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皮叶提取物滴丸的制备及初步稳定性评价



全 文 : 收稿日期:2016-05-18  通讯作者:王冰
 △基金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八期大学生创新活动)
 作者简介:刘丽花(1995-),女,2013级在读本科生。
 *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文章编号:1004-4337(2016)12-1809-04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药学研究·
黄皮叶提取物滴丸的制备及初步稳定性评价△
刘丽花  张 琦*  侯天凌  于江珲  熊 静  俞晓鸥  王 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上海201203)
摘 要: 目的:制备黄皮叶提取物滴丸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以滴丸的圆整度、丸重差异、溶散时限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
正交实验法优选滴丸最佳制备工艺,通过影响因素实验考察滴丸的稳定性。结果:优选的滴丸制备工艺为:基质为PEG6000,药物与
基质比例为1∶3,料液温度为70℃~80℃,冷凝液温度为10℃~15℃;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黄皮叶提取物滴丸中槲皮素含量受到
湿、热因素影响较大。结论:黄皮叶提取物滴丸制备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所制备滴丸的圆整度、丸重差异及溶散时限均符合2015版
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滴丸剂项下要求,稳定性实验提示应低温干燥避光保存。
关键词: 黄皮叶提取物; 滴丸; 溶散时限; 稳定性
doi:10.3969/j.issn.1004-4337.2016.12.032
  芸香科植物黄皮 (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产于
我国南部福建、广东、台湾、广西、云南等地[1],其叶片具有疏
风解表,除痰行气功效,能够治疗温病身热、咳嗽哮喘、气胀腹
痛、黄肿、疟疾、小便不利、热毒疥癞等疾病。民间用其叶煮
水,洗浴治疗疥癫、消风肿等。近年来有报道称黄皮叶中黄皮
酰胺具有保肝和促智等生物活性[2~3]。另外,李伟勋等[4]应
用黄皮叶的水浸膏,在治急性黄疽型病毒性肝炎方面有一定
疗效;刘耕陶等[5]通过药理实验证明,此水浸膏对四氯化碳中
毒引起的小鼠高谷丙转氨酶有较明显的降酶作用;李晓波
等[6]通过测定黄皮叶提取物对高脂模型小鼠血清中血脂成分
的影响证明,黄皮叶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有明显的
降脂作用。槲皮素作为黄皮叶提取物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之
一,它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炎、抗
癌、抗病毒、降糖降压、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免疫调节等作用[7]。
于志君等[8]在研究槲皮素抑制胃癌 MGC-803细胞淋巴转移
的作用时发现,槲皮素处理后VEGF-C和VEGFR-3表达水平
均有下调,槲皮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近而在抑
制肿瘤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作用。赵丽婷等[9]在研究饲料补充
槲皮素对大鼠外周血抗氧化体系的影响时发现,补充槲皮素
后不仅可显著提高动物外周血抗氧化力,且有保护维生C和
维生素E的作用,表明槲皮素经肠吸收后在体内可直接或间
接地发挥抗氧化作用。秦晓蓉等[10]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
球茵等为实验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法考察槲皮素的抗菌活性,
结果表明,槲皮素具有广谱抗菌性,并且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
菌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菌。Machha Ajay等[11]发现槲皮素能
降低对苯肾上腺素 (PE)的收缩效应和增强自发性高血压大
鼠 (SHR)离体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效应,具有比维生
素C更好的内皮依赖性舒血管作用。槲皮素药理作用十分广
泛,是黄皮叶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本文将其作为含量
测定指标。经文献检索,目前鲜有对黄皮叶提取物剂型的相
关研究。
滴丸剂是一种将药物以分子、微晶或胶体形式高度分散
于基质中,以改善难溶性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和吸收的剂型,具
有速效、高效的特点[12]。如宋凤兰等[13]制备的葛根总黄酮滴
丸能够提高葛根素的溶出速度。本研究利用正交实验筛选出
黄皮叶提取物滴丸的制备工艺,并通过影响因素实验对对制
备的黄皮叶提取物滴丸进行稳定性考察,为黄皮叶提取物滴
丸及其剂型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Agilent Technologies Cary 8454UV-Vis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计(Agilent公司);BS124S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
有限公司);DWJ-2000S-D小型多功能滴丸实验机(山东烟台
百药泰科技有限公司);DF-101S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
