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应用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研究



全 文 :应用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
思茅松毛虫的研究*
童 清1 , 彭辉银2
(1.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云南 普洱 665000; 2.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要: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室内饲养观察实验及 2004 ~ 2005年在思茅松林间释放携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卵卡
防治思茅松毛虫的林间试验 , 结果表明 , 松毛虫赤眼蜂室内平均羽化率为 84.3 %, 对思茅松毛虫卵的平均寄生
率为 87.6 %;思茅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效果分别为 81.7 %和 84.8 %。利用卵寄生蜂—松毛虫赤眼蜂作为媒介昆
虫传递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NPV)防治思茅松毛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病毒;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思茅松毛虫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46 (2009) 03-0102-04
StudyonControlDendrolimuskikuchiwithTrichogrammadendrolimi
EggCardCarryingVirus
TONGQing1 , PENGHui-yin2
(1.Pu erForestResearchInstitute, Pu erYunnan665000, P.R.China;
2.WuhanInstituteofVirology, CAS, WuhanHubei430071, P.R.China)
Abstract:IndoorrearingobservationofTrichogrammadendrolimiandcontrolefectexperimentofT.dendrolimi
eggcardonDendrolimuskikuchiinforest, wereconducted.Itisfoundthattheindoorcumulativeemergencerateof
T.dendrolimiis84.3%, averageparasitizationis87.6%, thecontrolefectsinforestare81.7 %and84.8 %.
UsingeggparasiticbeeandT.dendrolimiasvectorinsectdisseminatingNPVtocontrolD.kikuchi, goodefectisa-
chieved.
Keywords:virus;Trichogrammadendrolimi;control;Dendrolimuskikuchi
思茅松毛虫 (Dendrolimuskikuchi)又名赭色
松毛虫 , 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松毛
虫属 (Dendrolimus)是我国南方松树的重要害虫之
一 [ 1] 。主要分布于云南 、 四川 、湖南 、湖北 、江西 、
江苏 、 安 徽 、 广 西 、 广 东 、 福 建 、 台 湾 、 贵
州。危害云南松 (Pinusyunnanensis)、思茅松 (P.
kesiyavar.langbianensis)、华山松 (P.armandi)、 马
尾松 (P.masoniana)、 海南松 (P.lateri)、 圆柏
(Sabinachinesis)、 侧柏 (Biotaorientalis)、 柳杉
(Cryptomeriafortunei)、柏木 (Cupresusfunebris)和
油杉 (Keteleriafortunei)等针叶树种 [ 2 ~ 3] 。思茅松
毛虫是我国 30种 (含 4亚种)松毛虫中 , 危害最严
重的 6种之一[ 4] 。普洱市是思茅松毛虫的主要分布
区和重灾区 , 年均发生面积 4万 hm2以上 , 造成经
济损失上千万元 。为此 , 全市各县 (区)每年投入
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进行防治 , 虽在一定程度
上控制了思茅松毛虫的危害 , 但因普洱市森林面积
广 , 地形复杂 , 加之思茅松毛虫繁殖快 , 种群数量
增加迅速 , 因此 , 对思茅松毛虫的防治始终得不到
较为满意的效果。
 第 38卷 第 3期
 2009年 9月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JournalofWestChinaForestryScience          
Vol.38 No.3 
Sept.2009 
* 收稿日期:2009-04-21
   第一作者简介:童 清 (1964-), 男 , 云南景谷人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森林病虫防治研究工作。
DOI :10.16473/j.cnki.xblykx1972.2009.03.018
“生物导弹” 是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
制成功的一种利用卵寄生蜂传递病毒的专利产品 ,
其防治原理是:通过卵寄生蜂直接寄生而导致其目
标害虫种群数量的下降 , 同时使遗留下的卵受到病
毒的感染而形成该种害虫的病毒流行病[ 5 ~ 6] 。此种
生物防治方法操作简单 , 不污染环境 , 对人畜安全 ,
成本低 , 且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林区山高坡陡 、 树
大枝茂 、道路不通畅带来的施药困难等问题。
2004年 6月至 2005年 11月在普洱市部分思茅
