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正交实验法优选葎草的提取工艺



全 文 :正交实验法优选葎草的提取工艺
尹海波 1 康廷国1 王 冰1 孙 鹏 2 苏 勇 1
(1.辽宁中医学院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辽宁沈阳 110003)
  摘要 目的:优选葎草有效成分木犀草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葎草提取工艺优化
选择 , 以有效成分木犀草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 , 采用 HPLC法进行测定。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用 90%乙醇 6倍
量 , 提取 2次 ,每次 1 h为最佳 ,而浓度差异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该工艺方法合理 ,有效成分提取效率较高。
关键词 葎草;木犀草素;正交实验;提取工艺
  葎草 Humulusscandens(Lour.)Merr.为桑科葎
草属植物 〔1〕 ,始载于 《唐本草》〔2〕 ,名为葛葎蔓 。全
草具有清热解毒 、利尿消肿等功效 ,内用主治肺结核
潮热 、胃肠炎 、痢疾 、感冒发热 、膀胱炎 、肾盂肾炎 、泌
尿系结石 、痔疮等症 ,外用治疗痈疥肿毒 、湿疹 、虫蛇
咬伤等症 〔3〕。据文献记载 ,其抗菌作用明显 ,且有
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 〔4 ~ 6〕。本文以木犀
草素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化葎草的提取工艺 ,为
开发应用该药物提供科学的依据。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与药品 Agilent1100LC高效液相色谱
仪;G1311A(四元泵);G1315A/B(DAD检测器);
G1313A自动进样器 。木犀草素(Luteolin)对照品由
日本岐阜大学药学系惠赠;甲醇 、乙腈为色谱纯;新
制重蒸馏水;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材料来源 自采葎草(苗期),经由本院植物
教研室王冰教授鉴定为葎草(Humulusscandens)的
全草 ,将其粉碎过 40目筛。
2  方法与结果
2.1  正交表设计 选择提取工艺中对提取率有影
响的四项因素 ,即乙醇浓度 A,乙醇倍数 B,提取时
间 C,提取次数 D。每个因素选择 3个水平 ,采用四
因素三个水平正交试验表 L9(34)设计试验方案(见
表 1)。
 Table1 FactorsandLevelsofortnogonaltestL
9
(34)
水平
因素
乙醇浓度A(%) 乙醇倍数B(倍) 提取时间C(小时) 提取次数D(次)
1 30 4 1 1
2 60 6 2 2
3 90 8 3 3
2.2  提取方法 取同一批混合均匀的葎草粗粉 ,
每次称取 5g,按正交试验表 1安排试验。具体方法
为:精密称取 5 g样品 ,置圆底烧瓶中 ,加入 4倍量
的石油醚回流提取 1h,过滤 ,弃去滤液并挥干残渣 ,
加入乙醇回流提取 ,趁热抽滤 ,回收乙醇 ,然后加入
2%H2SO4水解 2 h,趁热过滤 ,滤液用乙酸乙酯等量
萃取 3次 ,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后转移至 25 ml容
量瓶中 ,定容作为供试品 ,备用。
2.3 木犀草素含量测定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
应性实验:色谱柱为 ZorbaxeclipseXDBC8(150mm
×4.6 mmi.d);流动相为甲醇-0.025 mol/L磷酸
(60∶40);柱温 25℃;检测波长 254nm, BW=30nm;
参比波长 338 nm, BW=100 nm;记录仪纸速 0.3
cm/min;木犀草素保留时间为 13.849min;(2)对照
品溶液的制备:精称木犀草素 0.81 mg,用乙酸乙酯
定容于 25 ml容量瓶中即可。 (3)供试品溶液的制
备:同 2.2的方法;(4)测定方法:分别精密吸取供
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各 5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
仪中 ,以峰面积为指标 ,按外标法计算含量即得。
2.4 方法可行性研究 (1)标准曲线与线性关系
的考察:精密称取木犀草素对照品 5.72mg置 25ml
容量瓶中 ,加入乙酸乙酯溶解定容至刻度 ,使对照品
浓度为 0.2288 mg/ml。精密称取对照品溶液 1、2、
3、4、5μl,并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 。测定木
犀草素的色谱峰面积 ,以进样量为横坐标 ,峰面积为
纵坐标得 到回归曲线 方程为:y=-7344.5 +
2539756x, r=0.9991。结果显示 ,木犀草素在 0.20
~ 1.1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精密度实验:
取葎草苗期同一供试品溶液按以上色谱条件连续进
样 6 次 , 结果峰面积分别为:285885、 295984、
294128、 295328、 292810、 295648, 得到平均值为
293297, RSD(%)为 1.1.根据考察可见精密度良
好 ,说明 HPLC法系统误差较小。
2.5 数据处理 采用木犀草素的提取率为考察指
