜚蠊密度测定采用
粘捕法[ 3] 。测定时将蟑螂盒靠墙脚或在蜚蠊经常活动
的场所投放 ,每7.5 m2布放 1盒 ,盒内放2 g新鲜面包
作诱饵 ,晚放晨收 ,记录 1夜捕获的蜚蠊种类及成 、若
虫总数 ,计算蜚蠊密度〔只 (盒·夜)〕。
1.2.3 现场试验 在市区选择有德国小蠊侵害的小
型宾馆 3个作为试验点 ,分别是试验点 A 、B和 C。试
验点均具有餐饮部和客房部。将 3种毒饵分别投放于
3个试验点 ,施药部位为厨房 、餐厅和客房 ,施药量为
5%残杀威饵剂3 g m 2 ,20%硼酸饵剂5 g m2 , 2.5%吡
虫啉胶饵1 g m2 ,于投饵后 1 、5 、10 、15 、20 d分别测定
德国小蠊密度 ,计算杀灭率。
杀灭率(%)=灭前密度-灭后密度灭前密度 ×100
2 结果
2.1 实验室药效试验 5%残杀威饵剂 、20%硼酸饵
·298·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年 8月第 19卷第 4期 Chin J Vector Bio &Control ,August 2008 , Vol.19 , No.4
剂和2.5%吡虫啉胶饵对德国小蠊的 LT 50分别为
1.46 、2.04和1.28 d , 有效时间的死亡率均为 100%
(表 1)。
2.2 模拟现场药效试验 3种毒饵对德国小蠊72 h
的死亡率分别为98.00%、96.00%和 100%(表 2)。实
验结果显示 ,3 种毒饵对德国小蠊均有较好的实验室
杀灭效果 ,达到国标规定的 A 级标准 。从理论上讲它
们均可用于现场防治德国小蠊 。
2.3 现场药效试验 5%残杀威饵剂 、20%硼酸饵剂
和2.5%吡虫啉胶饵第 20天的杀灭率分别是83.52%、
81.50%和89.24%(表 3)。投饵后第1 ~ 10天试验点
A的杀灭率大于试验点 C和 B ,第11 ~ 20天 ,试验点 C
杀灭率大于试验点 A和 B(图 1)。
图1 投饵后不同时间的杀灭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 3种毒饵对德国小蠊具有较好的
实验室和现场防制效果 , 但实验室与现场试验杀灭效
果存在一定差异 ,前者药效明显好于后者 。其主要原
因是实验室测试在方箱和模拟现场内进行 ,环境条件
单一 ,活动范围局限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试虫与毒饵接
触的频率 ,所以致死快 、死亡率高;现场试验环境相对
复杂 ,栖息场所隐蔽 ,水及食物来源广 ,因此致死时间
较长 。
从现场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3 种毒饵对德国小蠊
的作用方式有明显不同。5%残杀威饵剂速杀效果好
于 20%硼酸饵剂和2.5%吡虫啉胶饵 ,2.5%吡虫啉胶
饵的持效性好于另外 2种饵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
种类杀虫剂对蜚蠊的作用机制不同所致 。吡虫啉是以
新作用机制为靶标的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性杀虫剂 ,高
效广谱性 ,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持效期长;加之胶饵
是由各类有机或无机胶为基质 ,加入杀灭蜚蠊的有效
成分和各种引诱成分制成的一种剂型 ,由于胶体的固
有特性 ,在表面层失去水分后 ,便形成一种特殊的保护
膜 ,能防止内部水份散失 ,从而保证了良好的适口性和
持效性。
现场试验结果还表明 ,毒饵防制蜚蠊虽然有很好
的诱杀效果 ,但作用时间稍长些 ,不能迅速降低种群密
度 ,这符合该药的特点[ 4] 。由于蜚蠊具有穴居群聚的
生活习性 ,要使蜚蠊都能摄食到毒饵需要数天时间 ,这
样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造成药物的流失
和药效的降低 ,因此使用毒饵灭蜚蠊 ,应根据不同药物
作用机制和杀灭速度 ,及时采用连续补投毒饵的方式 ,
确保药物的充足和有效。
毒饵可投放在很多不能用于滞留喷洒的场所和部
位 ,因此它的适用性很广 ,特别是一些条件特殊 、安全