松林区应用携带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NPV)
的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dendtrolimi)进行了
防治思茅松毛虫试验示范研究 , 试验面积 4 120
hm2 , 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供试蜂和病毒
松毛虫赤眼蜂的卵卡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
究所提供 , 卵卡上所用病毒为云南松毛虫核型多角
体病毒 (NPV), 为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生产。
1.2 赤眼蜂的观察
(1)羽化率观察 把宽口养虫瓶分成 5组 , 分
别放入 1枚 (60粒卵) “生物导弹 ” 卵卡 , 用沙布
封口 , 每天观察 1次 , 连续观察 10 ~ 15天。
(2)寄生率观察 把 500mL广口养虫瓶分成 5
组 , 每组分别放入 500粒松毛虫卵 , 之后每个瓶中
放入携带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NPV)的松
毛虫赤眼蜂卵卡 1枚 (60粒卵), 放入少许思茅松
松针后用沙布封口。施放携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
3 ~ 15天后 , 观察松毛虫赤眼蜂活动情况并记录其
羽化率 、寄生率 、死亡率及其活动情况 。
1.3 林间试验及其防治效果调查
选择交通沿线 , 集中连片的思茅松林 , 在思茅
松毛虫下代将发生危害的林分进行林间防治试验 ,
防治试验面积 4 120 hm2 , 每公顷施放 60 ~ 75枚
“生物导弹”。思茅松毛虫卵孵化后 , 在防治区和不
防治的对照区内各选择 66hm2的试验观察地 , 设固
定标准样地 10个 (其中 5个标准样地为对照), 每
个样地选择 10棵样株进行思茅松毛虫的虫口密度定
期调查 , 观察其寄生率 、 孵化率 、死亡率及虫口减
退率 。收集每次观察发现的思茅松毛虫死虫并观察
是否感染病毒。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 虫口减
退率 P=X1 -X2 /X1 ×100%。其中:X1为防治前虫
口密度 , X2为防治后虫口密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和寄生率
2004年 6月 22日随机抽取松毛虫赤眼蜂卵卡—
“生物导弹” 5枚 300粒及 2 500粒施放过 “生物导
弹” 的思茅松毛虫卵进行室内观察。观察结果:6
月 24日松毛虫赤眼蜂开始出蜂 , 6月 26日 ~ 27日
为其羽化高峰期 , 29日羽化结束 , 其羽化期短 , 仅
为 5天 。平均出蜂量为 40个 /枚 , 平均羽化率为
91.3 %。 7月 3日 ~ 8日 , 被寄生的思茅松毛虫卵羽
化出了子代松毛虫赤眼蜂 , 思茅松毛虫的平均寄生率
为 86.7%。 2005年 6月 24日 ~ 7月 10日观察结果 ,
平均出蜂量为 46.4个 /枚 , 平均羽化率为 77.3%, 室
内平均寄生率为 88.5 % (见图 1、图 2)。
图 1 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
Fig.1 EmergencerateofT.dendrolimi
图 2 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
Fig.2 ParasitizationpercentageofT.dendrolimi
经两年 (2004 ~ 2005年)观察 , 结果表明 ,
松毛虫赤眼蜂在普洱市平均出蜂量为 43.2个 /枚 ,
103 第 3期      童 清等:应用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研究
平均羽化率为 84.3%, 室内寄生率为 87.6%, 室
外寄生率为 31.9%。
2.2 林间防治试验结果
在普洱市思茅松林区连续两年 (2004 ~ 2005
年)进行了应用携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 “生
物导弹 ” 防治思茅松毛虫的效果调查 , 于每年 8
月初和 9月初进行防治前后思茅松毛虫的虫口密度
调查 , 详见表 1。
表 1 2004 ~ 2005年林间思茅松毛虫防治效果
Tab.1 Efectcomparisonof4 kindsofbio-control
时间
防治区
防治前虫口
密度 /头·株 -1
防治后虫口
密度 /头·株 -1
虫口减
退率 /%
对照区
防治前虫口
密度 /头·株 -1
防治后虫口
密度 /头·株 -1
虫口减
退率 /%
2004年 平均 37.3 6.1 83.3 33.5 30.5 8.7
2005年 平均 22.2 2.9 85.8 15.2 14.2 6.4
注:防治前调查时间为 2004年 、 2005年均为 8月 5日;防治后调查时间为 2004年 、 2005年均为 9月 5日。
其结果 2004年思茅松毛虫的虫口减退率为
83.3%, 而对照区虫口减退率为 8.7 %, 校正后
的思茅松毛虫的虫口减退率为 81.7 %;2005年思
茅松毛虫的虫口减退率为 85.8 %, 而对照区虫口
减退率为 6.4%, 校正后的思茅松毛虫的虫口减退
率达 84.8 %, 防治效果较明显。
3 结语
(1)2004 ~ 2005年室内观察结果表明 , “生物
导弹” 携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卵卡 , 其松毛虫
赤眼蜂的平均羽化率高 , 产蜂量大 , 说明 “生物
导弹” 产品的存活率高 。室内对思茅松毛虫卵的
平均寄生率较高 , 为 87.6 %, 说明松毛虫赤眼蜂
对思茅松毛虫卵的易寄生性。而室外寄生率低 , 仅
为 31.9%, 表明 “生物导弹 ” 的防治效果是以松
毛虫赤眼蜂携带病毒进行传播后 , 造成思茅松毛虫
的病毒病流行为主。
(2)室内观察发现 , 施放过 “生物导弹 ” 的
思茅松毛虫卵所孵化出的幼虫 , 很少取食 , 且在
72 h内全部死亡;而放松针饲养的对照组 , 可见
思茅松毛虫的幼虫少量取食 , 72 h后其死亡率仅
为 21%。说明其初孵幼虫受病毒感染后的死亡率
高 。
(3)应用携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卵卡 (生
