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2 0卷
1 9 9 0年
第3期
8 月
植 抽 病 理 学 报
人C T A P Y T O H尸A T HO L O G IC A 5 1N IC A
V
ol
。
2 0
A ti g
。
N
o。 3
1 9 9 0
油桐根腐病的研究
陈守常 肖育贡
(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提要 汕桐根腐病在四川枷区严重发生 , 成片桐林被毁。 通过六年的系统研先 , 对此病危丫f 、
症状 、 炳原 、 病情以及发病规律进行了首次阐述 。 病原菌定名为汕桐腐皮镰抱 ( F us a r iu m s 。 -
l a n i ( M a r t
.
) S a e e
.
f
. s p
. a l e u r i t i d i s C h e n e t X i a o f
. s p
. n o v . ) (腐皮镰 袍一 新 专 化
型 ) 。 经大面积的营林生态方法防治 , 综合找制效果显著 。
油桐 (月 l e u r `才e : o/ r ` 11 E e n l s l e y ) 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 四川地 区 常 年 产量
(籽 ) 1 . 5亿公斤 , 占我国总产 40 % , 居全国首位 。 由于油桐根腐连年发生危害 , 导 致 桐树
枯亡 , 桐油产量急剧下降 , 极大地影响了山区人民经济收入和出 口创汇 。 1 9 8 2一 1 9 8 7年 , 首
次对油桐根腐病进行了系统试验 。
油桐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模糊综合评判法求出 , 四川地区重病桐林 5 20 万亩 。 万县
地区 50 年代产量 (籽 ) 4 . 4千万公斤 , 团年代因病下降至 3 . 1 5千万公斤 , 进入 7 0年代仅 1。 扎千
万公斤 , 全区减产 5 5 . 7% 。 单株死亡当年经济损失最低值为 1 . 叮元 。 1 9 7 9一 1 9 8 。年桐树枯死
4 9
.
2 5万株 , 直接经济损失 8』. 2 6万元 , 累计损失 6 5 7 . 98 万元 , 从而给油桐生产造成 严 重 狈
失 I` 1 , 至于桐林成片死亡对生态和社会的影响 , 则难以价值估 算。
致病力测定
(一 ) 材料与方法 : 分别林地洞株 、 盆栽苗株和虹石杯栽桐苗接种试验 (表 1)
(二 ) 测定结果 : 列入下表 。
表 1 油桐根腐病接种试验
接种处理 。 菌 、 。 …接 ,卜 方 式 …接种 日期 供试株 数 死亡株率 死亡月数P D` 斜些养“ 天 …鬓水馨,。翼君 (株 ) (肠 ) (月 )林地 桐树 1 9 8 3 . 6 . 9 . ,
::
8
` 9 2 2 4e 2 3
19 8 3
.
6
.
9
.
4
.
16
盆栽苗株 P D A菌掖培养 1玲天 菌 液 灌 根 19 8 4 . 7 . 14 .
::
3 0
.
7 6 s se l Z
全青水灌根 ( CK ) 19 8 4 . 7 。 J 4 . 0 . 0
蛙石杯栽桐苗 P SC 菌液振 荡培养 14 天 菌 液 灌 根 1 9 8 5 . 5 . 2 4 .
::
9 4
. 口 竺天清水灌根 ( C K ) 1 9 8 5 . 5 . 2 4 0 。 0
试验表明 , 林地接种可导致桐株发病死亡 , 但接种条件不易控制 。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 ,
经接种后 8一 12 月 , 苗株死亡率为 3 0 . 7 6% 。 采用 F S C培养基 周 (]J 口蛋白陈 ) 菌液接种 ,桐苗
死亡可达 94 . 0% 。 再回接测定 , 桐苗死亡率仍占8 0 . 。% 。 可以认为 , 此接种方式是测定此菌
致病力的快速方法 。 试验证 明了 , 乳l[桐腐皮镰袍是油桐根腐病的致病菌 川 。
.多加研究工作的有杨大胜 . 张金钟 、 刘学礼 、 陈勇华 、 黄小华 、 骆建忠等 .
