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全 文 :植物病理学报
ACTAPHYTOPATHOLOGICASINICA 40(3):242-249(2010)
收稿日期: 2009-02-17;修回日期: 2009-12-17
基金项目: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水果生产管理局资助项目 “罗城县毛葡萄病害研究 ”
通讯作者:黄思良 ,研究员 ,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 , E-mail:silianghuang@ 126.com
第一作者:史国英(1983-),女 ,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 , E-mail:shixinyi108@163.com。
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史国英1, 2 , 胡春锦 2 , 罗掉爱 3 , 吴宗立 3 , 卢盈馨 3 , 付 岗1, 2 , 黄思良 4*
(1广西大学农学院 , 南宁 530005;2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南宁 530007;
3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水果生产管理局 , 罗城 546400;4南阳师范学院 , 南阳 473061)
摘要: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广西毛葡萄主产区。穗轴褐腐病是近年为害毛葡萄花穗穗轴的主要病害。作者根据病原菌形
态 、致病性 ,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 ,将该病的致病菌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 (Lasiodiplodiatheobromae)。该病菌生长最适温度
为 28 ~ 30℃;可生长 pH值为 3 ~ 11.5,其中 , pH3 ~ 4利于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能有效利用蔗糖 、葡萄糖 、可溶性淀粉等 14
种供试碳源 , 但以葡萄糖最好;能利用 DL-丙氨酸 、硝酸钠 、DL-甲硫氨酸等 10种供试氮源 ,但以 DL-丙氨酸最适。
关键词:可可毛色二孢;毛葡萄;穗轴褐腐病
Identificationand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pathogencausingbrownrachis
rotofVitisheyneana SHIGuo-ying1, 2 , HUChun-jin2 , LUODiao-ai3 , WUZong-li3 , LU
Ying-xin3 , FUGang1, 2 , HUANGSi-liang4 (1AgriculturalCollege, GuangxiUniversity, Nanning530005, China;
2MicrobiologyInstitute, Guangx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 Nanning530007, China;3FruitProductionManagement
BureauofLuochengMoulaoAutonomousCounty, Luocheng546400, China;4NanyangNormalUniversity, Nanyang473061,
China)
Abstract:LuochengMoulaoAutonomousCountyisthemainproductionareaofVitisheyneanaRoem.et
SchultinGuangxi, China.Brownrachisrotisthemajordiseaseatflorescencestage, andbecomingacon-
straintforfruitproductionofV.heyneanainrecentyears.ThepathogenwasidentifiedasLasiodiplodiatheo-
bromaeaccordingtothemorphology, pathogenicityandsequenceanalysisofthe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re-
gionoftheribosomalDNA(ITS).Theoptimumtemperatureformycelialgrowthwas28-30℃.Thepathogen
couldgrowunderpH3-11.5 andpH3-4 wasthesuitablerangeforsporulation.Sucroseandsodiumnitrate
couldbeusedasbetercarbonandnitrogensourcesforgrowthofL.theobromae, respectively.
