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油桐根腐病发生原因的试验研究



全 文 :衰 2种子千粒 , , 发芽指标与幼苗生长相关系教
一年生苗高今 测 定 项 目
率势芽发
发 茅 指 数
发芽
指数

…幼根干重…幼苗重
粒 重
而铺谈子晒…尽
}
·
:::!…:· i{}i…:· ::{), }:·::::…-
.
0
.
;
3 3 1
·
{
0
.
;
8 3 7
, …: :;::::…. 。 . ;。 5 4 · {
。 . 3 6 7 7 …。 . 5 0 2 6二…0 . 2。。。 } 0 · 7。。 7 · ’ {
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 只有 19 8 4一 198 5年发
芽指数与幼苗高度和重量的相关系数达 0 . 05 显
著水平 (见表 2 ) 。 这表明发芽率 、 发芽速率
仅反映种子的萌发能力 , 而不能预测幼苗的生
长情况 。
(四 ) 千粒重 、 活力指数与发芽率 、 幼苗
生长势的关系
参试的种子千粒重差异极为悬殊 。 19 8 2一
19 8 3年 1 1个家系变 幅 为 7 . 6一 11 . 6克 , 19 8 3一
19 8 4年的3 4个家系变幅为 5 . 7 8一 1 1 . 6克 , 19 8 4
一 1 9 8 5年46 个家系变幅为 4 . 01 一 1 1 . 5克 。 统计
结果种子千粒重在 9 克以上 , 6 克以下的均占
沙数 , 6 一 9 克的占大多数 。 说明杉木不 同家
系种子千粒重大小受遗传制约可能性大 。
千粒重与发芽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 杉木
种子园中单亲子代的种子千粒重与发芽率关系
不密切 , 而与幼苗生长有关。
据测定 , 活力指数变幅较大 , 各年相差均
悬殊。 试验结果表明 , 活力指数不仅能反映田
间出苗率 , 同时也较可靠的表现出田间出苗好
坏 。 所以 , 我们认为它是反映种子播种品质的
一项较全面 的生理指标 。
从以上分析看出 , 种子发芽率 、 发芽势 、
千粒重各单一指标都不能作为杉木选种中播种
品质标淮 , 应综合发芽指数和幼苗重量进行分
析 , 才能正确评价杉木种 子播种 .异,质 。
(责任编辑 吴秉宜 )
油桐根腐病发生原因的试验研究 `
四 川省林业 科学研究所 陈守常 肖育贵
油桐是我国主要经济树种 , 四川桐籽年产
量 1 . 5亿公斤 , 居全国之冠 。 自1 9 5 7 年 四川桐
区发生油桐根腐病以来 , 连年导致桐林大片死
亡 , 产量急剧下降 。 19 7 8一 19 86 年 发 病 桐 林
2 4
.
6万亩 , 死 亡 桐 树 4 9 . 2 5 万株 , 直 接损失
82
.