(上海予华仪器有限公司);LB-2D型崩解时限测定仪(上海黄
海药检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剂
黄皮叶提取物(西安天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槲皮素对
照品(批号:15090717,北京世纪奥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HPLC≥98%);PEG4000、PEG6000、F68(国药集团化学试剂
有限公司);甲醇等均为分析纯,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
公司,蒸馏水为实验室自制。
2 方法与结果
2.1 滴丸的制备方法
黄皮叶提取物过100目筛,基质PEG4000、PEG6000、F68
预先研磨。称取处方量黄皮叶提取物和基质混匀,加热熔融,
将药液加入滴丸机料液罐,调整滴制参数,以二甲基硅油为冷
凝液,采用滴制法制备滴丸,35℃鼓风干燥,备用。
2.2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按照预实验,选取对滴丸质量影响较大的4个影响因素,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对滴丸处方与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
化,以期获得黄皮叶滴丸的最佳制备方法。各因素依次为:基
质类型(A)、药物与基质比例 (B)、料液温度 (C)、冷凝液温度
(D)。参考相关文献[14~15],以滴丸的圆整度 (Y1)、丸重差异
(Y2)、溶散时限 (Y3)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评价滴丸
质量。圆整度评分标准为:圆整5分、较圆整4分、椭圆3分、
·9081·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年第29卷第12期
椭圆并拖尾2分。丸重差异和溶散时限测定法按照2015版
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滴丸剂项下方法。正交实验的因素水平
设计见表1,试验设计与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
因素
A基质类型 B药物基质比 C料液温度/℃ D冷凝液温度/℃
1 PEG 4000  1∶3  70~80  0~5
2 PEG 6000  1∶5  80~90  5~10
3 F68  1∶7  90~95  10~15
表2 L9(34)正交实验设计与试验结果
编号 A  B  C  D 圆整度 丸重差异(%) 溶散时限(min) 综合评分
1  1  1  1  1  4.1  5.00  1.67  80.15
2  1  2  2  2  4.1  3.49  3.67  76.07
3  1  3  3  3  4.5  1.00  5.00  64.73
4  2  1  2  3  4.8  2.31  3.67  72.34
5  2  2  3  1  3.9  1.46  3.00  55.52
6  2  3  1  2  4.9  4.77  5.00  98.16
7  3  1  3  2  2.1  0  1.00  21.14
8  3  2  1  3  2.8  0  5.00  42.86
9  3  3  2  1  3.0  2.13  3.00  53.53
K1 73.650  57.877  73.723  63.067
K2 75.340  58.150  67.313  65.123
K3 39.177  72.140  47.130  59.977
R  36.163  14.263  26.593  5.146
表3 方差分析结果表
因素 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F值 F临界值 显著性
A  2499.053  2  62.064  19.000 *
B  399.237  2  9.915  19.000
C  1155.660  2  28.701  19.000 *
D  40.266  2  1.000  19.000
误差 40.27  2
  注:*P<0.05。
  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基质类型和料液温度是影响黄皮叶提
取物滴丸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滴丸的圆整度、溶散时限等
有显著性意义,而药物基质比例与冷凝液温度对滴丸上述质
量无显著影响。因此,从直观分析结果可知,各因素影响主次
顺序为:基质类型>料液温度> 药物基质比例> 冷凝液温
度。考虑到滴丸的载药量越大则服用剂量越小,在生产过程
中冷凝液温度越高越节能,因此,优选的黄皮叶提取物滴丸制
备工艺为 A2B1C1D3,即基质为 PEG6000、药物基质比为
1∶3、料液温度为70~80℃、冷凝液温度为10~15℃。
2.3 正交实验验证
按上述最优工艺条件,制备3批滴丸(批号分别为:
051201、051202、051203),并对其圆整度、丸重差异、溶散时限
进行检查,结果表明,所制得滴丸的圆整度好,丸重差异较小,
溶散时限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滴丸剂项下要求,
表明该制备工艺重复性好,具体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验证实验评分及数据表
批号 圆整度评分 丸重差异(%) 溶散时限(min)
051201  4.9  4.1  5
051202  4.9  3.7  5
051203  4.7  3.9  5
2.4 滴丸稳定性影响因素考察
2.4.1 槲皮素含量测定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滴丸中槲皮素含量[16]。
精密称定槲皮素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槲皮素对
照品669.44μg的溶液,即得对照品储备液。吸取上述对照品
储备溶液,分别以甲醇稀释为质量浓度依次为 26.7776,
13.3888,6.6944,3.3472,1.3389μg/mL 的对照品溶液。在
