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蜀葵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全 文 : 药理药化
收稿日期:2010-03-22; 修订日期:2010-07-11
作者简介:尹大宝(1982-),男(汉族),吉林舒兰人 ,现为吉林农业大学硕
士研究生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杨世海(1962-), 男(汉族),吉林通榆人 , 现任吉林农业
大学中药材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与
生物技术研究工作.
黄蜀葵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尹大保 ,杨世海*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8)
摘要:目的 建立黄蜀葵毛状根培养体系 , 并对发根条件和总黄酮含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用发根农杆菌 1025对不同
类型的黄蜀葵外植体进行诱导 ,并在液体培养体系中添加 YE与 Ag+诱导子。结果 获得最佳诱导条件是:子叶与茎段
(分别培养 15 d和 7 d),预培养 2 d,菌液浓度 OD600=0.6, 浸染 6 ~ 8 min,上表皮向上放置 ,建立了黄蜀葵毛状根的培养
体系。结论 在黄蜀葵毛状根培养体系中添加适宜浓度的 YE与 Ag+诱导子能提高毛状根中总黄酮的含量。
关键词:黄蜀葵; 毛状根; 总黄酮
DOI标识:doi:10.3969 /j.issn.1008-0805.2010.12.157
中图分类号:R284.2;S5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12-3357-03
  黄蜀葵 Abelmoschusmanihot(L.)Medic为锦葵科秋葵属植
物 , 黄蜀葵全草入药 , 能清热 , 凉血 , 解毒 , 《本草纲目》《中华本
草》及《新华本草纲要》都有记载 [ 1] 。黄蜀葵花是主要用药部位 ,
其花味甘 、辛 ,性凉;具有利尿通淋 、活血止血 、消肿解毒等功效。
黄蜀葵花主要成分为金丝桃苷等黄酮类成分 [ 2] 。黄蜀葵花主要
化学成分黄酮类中 , 槲皮素 -2, 3′, 2-葡萄糖苷 、异槲皮苷和金
丝桃苷的含量较高 [ 3] 。研究表明黄蜀葵总黄酮具有清利湿热 、
消炎 [ 4]止痛 [ 5]等功效 , 并且对肾炎 、心肌损伤 、脑缺血损伤等具
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 6~ 10] 。
发根农杆菌 Agrobacteriumrhizogenes能引起感染植物产生毛
状根。农杆菌中 Ri质粒含有 vir基因和 T-DNA片段 , 在感染植
物时 , vir区基因产物使 T-DNA片段转移到植物基因组中 ,促使
毛状根的大量生成。毛状根具有生长迅速 、激素自养 , 遗传稳定 ,
保持原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优点 ,利用毛状根培养技术生产有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 11] 。目前 , 国内外
利用 Ri质粒诱导毛状根培养体系生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并投入
大规模生产的先例 , 如日本三井石化公司用细胞培养法生产紫草
宁色素 [ 12]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会有更多种类的药用植物
毛状根被成功转化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工业化生产 [ 13] 。
本研究选用发根农杆菌 1025菌株诱导常用药用植物黄蜀葵
外植体 , 优化诱导条件 ,建立了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 ,并研究了诱
导子对黄蜀葵总黄酮的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诱导子在毛状根培养
体系中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无菌外植体的制备 黄蜀葵种子采自吉林农业大学药用植
物园 , 经尹春梅教授鉴定为黄蜀葵 Abelmoschusmanihot(L.)Med-
ic。在无菌条件下将干燥 、无病虫害的黄蜀葵种子用无菌水清
洗 , 纱布包裹搓去种子柔毛 , 然后用 75%酒精消毒 30 ~ 60 s后 ,
用无菌水清洗 3次;用 0.1%HgCl浸泡 6 min之后 , 用无菌水清
洗 5次 , 用无菌滤纸将种子表面的水分吸干 , 将种子接到不含激