24 万元 , 累计损失65 7 . 98 万元 。 三十年来 ,
由干病因不明 , 生产上难以对症防治 , 并常与
油桐枯萎病混淆 , 以致扩大蔓延至今 。 19 8 2一
19 8 7年我们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了系统 试 验 研
究 , 肯定了该病是病理性的新病害 , 为今后采
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
一 、 试材和方法
油桐根腐病是因须根和侧根腐烂而引起的
根部病害 。 为此 , 取万县国家乡谊病区油桐健 、
病株的根系分别进行分离培养 、 致病力测定和
参加试验的有 张 金钟 、 刘兴蓉 、 杨大胜 、
陈勇华。
回接试验 , 并测定了病 、 健株根系上壤的含水
量 、 PH 值 、 肥力和微量元素 。 油桐植 株分级
为健株 - -一 。 级 , 病株 -— I 、 兀 、 1 级 。 病害时期划分为 : 3 一 4 月初期 , 5 一 6 月初峰
期 , 7 一 8 月高峰期 , 9 月末期 。
(一 )上壤测定
1
. 含水量 3 、 5 、 7 、 9 月采集健株和
各级病株根系分布范围内1 0 、 30 、 50 厘米深的
土样各 40 克 , 重复一次 , 用烘干法测定含水量 。
2
. 肥力 同上采集土样各 5 0 克 , 用凯氏
法测定全氮量 , 丘林法测定有机质含量 ,铂兰比
色法测定速效磷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速
效钾的含量 。
3
. 微量元素 在测定土壤肥力的同时 ,
将 上述土样经酸溶法 处 理 后 , 用 A A 一 6 50 仪
测定土壤的锌 、 铜 、 锰 、 镁 、 铁 、 钙含量 。
(二 )病菌分离接种试验
1
. 根部组织分离 从 3 月起 , 每隔一个
月 , 挖取健 、 病株 (各级 ) 的须 、 侧根 , 每批
7一 8株次 。 根部表面 0 . 1%升汞消毒 60 秒 , 无
菌水清洗三次 , 切成 1 毫米小 块 , 置 于 P D A
平板上 , 25 一 28 “ c 培养7一 14 天 后镜检。
2
. 病菌接种试验
( 1 )林地桐株接种 将病 根分 离 的优势
菌 ,移至 P S A 斜面上 , 25 一 2 7 Oc 下培养 14 天 。
接种时 ,连同斜而菌落镶接于植株根部 。 间隔 30
天接种 1次 , 连续三次 。 供 试 桐株 168 株 , 对
照株 24 株 。 观察 2 年 。
( 2 )盆栽苗株接种 土壤经 40 %福尔马林
液浇灌 , 塑料薄膜密封薰蒸 3 天后 , 散堆 。 5
天后装入 1%高锰酸 钾 预 消 毒 的 上盆内。 经
N a o H 和 H cl 调节土壤酸碱度 , 分别为 PH S一 8 ,
每盆植苗 1株 (种子消毒 、 催 芽 后 , 播 于盆
内 ) , 待苗株生 长 ( 2 个 月 ) 正常抽枝发叶
后 , 将 P D A 培养菌液灌入苗根 , 相隔 50 天再
接种 l 次 。 供试苗株 52 株 , 对照 17 株。 连续观
察 l 年 。
( 3 )妊石杯栽苗接种 分 离 优 势菌转入
P S C 培养基带加蛋白陈 (成 分 : 蔗 糖 30 克 ,
N :
,人 ( ) J 3 克 , K : H p o : l 克 , K c l 0 . 5 克 ,
M g s o
;
·
7 H , 0 0
.
5克 , F e s O 名 · 7 H : 0 0 . 0 1克 , 蛋
白陈 10克 , 蒸馏水 1 , 0 0 0毫升 ) 液体中 , 2 7 O e 下
振荡培养 (每 日振荡 2 小时 ) 14 天各用。 蛙石
经 160 Oc 消毒 2 小时 , 分装于高 锰 酸钾预消毒
的烧杯 ( 1 , 0 0 毫 升 ) 内 。 每 杯移栽一年生高
20 厘米以上的桐苗 1株 。 待苗木生长正常一周
后 , 灌入培养菌液 , 在室温 25 一 28 O c 下栽培观
察。 连续记录 40 天 。 供接桐苗 50 株 , 对照桐苗
1 2株 。
4
. 致病力回接测定 接种后发病和死亡
桐苗根部 , 以上法再分离和液培 , 回接至新栽
桐苗中 , 以检证其致病力。 同时 , 切片病根组
织 , 观察维管束状况 。
二 、 结果和分析
(一 )土壤测定
1
. 土壤含水量
油桐健株和病株根系的含水量测定结果见
表 1 。 由表 1 分析看出 , 健株与病株之间 , 病
株各级之间的根系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差异。 就
桐株根系分布范围内 3 0一 5 0 厘米的土壤含水量
而言 , 病害初期 , 病株土 壤 含 水量为 12 . 8一
1 9
.
