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79 -
上海农业科技 2013-5
大棚黄瓜叶部病害防治技术初探
陈振义 闵著怡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航头站 201316)
航头镇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其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
无公害蔬菜设施生产,是全区乃至全市主要的设施蔬菜生产
基地。近年来,大棚黄瓜发展迅猛,且经济效益显著,农民
种植积极性非常高,已成为本镇设施蔬菜的主要种植品种之
一。但在大棚黄瓜栽培中,黄瓜叶片上经常出现黄褐色病斑,
严重影响了黄瓜的品质和产量。为确保大棚黄瓜的安全生
产,介绍了黄瓜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病症状,并提出了相关防
治技术,以供参考。
1 主要叶部病害发病症状
1.1 霜霉病
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发病
初期,叶片正面发生水渍状淡绿色或黄色的小斑点,后渐扩
大,由黄色变成淡褐色,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的病斑,在
叶片背面病斑处生成紫灰色霉层。在潮湿的条件下,霉层变
厚,呈黑色。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
叶片枯死。
1.2 炭疽病
叶片受害之初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病
斑,红褐色,外围有一圈黄纹。干燥条件下,病斑中部破裂
形成穿孔,叶片干枯死亡。后期病斑出现小黑点,潮湿时长
出红色粘质物。
1.3 细菌性角斑病
成株期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斑点,扩大后变
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斑,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
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乳白色粘液即菌脓。
1.4 圆叶枯病
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圆形,直径10~30 mm,
后变褐色,湿度大时表面生黑褐色霉层。
1.5 细菌性叶枯病
叶片病斑初为褪绿色水浸状,圆形,后扩大呈近圆形或
多角形,直径1~2 mm。周围有褪绿晕圈,病叶背面不易见
到菌脓,有别于细菌性角斑病。
1.6 细菌性缘枯病
叶部发病,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
淡褐色不规则形斑,周围有晕圈。严重时产生大型水浸状病
斑,由叶缘向中间扩展,呈契形。
1.7 叶斑病
叶片病斑褐色至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直
径0.5~12 mm,病斑边缘明显或不明显,湿度大时,病部
产生灰色霉层。
1.8 褐斑病
叶部病斑初呈淡褐色,后变褐绿色,略呈圆形,直径6~
12 mm,多数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
有的病斑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上生灰黑色霉。
1.9 细菌性圆斑病
叶片正面初现黄化区,背面现水渍状小斑点。病斑扩展
为圆形或近圆形,黄色至褐黄色,中间半透明,周围具黄色
晕圈,菌脓不明显。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黄瓜品种,如“申青一号”、“碧玉2
号”等。
2.2 种子消毒
在催芽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携带病菌。常
用方法有:先用55 ℃温汤浸种15 min,后移入冷水中浸
种催芽;或用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 min,后洗净催芽;
或用冰醋酸100倍液浸种0.5 h,清水洗净后再催芽;或用
200 mg/L新植霉素溶液浸种1 h后,捞出洗净催芽;或用
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1 h。
2.3 轮 作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2.4 土壤处理
一般用50%多菌灵或50%炭疽福美8 g/m2,与地表土
壤混匀,杀灭土壤中的细菌。也可用夏季闷棚法,使土壤温
度升至45~50℃以上,消灭土壤中的病菌。有条件的可进行
无土育苗。
2.5 栽培管理
栽培中尽量利用半高垄栽培,铺设地膜,减少浇水次数,
降低田间湿度,并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上午闭棚,使
温度升至30~34 ℃,下午加强通风,使棚内湿度降至75%
以下,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病———————
收稿日期:2013-07-22
摘 要:为确保大棚黄瓜的安全生产,针对黄瓜叶部主要病害如霜霉病、炭疽病、细菌角斑病、圆叶枯病、细
菌性枯叶病、细菌性缘枯病、叶斑病、褐斑病、细菌性圆斑病等,根据多年实践,介绍了这些病害的发病症状和相
关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黄瓜;叶部病害;发病症状;防治技术
(下转第72页)
- 72 -