360nm波长处测定上述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A,以吸光度 A
为纵坐标,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所得回归方程为Y=
0.059 X-0.0259,r=0.9995,表明槲皮素在1.3389~26.7776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4.2 影响因素实验考察
按照《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要求,对
黄皮叶提取物滴丸进行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将制剂在高温、
高湿和强光照射条件下,放置10d,在0、5、10d取样检查性状、
含量及吸湿度,与0d比较,根据试验结果判断温度、湿度和光
照对制剂中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具体试验方法为:取滴丸适
量,平行3份(批号:051301),制剂裸置开放容器内,分别在高
温60℃ ,高湿 (RH92.5%±5%,25℃)、强光照射(4500±
500Lx)条件下放置,于0d、5d、10d取样考察供试品的外观性
状、吸湿程度、槲皮素含量变化,将各项指标检查结果与0d样
品比较,高温和光照影响实验结果见表5。由表5可见,滴丸
在光照下较为稳定;在高温60℃下,滴丸中槲皮素含量在5d
和10d分别降低至80%以下。在高湿条件下,样品在5d吸
湿度较低,仅为0.53%,10d却达到4.79%。以上试验表明,滴
丸在光照条件下较为稳定,但是高湿和高温对其质量影响较
大。
·0181·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edicine  Vol.29   No.12  2016
表5 高温和光照对黄皮叶提取物滴丸稳定性的影响
存放条件
外观性状 含量比(%)
0d 5d 10d 0d/0d 5d/0d 10d/0d
光照 棕黑色 棕黑色 棕黑色 100  111.4  119.6
高温 棕黑色 棕黑色 棕黑色 100  77.0  78.0
3 讨论
滴丸的成型和滴丸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质量评
价如圆整度一种非量化的主观判断难以全面客观的反应滴丸
的内在质量,仅以丸重差异评价滴丸质量也不够全面[17]。故
本文选择圆整度、重量差异及溶散时限3个指标进行滴丸最
优处方及制备工艺的综合评价。由正交实验的直观分析表得
知,最佳药物与基质比例应为1∶7,但考虑到滴丸剂需要较大
载药量才能达到较小的服用剂量,且药物基质比为1∶3时所
制得滴丸的评分亦较高,因此,最终选定的药质比为1∶3。按
照最优工艺制备3批滴丸,并对制得滴丸进行质量评价,试验
表明所制得的滴丸圆整度好、丸重差异较小、溶散时限约为
5min,以上各项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通则滴丸
剂项下的规定,说明黄皮叶提取物滴丸的制备工艺操作简单、
重复性好。
另外,通过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考察了黄皮叶提取物滴
丸的光湿热稳定性,数据揭示高湿条件下,滴丸在10d吸湿度
达到约5%,高温影响因素对该滴丸中槲皮素含量影响较大,
光照对槲皮素含量几乎无影响。该实验表明,黄皮叶提取物
滴丸储存条件应干燥阴凉,也进一步表明该制剂中槲皮素药
物稳定性较差,需要寻找改善药物稳定性的辅料或者实验手
段,以上的初步实验研究结果可为黄皮叶提取物滴丸的后续
研究提供工艺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宋振玉.中草药现代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
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61.
2 张均田,段文贞,刘少林,等.(-)黄皮酰胺的抗老年痴呆作用.医药
导报,2001,20(7):403~404.
3 蒋莹,孙芳玲,艾厚,等.黄皮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与
毒理学杂志,2012,26(3):425.
4 杨明河,曹延怀,李伟勋,等.黄皮叶中黄皮酰胺的分离和结构测定.
药学学报,1987,22(1):33~40.
5 杨天健.黄皮酰胺等三种化合物对小鼠肝脏药物代谢酶的作用及
其生物学效应.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理学,1991.
6 李晓波,张荣,王宁生,等.黄皮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
降脂保肝作用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学,2012,23(4):405~408.
7 孙涓,余世春.槲皮素的研究进展.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
(3):85~86.
8 于志君,何丽娅,陈 勇,等.槲皮素对胃癌 MGC-803细胞 VEGF-C
及VEGFR-3表达水平的影响.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
(8):678~680.
9 赵丽婷,郭长江,蔡东联,等.补充槲皮素对大鼠外周血抗氧化体系
的影响.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4):269~279.
10秦晓蓉,张铭金,高绪娜,等.槲皮素抗菌活性的研究.化学与生物工
程,2009,26(4):55~57.
11 Machha Ajay,Francis I Achike,Ali Mohd Mustafa,et al.Direct
effects of quercetin on impaired reactivity of spontaneously hyper-
tensive rat aortae:comparative study with ascorbic acid.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1.2006,33(4):345~350.
