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3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超微结构和蜡质成分及含量的比较



全 文 :热带作物学报 2013, 34(8): 1525-1530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
收稿日期 2013-03-25 修回日期 2013-06-19
基金项目 福建省农业科技重大专项专题(No. 2010NZ0003-2-3);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No. 2010R1026-4); 福建省农业
科技重点项目(No. 2011N0009);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No. 2013DFA31830)。
作者简介 余德亿(1972 年—), 男,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 E-mail: yudy_2004@126.com。
3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
超微结构和蜡质成分及含量的比较
余德亿 1, 黄 鹏 1, 姚锦爱 1, 陈 峰 1, 康文斌 2
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13
2 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4
摘 要 为判定叶片表面结构及蜡质是否会影响寄主植物的抗虫性, 以 3 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作试验
材料,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超微结构,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叶片表面的蜡质成分
及含量, 比较差异性。 结果表明: 3 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 表皮细胞、 气孔器等微形态结构明显不同, 高感
品种蜡质平滑, 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细微, 气孔密度和长度均较小; 低感品种蜡质略显粗糙, 表皮细胞山脉状
突起略显丰富, 气孔长度最长; 高抗品种蜡质最为粗糙, 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纵横交错, 气孔密度最大。 3 种
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总量存在极显著差异, 高感品种和低感品种的蜡质总量相对较高; 每个品种的蜡质提取液
可鉴定出 21 种已知化学结构的化合物, 各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品种抗性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醇类占比随品种抗
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烃类相反, 酸类、 酯类和酮类则互有高低; 各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随品种抗蓟马水平
的高低而呈现大小排序变化, 含量的变化均可影响榕树品种的抗蓟马水平。
关键词 榕树; 蓟马; 抗虫性; 叶片表面结构; 蜡质
中图分类号 S433.1 文献标识码 A
A Comparison on Surface Ultrastructure and Waxy Components
& Contents of Leaves in Three Ficus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Resistance to Thrips
YU Deyi1, HUANG Peng1, YAO Jinai1, CHEN Feng1, KANG Wenbin2
1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13, China
2 Fuzhou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r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Fuzhou, Fujian 350004, China
Abstract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leaf surface ultrastructure and waxiness would affect the host plants
resistance to insects, the authors took the leaves of three ficus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resistance levels to thrips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observ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se leaves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detected its
waxy components & contents by GC -MS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waxiness, epidermal cells and stomatal apparatus of leaves in three ficus varietie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In the
highly susceptible varieties, waxiness was smooth, epidermal cells mountains looked like protrusions subtle, stomatal
density and length were small. In the low susceptible varieties, waxiness was slightly rough, the epidermal cells
mountains looked like protrusions slightly rich, stomata length was the longest. In the highly resistant varieties,
waxiness was most rough, epidermal cells mountains looked like protrusions criss-cross, stomatal density was the
biggest. The total waxiness of leaves showed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ree ficus varieties, the highly
susceptible varieties and the low susceptible varieties were relatively high. Twenty -one compounds of known
chemical structure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waxy extract of all varieties, the relative quantity of each kind of
chemical compound would be changed with various resistant varieties, the alcohols propor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sistance level of ficus varieties, hydrocarbon was contrary to alcohols, acids, esters and
ketones were between high and low. The ion peak area of major components would be sorting change with the
level of varieties resistant to thrips, contents changes could affect the level of ficus varieties resistance to thrips.
Key words Ficus; Thrips; Insect resistance; Leaf surface structure; Waxiness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3.08.021
第 34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榕树是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乔木类植物,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约有 120 余
种, 其中福建记录有 25 种, 常见种植品种有垂叶
榕 (Ficus benjamina Linn.)、 印度胶树 (F. elastica
Roxb. ex Hornem.) 和榕树(F. microcarpa Linn. f.)