物导弹)两年林间防治思茅松毛虫效果为 , 幼虫
期思茅松毛虫的平均虫口减退率在 2004年和 2005
年分别为 83.3 %和 85.8 %, 而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分别为 8.7 %和 6.4 %, 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
81.7%和 84.8%。思茅松毛虫发生情况的调查结
果表明 , 在防治区除小面积思茅松林受害外 , 绝大
部分防治区的思茅松林都没有受到思茅松毛虫的危
害 , 基本达到了预期防治目的。小面积防治区内受
害的原因可能是:①思茅松毛虫的产卵高峰期受地
形 、 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参差不齐 , 从而使少数地
区错过了防治最佳时机;②在松毛虫赤眼蜂大量羽
化过程中 , 部分林区下大雨 , 影响了松毛虫赤眼蜂
的迁飞和寻找寄主;③在幼林地试验区内发现
“生物导弹 ” (松毛虫赤眼蜂)卵卡受黄猄蚁 (黄
蚂蚁 )Oecophylasmaragdina(Fabricius)取食 ,
同时 , 也不排除受鸟类取食的可能性。
(4)在防治区内发现 4 ~ 5龄的思茅松毛虫幼
虫大量死亡 , 收集其虫尸检查发现 , 虫尸体液呈黑
褐色 , 有腥臭味 , 为受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的病
征。 2004年从防治区内回收的思茅松毛虫幼虫 (4
~ 6龄)经镜检鉴定该病毒属思茅松毛虫 NPV, 与
施放的 “生物导弹 ”所带的病毒一致 。从初孵幼虫
到 4 ~ 5龄幼虫平均历期为 46 ~ 57天 。因此 , 大龄
思茅松毛虫幼虫的大量感病死亡并不是初次感染病
毒的结果 , 而是受二次或多次感染病毒的效果。
表 2 4种生物农药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Tab.2 Controlefectcomparisonof4kindsof
bioticpesticidesinfields %
防治方法 防治效果
2004年 2005年 防治地点
“生物导弹” 81.7 84.8 景东 、镇沅 、景谷等
喷洒病毒液 83.0 88.0 墨江 、思茅
喷 BT粉剂 85.0 71.0 镇沅 、思茅
喷白僵菌粉 65.0 51.2 普洱 、思茅
(5)思茅松毛虫应用 “生物导弹 ”、 喷洒病毒
液 、 施用 BT粉剂及喷施白僵菌粉剂的几种生物防
104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2009年 
治效果比较 (表 2)表明:4种生物防治效果 , 前
3种防治方法效果较好。但 BT制剂的有效成分由
其伴胞晶体和芽胞组成 , 不能在林间长期保存 , 也
达不到持续控制思茅松毛虫的目的。单纯使用病毒
喷雾 , 其受地形 、水源和树高等因素影响 , 不仅施
工难度大 , 而且很难将药液喷洒到树冠上 。 “生物
导弹” 防治是利用松毛虫卵寄生蜂—松毛虫赤眼
蜂在寻找其寄主的过程中 , 将其携带的病毒传播到
思茅松毛虫的卵上 , 达到控制思茅松毛虫危害的目
的 , 其操作简单 , 省工 、 省力 。
(6)应用 “生物导弹 ” 对思茅松毛虫进行生
物防治 , 不污染环境 , 对人畜无害 , 操作简单 , 成
本低 , 防治效果好 , 维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 , 且不
影响到林区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经济 、 社会和生
态效益十分显著 , 是一项科学适用的森林害虫防治
方法。 2004 ~ 2005年两次林间应用携带病毒的松
毛虫赤眼蜂防治思茅松毛虫共投入防治经费 39.94
万元 , 两年共挽回经济损失 181.4万元 。其投资收
益比为 1︰ 4.54。
如果能够大规模使用 “生物导弹 ” 防治思茅
松毛虫 , 且 “生物导弹 ” 实现工厂化生产 , 其费
用可降低到 0.5元 /枚 , 而且在防治中如能灵活得
当地使用 , 每公顷只需投放 “生物导弹 ” 45 ~ 60
枚 。这样 , 药费成本可降到 22.5 ~ 30元 / hm2 , 加
上运费 、 施工费 (15元 / hm2), 每公顷只需防治
费 37.5 ~ 45元 。比其他防治方法节约了成本。 “生
物导弹” 防治技术是一种新型防治松毛虫的技术 ,
值得进一步试验示范。
参考文献:
[ 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9.
[ 2]云南省林业厅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云南森林
昆虫 [ 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1987.
[ 3]侯陶谦.中国松毛虫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7.
[ 4]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第 2版)[ M] .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 , 1993.
[ 5]彭辉银.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生
物导弹防治害虫与西部开发 [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0, 9(2):139-140.
[ 6]彭辉银 , 陈新文 , 姜 芸 , 等.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
毒防治马尾松毛虫 [ J] .中国生物防治 , 1998, 14(3):111-
114.
[ 7]胡光辉 ,刘云彩 , 王忠祥 , 等.思茅松人工林主要虫
害及其持续控制技术 [ J] .西部林业科学 , 2007, 36(4):34-
40
105 第 3期      童 清等:应用带病毒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思茅松毛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