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d ib le fu n g i 2010(2)
双 孢 蘑 菇 褐 腐 病 防 治 技 术
黄建春 1 李国贤 2 金卫群 2
(1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闵行 201103;2 上海市奉贤区食用菌技术推广站,上海奉贤 201400)
关键词 褐腐病 疣孢霉 病虫害 双孢蘑菇
文章编号 1000-8357(2010)02-0058-01
收稿日期:2009-06-23
双孢蘑菇褐腐病又名疣孢霉病,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
称湿泡病 (Wet Bubble) 病愿菌为有害疣孢霉或菌盖疣孢霉
(Mycogone perniciosa Magn)。 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
丝孢目、丛梗孢科、疣孢霉属。双孢蘑菇褐腐病是世界性病害,
美国、英国、荷兰等均有发生。 我国的福建、四川、江苏、浙江、
上海等省市也有发生, 病害发生的菇房产量减收 10%~25%,
病害发生特别严重的菇房减收达 50%~60%, 有个别甚至绝
收。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将双孢蘑菇褐腐病防治技
术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1 褐腐病发病症状
疣孢霉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感染蘑菇子实体,不感
染菌丝体。 在双孢蘑菇的不同发育阶段被侵染, 其症状不
同。 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分化前侵染,可形成白色棉状菌团,
分不清菇盖与菇柄, 切开其剖面可见菌柄中空, 柄基部膨
大。 如在双孢蘑菇菌盖和菌柄分化后被侵染,在菇床上菇蕾
较短矮,初期其颜色暗淡,无光泽,菇盖表面凹凸不平,以后
病菇长出一层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及分生孢子, 发病后期病
菇上出现透明的暗褐色液滴,并拌有腐败的臭味,最后病菇
坏死且呈湿腐状。
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温 度 菌丝及分生孢子在 15~35℃下均能生长和萌
发,以 24~25℃最适宜。其致死温度为 44℃;病菌在 40℃下 1 d
就失去活力。 疣孢霉孢子在 50℃下经 48 h、52℃经 12 h、65℃
经 1 h 即死亡。
2.2 湿 度 相对湿度在 90%以上,有利孢子的萌发。 覆土
含水量在 3%以下,病菌不能存活。
2.3 pH 菌丝生长的 pH 3~12,最适 pH 为 6.4,分生孢子的
萌发 pH 3~8,最适 pH 为 6。
2.4 营养液 以幼嫩双孢蘑菇浸出液最能刺激分生孢子萌
发,仅 12 h 萌发率高达 82%,而以清水为对照的萌发率仅有
6.4%。 厚垣孢子在一般营养液中不萌发,只有当置于双孢蘑
菇所产生的气体条件下才能萌发,但萌发率较低。
2.5 孢子生活力 据 Smith (1924 年),Laubent (1930 年),
Chaze Savazin(1936 年)发现厚垣孢子能在土壤中生存多年。
2.6 病菌对甲醛溶液的敏感性 以 36%~38%化学纯甲醛 1
份,加水 9 份或以 36%~38%工业甲醛 1 份,加水 11.5 份,配
制成 400 倍溶液盛放在 0.33 cm2 容器中, 熏蒸病菌菌丝块
48 h,病菌均死亡。
3 病原菌的来源及发病传播条件
有害疣孢霉是土壤中一种习居菌,初次侵染菇床的病原菌
主要来源是带有病菌(含有厚垣孢子)的覆土;菇床上病菇产生
大量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 (一个直径 2.5~3.5 cm 的新鲜病
菇,其菇体带有的分生孢子数可高达 1 350万余个),分生孢子
借助气流、浇水喷溅或工作人员操作管理及工具等在菇房内传
播,加重病害的发生。 被感染后,菇房、床架、工具、培养料等消
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都会引起再发病。 在秋菇的第一潮发病
时,覆土通常是主要的媒介,尔后几潮菇的发病,则是由于工具
或人员、空气等所传播。出菇时,如菇房内空气不流通、湿度大,
而且长时间处于 18℃以上,最易发病,10℃以下较少发生。
4 褐腐病防治措施
4.1 选用双孢蘑菇菌株抗性品种 双孢蘑菇菌株菌丝形态
呈匍匐状较起生状抗病性强, 如 S-11 菌株抗病能力较强,
2796 菌株较容易感染褐腐病。
4.2 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菇房四周要做到无积水,无
杂菌、虫害滋生的垃圾,栽培废料应撤到远离菇房的地方作肥
料或深埋。
4.3 消毒覆土 ①取土卫生:取土应在远离菇房或堆放蘑菇
废料的地方,取表土 25~30 cm 以下的土。 ②日光消毒:七、八
月,将覆土置于强太阳光下曝晒 2~3 d,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
来消毒覆土,这是预防蘑菇褐腐病发生的有效方法。③甲醛消
毒:在覆土前 7~10 d,将甲醛稀释 50 倍,然后喷在覆土上,再
用薄膜密闭覆盖 24 h。覆土消毒后须待甲醛气味全部散尽(一
般过 5~6 d),才可使用。 一般栽培 111 m2(1 000 平方尺)蘑菇
用的覆土,用甲醛 2.5 kg,进行熏蒸 3 d,然后再将其摊开 10 d
后,才可用于菇床覆土。
4.4 适时安排栽培季节 出菇期间如菇房温度长时间处在
17℃以上易发生此病害。 所以要求上海、临近上海地区的管棚栽
培户,蘑菇堆料的时间在 9月 15日-10月 15日,播种时间在 10