素的MS培养基中。于温度 25℃,光强 2 000 lx、光照 12 h/d条件
下萌发 15d连同叶柄将子叶切下 , 作为实验用外植体。
1.2 农杆菌的活化 无菌条件下 , 接种针挑取保存菌液 , 于 YEB
固体平板上划线培养 , 28℃放置于暗培养条件下培养 ,直到长出
单菌落 。挑取一个单菌落接种于 20 ml液体 YEB培养基 , 28℃,
摇床摇速 110 r/min条件下培养 24h复苏。此时 YEB培养基有
接种前的透明的红棕色变成浑浊的淡黄色 , 证明细菌已正常长
出。长出的菌液还要进行再次活化 , 活化时取 1 ml复苏菌液加
入 50ml的 YEB液体培养基中 28℃,摇床摇速 110 r/min条件下
培养 12h,活化菌液生长对数期 ,此时菌液就即可作为感染用。
1.3 浸染
1.3.1 不同类型的外植体诱导感染的效果比较 采用 1025菌种
对黄蜀葵的不同类型外植体进行感染。外植体均由培养 15 d的
黄蜀葵无菌苗获得 ,将黄蜀葵无菌苗的子叶连同叶柄切下 、茎切
成 2cm的小段 、子叶的叶柄 、第一片真叶做成不同部位的外植
体 , 分别统计其诱导率。
1.3.2 不同菌液浓度对诱导率的影响 将活化好的菌液加入 50
ml的 YEB液体培养基中 , 28℃下用 110 r/min摇床培养 , 每小时
测定 1次OD600值 , 绘制出 1025的生长曲线。分别于 OD600值 0.4,
0.6, 0.8, 1.0, 1.2时进行诱导实验。
1.3.3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诱导率的影响 预培养 1, 2, 3, 4 d的
外植体 ,菌液浓度为 0.6,感染时间 6 min,于 25℃黑暗条件下 , 用
PH值为 6.0的 MS0培养基共培养 1, 2, 3, 4 d, 于 18 d后计算各
组的平均诱导率。
1.3.4 不同感染时间对诱导率的影响 预培养 2 d,菌液 OD600值
为 0.6时 , 感染时间分别为 4, 6, 8, 10, 12 min于 25℃黑暗条件
下 , 用 pH值为 6.0的MS0培养基共培养 2 d, 于 18 d后计算各实
验组的平均诱导率。
1.3.5 外植体放置方向对诱导率的影响 将用于实验的黄蜀葵
外植体的子叶分为上表皮朝上和上表皮朝下分别与培养与共培
养 , 预培养 2d,菌液 OD600值为 0.6时 ,感染时间 6min,于 25℃黑
暗条件下用 pH值为 6.0的 MS0培养基共培养 2, 18 d后计算各
实验组的平均诱导率。
1.3.6 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对诱导率的影响 将培养 7 d和 15 d
的黄蜀葵无菌苗分别切子叶与茎段作为外植体 , 在 MS0 培养基
预培养 2 d,菌液 OD600值为 0.6感染时间 6 min,共培养 2 d, 子叶
上表皮朝下放置 , 每个处理重复 3次 ,统计各类型外植体不同生
理状态下诱导率。
1.4 毛状根生长曲线的绘制 将除菌完成的黄蜀葵毛状根取 50
根转到 MS0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 从中选择分支多 、生长迅速的 1
根毛状根作为继代增殖培养对象。将继代后生长状况近似的毛
状根取相同长度分别继代于液体培养基中 ,每 4d测定 1次鲜重 ,
每次 3个重复取平均值作生长曲线。
·3357·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1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12期
1.5 毛状根的鉴别 将诱导产生的根根长到 2.0 cm左右时 ,从
外植体上切下 , 放置在含有抗生素氨苄头孢噻肟钠 500 mg/L的
MS培养基上除菌培养 , 每 5 d转接 1次 , 直至除菌完成 , 转接到
MS0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将黄蜀葵无菌苗的根从外植体上切下 ,
放置在 MS0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 观察根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1.6. 外源添加诱导子对黄蜀葵毛状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1.6.1 材料 取 25 g酵母提取物(YE)溶于 125 ml蒸馏水中 ,加
入 100 ml无水乙醇 ,置于 4℃冰箱静置 1 d, 倾去上清液 , 胶状沉
淀溶于 125 ml蒸馏水中 , 加入无水乙醇(乙醇含量达 2次沉淀 ,
离心 , 沉淀溶于 100ml蒸馏水中 , 120℃灭菌 20 min, 冷却后置于
4℃冰箱备用。准确称取 AgNO3固体 0.1 g溶于 100 ml蒸馏水
中 , 制备得 1mg/ml的 Ag+溶液 。