等, 主要用于园林景观绿化和观赏盆栽种植 [1]。 近
年来, 受大气温室效应、 种植规模扩大及害虫抗药
性增强等因素影响, 包括榕管蓟马(Gynairothrips
uzeli Zimmerman)在内的榕树蓟马发生为害呈加重
之势, 众多榕树品种的嫩叶和幼芽形成大小不一的
紫褐色或褐色虫伤斑点, 芽梢逐渐凋萎, 叶片沿中
脉向叶面折叠, 严重的造成畸形, 呈现饺子状或疙
瘩状虫瘿, 对绿化景观和盆栽出口造成较多负面影
响 [2-3]。 为有效控制蓟马对榕树的锉吸为害, 国内
外学者对主要蓟马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及防控方法等
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防控技术方
案, 利用寄主植物抗虫性就是较好的一种, 可从根
源上减轻目标害虫对寄主植物的危害[3-9], 但利用之
前必须真实评判寄主植物本身抗虫能力的强弱及其
抗虫机理 [10-11]。 为此, 作者在同一温室内评判了优
势种榕管蓟马对市面 6 种常见盆栽榕树的致害性,
区分出高感品种为垂叶榕、 低感品种为榕树和花叶
垂叶榕(F. benjamina cv. Golden Princess)、 高抗品
种为印度胶树[黑叶橡胶榕(F. elastica cv. Deocora
Burgundy)、 斑叶橡胶榕(F. elastica var. variegata)和
金叶榕(F. microcarpa cv. Golden Leaves)[9], 但榕树品
种间的这种抗蓟马水平差异是否与各品种叶片表面
超微结构有关, 是否受叶片表面蜡质成分及含量的
影响, 均未见报道。 本研究在前期室内抗虫鉴定的
基础上, 选择高感品种垂叶榕、 低感品种榕树和高
抗品种印度胶树的新叶作试验材料, 通过扫描电镜
观察新叶表面的超微结构,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
用仪(GC-MS)检测新叶的蜡质成分及含量, 比较
差异性, 以此判定叶片表面结构及蜡质是否会影响
寄主植物的抗虫性, 从而为深入研究寄主植物叶片
与抗虫性的关系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3 种榕树分别为垂叶榕 、 榕树和印度胶树 。
2012 年 4 月 15 日, 在漳浦县长桥镇中绿园艺场内
选定 3 种榕树的种植区块, 每个品种区块面积约
600 m2, 培育年限 3~5年, 株高约 1.5~2.0 m。 每个
品种区块均以 5 点式取样法定好采样点, 每点选 1
株榕树, 在榕树的东、 南、 西、 北及内膛等 5个方
位各随机采集当年生嫩枝 3根, 嫩枝顶端至少保留
5 张新叶, 每株采集 15 根嫩枝, 每种榕树各采集
75 根嫩枝, 将嫩枝随机分成 25 根组和 50 根组,
每个品种分 2 组, 带回室内。 嫩枝 25 根组, 剪取
每枝嫩枝顶端的第 2张和第 3张叶, 共 50张叶片,
从中挑选出未受蓟马锉吸危害的叶片 20 张, 用软
笔刷除叶片上的杂质, 4 ℃冰箱恒温保存, 用于表
面超微结构观察; 嫩枝 50 根组, 剪取每枝嫩枝顶
端的第 1~5 张叶, 每组 250 张叶片, 从中挑选出
未受蓟马锉吸危害的叶片 150张, 用软笔刷除叶片
上的杂质, 4 ℃冰箱恒温保存, 用于蜡质成分及含
量检测。
1.2 方法
1.2.1 试验方法 (1)叶片表面超微结构观察。
将每个品种嫩枝 25 根组的 20 张叶片从 4℃冰箱中
取出, 随机抽取 2张叶片, 用于扫描电镜上、 下表
面的样品制备, 制备过程参见余德亿等 [10]的方法,
每个品种叶片样本均用扫描电镜(JSM-6380LV型,
日本电子公司)观察10~15个视野, 拍照。
(2)叶片表面腊质成分及含量检测。 将每个品种
嫩枝 50根组的 150张叶片从4℃冰箱中取出, 用电
子天平(SPN302F, 美国 OHAUS公司)称取 10.00 g叶
片样品 3份, 进行蜡质提取和 GC-MS分离及鉴定。
(3)蜡质提取。 在通风厨内将称好的叶片样品
浸入装有 100.0 mL 三氯甲烷分析纯(CHCl3, 衡阳
凯信化工试剂有限公司)的玻璃烧怀中漂洗 15 s,
后将漂洗液用 0.22 μm 微孔有机滤膜抽滤, 再用
10.0 mL 三氯甲烷漂洗玻璃用具, 用滤膜抽滤后并
入抽滤液; 将抽滤液置于旋转蒸发仪(RE-52B, 上海
亚荣生化仪器厂)上, 在 45.0℃下浓缩至 0.5~0.8 mL,
然后用玻璃移液管吸取 2.0 mL, 三氯甲烷漂洗蒸发
瓶, 漂洗 5 次, 每次 8 s, 漂洗液均回收至已用电
子天平(AR224, 美国 OHAUS 公司)称重的浓缩瓶