12诸葛周,戴德雄,朱莹.肿节风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中草药,2011,
42(9):1759~1760.
13宋凤兰,潘育方,侯冬枝,等.葛根总黄酮滴丸的制备与溶出度研究.
中草药,2014,45(9):1252~1256.
14毛柳珺,陈薇,廖曾珍,等.黄芩苷滴丸的制备工艺优选.海峡药学,
2014,26(7):24~26.
15李扬秋,崔升淼,刑占磊.穿心莲内脂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时珍国
医国药,2010,21(9):2381~2383.
16刑桂珍,陶卿,崔玉梅,等.UV法和 HPLC法甘草总黄酮混悬液中
总黄酮和查尔酮含量.安徽医药,2014,18(1):2251~2254
17周长征.缓释滴丸的研究进展.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3):
250~252.
Evaluation of Preparation and Preliminary Stability of Chinese Wampee Leaf
Extracts Dropping Pils
Liu Lihua,et 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
Abstract Objective:To prepare Chinese wampee leaf extracts dropping pil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ta-
bility.Methods:The roundness degree of pils,weight vari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time limited was taken as
evaluating indexs,L9(34)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dropping
pils,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dropping pils was investigated by influencing factors test.Results:The optimal
preparation process was as folows:the matrix was PEG6000,the ratio of drug to matrix was 1∶3,the liquid
temperature was 70℃~80℃,and the coolant temperature was 10℃~15℃.The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est showed that the stability of Chinese wampee leaf extracts dropping pils were affected by humidity and
·1181·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年第29卷第12期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古运涛(1977-),男,汉族,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方面。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heat.Conclusion: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Chinese wampee leaf extracts dropping pils is simple and repeat-
able.The roundness degree,weight vari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time limited of Chinese wampee leaf extracts
dropping pils were complied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pils in Part four of the 2015edition of China
pharmacopoeia.The stability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dropping pils should be preserved under low tempera-
ture,dry conditions,and kept in dark place.
Key words Chinese wampee leaf extracts;dropping pils;disintegration time limited;stability
  文章编号:1004-4337(2016)12-1812-02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药学研究·
大剂量甲强龙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古 运 涛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岳阳414000)
摘 要: 目的:大剂量甲强龙用于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
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予以地塞米松,研究组30例予以大剂量甲强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
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
甲强龙用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特重型颅脑损伤; 大剂量甲强龙; 治疗效果; 安全性
doi:10.3969/j.issn.1004-4337.2016.12.033
  特重型颅脑损伤是如今颅脑损伤临床治疗的重点,也是
难点,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称本病导致的死亡率高达67.7%,
其中包括植物生存和死亡患者[1]。由此可见本病早期有效治
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性,甲强龙是临床中常见的中
效激素类衍生物,自80年代起,国外通过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其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近几年
有关大剂量甲强龙用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的研
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小组特针对甲强龙用于特重型颅脑损伤
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展开探索,详细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
成两组,其中对照组:病例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17
~64岁,平均(49.45±4.0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均在6h以内,
包括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21例;研究组:病例30例,
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19~62岁,平均(48.65±4.92)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均在6h以内,包括开放性损伤11例,闭合性
损伤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
0.05),证明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脱水、抗感染、降温、止酸以及神经营养
和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地塞米松
治疗,20~40mg/d,持续治疗5d,后3d逐渐停药,1个疗程有
8d。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甲强龙治疗,注射用甲
泼尼龙琥珀酸钠(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按照30mg/kg体
重计算,治疗的第1d和第2d每隔8h重复注射1次,第3d和
第4d减为每隔12h注射1次,第5d和第6d将剂量降至
80mg,每隔12h注射1次,第7d和第8d剂量降至40mg,每隔
12h注射1次。治疗8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采用GO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包括良好、中残、重残以及
植物生存和死亡,治疗有效:良好、中残、重残;治疗无效:植物
生存和死亡。记录两组意识恢复觉醒时间[3]。副作用评价:
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肝肾毒性以及造血系统毒性和消
化系统毒性等进行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
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
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2 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差
异具有显著性(P<0.05);并且研究组意识恢复觉醒时间明显
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消
化道出血5例,对照组6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详细分析结果见表1。
3 讨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病发病较
迅猛。且进行较快,并且较凶险,同时并发症较多,继而存在
较高的病死率。患者的早期死亡与否主要取决于原发性脑损
伤的严重程度,若在此基础上继发损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
因。由此可见二次颅脑损伤防治的重要性。
·2181·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edicine  Vol.29   No.12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