1.6.2 方法 诱导试验向培养 18 d的黄蜀葵毛状根培养基中分
别加入 YE诱导子 2 ml以及 Ag+ 1 ml、2 ml、4 ml, 对照组 CK不
添加任何诱导子 , 进行诱导处理 ,每个处理 3个重复 , 分别于诱导
48h后于 40℃干燥至恒重。以干燥的毛状根中总黄酮的含量作
为衡量的指标。
1.6.3 总黄酮含量测定 参见周正华等 [ 14]的方法 , 将各组处理
所得的干燥的毛状根研磨成粉末 , 精确称重。用 70%的乙醇超
声提取 3次合并提取液后过滤 , 定容于 50 ml容量瓶中 , 用 0.22
μm微孔滤膜法过滤后取 3 ml定容于 25 ml容量瓶中 , 加入 5 ml
醋酸钠缓冲液(2 mol/L醋酸∶2 mol/L醋酸钠 = 3∶1), 3 ml
AlCl3后用 70%的乙醇定容到 25 ml,振荡显色 40 min后测定吸
光度值。以金丝桃苷(含量 ≥98%)为对照品 , AlCl
3
为显色剂 ,
398nm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含量。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的外植体诱导感染的效果比较 不同部位的外植
体 , 在相同的感染条件下的诱导率也有很大的差异。取对数生长
期的 1025菌液感染不同类型外植体诱导情况如表 1所示。
表 1 不同类型外植体诱导生根效果
外植体
类型
外植
体数
生根外植
体个数
诱导率
(%) 生根情况
子叶 30 9 30
外植体存活个数较多 ,感染 4 d后
长出少数毛状根 ,生长在
叶柄上 ,毛状根较粗壮 ,生长较快
茎段 30 5 16.5
多数外植体出现了死亡 ,呈半透明状 ,
在外植体周围有农杆菌的菌斑 ,
存活的茎端呈现暗褐色 ,
在形态学下端长出毛状根 ,
而上端没有毛状根长出
叶柄 30 0 0 多数外植体死亡 ,情况与茎段类似 ,存活的外植体也没有毛状根长出
真叶 30 0 0 叶片呈现被感染的病态 ,少数在节端脱落,叶片有长大的趋势 ,没有毛状根长出
由表 1可见 , 茎段和子叶诱导毛状根比较容易 , 重复以上实
验 , 均未获得叶柄及真叶的毛状根 ,因此 ,把茎段和带叶柄的子叶
作为诱导的外植体。
2.2 菌液浓度对黄蜀葵产生毛状根的影响 EB液体培养基接种
农杆菌后 , 由于农杆菌不断繁殖培养液开始由透明的棕黄色变成
浑浊的淡黄色 , 菌液的吸光度值可间接反映菌液浓度的大小。结
果见表 2 ~ 3。以摇菌培养时间为横坐标 , OD600值为纵坐标 ,绘制
发根农杆菌 1025的生长曲线(图 1)。
从图 1可以看出 ,由此法获得的 1025菌液生长曲线 , 在 3 ~ 6
h内呈现对数生长 , 此时的农杆菌生长最旺盛 , 感染活力最强。
将此时的 1025农杆菌稀释成梯度浓度的菌液感染黄蜀葵的诱导
结果 , 以 OD600值 0.6 ~ 0.8之间最高 , 考虑菌液浓度高不易除菌 ,
因此确定 OD600值 0.6为最佳感染浓度。
表 2  1025菌液OD
600

时间 t/h OD600
1 0.046
2 0.149
3 0.316
4 0.536
5 0.813
6 1.132
7 1.269
2.3 不同感染时间对诱导率的影响 感染时间对于诱导率的高
低也有直接影响。适宜的感染时间有助于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
附着和转化。如果感染时间太短 , 农杆菌来不及侵入细胞内部;
感染时间太长 , 农杆菌容易对外植体细胞造成侵害 ,导致外植体
的存活率下降。应用 1025发根农杆菌分别于 4, 6, 8, 10, 12 min
条件下感染黄蜀葵外植体。结果如表 4。
图 1 发根农杆菌 1025的生长曲线
表 3 菌液浓度对黄蜀葵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菌液浓度 诱导率(%)
0.4 70
0.6 83.3
0.8 76.7
1.0 53.3
1.2 20.0
表 4 不同感染时间对毛状根的影响
时间 t/min 接种外植体数
外植体
存活率(%)
生根外
植体个数
生根率
(%)
4 30 100 19 63.3
6 30 100 23 76.7
8 30 100 24 80
10 30 93 18 60
12 30 90 15 50
由表 4可见 , 外植体的存活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下
降趋势 , 毛状根诱导率随浸染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
趋势 ,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 6 ~ 8 min的浸染时间最好。
2.4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诱导率的影响 外植体在感染前 ,要经过
一段时间预培养 ,使受体能够释放一类小分子酚类化合物 , 提高