上海农业科技 2013-5
6.2.3 幼苗期。从出苗到团棵(播后10~15 d到播种后
30~45 d)为幼苗期。出苗后,如遇干旱再灌半沟跑马水,
保持土壤湿润。
6.2.4 现蕾期。从团棵到初花(播后20~25 d到播种后50~
70 d)为现蕾期。该时期是地上部迅速生长期,茎叶生长繁
茂,块茎开始形成并膨大,需水量微增,要特别注意保持水分
充足,若遇干旱,要及时灌水或留沟底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6.2.5 结薯期。从开花到茎叶枯黄(播后50 d播种后70~
120 d)为结薯期。现蕾后茎叶达最大值,地上部蒸腾旺盛,
地下茎生长也加快,需水量最多。应经常保持畦面湿润,以
利于块茎膨大。
6.2.6 成熟期。该期水分不宜过多,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烂
薯和贮运烂薯,特别是后期的春雨季节,要注意开沟排积水。
7 施 肥
7.1 重施基肥
播种时,每667 m2用三元复合肥75 kg施于行中间,肥
料应避免接触种薯。播种后每667 m2用土杂肥750 kg盖种。
7.2 早施速效提苗肥
当幼苗出土达80%~90%,应重施1次速效提苗肥,每
667 m2用碳酸二氢铵25 kg加过磷酸钙25 kg对水1 500
kg条施。
7.3 施好结薯肥
在现蕾期(播种后50~70 d)施1次结薯肥,每667 m2
用三元复合肥15 kg施于植株周围,化肥不能沾到叶片和直
接接触根部,防止伤苗。
8 有害生物防控
8.1 除 草
在播种前后灌跑马水湿润土壤的同时,每667 m2用乙
草胺100 g对水60 kg喷雾于畦面,以防除杂草。
8.2 虫害防治
马铃薯苗期的虫害主要有地老虎和蚜虫,可用50%辛硫
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或每667 m2用敌百虫150 g毒土或
灌根防治。蚜虫可每667 m2用敌敌畏150 g对水60 kg喷
雾防治。
8.3 病害防治
马铃薯中后期的病害主要有晚疫病、青枯病等。(1)晚
疫病。主要掌握齐苗期、结薯期及后期遇阴雨天(特别是阴
雨加有雾)3个关键防治时期,在这3个时期及中心病株发现
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可用甲霜灵800倍液或代森锰锌500
倍液于晴天露水干时喷雾防治。(2)青枯病。发现青枯病要
整株拔除集中焚烧处理,还要在病穴及周围撒石灰或用0.5%
福尔马林溶液灌根消毒,再喷施农用链霉素100 m/kg,防
止病害蔓延危害。
9 防霜冻害
冬、春季节马铃薯常受霜冻冷害的影响,严重的可造成
马铃薯冻伤和冻死,在栽培上应采取健身栽培和农业措施,
以防止或减轻冻害。
9.1 防徒长
在现蕾期(播种后50~70 d),每667 m2用15%多效
唑35 g加水60 kg均匀喷雾,防止植株徒长,促进植株横
向生长,使植株矮化、叶片厚、茎秆粗、叶色加深、增强抗
逆性,以有效减轻霜冻寒害,同时可促进地下部生长,加速
块茎膨大,从而提高产量。
9.2 增施热性肥料
适当增施热性肥料及含钾肥料如草木灰、火烧土等,可
增加地温,影响细胞的透性,提高细胞浓度,增强抗寒性。
9.3 灌水保温
寒流降温来临前1~2 d需往畦沟灌半沟水,保持畦面
湿润,以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和降低导热率,提高地温,减轻
冻害,寒流过后即排干水。
9.4 熏烟驱霜
在霜冻来临时,于当夜的23时左右,用炉或废旧铁桶装
稻谷壳或锯木屑泼少量废柴油或废机油,上面覆盖少许土,
进行熏烟,每667 m2放5~6个,以改变田间小气候、达到
驱霜防霜的目的。
9.5 及时洗霜减轻冻害
霜冻过后,应尽早巡查,发现植株有霜,抓紧在早晨化
霜前及时喷水洗霜,既清洗霜水,又缩小温差,防止马铃薯
生理脱水。
10 收 获
收获宜选在晴天,挖薯、装薯、运薯时要尽量保持薯皮
完整,减少损伤,以提高商品率。收获后经清洗分级,装袋装
筐,有条件的可进冷库贮藏24 h。未及时装运的,可放在阴
暗通风的地方薄摊晾干,防止暴晒引起芽眼老化,影响品质。
薯块收获后容易脱皮,可先杀蔓或除蔓,待3~5 d后薯块表
皮老化,再挖收地下块茎,可明显减轻薯块表皮脱皮现象。
株残体,深埋或烧毁。
2.6 药剂防治
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用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
剂500~800倍液,或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 200~2 000
倍液,或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或
72%克露600倍液,或755猛杀生干悬浮剂6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5%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代森铵1 000倍液,或
50%炭疽福美400倍液,或“农抗120”200倍液喷雾防治,
上述药剂可交替使用,每6~7 d喷1次,连防4~5次。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药剂为200 mg/L农用链霉素溶液、
150~200 mg/L新植霉素溶液、DT杀菌剂500倍液、抗菌
剂“401”500倍液、70%DTM600倍液、70%甲霜铝铜250倍
液等,上述药剂可交替使用,每5~6 d喷1次,连防3~4次。
****************************************************************************************************************
(上接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