DOI : 10. 13926 /j . cnki . apps . 1990. 03. 002
l `乏 植 物 病 理 2 。卷
病害症状及病原菌
初期 , 感病桐株叶片变小 , 浅红色 , 稍下垂 , 须 、 侧根 腐 烂 3 8 . 4一 4 0 . 0% , 为 l 级病
株 。 继而叶片伐褐色 , 下垂 , 呈失水状态 , 根系腐烂 6 0 . 0一 7 5 . 1% , 为 H级病株。 随 着病情
发展 , 至 I 级病株时 , 须 、 侧根大部分腐烂 , 叶片红褐色 , 明显下垂 , 叶 、 芽停止生长 , 直
至全株枯死 , 是根部皮腐类型病害 。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表明 , I 、 1 、 l 级病株酶带数量分别比健株 (7 条 ) 少 2 、 3和 6
条 。 其次 , 病株酶带显著窄于健株 ; 再次 , 健株酶带迁移率 ( R f值 ) 为 。 . 艺01 一。 . 7 40 , 而病
株为。 . 2 2 一 0 . 5 4 1。 试验提出了内部生化反应与外部表现衰亡程度的相关性 , 为诊断和鉴定
此病害提供生化指标。
根据形态学和培养性状观察研究 、 专化性寄主植物交叉接种试验、 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
的醋酶同工酶分析 , 鉴定病原菌为腐皮镰抱一新的专化型 , 命名为油桐腐皮镰袍 ( F su ar ` “ 。
; o
l
a o i ( M a r t
.
) S
a e e . f
. s p
. a l。 。 r i t i d i s C卜e n e t X i a o f . s p . n o v . 〕 , 另文发表 「`互。
大型分生泡子萌发适温范围 24 一 32 O C , 最适温度 28 “ C , 最适 pH 6一 7 , 最 适 相 对 湿 度
9 3一 1 0 0% ; 菌丝生长适温 2 0一 3 2 O C , 最适温度 2 8 O C , p H适应范围 6一8 , 最适 p H为 7 。
病情进程及发病动态
定点 、 定株 、 定期观测表明 , 病情进程如下 :
4一 5月 , I级病株出现率各为 1 3 . 58 %和 1 8 . 51 % , 至 6月 , 病株出现高峰 , 占 2 7 . 16 % 。
1 级病株随着 I 级病株之后 , 出现于 7月高峰 。 接着呈现 l 级病株 , 其高峰期为 7一 8月 ,
8月出现率 ( 4 4 . 1 2% ) 略高于 7月 ( 3 4 . 4 1% ) 。 至于病株死亡期则集中在 8月 , 为全年病 株 枯
死的主要时期 , 死亡株率达 5 1 . 5 2% 。
病情进程取决于桐树和病菌对立和转化状况 侧 。 桐株生长优势超过病菌时 , 出现 二 年
病程型病株 (有全年型和半年型两种类型 ) ; 反之 , 病菌发展速度高于桐树生长时 , 病株多
一年病程型 (其中因病情不同 , 有急性型 、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 。 前者略多于后者 , 即二年
病程型病株率为 5 7 . 1一 62 . 0% , 一年病程型病株占3 5 . 1一 4 5 . 8 % 。
通过固定样地观察 , 得出以下规律 :
(一 ) 油桐根腐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 , 在桐林内有中心病株 , 逐年顺坡和横山扩展 。 第
一 、 .二 、 三年病株出现比为 2一 4 , 4一8 : 1 0。 病害发展速度较快 , 年平均病株率为 1 6 . 7% ,
年平均死亡株率为 7 . 35 一 7 . 5% 。
(二 ) , 不同坡向上桐林病害发展状况有着明显的差异 , 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 危 害 的 特
点 , 在阳坡上 , 桐林病株率低 , 为 5 . 0一 8 . 3% , 而阴坡年病株率超过阳坡的 3一 5倍 , 达 2 4 . 2
~ 2 7
.
5%
, 这与阴坡土壤肥力 、 热量有关 。
(三 ) 从桐林各林分年龄结构来看 , 以 n 一 15 年生桐林病株 .率最高 , 为 3 3 . 2% , 6一 10 年
生次之 , 为 3 2 . 0 % , 16 一 20 年生桐林病株率仅 2 1 . 4 % 。
(四 ) 油桐根腐病周年发生规律是 : 初期为 3月下句至 4月 _上句 , 初峰期为 5月下句至 6月
上旬 , 高峰期为 7月上旬 , 7月下旬以后进入末期 。
3如 陈守常等 : 油桐根腐病的研究 峭。
在病害发生期内 , 气候四要素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复相关性 , J七复 相 关 系 数 r 二
。 . 8 3 ( > 0 . 01 ) , 达到极显著的水准 。
通径系数分析表明 , 通径值顺序为旬平均地温 P y X Z = 1 . 98 > 旬平均气温 P y X : = 1 . 93 >
十 旬平均相对湿度 P y x 。 二 0 . 0 91 > 句降水量 P , x ` = 0 . 0 03 。
偏回归方程求出病害强度的预测模式为 :
Y = 0
.