转化率 。同时 , 经农杆菌感染的外植体伤口细胞会因为过敏反应
而导致褐化 , 严重影响毛状根的形成及转效率 , 预培养能较好的
解决褐化问题。依据不同预培养天数的诱导处理。结果如表 5。
表 5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预培养时间 t/d 外植体数 发根外植体数 诱导率(%)
1d 30 22 73.3
2d 30 29 96.7
3d 30 25 83.3
4d 30 26 86.7
5d 30 18 60.0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 预培养时间为 2 d时 , 诱导率最高且
效果好 。预培养时间过长 ,外植体伤口处形成的小分子酚类化合
物会分解 , 可能导致诱导率下降。此外 , 预培养时间过长 ,常使外
·3358·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1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12
植在浸染农杆菌后枯黄而死亡 ,也会导致诱导率下降。
2.5 外植体的放置方向对诱导率的影响 外植体放置方向对发
根诱导频率有明显影响。姚春娜等 [ 13]报道黄瓜叶片的上表皮向
下放置接触培养基有利于毛状根的诱导 ,其诱导频率显著高于向
上的频率。于树宏等 [ 14]的研究表明虎杖叶片下表皮接触培养基
(上表皮向上)比上表皮向下分化根的能力强 , 毛状根诱导率及
诱根密度分别高于后者 1.21倍及 1.75倍。本实验对黄蜀葵子
叶叶片的放置方向(取上表皮向上为正方向)进行了诱导比较
(图 2)。
将黄蜀葵子叶外植体按照不同方向诱导发现 ,诱导率上表面
向上组显著高于上表面向下组(P<0.01)。 当子叶上表皮朝上
时 , 平均诱导率高达 90.6%, 相比上表皮朝下平均诱导率 73.3
差异很大。
2.6 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对诱导率的影响 实验发现相同部位不
同生理状态的外植体毛状根的诱导率存在很大差异。 培养 7 d
的茎段诱导率几乎达到了 100%, 而此时的子叶诱导率却很低 ,
培养到 15d时 , 茎段的诱导率下降而子叶的诱导率却大幅升高
(图 3)。
图 2 外植体放置方向对诱导率的影响
图 3 不同生理状态的外植体的诱导率差异
统计分析表明 , 相同培养时间的不同部位的外植体与培养不
同时间相同部位的外植体的毛状根的诱导率存在显著差异(P<
0.01)。最佳诱导外植体为培养 7d的茎段或者 15 d的子叶。比
较茎段与子叶的毛状根 , 子叶的毛状根较粗壮 , 分枝快;而茎段由
于生根过多而细 , 分枝较少。
2.7 毛状根的生长曲线 将除菌完成的黄蜀葵毛状根选取分枝
多 、生长迅速的 1根毛状根作为继代增殖培养对象。将生长状况
近似的毛状根取相同长度分别继代于液体培养基中 ,将测得的平
均鲜重绘制的生长曲线(图 4)。
图 4 毛状根的生长曲线
从图 4可以看出 , 毛状根的生长规律符合 “S”形生长曲线 ,
培养至 12d以后进入对数生长期 , 到 25 d以后生物量增长明显
变缓 , 黄蜀葵毛状根应 25 d继代 1次。
2.8 毛状根鉴别 通过培养的无菌苗切下的黄蜀葵根在无激素
的 MS0培养基上分枝少 , 具有严重的向地性 ,在培养过程中逐渐
死亡。通过感染而获得的根分枝很多 , 无向地性 , 能够在无激素
培养基上旺盛生长 ,这些特点符合毛状根生长的特性(图 5)。
2.9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诱导子(elicitors)主要是引起植物产生
过敏反应的物质 ,由于诱导子能引起植物体内特殊的次生代谢物
积累 , 因此被用于毛状根培养 [ 15] 。 周倩耘等 [ 16]报道 YE和 10
mmol/LAgNO3不但能促进人参毛状根中总皂苷含量和单体皂
苷的积累 ,还能促进人参皂苷的外泌。本实验参见文献报道的方
法 , 添加 YE与 Ag+比较添加前后的次生代谢产物总黄酮含量差
异。
参照文献 [ 14]的方法 , 以金丝桃苷为标品 , AlCl
3
为显色剂 , 绘
制标准曲线方程 y=0.032 4x+0.022 (R2 =0.999 4)标准曲线
(图 6)。
图 5 黄蜀葵毛状根
图 6 金丝桃苷的标准曲线
将测得的黄蜀葵毛状根总黄酮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
表 6所示。
图 6 总黄酮含量差异的方差分析( x±s)
处理 差异
2mlYE+4mlAg+ 4.400±0.368a
2mlYE+2mlAg+ 2.627±0.038b
2mlYE+1mlAg+ 2.293±0.203b
CK 1.127±0.137c
由表 6可知 , 毛状根中总黄酮的含量在添加 YE与 Ag+后均
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 添加 2 mlYE与 4 mlAg+组