标优化提取工艺(计算结果见表 2和表 3)。
由表 2 结 果可知 最佳提取 工艺条 件为
A3B2C1D2 ,即用 6倍量 90%的乙醇提取 2次 ,每次 1
小时;从方差分析得优化结果表 3,分析表明:因素
中乙醇浓度A对提取工艺有显著影响(P<0.05),
·1112· 中药材第 28卷第 12期 2005年 12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5.12.029
 Table2 DesignandresultsoforthogonaltestL9(34)
因素 A B C D 试验结果
列号 1 2 3 4 收率% Y2
1 1 1 1 1 0.022 0.000484
2 1 2 2 2 0.051 0.002601
3 1 3 3 3 0.023 0.000529
4 2 1 2 3 0.11 0.0121
5 2 2 3 1 0.093 0.008649
6 2 3 1 2 0.177 0.031329
7 3 1 3 2 0.123 0.015129
8 3 2 1 3 0.189 0.035721
9 3 3 2 1 0.17 0.0289
K1 0.096 0.025 0.388 0.285
K2 0.38 0.333 0.331 0.351 ΢yi=0.958
K3 0.482 0.37 0.239 0.322 ΢yi/n=0.106444
K1-1 0.032 0.085 0.129 0.095 ΢y2 =0.135442
K2-1 0.1267 0.111 0.11 0.117
K3-1 0.1607 0.123 0.08 0.1073 (΢yi)2 /n=0.101974
R 0.1287 0.038 0.05 0.022
 Table3  Varianceanalysisoforthogonaltest
变异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显著性)
A 0.0266729 2 0.013336 36.560 **
B 0.0022976 2 0.001149 3.1493
C 0.0037682 2 0.001884 5.1651
误差项总计 0.0334682 8
D因素(提取次数)相对影响较小 ,同时从实际工作
成本考虑 ,得到该实验最佳提取工艺为 A3B2C1D2 ,
即用 6倍量 90%的乙醇提取 2次 ,每次 1h。
2.6 验证性实验 确认实验方案为 A3B2C1D2与
最佳提取条件 A3B2C1D3的实验结果作对比 ,取 5 g
葎草药材二份 ,分别加入 6倍量 90%的乙醇提取 2
次和 3次 , 每次 1 h, 木犀草素的含量分别为
0.184%和 0.188%;从上述实验看 ,确认实验条件
与正交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3 讨论
因葎草中所含主要成分为木犀草素-7-葡萄糖
苷 ,且其苷元木犀草本身在乙酸乙酯中溶解度良好 ,
故采用乙醇提取 ,酸水解 ,乙酸乙酯萃取的方法 ,结
果较为理想。
参 考 文 献
1 侯宽昭编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84∶238
2 冉先德主编 .中华药海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
1993∶470
3 中国药材公司主编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94∶1960
4 许鸿源.汉药之化学成分(I).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 1982∶473、 574
5 李立 ,等 .啤酒花的药用性质和它的应用前景 .国外药
学(植物药分册), 1982, 3(4)∶11
6 王狱 ,等 .102种药用植物抗菌效能的初步试验 .植物
学报 , 1953, 2(2)∶312
(2005-04-18收稿)
心血宁滴丸制备工艺的研究
吕竹芬 申 楼 谢清春 林燕妹
(广东药学院 ,广州 510240)
  摘要 目的:以 PEG-6000为基质 , 研究心血宁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滴丸的溶散时限 、丸重变异
系数和外观质量为筛选的指标 , 以葛根 、山楂提取物与基质的处方配比 , 冷凝液的温度 , 滴丸滴制过程的滴速为考
察因素 , 采用正交设计对心血宁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结果:心血宁滴丸滴制过程中冷凝液的温度应该控制
在 15 ~ 20℃,滴制速度应在 15 ~ 25滴 /min, 药物与基质的配比为 1∶4时的滴丸质量较好。结论:所得到的滴丸制
备方法简便 , 工艺可行。
关键词 心血宁;滴丸;PEG6000;影响因素;制备工艺
  心血宁 〔1〕滴丸系由山楂(FructusCrataegi)和葛
根(Puerarialobata(Wild.)Obwi)等中药制成的复
方制剂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 、高血脂 、高血压
等疾病 。方中山楂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黄烷及聚
合物有机酸等多种化合物 ,其中重要有效成分的是
山楂总黄酮〔2〕。葛根是中医常用的祛风解表药 ,其
中含有以葛根素 、大豆甙元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多种
异黄酮类化合物〔3〕。两者提取物中有部分难溶性
·1113·中药材第 28卷第 12期 2005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