中; 将浓缩瓶置于氮吸仪(SE812, 北京帅恩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上, 用 99.999%氮气吹干浓缩瓶中
的溶剂后再称重, 计算所提取叶片的表面蜡质重
量; 最后加入三氯甲烷配成浓度为 10.0 mg/mL的提
取蜡液, 用移液管吸取 1.0 mL提取蜡液移入 5.0 mL
的小试管中, 置于氮吸仪上用氮气吹干溶剂, 然后
加 0.1 mL 的 BSTFA[CF3C=NSi(CH3)3OSi(CH3)3, 美
国 SUPELCO 公司 ] , 在 70.0 ℃的水浴锅中衍生
30 min, 衍生后再用氮气吹去衍生剂, 加入 1.0 mL
三氯甲烷, 供 GC-MS分离及鉴定。
(4)GC-MS 分离及鉴定。 将每个品种叶片的蜡
质提取液, 从 3 份中随机选取1 份,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GC-MS(TraceGC-PolarisQ,美国Thermo
Finnigan公司)进行分离及鉴定, 参考王美芳等 [11]
1526- -
第 8 期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A 和D: 垂叶榕叶片的上表面(300 倍和 3000 倍); B 和 E: 榕树叶片的上表面(300 倍和 3 000 倍); C 和 F: 印度胶树叶片的上表面
(300 倍和 3000 倍); G 和 J: 垂叶榕叶片的下表面(300 倍和 3 000 倍); H 和 K: 榕树叶片的下表面(300 倍和 3 000 倍); I 和 L: 印度胶树
叶片的下表面(300 倍和 3 000 倍)。
图 1 3 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超微结构
的方法并略加改进, 具体如下: 自动进样器: 美国
Thermo Finnigan 公司的 AS3000。 色谱条件: 色谱
柱为 HP-5MS毛细管柱(30.0 m×0.25 mm×0.25 μm),
固定相为聚二甲基硅氧烷 ; 载气为氦气 (纯度>
99.999%), 流量 1.0 mL/min; 不分流进样, 进样体
积 1.0μL; 进样口温度 250℃, 连接器温度 250℃。 程
序升温: 初始温度 50℃, 保持 1 min; 以 20℃/min
升温到 170 ℃, 保持 2 min; 再以 5℃/min 升温至
280 ℃, 保持 20 min。 质谱条件: 电子轰击电离源
(EI), 能量 70 eV; 离子源温度 230 ℃, 溶剂延迟
3 min; SCAN 全扫描采集, 质量范围 50~650 amu。
表面蜡质中各化合物经 GC-MS 检测后得到其离子
峰, 通过检索 NIST 2.0 和 Wiley Registry of Mass
Spectral Data(7th Edition)质谱数据库以及人工鉴
定, 解析出正确的酸、 醇、 酯、 酮、 烃等化合物;
利用 Xcalibur 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对离子峰面
积进行自动求积, 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
1.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利用 DPS v6.55 数据统
计软件, 对 3种榕树叶片的气孔密度、 气孔长度和
表面蜡质总量进行单因素试验统计分析, 探讨不同
抗性品种的叶片表面结构及蜡质含量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榕树叶片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
3 种榕树叶片上下表面的扫描电镜照片(图 1)
显示, 不同抗蓟马水平 3 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
余德亿等: 3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超微结构和蜡质成分及含量的比较 1527- -
第 34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垂叶榕(高感) 榕树(低感) 印度胶树(高抗)
图 2 3 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蜡质部分化合物总离子流图
榕树品种 气孔密度/(个/mm2) 气孔长度/μm
垂叶榕 (338.67±27.52)Bb (10.64±1.96)Bb