0%
, 与健株上 壤 含 水 量 ( 16 . 5一 18 . 3) 相
、 近 ; 病害初峰期内 , 病株土壤含水量低于健株 ,
前者 16 . 0一 19 . 9 % , 后者为 21 . 5一 28 . 5% , 病
害进人高峰 , 病 株 根 系 的土壤含水量 12 . 7一
2 7
. 。% , 略高于健株 ( 1 3 . 0% ) 。 测定结果表
明 , 土壤湿度增大 , 通气性差 , 可加速病害发
展 。
2
. 土壤肥力
在病害发生期内 , 测定了健株 、 各级病株
根系范围内的土壤全氮 、 有机质 、 速效磷和速
效钾含量 , 结果见表 2 。 结果表明 , 万县桐林
土壤肥力不高 , 全氮 0 . 0 67 一 0 . 0 90 % , 有机质
1
.
15 一 1 . 81 % , 速效磷 1 . 67 一 4 . 理6 P Pm , 速效
钾 1 . n 一 2 . 09 毫克 / 1 0 克 。
病株根系土壤的全氮 、 有机质含量显著低
于健株 。 速效磷和钾对根系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
I 、 l、 11 , K · e t a l , 1 9 7 1· A P P I· M ie r o b i o砚.
2 2 : 7 L8
表 1 油 桐 健 、 病 株 根 系 土 旅 含 水 皿 ( % )

土壤深度
(厘米)
3 月
桐株状况 1 0 3 0 5 O 纬))
健 株 1 5 . 6 1 1 6 . 5 1 1 8 . 3
病 株
] 6
.
8
1 5
.
5
19
.
0
1 0 3 0 5 0
1 8
.
0 2 8
.
5
1 6
.
0 1 9
.
0
1 9
.
9 1 2
.
8
1 6
.
9 1 0
.
8
7 月 } g J]
’ 0
{
3 0
{
5 0
{
’ 0 …3 。 …
, 8
.
: { 1 3
.
3 { , 3
.
0 11 0
.
2 …1 7 . : …
` 7 · 3
}
2` · 5
}
2 7
· 。 …, 8 · 5 {` 8 · 2 …` 8 · ”
}
’ z · 7 …` t , · 8 { ` 3 · 7 } ’ 5 4 匕 …
, “ · “ 】`7 · o } ` 5 · ” ! ` 。 · 7 { `生三_匕
1 3
. 忿
t 7
. 艺
1 4
. 二解级11
表 2 油 桐 病 、 健 株 的 土 壤 肥 力 比 较 测 定
测 定 项 目
全 氮
有 机 质
速 效 磷
速 效 钾
吧一 况…一六六…西一材健不株…健 议飞万) - -一一丁万丽了「万石石汗毛万品启一厂云几苞下}-石万蔽爪而而下石丁而
) 1
病 {朱
t: O( j t)
日 . 9 8
2
.
4 0
0
.
3 5
注 : 病株数值系 I 、 n 、 !” 级平均值 , 自由度 3 十 3 = 6 , 0t 。 : 二 2 . 4 5,
t 值 : 全氮 2 . 6 显著旅异 , 有机质6 . 02 显著差异 , 速效磷 卜 。 不显著 , 速效钾 0 . 3 5
` 表 3
采样月份
油 桐 健 病 株根 系 土 续微 且 元 紊 的 比 较 测 定
不显 冷,
桐`月 , 匕竺- 株 状 况 全 锌( PPm ) 全 铜( P Pm ) 全 锰 { 全 铁 { 全
_ 钙 4 全 _ .镁
( p p m ) ! ( % ) 1 (% ) { (% )
s
n八ǐ日6扮汁门01了.1.1. .02 1 9 . 0
1 6 7
.