Keywords:Lasiodiplodiatheobromae;Vitisheyneana;brownrachisrot
中图分类号:S436.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12-0914(2010)03-0242-08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中国野生毛葡萄之
乡 ,有大于 5 000 hm2自然的生长区域 [ 1] 。近年
来 ,随着毛葡萄酿酒产业在广西的迅速发展 ,毛葡
萄鲜果的需求量剧增 ,从而刺激了人工管护和人工
种植山野毛葡萄的积极性 。目前 ,罗城 13个乡镇
全部建立有野生毛葡萄基地 。全县有连片 60 hm2
以上的野生毛葡萄基地 4个 , 6 hm2以上的 65个 ,
示范场园 32个 ,种植面积约 4 400 hm2 ,年产毛葡
萄超过 5 000t,毛葡萄被誉为当地农民增收的 “幸
福葡萄” [ 2] 。随着毛葡萄从自然生态环境的零散
生长过渡到人工集约化连片栽培 ,病虫害的问题日
益突出 ,其中穗轴褐腐病是近年毛葡萄种植区新发
生的一种严重影响果实产量的病害 ,花穗发病率最
高达 90%以上 ,一般减产 10% ~ 30%,严重为害
时可致果园绝收。目前对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的病
原菌分类 、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等均未见
 
 3期 史国英 ,等: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系统报道 ,给病害的防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该病
害已经成为制约当地毛葡萄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了查明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的病原菌归属 ,为病害
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对广西罗城县毛葡萄穗轴
褐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 3年调查 ,并根据病原菌
的形态特征 , 结合 rDNA-ITS序列分析等技术手
段 ,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同时对病原菌主要生
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害调查
于 2006 ~ 2008年 ,对广西罗城四把水源 、四把
里胜韦显旺 、乔善析团岜棚山 、天河五里 、四把天
霜 、四把坝心扶贫办 6个毛葡萄生产基地的毛葡萄
穗轴褐腐病的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对田间
自然发病的花穗病害症状进行了观察 、记载和拍
照 ,同时利用病健靠接等方法证实了病害的侵染
性 。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 ,统计不同果园的发
病率与病情指数 。田间调查分级标准:0级 ,无病;
1级 ,病变部位占整个花穗长度的 20%以下;3级 ,
病变部位占整个花穗长度的 21% ~ 40%;5级 ,病
变部位占整个花穗长度的 41% ~ 60%;7级 ,病变
部位占整个花穗长度的 61% ~ 80%;9级 ,病变部
位占整个花穗长度的 81%以上 。病情指数按下式
计算:
病情指数 = ∑(各级病穗数 ×各级代表值)(调查病穗总数 ×最高一级代表值)×100
1.2 病原菌鉴定
1.2.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病害标本分别采自
罗城毛葡萄种植基地 ,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分离和
纯化 [ 3] :在发病毛葡萄穗轴的病健交界处切取 3
mm×3 mm组织块 ,经 75%乙醇中处理 1 min后 ,
用 0.1%的升汞表面消毒 2min,在灭菌水中漂洗 3
次后去除组织表面多余水分 ,置于马铃薯葡萄糖琼
脂培养基(PDA)平板上 ,于 28℃培养 48 h后挑取
菌落边缘菌丝进行纯化。
1.2.2 致病性测定 将 PDA上培养 5 d的菌落
切成长 10mm,宽 5mm的菌块 ,分别采用针刺 、微
伤和自然孔口 3种接种方法将分离物接种于田间
健康的毛葡萄幼穗上 ,每穗接 3 ~ 4条带菌 PDA培
养基块 ,每处理 5个健穗 ,接种后包湿润的脱脂棉
保湿 ,观察穗轴的发病情况。接种发病后 ,按 1.2.1
方法再次从病斑中分离病原菌 ,获得纯培养 ,并与
原接种菌进行比较 ,确认再分离菌株与原接种菌株
在形态上的一致性。以接无菌 PDA培养基为
对照 。
1.2.3 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观察 将纯化的菌种
移至 PDA平板上 ,在 28℃下进行培养 ,观察 、描述
菌落形态 ,并按玻片培养法镜检菌丝的形态特
征[ 3] 。此外 ,在培养基上挑取病原菌子座做徒手
切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描述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
孢子的形态特征 , 作为鉴定病原菌的主要形态学
依据 。
1.2.4 病原菌的 rDNA-ITS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将病原菌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