榕树 (308.43±22.74)Bb (14.36±2.54)Aa
印度胶树 (401.94±31.89)Aa (11.64±2.01)ABb
表 1 3 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气孔密度和长度
说明: 同列数据后具有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 0.01 水平差异
极显著,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0.05 水平差异显著, 下同。
榕树品种 表面蜡质总量/g
垂叶榕 (0.263 4±0.004 7)Aa
榕树 (0.214 1±0.002 7)Bb
印度胶树 (0.084 2±0.003 2)Cc
表 2 3 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蜡质含量
表皮细胞、 气孔器等微形态结构明显不同。 高感品
种垂叶榕叶片上表面的蜡质较平滑, 表皮细胞有不
规则的山脉状突起, 呈现出大小不等的坑状, 无表
皮附属物和气孔器; 下表面的蜡质更平滑, 表皮细
胞呈细微的且不规则的山脉状突起, 气孔密度和长
度均较小, 分别为(338.67±27.52)个/mm2和(10.64±
1.96)μm(表1)。 低感品种榕树叶片上表面的蜡质
略平滑, 但蜡质纹理比垂叶榕密集很多, 表皮细胞
形体与垂叶榕相似, 但山脉状突起更丰富, 坑状体
也更大, 无表皮附属物和气孔器; 下表面的蜡质略
显粗糙, 表皮细胞呈明显的且不规则的山脉状突
起, 气孔密度为(308.43±22.74)个/mm2, 与垂叶榕
相比差异不显著, 气孔长度为(14.36±2.54)μm, 极
显著长于垂叶榕。 高抗品种印度胶树叶片上表面的
蜡质最粗糙, 表皮细胞明显不同于垂叶榕和榕树,
有较明显且纵横交错的山脉状突起, 呈现出明显且
大小不等的坑状或沟状, 也无表皮附属物和气孔
器; 下表面的蜡质也十分粗糙, 表皮细胞呈明显的
且不规则的皱褶状突起 , 气孔密度为 (401.94±
31.89)个/mm2, 极显著大于垂叶榕和榕树, 气孔长
度为(11.64±2.01)μm, 与垂叶榕相比差异不显著,
但与榕树存在显著差异。
2.2 3种榕树叶片表面蜡质成分及含量的比较
不同抗蓟马水平的 3 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
总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 2), 高感品种垂叶榕和
低感品种榕树的蜡质总量相对较高, 提取均值为
(0.263 4±0.004 7)g和 (0.214 1±0.002 7)g; 高抗
品种印度胶树的蜡质总量相对偏低, 只有(0.084 2±
0.003 2)g。
对每个品种叶片的蜡质提取液经 GC-MS 检测
分离及鉴定(图 2), 可知 3种榕树叶片可鉴定出 21
种已知化学结构的化合物, 其中: 酸类 6种, 饱和
脂肪酸分别为短链的 C5酸(C5H8O3)和长链的C15酸
(C15H28O4)、 C16酸(C16H32O2的2种同分异构体)和C18酸
(C18H34O4), 不饱和脂肪酸为长链的C18酸(C18H34O2);
醇类6种, 脂肪醇分别为饱和一元醇C28醇(C28H58O)
和不饱和一元醇C20醇(C20H40O), 脂环醇分别为一元
醇C30醇(C30H52O2)和C31醇(C31H38N4O2), 芳香醇分别
为一元醇C27醇(C27H46O2)和C28醇(C28H48O2); 酯类3
种, 不饱和酯分别为一元环酯C32酯(C32H52O2)和C34
酯(C34H34N4O4), 饱和酯为一元链酯C51酯(C51H102O4);
酮类2种, 脂环酮为一元酮C30酮(C30H48O), 芳香酮
为一元酮C39酮(C39H60O3); 烃类4种,开链烃中的饱
和烷烃分别为C34烃(C34H70)、 C36烃(C36H74)和C44烃
(C44H90), 脂环烃中的环烯烃为C20烃(C20H34)。
对 3种榕树叶片表面蜡质中各类化合物相对含
量进行比较(表 3), 可知各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品
种抗性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醇类占比随品种抗性水
平的提高而提高 , 依次为 19.43% 、 23.47%和
品种 酸类 醇类 酯类 酮类 烃类
垂叶榕(高感) 0.79 19.43 14.61 25.10 40.08
榕树(低感) 2.50 23.47 9.76 24.57 39.70