8
1 8
.
5
1 3
.
7
5 0 6
.
5
4 7 9
.
5
0
.
0 6 8
0
.
0 6 6
0
.
9 3
名艺
健病
2 2 3
.
0
2 3 8
.
8
2 1
.
0
1 4
.
5
5 5 5
.
0
5 4 1
.
7
0
.
0 6:弓
0
.
0 6 5
0
.
7 5
1
.
7通
健病
0 89eU8 7
.
0
8 5
.
7
1 1
.
0
1 5
.
5
2 0 8
.
5
3 4 3
.
3
0
.
2 2
}〕 . 沈0
到一打扣
健病
1 7 3
.
9
1 5 1
.
7
1 7
.
8
] 5
.
3
4 1 1
.
3
艺9 5 . 8
0
.
e ;
1
.
1 (;
0
. 莎 l
0
.
8 6
! 1
. 乍) 4
1
.
t )二
[
.
( ]O
株健病
注 : 病株数值系 工、 n 、 nI 级平均值 .0t 。。 = 0 . 45 , 自由度
全锌0 . 4 不显著 , 全铜 2 . 7 显著差异 , 全锰 0 . 13 不显著 , 全 铁 6 . 7 显 著 差 异 , 全钙7 . 2
显著差异 , 全镁 0 . 02 不显著。

其含量也显示出低于健株的趋势。 由此可见 ,
在贫清 、 低肥力的土壤上栽培油桐 , 不利于桐
树生长发育 , 反而为病菌侵染创造 了条件。
3
. 微量元素
土坡微量元素与健株病株相关性的测定 。
分析表明 , 健株根系土坡的全锌 、 全锰 、 全铜
含量略高于病株 , 但全铁 、 个钙和全镁含量则
病株高于健株 , 尤其个钙含散较为显著 , 近乎
一倍 (见表 3 ) 。 经测定油桐病区土壤偏碱 ,
P H 7
.
6一 8 . 4 与病株根系 七壤含钙 乳较高是吻
合的 。
综上测定可以认为 , 上壤条件及其含 量与
1 1
农 4 油 桐 根 启 病 株 病 根 的 分 离 出 现 率
三鱼…遥抓拼涂子井’ } I级 }` 0 。 }“ 5 · 0 {` 8 6 {” 5 · 0 }4 ` 】 B S· 4 {7 }` 4 · 6 ) “ ` !“ 7 · 5 1 “ 】` 2 · 5等 级 {“ 级 1 ` o〕 }“ 9· J {“ 3 8 17 0 · 4 }` 6 }“ 0 · 0 {4 …“ o· “ {“ 3 {7 9· 3 4 “ {“ 0 · 7
{
1 级 {“ 7 {“ 3
·
Z
t
` 7 5 {6 6
·
8 !“ 6 }“ 6
·
7
}
4
{
’ 3 · 4
{
“ 5
}
7 ` · 4
}
` O
}
2 8
·
6
病害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 , 但不排除作为诱发
病害的间接因素的可能性 。 应该指出 ,土壤 p H
值偏高是病害发生的一个 不 可 忽 视的重要诱
因 。
(二 )病菌接种试验
1
. 分离培养
在测定土壤成份的同时 , 对油桐病株的须
根 、 侧根进行了 3 , 1 97 块次的分离培 养 , 结 果
见表 4 。
19 8 2年分离病根结果 , 镰 抱 菌 出 现率为
29
.