性要求较高的场所使用毒饵可弥补滞留喷洒的不足。
由于毒饵灭蜚蠊效果的肯定促进了它的研制和开发。
表1 3 种毒饵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杀灭效果
毒 饵 不同时间(d)德国小蠊的死亡率(%)
1 2 3 4 5 6
LT50及 95%CI(d) 回归方程(y=a+bx)
5%残杀威饵剂 26.67 63.33 93.33 100.00 - - 1.46(1.21~ 1.78) 4.2960+4.2520 x
20%硼酸饵剂 23.33 53.33 80.00 90.00 96.67 100.00 2.04(1.66~ 2.52) 3.7840+3.9189 x
2.5%吡虫啉胶饵 33.33 73.33 96.67 100.00 - - 1.28(1.05~ 1.57) 4.5565+4.0819 x
表2 3 种毒饵对德国小蠊模拟现场杀灭效果
毒 饵 试虫数(只)
不同时间(h)德国小蠊的死亡率(%)
24 48 72
5%残杀威饵剂 100 75.00 91.00 98.00
20%硼酸饵剂 100 72.00 92.00 96.00
2.5%吡虫啉胶饵 100 86.00 96.00 100.00
表3 3 种毒饵对德国小蠊的现场杀灭效果
毒 饵 试验点 灭前蜚蠊密度〔只 (盒·夜)〕
灭后不同时间(d)蜚蠊密度〔只 (盒·夜)〕
1 5 10 15 20
20 d杀灭率(%)
5%残杀威饵剂 A 8.92 4.96 2.66 1.98 1.53 1.47 83.52
20%硼酸饵剂 B 9.46 5.63 4.27 2.77 2.16 1.75 81.50
2.5%吡虫啉胶饵 C 10.13 5.83 3.67 2.13 1.45 1.09 89.24
·299·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年 8月第 19卷第 4期 Chin J Vector Bio &Cont rol , August 2008 , Vol.19 , No.4
目前蜚蠊毒饵种类繁多 ,在原药方面 ,研究和应用也取
得了很大进展。本试验选用的 3种毒饵所用原药和作
用机制均不相同 。残杀威属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
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作用机制是抑制害虫乙酰胆碱
酯酶的活性 ,对害虫击倒快 ,残效较长。吡虫啉属于硝
基亚甲基类内吸性杀虫剂 ,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硼酸
属于无机物类杀虫剂 ,低毒 ,对环境较安全。二者对害
虫的作用机制与有机磷 、拟除虫菊酯类等传统杀虫剂
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这些特点为防治不同环境条件
和抗药性的害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在目前
蜚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较高的状况下 ,多选
择使用与这类杀虫剂作用机制不同的原药所加工生产
的毒饵 ,同时结合防制场所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选择
和使用毒饵 ,才能有效控制德国小蠊的密度 ,达到不足
为害的水平。
参考文献:
[ 1] 沈培谊.德国小蠊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对策[ J] .中华卫生杀虫药
械 , 2003 , 9(4):1-3.
[ 2] 黄清臻.蜚蠊抗药性与毒饵[ 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 2002 , 8(2):4-
5.
[ 3] 姜志宽 ,赵云孝.蜚蠊防制实用手册[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3:64.
[ 4] 汪诚信.有害生物防治(PCO)手册[ M ] .武汉:武汉出版社 , 2002:
201.