印度胶树(高抗) 1.42 36.59 16.10 27.76 18.13
表 3 3 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
面蜡质各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
1528- -
第 8 期 余德亿等: 3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超微结构和蜡质成分及含量的比较
组分 垂叶榕(高感) 榕树(低感) 印度胶树(高抗)
C5H8O3酸 0 21 850 48 047
C15H28O4酸 25 590 31 184 63 357
C16H32O2酸 172 351 223 509 1 062 731
C16H32O2酸(同分异构体) 801 350 87 527 441 241
C18H34O4酸 0 1 908 285 0
C18H34O2酸 88 901 238 767 456 795
C28H58O醇 7403 431 12 800 124 9 522 350
C20H40O醇 3 529 067 3 050 205 7 557 902
C30H52O2醇 285 426 577 953 168 6067
C31H38N4O2醇 2 075 871 2 298 448 2 883 609
C27H46O2醇 5 494 621 893 306 15 174 189
C28H48O2醇 8 106 919 3 611 095 16 577 907
C32H52O2酯 7 094 711 1 497 256 9 007 501
C34H34N4O4酯 11 211 240 2 813 482 12 426 979
C51H102O4酯 1 909 980 5 471 498 2 060 849
C30H48O酮 19 713 896 14 266 832 22 536 489
C39H60O3酮 15 020 623 10 373 559 17 975 938
C34H70烃 8 790 484 14 670 777 1 128 1006
C36H74烃 10 410 966 5 175 669 0
C44H90烃 22 467 438 19 963 600 4 163 707
C20H34烃 13 802 532 0 11 015 542
表 4 3 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蜡质各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mAu·s)
36.59%, 与高感品种垂叶榕相比, 低感品种榕树
的提高值为 4.04%, 高抗品种印度胶树的提高值为
17.16%; 烃类则相反, 所占比例随品种抗性水平
的 提 高 而 下 降 , 依 次 为 40.07% 、 39.7% 和
18.13%, 与高感品种垂叶榕相比, 低感品种榕树
的下降值为 0.90%, 高抗品种印度胶树的下降值
为 21.94%; 酸类、 酯类和酮类占比, 各品种互有
高低, 低感品种酸类高些(2.50%), 高抗品种酯
类高些(16.10%), 酮类品种间差异不大, 相对含
量在 24.57%~27.76%之间。 将 3 种榕树叶片表面
蜡质的主要组分离子峰面积单独列出(表 4), 可
知各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大小与榕树抗蓟马水
平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各品种间互有大小之别 ,
饱和脂肪酸中的 C15 酸和 C16 酸及不饱和脂肪酸中
的 C18H34O2酸均为高抗品种>低感品种>高感品种,
饱和脂肪酸中的 C16 酸(同分异构体) 则为高感品
种>高抗品种>低感品种, C5 酸也是高抗品种高于
低感品种, 但在高感品种中未检出, C18H34O4 酸则
在高抗品种和高感品种中均未检出; 脂肪醇中的
C28醇为低感品种>高抗品种>高感品种, 脂肪醇中
的 C20 醇及芳香醇中的 C27 醇和 C28 醇均为高抗品
种>高感品种>低感品种, 脂环醇中的 C30 醇和 C31
醇均为高抗品种>低感品种>高感品种; 环酯中的
C32酯和 C34酯均为低感品种>高抗品种>高感品种,
链酯中的 C51 酯则为高感品种>高抗品种>低感品
种; 脂环酮中的 C30 酮和芳香酮中的 C39 酮均为高
感品种>高抗品种>低感品种 。 饱和烷烃中的 C34
烃为低感品种>高抗品种>高感品种, C44烃则为高
感品种>低感品种>高抗品种, C36 烃也是高感品
种>低感品种, 但在高抗品种中却未检出, 环烯烃