6 2 3 + 0
.
4 5 7 x z一 0 . 3 9 1 x 2一 o . 0 2 x s + 0 . 0 0 5 x `
经两年实测值检验 , 预测值精度较高 , 卡方计算 , X ,值小于 p 0 . 05 = 1 5 . 5。 此预测式可为
掌握病害发生 、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五 ) 病害发生与油桐林地类型密切相关 , 数量化回归求算出 , 影响病害的主导立地因
子是土类 > 坡向> 海拔 > 坡度> 土厚 。 钙质紫色土油桐林地 , p H 7 . 3一 8 . 3 , 病 害 最 重 , 病
株率 15 %以上 , 中性紫色土油桐林地 , p H 6 . 5一 7 . 3 , 受害中等 , 病株率 5一 15 % ; 中性紫 色
土油桐林地 , p H 6一 7 , 病害较轻 , 病株率在5 %以下 , 在酸性紫色土油桐林地上 (P H S一 6) ,
不发生油桐根腐病 。
综合控制试验
从上述病害发生规律得出 , 控制此病的重要基础在于改变病菌的土壤生态状况 , 提高土
壤酸度 。 控制病害的重要条件是种植抗病品种 , 发挥寄主的抗性优势。
(一 ) 试验方法 : 1 . 1 9 7 8一 19 81 年 , 在病林中经初选 、 复选和决选 , 筛选出高产抗病优
良单株了株 , 并繁殖桐苗 。 2 . 供试药剂 5种 , 对分生抱子和菌丝抑制测定 , 选出既 有 抑 制效
果 , 又能提高酸度的药剂浓度 。 3 .在林地上 , 栽植良种桐苗后三个月内 , 分别灌施各种药液。
(二 ) 试验结果 : 1 9 8 2一 1 98 7年连续种植良苗 2 . 39 万株 , 建立试验林 1 1 40 亩。 综合控制
效果列入下表 :
表 2 油桐根腐病的综合控制试验
率株q0)亡(死
试验林处理 组 。
} 蔽, } 方 式 ) 处憋积 l处黔数 }, 慈司飞黔数” “ 一 ` r“ 一 “ } 队 ’ { “ ` ” l (亩 ) l (株 ) {一竺兰匕二些一
50 , 多` 灵试验林
{
` : 5。。
}
灌 壤
{
2 30
1
4 7。。 … 3” …。了5多菌灵 + 明矶试验林 } ” . , ’ 5。。 … ” … ’ 。 … 5。。 … 2 0 … 礴` o
敌克松试验林 …` ’ 5 0 0 { ” } “ 4 4 } “ 9 8 0 { ` 8 0 1 3 6 5 0敌克 松 + 明矶试验林 { ” ” 5。。 { ` { ’ 3 … 3 9。 { ’ 3 { 2 5了明矶试验林 { ` ’ 5 0 0 … ” 1 0 0 … ’ ” 0 0 一 ” o …’ ” 。。硫砚 . 试脸林 { ` ’ “ 。 0 1 ” { ” O … “ 30 0 一 ’ 5 · … ” ` 0… } 一 { 一 { 3 3 3 1 7 ’ 3 0 …” 。 …” 0 ’ 、止竺竺一止二一止二止一 { ’ ` o … 8 …2` 。
0
.
0
1
。
57
( 1
.
0一 3 . 0 )
2 2
。
4 5
( 5
.
3一 3 6 . 6 )
试验结果表明 , 采取栽植抗病油桐良株 , 辅以灌施药液的综合控制措施 , 效果如下 :
提高了土壤酸度 : 一般从 p H 7 . 6一 8 . 4提高至 5 . 3一 6 . 1 , 硫酸铜 2 0 倍液可调至 5 . 3一 5 . 6 ,
明矾 5 0 0倍液调节至 5 . 8一 6 . 1 , 改变了病菌适生碱性的土壤。
控制了病害发生 : 抗病桐株具有较强的抗性 , 同时灌入药液 , 从而达到控制病害效果显
著。 各试验林六年无病株出现 , 而对照林病株死亡率为 1一 3 % , 周围桐林 ,病株死亡率达尽, 3
17 0
一3 6。 6% 。
促进了桐株增产 :
径平均增大 1 5 .? 8一 21 .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2 0 .