总黄酮含量最高 ,是对照组的 3.9倍;另外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
但却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可见 YE与 Ag+的协同作用能明显促
进黄蜀葵毛状根中总黄酮的积累。
3 讨论
实验发现 , 黄蜀葵毛状根的诱导率高低与诱导条件有很大关
系。发根农杆菌的菌液浓度 、外植体类型 、生理状态对诱导率的
影响最为明显。 幼嫩黄蜀葵外植体的下胚轴诱导率几乎为
100%,而处于相同生理阶段的子叶诱导率却很低。当无菌苗培
养 2周以后 , 茎段的诱导率开始下降 ,而子叶的诱导率却显著升
高。毛状根总是从茎段的形态学下端长出 ,而形态学上端则没有
毛状根长出 , 叶片诱导的毛状根也是从形态学下端长出 , 集中在
维管组织丰富的部位 ,多数毛状根长在叶柄上 , 少数叶柄和叶脉
上同时长出毛状根 ,与丹参的诱导结果一致 [ 17] 。 不同生理状态
的茎段 、子叶 、真叶的诱导率差异可能是由于前期茎段维管组织
适宜感染 ,此时子叶的维管组织却不发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
子叶的维管组织适宜感染 ,但茎段却因为农杆菌过度侵入破坏外
·3359·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1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12期
植体而导致诱导率下降。
从本实验可以看出 , 外源添加适宜浓度的 YE与 Ag+对黄蜀
葵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毛状根中总
黄酮含量与曲延伟等 [ 18]报道的各地黄蜀葵花中总黄酮含量如广
西玉林 4.45%, 河北安国 4.02%, 河南禹城 3.96%, 亳州 4.12%
相仿或略高。后续工作应该从诱导子的作用时间以及诱导子浓
度对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作用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赖先银 ,赵玉英 ,梁 鸿.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 J].中国中药
杂志 , 2006, 31(19):1597.
[ 2]  高 雷 ,张 平 ,程钢.黄蜀葵花的研究进展 [ J] .安徽医药 , 2008,
12(3):198.
[ 3]  周正华 ,杜安全 ,王先荣.黄蜀葵花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J].
中药材 , 2004, 27(11):835.
[ 4]  张红艳 ,董六一 ,江 勤 ,等.黄蜀葵花总黄酮抗感染性口腔粘膜溃
疡及体外抗菌作用 [ J].安徽医药 , 2006, 10(11):810.
[ 5]  范 丽 ,董六一 ,陈志武 ,等.黄蜀葵花总黄酮镇痛作用研究 [ J].中
药药理与临床 , 2003, 19(1):12.
[ 6]  尹莲芳.黄蜀葵花对肾病大鼠尿钠排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2003, 24(6):328.
[ 7]  陈 健.蜀葵花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2, 13(2):101.
[ 8 ]  徐锡兰 ,邬嘉琛 ,黄启金 , 等.蜀葵花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湿热型 43
例 [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 24(5):345.
[ 9 ]  宋增强 ,冯松杰.黄蜀葵花制剂治疗肾脏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 J].辽
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8 , 10(2):44.
[ 10] 尹莲芳.黄蜀葵花对肾病大鼠尿钠排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J]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2003, 24(6):328.
[ 11] 刘 涤 ,胡之壁.植物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 J] .
生物工程进展 , 1997, 17(1):37.
[ 12] 谢 静.生物技术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 [ J] .西南军医 , 2007, 9(3)
:89.