[ 收稿日期:2008-04-25]
文章编号:1003-4692(2008)04-0300-01 【调查研究】
驻伊尔克什坦口岸某部队地区鼠类种群分析
赵凯强1 ,李华2 ,石华3 ,史慧勤3 ,韩华3 ,马德新4 ,杨振洲3
中图分类号:S443 文献标识码:B
新疆伊尔克什坦口岸是中吉边境的唯一口岸 , 随着近几年
进出口吞吐量的增加 , 鼠种及其密度也发生了变化。 2005-
2007 年我们对该口岸不同生境的鼠类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
告如下。
1 基本概况 调查区域位于新疆边境 ,与吉尔吉斯坦交界处 ,
东经73°57′~ 74°37′, 北纬39°43′~ 40°10′, 是祖国最西部区域 ,
海拔2762 ~ 3073 m , 山上植被稀少 , 有低矮灌木丛 , 土质粘性 ,
土壤含盐量大 , 偏碱性。降雨稀少 , 空气干燥 , 常年风沙不断 ,
全年平均气温-3.7 ℃, 无霜期不足100 d , 年降雨量22.9 mm。
当地人口稀少 ,仅有部队和口岸人员驻守 , 环境单一。
2 调查方法 由于该口岸处于山川之中 ,整个口岸只有一条公
路与吉尔吉斯坦相通。我们选择口岸驻地以及口岸沿边境两侧
20 km内的山脚和河床进行调查;2007 年调查区域扩大到离口岸
80 km处的两侧河床和山川(即口岸上 、口岸下)。每年 7 月使用
中型鼠夹 ,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调查 ,于20:00-21:00布夹 ,次
日上午7:00-8:00收夹 ,每点布夹不少于 200 夹。采用室外5 m
夹线法 ,室内15 m2 (笼)夹法 ,晚放晨收 , 连放2 d , 诱饵为火腿。
捕鼠数按地点统计 , 鉴定 ,最后统计鼠类种群构成及分布。
3 结果与结论
3.1 鼠密度 2005-2007 年在口岸共捕鼠 122 只 , 经鉴定隶
作者单位:1 武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害生物防制科(北京 102613);
2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 解放军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4 新疆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讯作者:杨振洲 , E-mail:pcochina@hotmail.com
属 1 目 4 属 4 种;收回有效鼠夹 2497 夹 , 鼠密度为4.88%, 3 年
的鼠密度依次为 6.12%(40 654)、7.09%(63 889)和 1.99%
(19 954)。 2007 年在口岸上 、口岸下分别收回有效夹 193 和
196夹 , 捕获小家鼠 3 和 2 只 , 鼠密度分别为1.55%(3 193)和
1.02%(2 196)。
3.2 鼠种构成 由表 1可见 , 该口岸 2005 、2006年的优势种为
小家鼠 ,分别占当年捕鼠总数的62.50%和73.02%;2007 年优
势鼠种为褐家鼠 , 占捕鼠总数的89.47%, 而在其周围80 km的
口岸上和口岸下 , 只发现小家鼠 ,占当年捕鼠总数的10.53%。
表1 2005-2007 年伊尔克什坦口岸鼠种构成(%)
鼠种 2005年只 构成
2006年
只 构成
2007年
只 构成
合计
只 构成
褐家鼠 0 0.00 1 1.59 17 89.47 18 14.75
小家鼠 25 62.50 46 73.02 2 10.53 73 59.84
灰仓鼠 15 37.50 12 19.05 0 0.00 27 22.13
小林姬鼠 0 0.00 4 6.35 0 0.00 4 3.28
合计 40 100.00 63 100.00 19 100.00 122 100.00
通过 3 年来对该口岸鼠种及其密度监测 , 2005 年与 2006
年鼠密度没有明显差异 , 而 2007 年鼠密度明显降低。 其原因:
一是口岸在 2007 年加强了对“四害”的防控 , 采用了毒饵盒灭
鼠;二是口岸加强了对环境卫生的治理 , 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
但我们也发现 , 2007 年小家鼠减少 , 而褐家鼠成为优势种。 由
此提示要及时控制新入侵鼠种 , 消除新入侵物种的潜在危险。
[ 收稿日期:2008-02-09]
·300·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年 8月第 19卷第 4期 Chin J Vector Bio &Control ,August 2008 , Vol.19 ,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