各试验林侗株平均树高较当地一般桐株平均增长 1 , . 3: 一 1 0 . 85 % , 基
2 6%
, 产量平均增加 18 . 98 一功 . 45 % 。
. 闷卜
结 语
在四川地区 , 油桐根腐病是发生三十年的老病害 ( 1 9 5 7年发生 ) l ` J 。 以往 , 在生 产 上
此病常与油桐枯萎病 (由尖镰抱油桐专化型 F u s a r i u o o 二夕却 o r u o S e h l e c h t f . S p . a l e u r i t i -
id : H u , ” 1引起 ) 相混淆 。 本项研究首次肯定了油桐根腐病系油桐腐皮镰抱引起的 一 种新
病害 。 分布区域为川 、 黔桐区 , 其立地条件、 症状 , 病原菌等均不同于油桐枯萎病 。
从油桐发病林地出发 , 根据: L壤酸碱度和病害严重度 , 采取 “ 分类施策 , 重点控制 , 因
地种桐 , 综合治理 ” 的策略 ; 实行 “ 栽植抗病良种 , 施药酸化土壤” 的综合控制技术 。 前者
是综合控制的前提 , 后者是综合控制的基础 。
六年试验证明 , 这种以增强寄主抗性为核心 , 并结合提高土壤酸度 , 改变病菌适宜的土 ~壤环境条件的营林生态防治方法 , 效果显著 , 简便易行。 ( 1 9 8 8年 4月 23 日收稿 )
参考文献
1
. 陈守常 、 肖育贵 . 10 5 5 . 四川林业科技 9 (一) : 。一 1 4 .
2
.
I s h ii
,
K
.
e t a l
.
19 了1 . A p P 一 M i e r o b i o l . 2 2 : 7 一日.
5
. 陈守常 、 肖育贵 . 1 0 5 8 . 林业科技通 讯 4 , 8一 1 2 .
4
. 陈守常 、 肖育贵 . 10 5 0 . 林业科学 2 : 1 1 3一 11 9 .
5
.
K o m m e d a五l , T . a n d W i n d e l s , C . E . 10 7 0 . E e o l o g y o f R o o t P a t h o g e n s , E l s e v i e r S e i e n t i f i e
P u b l i s hi n g C o m p a n y
,
7 4 一 7 6 .
6
. 花锁龙 . 19 81 .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 3 : 45 一 53 .
7
. 吴光金 、 林雪坚 . x o s 2 . 东北林学院学报 盆 , 2 0一 5 0 .
, 目叼
T HE R O O T一 RO T O F T U N G一 0 ! L T R E E
C h e
n S h o u e h a n g X i a o Y u g u i
(5 i
e h u a n A e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
C h e n g d u )
T h e r o o t一 r o t o f t u n g 一0 11 t r e e ( A l e u r i t e : f o r j i i H e 」n s l
。
) b e e a m e
w id e s P r e a d a n d e a u s e d h e a
v y lo s s e
s i n t u n g一 0 11 t r e e P :
·
o d u e t i o n a r e a s
o f S i e h u a n p r o v i n
e e 。
R e s u l t
s o f e x p e r im e n t s o n t h i
s d i s e a s e f o r 6 y e a r s m a d e e l
e a r o f
s v m t o m s
, e a u s a l f
a e t o r s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
T h e p a t h o g
oe n o u s f u n g i w a s
b e e n id e n t i f i e d t o b e F u
s a r f u 阴 : o l a o i ( M a r t 。 ) S a e e 。 f 。 s p 。 a l e u r i t id f s
C h e n e t X i a o f
。 s p
. n o v
。
I t 15 t h e f i r s t r e r o r t e d b o t卜 i n C h i n a a n d
a b r o a d
。
I n l a r g e s e a l e t r i a l s
, t h e e f f i e i e n t w a y o f e o n t r o l i n g t h i s d i s e a s e
,
s h o u l d i n t e g r a t e t h e s i l v i e u l t
u r a l , e e o l o g i e a l a n d p h了t 《 ) P a t h o l o g i e a l
m e a s u r e s
.
,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