中的 C20 烃则是高感品种>高抗品种, 但在低感品
种中未检出。
3 讨论与结论
寄主植物抗性利用是害虫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利用之前必须真实评判寄主
植物本身的抗虫能力[12]。 判断寄主植物抗性强弱的
方法多种多样, 通过寄主植物叶片的结构来评判是
一种简便易行又相对可靠的方法[13]。 目前, 已有榕
属植物叶片结构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如张艳
霞等 [14]发现印度胶树和紫叶橡皮榕(F. elastica cv.
Decora Burgundy)的抗旱性强弱与叶片的解剖结构
有关; 戴叶辉等 [15]根据叶片的形态结构特征对 13
种榕属植物在园林运用中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探
讨。 但对榕属植物叶片结构与抗虫性的关系研究尚
未见报道, 然而叶片是寄主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系
1529- -
第 34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统中的关键一环, 植物对害虫的抗性也较多地反映
在叶片的形态和结构上。 本研究比较了 3种不同抗
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的超微结构, 发现它们叶
片表面的蜡质、 表皮细胞及气孔器等微形态结构明
显不同, 进一步证实了叶片表面的结构与寄主植物
的抗虫性存在密切关系。
植物叶片表面蜡质具有各种各样的结晶体, 由
烷烃、 蜡酯、 游离脂肪醇和酸等多种化合物组成,
是植物、 植食性昆虫及其捕食者和寄生者相互作用
的竞技场, 在昆虫与寄主植物互作和协同进化过程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 目前, 已有叶片表面蜡质
组分对昆虫行为影响的研究, 如 Eigenbrode 等 [17]
研究了抗虫和感虫甘蓝品种叶片表面蜡质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lostella(Linnaeus)]选择行为的影响, 刘
勇等[18]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系)叶片表面蜡质对两
种麦蚜取食的影响, 王美芳等[11]研究了小麦叶片表
面蜡质及其与品种抗蚜性的关系, 均证实了叶片表
面蜡质提取物和单一的蜡质成分能够刺激或者抑制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取食和产卵。 但叶
片表面蜡质组分对锉吸式昆虫行为影响的研究仍极
少, 未有榕树叶片表面蜡质对蓟马锉吸行为影响的
报道, 然而叶片表面蜡质总量及其成分均可影响植
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本研究比较了 3种不
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表面蜡质成分及含量, 发
现它们叶片的蜡质总量存在极显著差异, 也发现在
已鉴定出的 21 种化合物中, 醇类占比随品种抗性
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烃类相反, 酸类、 酯类和酮类
互有高低, 各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随品种抗性不
同而呈现大小排序变化, 均可影响榕树品种的抗蓟
马水平, 进一步证实了叶片表面蜡质的成分及含量
对害虫选择寄主植物具有重要影响。
害虫与植物存在协同进化关系, 研究难度很
大, 为研究蓟马锉吸为害与寄主榕树之间的这种关
系, 课题组在室内测定了优势种榕管蓟马对寄主榕
树的致害性, 探讨了高感品种垂叶榕受蓟马锉吸前
后的叶片超微结构和蛋白质及氨基酸等营养指标的
变化 [9-10], 本文接着探讨叶片表面结构及蜡质对寄
主榕树的抗蓟马水平的影响, 初步证实了蓟马可依
靠叶片表面结构及蜡质来选择或淘汰寄主植物, 但
今后仍需明确各类化合物及其主要组分对蓟马选择
锉吸寄主的影响力, 找出关键因子和调控基因等,
为合理利用寄主植物的抗虫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 第
一卷(蕨类植物-种子植物)[M]. 福州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439-441.