月 5日-11月 5日,覆土时间在 10月 25日-11月 25日,开始出
菇时间在 11月 20日-12月 20日。 其它地区要求根据各地的气
候条件以出菇阶段菇房温度在 17℃以下作为安排生产依据。
4.5 加强管理,合理调节菇房的温、湿、气 覆土以后,要调
节好温度、湿度、空气三者的关系,当菌丝开始结菇时,如菇房
病虫害防治
(下转 P67)
58
dible fungi2010(2)
食用菌与健康
温度超过 17℃,则要增加菇房的通气量,推迟结菇。 出菇后菇
房温度宜控制在 13~16℃, 如遇到高温天气, 菇房温度超过
17℃,则要加大菇房的通气量,降低菇房的空气湿度,防止菇
房长时间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这是预防褐腐病发生的有效
手段。
4.6 化学防治 在覆土调水的最后一次,将施保功 50%可湿
性粉剂每克兑水 1 kg(稀释 500~600 倍 )喷在覆土上 ,用量
在 0.5~0.75 kg/m2。 如在菇房内发生病害,首先应停止用水,
降低菇房内的空气湿度,增大通气量,挖去病菇及病菇周围的
泥土,将其深埋或者焚烧。 随后在发病处喷 500 倍施保功溶
液 0.5 kg/m2,接着在整个菇房的床面上喷多菌灵 800~1 000 倍
0.9~1.35 kg/m2。
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黄牛肝菌的还原能
力为抗坏血酸的 76%。
2.2.2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 DPPH·在有机溶剂中是一种
稳定的自由基,其结构中含有 3 个苯环,1 个氮原子上有 1 个
孤对电子,呈紫色,在 517 nm 有强吸收。有自由基清除剂存在
时 DPPH·的单电子被配对而使其颜色变浅,且颜色变浅的程
度与配对电子数是成化学剂量关系, 因此可用于检测自由基
的清除情况,从而评价实验样品的抗氧化能力。七种食用菌甲
醇提取物的 DPPH 自由基清除结果见图 2。
图 2 显示, 七种食用菌对 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由大
到小依次为: 黄牛肝菌>美味牛肝菌>黑虎掌>竹荪>块菌>草
菇>鸡油菌。 其中, 黄牛肝菌对 DPPH 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为
86.3%,接近抗坏血酸。
2.2.3 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七种食用菌甲醇提取物对羟
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见图 3。 可以看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的由大到小依次为: 黄牛肝菌>鸡油菌>块菌>竹荪>黑虎掌>
美味牛肝菌>草菇。 其中,黄牛肝菌甲醇提取物的清除率为抗
坏血酸的 71.7%。
3 结 论
3.1 甲醇提取物的得率以竹荪、 草菇和美味牛肝菌较高,依
次为 32.76%、30.21%和 28.81%;鸡油菌和块菌较低,分别为
15.92%和 10.95%。
3.2 七种食用菌甲醇提取物的还原能力为: 黄牛肝菌>竹
荪>美味牛肝菌>黑虎掌>块菌>草菇>鸡油菌;对 DPPH 自由
基的清除能力为:黄牛肝菌>美味牛肝菌>黑虎掌>竹荪>块
菌>草菇>鸡油菌;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黄牛肝菌>
鸡油菌>块菌>竹荪>黑虎掌>美味牛肝菌>草菇。 三种抗氧
化能力均以黄牛肝菌最强,这可能与其总酚含量最高有关。
综合考虑甲醇提取物的得率和活性,黄牛肝菌、竹荪和美味
牛肝菌的抗氧化活性较为突出, 可开发为相关的功能性食
品。
参考文献
[1] Singleton V L, Rossi J A. Colorimetry of total phenolics with
phosphomolybdic - phosphotungstic acid reagen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 1965,16: 144-158.
[2] Oyaizu M. Studies on products of browning reactions: Antioxidative
activities of products of browning reaction prepared from glucosamine
[J]. Japanese J of Nutrition,1986, 44: 307-315.
[3] 张尊听, 杨伯伦, 刘谦光, 等. 野葛根异黄酮成分的超声萃取及
抗氧化作用[J]. 食品科学,2002,23(5): 31-33.
[4] 陈留勇, 孟宪军, 贾 薇, 等. 黄桃水溶性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及
清除自由基、 提高免疫活性研究 [J]. 食品科学, 2004,25(2):
167-170.
[5] Smironff N, Cumbes Q J. Hyd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compatible solutes[J]. Phytochemistry, 1989,28(4): 1057-1060.
表 1 甲醇提取物的得率及总酚含量
食用菌 得率/% 总酚/(mg·g-1)
块菌 10.95 8.67
美味牛肝菌 28.81 18.13
草菇 30.21 7.89
黑虎掌 19.20 11.52
黄牛肝菌 22.40 24.56
鸡油菌 15.92 4.41
竹荪 32.76 15.44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上接 P58)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