中 ,在 28℃、15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 3 d,离心
收集菌丝体用于 DNA提取 。DNA提取参照 Lee
等的方法[ 4] 。 rDNA-ITS的扩增利用真菌核糖体
基因转录间隔区 (ITS)通用引物 ITS1(5′-TCCG-
TAGGTGAACCTGCGG-3′)和 ITS4 (5′-TCCTC-
CGCTTATTGATATGC-3′)对病原菌的 ITS和
5.8 srDNA进行 PCR扩增 [ 5] 。 PCR产物经琼脂
糖凝胶电泳检测后 , 由上海鼎安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进行纯化和测序 ,测序结果在 GenBank数据库
(www.ncbi.nlm.nih.gov)中进行 BLAST比对分
析 ,并从 GenBank中下载 21个菌株的相关 ITS序
列 ,用 MEGA 4 (MolecularEvolutionaryGenetics
AnalysisVersion4)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
1.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将菌株移在 PDA平板上(pH=7,下同)复壮
培养 3 ~ 4d进行以下试验。
1.3.1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从上述培养的菌
落边缘打取直径为 5 mm菌丝块接种到 PDA平板
上 ,分别置于 5、10、13、15、20、25、28、30、35、38和
40℃的恒温箱中培养 ,培养第 3 d和第 5 d分别用
“十”字法测量菌落生长直径 ,取平均值 ,每个处理
重复 3次 ,并记录菌落形态 、颜色变化等 。
1.3.2 pH值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用磷酸
缓冲液和硼砂缓冲液将灭菌后的 PSB(马铃薯蔗
糖液体培养基)的 pH分别调节为 3、3.5、4、5、6、7、
243
 
植物病理学报 40卷
8、9、10、11、11.5、12共 12个梯度 ,每瓶 PSB为 50
mL。将菌块分别移入装有不同 pH的 PSB的三角
瓶中(每一 pH梯度接种 6瓶), 28℃下培养 3 d,每
处理取 3瓶 ,按 Fang[ 3]介绍的方法称量菌丝体鲜
重 。其余 3瓶继续在 28℃下培养至 60 d,期间每
15 d观察子座形成情况 ,在培养的最后 1 d,镜检
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形成情况。
1.3.3 不同碳 、氮源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供试碳源为甘露醇 、D-甘露糖 、L-阿拉伯糖 、可溶性
淀粉 、乳糖 、海藻糖 、D-半乳糖 、麦芽糖 、木糖 、山梨
糖 、D-果糖 、木糖醇 、蔗糖 、葡萄糖 ,共 14种;供试氮
源为 DL-丙氨酸 、L-组氨酸 、磷酸二氢铵 、脲 、DL-甲
硫氨酸 、甘氨酸 、硝酸钠 、氨基乙酸 、L-胱氨酸 、氯化
铵 ,共 10种 。
基本培养基含磷酸氢二钾 1 g、氯化钾 0.5 g、
硫酸镁 0.5 g、硫酸铁 0.01 g、琼脂 17 g、水 1 000
mL。研究碳源时 ,先在 1 000mL基础培养基中加
入 2 g硝酸钾作氮源 ,再分别加入不同碳源 30 g。
研究氮源时 ,先在 1 000 mL基础培养基中加入
30 g蔗糖作碳源 ,然后分别加入不同氮源 2 g。
(1)将菌块移入含不同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
平板中央 ,在 28℃下培养。每个处理重复 3次。
培养第 3 d与第 5d时观察并记录菌落形态 、颜色
变化等。第 5d后在 28℃下继续培养至 60d,期间
每 15d观察子座形成情况。在培养的最后 1 d,镜
检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形成情况 。
(2)将菌块移入含不同碳源或氮源的液体培
养基的三角瓶中 ,在 28℃下培养 3 d,按 Fang[ 3]介
绍的方法称量菌丝体鲜重 。
2 结果与分析
2.1 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的发生与症状
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6个主要毛葡萄生
产基地进行毛葡萄穗轴褐腐病调查结果表明:病害
始发期为 5月下旬 , 6月中旬达到盛发期 ,病情指
数为 30 ~ 60, 病重果园的病情指数超过 60;老龄
树发病常较幼龄树重 ,生长荫蔽 ,通风透光不良 ,植
株过密 ,架面过低均有利于病害发生;毛葡萄穗轴
褐腐病主要为害葡萄果穗幼嫩的穗轴组织 ,一般在
主轴近基部先出现水渍状 ,逐渐向顶部及小穗轴扩
展形成褐色病斑。如果条件适宜(温度在 20℃以
上且连续阴雨天气), 7 d病斑可扩展到整个穗轴 ,
导致穗轴腐烂脱落。如果条件不合适 ,病斑不再扩
展。由于基部病变导致穗轴顶部失水干枯(图 1-
A)。果实生长中后期受害果穗干枯 ,部分脱落 ,病
斑表皮开裂(图 1-B)。
2.2 致病性
分别采用针刺法 、微伤和自然孔口法 ,将分离
物接种于田间健康的毛葡萄幼穗上 ,接种后第 2 d
观察菌块长出白色菌丝覆盖在穗轴上 , 7 d后穗轴
接种处产生水渍状病斑。 3种接种方法均可引起
与自然病害相同的症状 ,对照毛葡萄幼穗未见发
病 ,可以排除接种的发病植株的侵染源来自田间 。
Fig.1 SymptomsofbrownrachisrotofVitisheyneana
A:Symptomonthetipofanimmaturefruitcluster;B:Symptomsonmaturefruitclusters.