[ 13] 姚春娜 ,王亚馥.超声波辅助的发根农杆菌对黄瓜的遗传转化 [ J] .
兰州大学 学报 , 2001, 37(5):77.
[ 14] 周正华 ,杜安全 ,王先荣.葵花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 J] .中药材 , 2006, 29(11):1192.
[ 15] SavithaBC, ThimmarajuR, BhagyalakshmiN.Diferentbioticandabi-
oticelicitorsinfluencebetalainproductioninhairyrootculturesofBeta
vulgarisinshake-flaskandbioreactor[ J] .ProcessBiochemistry,
2006, 41(1):50.
[ 16] 周倩耘 ,周建民 ,刘 峻 ,等.诱导子对人参毛状根中皂苷含量的影
响 [ J]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 2003, 25(2):76.
[ 17] 周 伟 ,姚倩雯 ,钱忠英 ,等.丹参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 [ J].上海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6(2):93.
[ 18] 曲延伟 ,张 玲 ,尚立霞 ,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蜀葵花药材
的总黄酮含量 [ J] .食品与药品 , 2009, 11(3):44.
收稿日期:2010-09-17; 修订日期:2010-10-10
作者简介:毛 炜(1967-),女(汉族),重庆人 ,现任广东省中医医院主任
医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
小陷胸汤加味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
毛 炜 1 ,江 巍1 ,陈可冀 2
(1.广东省中医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2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100091)
摘要:目的 观察小陷胸汤加枳壳水提液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 TCH、TG、HDL-C和 LDL-C的影响。 方法 48只
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 1周后 ,随机选取 12只大鼠作为正常组 ,其余 36只大鼠参照文献报道的方法建立实验性高脂血
症模型 , 随机分为小陷胸汤组 、立普妥组和模型组 ,分别施加干预因素 , 连续灌胃给药 12周后 , 采血 ,检测 TC、TG、LDL-C
和 HDL-C。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小陷胸汤组 TC降低了 56.95%(P<0.001);LDL-C降低了 73.74%(P<0.001);TG
降低了 33.33%(P<0.05);HDL-C降低了 32.81%(P<0.05)。结论 陷胸汤加枳壳能够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
清 TC、LDL-C。
关键词:小陷胸汤; 高脂血症
DOI标识:doi:10.3969 /j.issn.1008-0805.2010.12.158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12-3360-02
  小陷胸汤是医圣张仲景创制的经典名方 , 具有清热化痰 ,宽
胸散结的功效 , 临床被广泛应用在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等疾病的
治疗。近年来 , 随着人们对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认
识的不断深入 , 该方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
视。本研究旨在观察小陷胸汤加枳壳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
的影响 , 为进一步探讨其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面的
作用奠定基础。
1 材料
1.1 动物 雄性 SD大鼠 48只 , 体质量 180 ~ 220 g,购自广州中
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动物合格证编号:0005944。 SPF级普通
饲料 , 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1.2 药物 小陷胸汤加枳壳组方:法夏 15 g,瓜蒌仁 14g, 瓜蒌皮
6 g,黄连 5 g,枳壳 6 g。以上单味药物饮片均购自广东省中医院
门诊中药房 ,由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工炮制 , 符合 《中
国药典 》 2000年版Ⅰ部对上述药品种属的规定。其中:法夏为天
南星科植物 Pinelliaternate(Thunb.)Breit.的块茎 , 产地广东 , 经
明矾炮制 ,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 CoptischinensisFranch.的根
茎 , 产地四川。 瓜蒌皮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kirilowi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 , 产地浙江 , 瓜蒌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kirilowi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 , 产地浙江 , 枳壳为
芸香科植物酸橙 Citrus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
果实 , 产地江西。
阳性对照药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规格 10 mg/片 , 批号
55837014, 辉瑞制药生产 ,购自广东省中医院门诊西药房。
1.3 试剂与试剂盒 均由广东省中医院临床检验中心购入。 包
括:胆固醇 ,批号:041118, 购自广州器化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脱氧
胆酸钠 , 购自中国医药 (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 批号:
F20030714;丙硫氧嘧啶 ,规格 50mg/片 , 批号 040902, 广东华南药
业有限公司生产 ,购自广东省中医院门诊西药房;胆固醇检测试
剂 盒 , RocheDiagnostics.Indianapolis.IN. U.S.A出 品 ,
·336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1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