6一 35 . 0% , 而杂菌数量极多 。 在病害发生
期内 , 镰抱菌出现率略有差异 : 3 月病根镰抱
菌出现率为 2 6 . 0% , 5 月 16 . 0% , 7 月2 1 . 1% ,
9 月5 2 . 9 % , 至 n 月为 30 . 3% 。 可见 , 在油桐
年生 长周期内 , 病根 上均存在镰抱菌 。
为了进一步确定优势菌 , 又连续对病根组
织进行多次分离培养。 由表 4 看出 , 镰抱菌占
绝对优势 , 19 8 4年高达 8 0 . {)一 8 6 . 7 % , 19 8 5年
出现率也达 7 1 . 4一 87 . 5 % 。
根据培养性状 , 抱子形态 , 镰抱菌鉴定为
腐皮镰抱 菌 〔F u s a r i u m s o l a n i ( M a r t . ) s a e c . 〕
又经专化性寄主植物接种试验和采 用 聚 丙 烯
酞胺电泳技术对病菌醋酶同工酶比较测定 , 确
定了此 菌为腐皮镰抱一新的专化型 , 命名为油
桐腐皮镰抱 〔F u s a r i u m s o l a n i (M a r t . ) s a e e .
f
.
s p
.
a l e u r i t i d i s e h e n e t x i a o f
·
s P
·
n o v
· 〕
2
. 接种试验
( 1 )林地植株接种
19 8 3年 6 月 9 日接种试验结果 , 桐株死亡
率 8 . 9 2% , 对照死亡率 4 . 16 % 。 这表明病菌可导
致植株发病和死亡 。 由于林地内土壤微生物较
为复杂 , 接种条件不易控制 , 因而 , 接种成功
率不大 。
( 2 )盆栽桐苗接种
为进一步研究病菌的致病力 , 19 8 4年在人
工控制条件下再次进行了接种试验 。
表 5
P H值
油桐苗株盆栽接种试验
( 198 4一 19 8 5年)
接 种 }供试!死亡!死亡率
1苗 {苗方 式 }(株 )f (株 ) ( % )
始亡
月数
(个 )
nJC口n卜
nà6八匕月`n曰.…n, .7八U
nd
l
.
es
口.
J
er
we

J
J
一日, 月且,立月生n
.口.几r
ll
noCJ37
魂 .1刁
.卫J1Ji
5
6
7
8
对服 4
菌液灌根
菌液灌根
菌液灌根
菌液灌根
清水灌根
1 2
1之
8一 1 2
由表 5 看出 , 在控制土壤各种酸碱度的条
件下 , 苗发病死亡数量和历期各异 。 土 壤 p H S
时 , 8一 12 个月后苗即行 死 亡 , 死 亡 率 可 达
3 0
.
7 6%

( 3 )蛙石杯栽桐苗接种
蛙石杯栽桐苗快速接种试验 (见表 6 ) 表
明 , 接种后 4一 7 天内 , 部分桐苗叶片下垂 ,
表 6 油桐苗木提石杯栽接种试验 ( 198 5年 )
洲试谓
5

2` …芭呼件担…`。 {斌 “ 8 {甲呼竺州 2” {
6
、 “ 5 …菌液灌根! 2 0 {
5
、 “ 4
{ 对照 } ` 2
_
}
始病
天数
(天 )
始亡 …` o天内{死亡率天数 …死亡数…`天 ) } (株 , } `% ’
6
{
, 0 …`。 0 · 。 `
8
}
` u {
J S
·
, ,
` 4
1
`吕 } , “ · u
一 { 。 { 。 · t ,
继而萎蔫 , 6一 14 天内病菌枯 死 , 根 系腐烂 。
4 0天内桐苗死亡率高达 90 . 0一 1 0 0 . 0% 。
经镜检 , 在侧 、 须根表面产生许多菌丝体 ,
分生抱子堆及大 、 小分生抱子 。 将苗茎插入复
红液 24 小时切片观察 , 维管束未见阻塞 。
在以上接种试验基础上 , 1 9 8 5年 7 月 3 日
进行 了病菌回接试验 。 将病死桐苗根部又进行