244
 
 3期 史国英 ,等: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从以上 3种方法接种的发病穗轴上再分离的菌株
与原接种菌株形态相同 ,符合判断分离物为病原菌
的柯赫氏法则 ,从而证明原接种菌株为致病菌 。
2.3 病原菌的鉴定
2.3.1 形态特征 分离菌在 PDA培养基平板上
形成圆形或近圆形菌落。菌落边缘整齐 ,初期灰白
色 ,后转墨绿色或黑色 。气生菌丝发达 ,绒毛状。
新生菌丝没有分隔 ,无色透亮。老化的菌丝有分
隔 ,多细胞 ,不规则分支 。在 pH3.5的 PDA平板
上 28℃培养 2个月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
器近球形或不规则形 ,常多个聚生于子座内。分生
孢子器内腔直径为 137.6 ~ 188.7 μm(平均 155.0
μm)(图 2-A)。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 ,初期单胞
无色 ,老熟后变褐色 ,近中部有一横隔 ,表面具纵纹
(图 2-B)。分生孢子大小为 20.0 ~ 29.8×11.1 ~
15.5μm(平均 25.3×13.7 μm)。这些形态特征
与可可毛色二孢 [ Lasiodiplodiatheobromae(Pa-
touilard) Grifon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有性阶段: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rhodi-
na(Berkeley&Curtis)vonArx]相符 [ 6 ~ 12] 。
2.3.2 ITS序列测定  用一对真菌通用引物
ITS1/ITS4对代表菌株 LC-1的 rDNA-ITS进行
PCR扩增 ,电泳检测结果得到一大小约 500 bp的
片段 ,经测序分析 , 确定该片段全长 513 bp。将
LC-1菌株的 rDNA-ITS序列 (GenBank收录号:
FJ437747)与在 GenBank中已有的相关菌株的 ITS
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表明菌株 LC-1序列与
可可毛色二孢 L.theobromae的同源性达到 99%。
根据 GenBank中 21个菌株的相关 ITS序列 ,用
MEGA4软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图 3)。除 Alter-
nariaalternata外 ,所有菌种的无性阶段均可形成
分生孢子器 。毛葡萄穗轴褐腐病菌 LC-1菌株与 2
个 B.rhodina菌株 (EU600925, EF641303)及 2个
L.theobromae菌株 (AB426283, FJ478103 )以
bootstrap100%的水平类聚在一起(图 3)。 ITS序
列分析结果 ,支持 LC-1菌株与 L.theobromae同属
一种真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ITS序列同源
性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 ,确定毛葡萄穗轴褐腐病
菌属真菌界中的双核亚界 (Dikarya)、子囊菌门
(Ascomycota)、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不确
定的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incertaesedis)、葡
萄座腔菌目(Botryosphaeriales)、萄葡座囊腔菌科
(Botryosphaeriaceae)、萄葡座囊腔菌属 (Botryo-
sphaeria);无性阶段属半知菌类(Imperfectfungi)、
腔孢纲 (Coelomycetes)、毛色二孢属 (Lasiodiplo-
dia)、可可毛色二孢(L.theobromae)。
2.4 生物学特性
2.4.1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病原菌的
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菌落在 15 ~ 35℃范围内均能
扩展 , 25 ~ 30℃是菌落生长的最适温度域 , 28℃出
Fig.2 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Lasiodiplodiatheobromae
causingbrownrachisrotofVitisheyneana
A:Theinnerchamberofapycnidium;B:Thematurepycnidiospores(brown)andtheimmatureones(hyaline).