[2] 杨 希, 连巧霞, 张晓萍, 等. 福建省榕树蓟马的生物学特性
及防治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 1994, 21(2): 50-55.
[3] 余德亿, 胡进锋, 姚锦爱, 等. 盆栽榕树蓟马的发生与防控药
剂配方筛选[J].热带作物学报, 2011, 32(3): 480-484.
[4] Held D W, Boyd D, Lockley T, et al. Gynaikothrips uzeli
(Thysanoptera: Phlaeothripidae)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Distribution and review of biology[J]. Florida Entomologist, 2005,
88(4): 538-540.
[5] 李建光, 汪万春, 郭建明, 等. 一种杀灭榕树盆景害虫榕管蓟
马的新方法-真空熏蒸处理[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11):
371-373.
[6] 赵永霜. 榕母管蓟马发生及防治试验研究[D]. 昆明: 西南林业
大学, 2008.
[7] Cambero-Campos J, Valenzuela-García R, Carvajal-Cazola C, et al.
New Records for Mexico: Gynaikothrips uzeli, Androthrips
ramachandrai (Thysanoptera: Phlaeothripidae)and Montandoniola
confusa (Hemiptera: Anthocoridae)[J]. Florida Entomologist, 2010,
93(3): 470-472.
[8] 杨静美, 刘光华, 陈海英, 等. 榕管蓟马冷季种群动态及田间
药效试验[J].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4(3): 5-8.
[9] 余德亿, 黄 鹏, 姚锦爱, 等. 盆栽榕树蓟马种类及优势种榕
管蓟马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J].昆虫学报, 2012, 55(7): 832-
840.
[10] 余德亿, 胡进锋, 黄 鹏, 等. 蓟马锉吸胁迫对垂叶榕叶片表
面超微结构及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J]. 昆虫学报 ,
2013, 56(1): 60-68.
[11] 王美方, 陈巨莲, 程登发, 等. 小麦叶片表面蜡质及其与品种
抗蚜性的关系[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14(3): 341-
346.
[12] 陈建明, 俞晓平, 程家安, 等. 植物耐虫性研究进展[J]. 昆虫
学报, 2005, 48(2): 262-272.
[13] 朱栗琼, 王 勇, 招礼军,等. 8种榕属植物叶片解剖构造及抗
逆性的数量分析[J]. 广西科学, 2012, 19(1): 88-92.
[14] 张艳霞, 朱必娟, 肖德兴. 印度橡皮榕与紫叶橡皮榕叶片的解
剖结构[J].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3(3): 31-35.
[15] 戴叶辉, 王 琳, 邢福武, 等. 13种榕属植物的叶片结构及其
对环境的适应性 [J].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 2012, 25(4):
5-13.
[16] 王美芳, 陈巨莲, 原国辉, 等. 植物表面蜡质对植食性昆虫的
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3): 1 155-1160.
[17] Eigenbrode S D, Satish P K. Neonate Plutella xylostella
reaponses to surface wax components of a resistant cabbage
(Brassica oleracea).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98, 24
(10): 1 611-1 627.
[18] 刘 勇 , 陈巨莲 , 程登发 . 不同小麦品种 (系 )叶片表面蜡
质对两种麦蚜取食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7, 18
(8): 1 785-1 788.
责任编辑: 凌青根
1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