分离培养 , 仍获本菌 , 随即转入 P s C (加 蛋
白陈 ) 培养液中 , 27 ” c 下培养 14 天 , 回接人蜓
石供试桐苗内 。 处理桐苗 10 株 , 6 天始病 , 9
天始亡 , 死亡 8 株 , 。 对照组桐苗 5株 , 生长
正常 。
综上试验表明 , 油桐根腐病是由油桐腐皮
镶抱引起的 。
三 、 结论和讨论
在四川 、 贵州桐区发生的油桐根腐病 , 是
一种毁灭性的土传根部病理性病害 , 油桐腐皮
镰抱是其致病菌 。
俞大线教授指出 , 腐皮镰 抱 属于 兼 性腐
生菌 , 其寄生性受环境条件等影响极大 , 分离
后菌种接种于健全的根系 , 不易引起侵染 。 这
一结论与上述林地植株 接 种 试 验结果是一致
的 。 土壤的酸碱度是左右此菌存活和浸染的重
要条件 。
I s h i i 和 U e n o 认为 , 腐皮镰抱在 p S C培养
液中培养可产生毒素。 在本试验中 , 菌液接种
杯栽桐苗后 4 一 7 天出现病变 , 6 一 1, 天即可
死亡 , 这种急性萎蔫和死亡 , 可能是由毒素所
致 。 可以认为 , 在人工条件控制下 , 蛙石桐苗
P S C 菌液接种是测定油桐根腐病菌致病力的一
种快速方法 。
油桐腐皮镰抱菌在油桐病区土壤中普遍存
在 , 处于腐生状态 。 在土壤贫清 、 偏碱 , 导致
桐株生产衰弱时侵染为害 。 由 于 病 菌 潜育期
长 , 病区植株根部遭受佼染后 , 存在枝叶未表
现病变 , 故病区内的健株是相对的 。
油桐根系的土壤含水量 、 肥力和微量元素
含量 , 健株与病株之间差异不明显 。 桐林肥力
普遍偏低 。 据报道 , 油桐生长期内缺少锰 、 锌
等微量元素 , 会出现缺绿症和根系腐烂 , 由此
可见肥力不足 , 微量元素少 , 可成为诱病的因
素。 其中 , 偏碱性土壤是一个重要诱因 。
鉴于上述原因 , 当前桐林宜从改变现有粗
放经营方式着手 , 增施有机肥料 (尤其是磷 、
钾肥 ) , 改善林地肥力 , 调节土壤酸碱度 , 以
增加油桐树势和抗性 , 预防病害发生 , 促进油
桐稳产高产。
(责任编轼 袁遂芳 )
林粮间作效益研究初报 `
“ ’ 1省南充地区耸金鹭穷爱含 夏玉先
合理的林粮间作可 以 充 分 利用阳光 、 土
地 、 水分和肥料 , 既能达到以耕代抚 , 促进幼
林生长 , 提前郁闭 , 又能增加粮食产量和经济
收入 , 还可缓解农林争地的矛盾 , 达到以短养
长 , 长短结合的 目的 。 19 8 3年开始 , 我们在西
充县多扶区进行了林粮间种效益研究 , 现将五
年来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
一 、 自然概况
西充县多扶区位于北 纬 3 0 0 5 3 ’一 3 1 0 0 5 ’ ,
东经 1 0 5 0 5 3 ’ 一 1 0 6 0 0 1` 之间 。 地 貌 多 为 台 坎
状 、 馒头状浅丘 , 间有平坝 , 海拨 2 80 一 5 35 米 ,
相对高差 2 0一 1 5 0米 。 年平均温 度 1 7 . 6 J e , i
月平均温度 6 . 4 O c , , 7 月平均温 度 2 8 O e , 生
长期 3 0 天 。 年降雨量 8 94 . 6毫米 , 分布不均 。
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 P H 值 7 . 5一 8 . 0 , 土 层厚
. 冯明碧、 胡永奎 、 张夭蠕 、 刘茂柏 、 刘增
友 、 何明才、 张仕才等同志参加部分 _ l二作 ,
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