245
 
植物病理学报 40卷
Fig.3 Phylogenetictreebasedon16SrDNAsequencehomologyofthepathogenicstrain(LC-1)
causingbrownrachisrotofVitisheyneanawiththatoftheotherrelatedfungifromGenBank
ThenumbersinparenthesesrepresenttheaccessionnumbersinGenBank.Thenumbersin
eachbranchpointsdenotethepercentagessupportedbybootstrap.
现生长最高峰 ,低于 13℃或高于 38℃病原菌停止
生长(图 4)。
Fig.4   Effectoftemperature on colony
growth ofLasiodiplodia theobro-
mae
Thecapitalsandlowercasesrepresentthesignificancelevels
ofdiferenceat1% and5%, respectively.
2.4.2 pH值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该病原
菌菌落在 pH3 ~ 11.5范围内均可生长 ,从 5%的
差异显著性水平来看 ,其最适生长 pH为 3 ~ 4和 7
~ 8, pH高于 11.5不能生长(图 5);培养 30d后观
Fig.5 EffectofpHoncolonygrowthof
Lasiodiplodiatheobromae
Thecapitalsandlowercasesrepresentthesignificancelevels
ofdifferenceat1% and5%, respectively.
246
 
 3期 史国英 ,等: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察发现 , 该菌在 pH3 ~ 4培养基上可产生子座 ,显
微镜检查子座中的分生孢子器内可产生分生孢子 ,
培养 60d后可见成熟的分生孢子;而在其它 pH培
养基上均未观察到子座的形成 ,在显微镜下也未观
察到任何孢子。
2.4.3 不同碳 、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研究结
果表明 ,病菌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
长量最大 ,其次是蔗糖 ,在以木糖为碳源的培养基
上生长量最小。从气生菌丝的丰度(richnessof
aerialmycelia)来看 ,以葡萄糖和蔗糖最适宜 (表
1), 其中在含 L-阿拉伯糖 、D-果糖培养基中培养 2
个月有分生孢子产生 ,其余碳源均未观察到任何
孢子 。
病菌对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 , 其中尤以
DL-丙氨酸和硝酸钠最适合菌丝生长 , 在含磷酸二
氢铵和脲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差 ,气生菌丝匮乏(表 2)。
Table1 EffectsofcarbonsourcesonmyceliumgrowthandsporulationofLasiodiplodiatheobromae
Carbonsource Averageincrementofmycelium(g/3d)* Colorofcolony**
Richnessofaerial
mycelium** Sporulation**
Glucose 0.061 5a beige +++ No
Sucrose 0.055 1b beige +++ No
Solublestarch 0.043 6c white ++ No
D-fructose 0.041 1c beige ++ Yes
L-pectinose 0.011 6d white ++ Yes
D-mannose 0.009 3d offwhite ++ No
Lactose 0.005 1e offwhite + No
Maltose 0.005e offwhite ++ No
Trehalose 0.003 2ef white + No
Mannitol 0.002 7f offwhite ++ No
D-galactose 0.002 4f offwhite + No
Xylitol 0.002 3f white ++ No
Sorbose 0.001 6f white ++ No
Xylose 0.001 2f white + No
Thenumbersshowedinthetablearetheaveragesof3 repetitions;Levelofsignificanceis5 % forthelettersinlower-
case.*Thedatainthecolumnwereobtainedunderliquidculturalconditionsfor3 d.**Thedatainthecolumnwereob-
tainedundersolidculturalconditionswithin60d.
Table2 EfectsofnitrogensourcesonmyceliumgrowthandsporulationofLasiodiplodiatheobromae
Nitrogensource Averageincrementofmycelium* Colorofcolony**
Richnessofaerial
mycelium** Sporulation**
DL-alanine 0.073 3a offwhite ++ No
Sodiumnitrate 0.047 6b atrovirens ++ No
DL-methionine 0.029 8c white + No
Glycerine 0.027 2c offwhite + No
Ammoniumchloride 0.026 4c pink + No
Glycine 0.020 5d white + No
L-cystine 0.019 9d atrovirens + No
L-histidine 0.016 2de offwhite ++ No
Monoammoniumphosphate 0.016 9de pink + No
Carbamide 0.014 6e offwhite ++ No
Thenumbersshowedinthetablearetheaveragesof3 repetitions;Levelofsignificanceis5 % forthelettersinlower-
case.*Thedatainthecolumnwereobtainedunderliquidculturalconditionsfor3 d.** Thedatainthecolumnwereob-
tainedundersolidculturalconditionswithin60d.
247
 
植物病理学报 40卷
3 结论与讨论
毛葡萄穗轴褐腐病是近年在广西罗城毛葡萄
种植区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作者对该病害的流
行为害进行了 3年的调查 ,明确了其侵染性 ,并首
次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明确了其分类归属和生
物学特性。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防治
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
Lasiodiplodia属真菌形态学鉴定的主要依据
是无性型的形态学特征(如分生孢子器与分生孢
子的形态特征),不同条件下的培养与生长特征 ,
生长速度 、色素分泌等有时也是分种鉴定的有用特
征 ,而生态地理特征 、寄主类型 、病原菌的致病力等
特征只是分类鉴定的辅助依据 。Lasiodiplodia属
真菌具有很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 寄主范围广 ,给鉴
定带来一定难度 。毛葡萄穗轴褐腐病菌的有性阶
段在作者所采用的培养条件下尚未观察到 ,虽然形
态学特征和培养特征为其分类鉴定提供了基础依
据 ,但仅仅依据这些特征并不足以对其做出符合系
统发育的分类结论 。对该菌的系统分类需要引入
其它更为有效 、稳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核苷酸序
列分析则可以提供更为精确有用的分类信息。
rDNA的 ITS序列分析常用于单纯形态学特征不
能完成的真菌种的鉴定[ 13, 14] ,本文将 rDNA的 ITS
序列和形态学特征结合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形态鉴
定与分子技术鉴定的结果完全一致 。鉴于目前尚
未能观察到毛葡萄穗轴褐腐病菌的有性型 ,所以作
者认为以 Lasiodiplodiatheobromae作为本病原菌
的学名比较合理 。
本研究结果明确了 Lasiodiplodiatheobromae
是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的致病菌。国外在鲜食葡萄
(Vitisvinifera)上报道了 Botryosphaeriarhodina引
起的藤回枯病 [ 8] 。 Lasiodiplodiatheobromae引起
的毛葡萄(Vitisheyneana)穗轴病在国际上尚属首
次报道 。由于本研究只检测 、鉴定了 1个菌株
(LC-1),因此 ,还不能完全排除 Lasiodiplodiatheo-
bromae以外的其它微生物也可以引起毛葡萄穗轴
褐腐病的可能性 。
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 , 毛葡萄穗轴褐腐
病菌 Lasiodiplodiatheobromae是一种嗜高温的病
原菌 ,其生长范围在 13 ~ 38℃之间 ,最适温度为
28℃, 这与此病在罗城 5月底开始发病 , 6月高温
多雨季节有利于病害迅速传播蔓延的发病规律相
吻合。在 PSB培养基中 ,该菌能适应的 pH范围较
宽 ,在 pH3 ~ 11.5均可生长 ,但适合产孢的 pH值
较窄且偏酸(3 ~ 4)。另外该病原菌生长对营养的
要求并不严格 ,所有供试碳源均能满足该菌生长的
需要 ,最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和蔗
糖 ,在含 L-阿拉伯糖 、D-果糖培养基中培养 2个月
有分生孢子产生 ,其余碳源均不能产生任何孢子;
最佳供试氮源为 DL-丙氨酸 ,所有供试氮源均不产
生任何孢子。这些结果表明 , LC-1菌株的营养生
长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虽然不严 ,但其产孢对培养条
件的要求比较苛刻。本研究找到的该菌株产生无
性孢子的培养条件 ,为下一步开展基于无性孢子的
侵染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1]  TanSM, HuangJZ, HuangYH.Guangxi, thebirth
ofaworld-classwineregion(inChinese)[ J] .Guan-
gxiDaily(广西日报), 2007, 09, 17.
[ 2]  WuDD, WuZL, LiCS, etal.Topreventandcon-
trolthemaindiseasesandpestsofVitispuinquangu-
larisRehdduringthegrowthperiods(inChinese)
[ J] .GuangxiAgriculturalSciences(广西农业科
学), 2004, (1):70-71.
[ 3]  FangZ D.ResearchMethodsforPlantPathology
[ M] .Beijing:AgriculturalPublishingHouse(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8:37, 343-345.
[ 4]  LeeSB, TaylorJW.IsolationofDNAfromfungal
myceliaandsinglespores[ A] .InnisMA, GlefandD
H, SninskyJJ, andWhiteTJ.Aguidetomethods
andapplication[ C] .SanDiego, NewYork:Aca-
demicPress, 1990:282-287.
[ 5]  WhiteTJ, BrunsT, LeeS.Amplificationanddirect
sequencingoffungiribosomeRNAgenesforphyloge-
nies[ A] .InnisMA, GlefandDH, SninskyJJ, and
WhiteTJ.Aguidetomethodsandapplication[ C] .
SanDiego, NewYork:AcademicPress, 1990:315-
322.
[ 6]  FuG, HuangSL, WeiJG, etal.FirstrecordofJat-
rophapodagricagummosiscausedby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inChina[ J] .AustralasianPlantDisease
Notes, 2007, 2:75-76.
[ 7]  XueZN, HuangSL, LiX Z.A studyonthe
pathogenicidentificationandbiologicalcharactersof
248
 
 3期 史国英 ,等: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cinnamdieback(inChinese)[ J] .JournalofAgricul-
turalandBiologicalScience(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3, 22(4):275-279.
[ 8]  PeterM W, ChristineEW.CanediebackofDawn
seedlesstablegrapevine(Vitisvinifera)inwestern
AustraliacausedbyBotryosphaeriarhodina[ J] .Aus-
tralasianPlantPathology, 2005, 34:393-395.
[ 9]  Punithalingam E.Botryodiplodiatheobromae.CMI
descriptionsofpathogenicfungiandbacteria[ M] .
Walingford, UK:CABInternational.1976, No.519:
3.
[ 10] SatoT, IwamotoY, TomiokaK, etal.Blackbandof
Jew′smarrow causedbyLasiodiplodiatheobromae
[ J] .JournalofGeneralPlantPathology2008, 74:91
-93.
[ 11] PhippsPM, PorterDM.Collarrotofpeanutcaused
byLasiodiplodiatheobromae[ J] .PlantDisease,
1998, 82:1205-1209
[ 12] LathaP, PrakasamV, KamalakannanA, etal.First
reportofLasiodiplodiatheobromae(Pat.)Griffon&
Maublcausingrootrotandcolardiseaseofphysicnut
(JatrophacurcasL.)inIndia[ J] .AustralasiaPlant
DiseaseNotes, 2009, 4:19-20.
[ 13] MaGZ, ZhangYH, LiSD, etal.Applicationof5.8S
rRNAsequenceanalysisinGliocladiumspeciesclassi-
fication(inChinese)[ J] .ChineseJournalofApplied
andEnvironmentalBiology(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 13:704-707.
[ 14] FösterH, CummingsMP, CoffeyMD.Phylogenitic
relationshipsofPhytophthoraspeciesbasedonITSI
DNAsequenceanalysiswithemphasisonwaterhouse
groupⅤ andⅥ .MycologicalResearch, 2000, 104:
1055-1061.
责任编辑:李晖
更 正 说 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10年第 40卷第 1期(2010.VOL.40 NO.1)第 40页 “香蕉束顶病毒海口分离
物基因组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一文脚注中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125;30671451);
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20050434007)”更正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48B01);中央级
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ITBBZD0754),特此声明 。
植物病理学报编辑部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