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带蒂菱壳等16种中药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CM891回复突变的抑制作用



全 文 :10 4
· 卖用肿痛杂志 1 9 9 3年 第 8卷 第 2期
三 、 方法
东芡若硷 1。 8~ 2 m g加入 10 %葡萄糖 20 :赶 1中
静脉推注 , 同时肌注安定 10 m g 。 一般注射后 10 ~
30 分钟即入睡 , 6 ~ 10 小时苏醒后疼痛消失。
四 、 疗效现案
1
。 疗效标准 ( 1) 显效: 自觉疼痛症状全部消
失 。 (幻好转 : 疼痛明显缓解 , 由痛甚 转为轻微。
( 3) 有效: 疼痛较用药前减轻或可耐受之。 ( 4) 无效 :
用药后疼痛同用药前基本相同 。
2
. 止痛效果 60 例中显效 38 例 , 占76 % , 好转
s 例 , 占1 6% , 有效 4例 , 占 8 % 。 5 0例中月!药一
次后止痛时间维持 s ~ 7天 18 例 , 8 ~ 10 夭2日例 ,
1 ~ 14 天 4 例 。 其中12 例病人疼痛时先注射吗啡每
次 s ~ 10 m g 止痛 , 最后 10 ~ 30 分钟注射一次亦难
止痛而改用本法。 用东食若硷后镇痛维持时间多在
10 天左右 , 当疼痛再次出现后多间隔 3 ~ 5 夭再重
复进行上述疗法 , 多能达到相同镇痛效果 。 2 例病
人随用药次数增加 , 止痛时间有延长趋势 , 1 ’ /例病
人止痛维持时间有所缩短 , 但均未超出12 小时 , 其
余 31 例维持时间变化不明显 。 本组病例中用药次数
最少 16 次 , 最多56 次 , 平均 24 次。 用东食若硷后其
巾4 0例存活最短 95 天 , 最长1 . 5 年 , 平均 6 , , 9 个
月。 另外 10 例仍在接受治疗 , 待一般情况改善后 ,
可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或进一步抗癌治疗。
50 例病人在用东莫若硷镇痛的同时 , 交替性输
入新鲜血液 , 血浆蛋白及白蛋白等 , 以加强支持疗
法 。 用药期间腹水逐渐消退或减少者 42 例 , 腹水变
化不明显者 5 例 , 胸水逐渐消退或减少者 30 例 , 胸
水变化不明显者 4 例。 30 例下肢水肿者均基本消退 。
讨 论
1
. 东莫若硷对大脑皮层和脑千网状结 构上行
激活系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它不仅具有阻断乙
酸胆硷与M受 体结合 的抗胆硷作用 , 也具有阻断
a 受体的抗去甲肾上腺素作用 。 对生命中枢有兴奋
作用 , 但无麻醉镇痛药物抑制呼吸之弊。 本组病例
观察 , 药效维持时间长 , 虽长期应用亦无成瘾性 ,
其中12 例用吗啡无效的病例 , 改用东食若硷后亦收
到满意的疗效。
2
. 东蓑若硷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解除小血管
痉挛 , 改善微循环 。 癌肿病人晚期存在微循环障碍
的病理过程 , 其所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以及乙酞胆
硷 , 儿茶酚胺均为致痛物质。 东蓖若硷疏通了微循
环 , 改善了组织血流灌注 , 使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减
少 , 并通过肝肾解毒和排出。 乙酸胆硷和儿茶酚胺
可被东蓑若硷所拮抗 , 因而起到止痛效果 。
3
. 本组病例观察 , 止痛效果满意 , 止痛持续时
间长 。 东莫若硷虽不具抗癌功能 , 但目前对晚期癌
症止痛还不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 , 它就显示出其独
有的特点 , 既因镇痛而改善了病人的一般情况 , 又
延长了病人的生命 , 为癌症病人抗癌治疗赢得了时
间并创造了必要条件 , 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 唐 浩 . 东蕊碧硷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2 例报告 .
人民军医杂志 1 9 8 7 , ( 11 ) * 3 1。
2
. 耿家贵 . 东食若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21 例分析 .
1 9 8 9 , 12 ( 9 )
,
13

( 19 9 1年 1 月 1 7 日收稿 )
带蒂菱壳等16 种中药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CM 891
回复突变的抑制作用 `
浙江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 3 1 0 0 0 6 ) 郊 峻 金中初 梅汝焕 陈星若
大蛋研究证明 , 肿瘤的形成要经过始动和促进
两个阶段 , 始动与细胞突变密切相关 『l , 。 为开辟肿
瘤化学预防新途径 , 使突变物失活或抑制突变过程
的杭突变研究 , 近 10 年来方兴未艾。 中药是我国的
宝贵医学遗产 , 近年来的研究正揭示其在拮抗或抑
制突变作用上的独特优势讼 3 , 。 中药成分复杂 ,可因
冷具家自然科学落金资助项只
产地 、 采摘季节及提取溶剂的不同 , 抑制突变的效
果不尽一致 。 鉴于不同的抑制因子在突变 、 癌变的
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 因此可用不同检测系统的不同
作用模式来证实对各种致突变物或致痛物的抑制效
应 8t 川。 本实验以大肠杆菌CM S肚为测试菌株 , 通过
抑制突变 、 抗突变两种作用模式研究了 16种中药水 ,
DOI : 10. 13267 /j . cnki . syzl zz . 1993. 02. 022
卖用肿瘤杂志 1 0 9 3年 绍 8卷 第 2期 · 10 5
提取物对致突变物 4一不肖基咬啡 一 1一氧化 物 ( 4N Q O )
的抑制作用 。
材 料 与 方 法
一 、 中药及其水提取物的制备
党参 、 黄精 、 生山植 、 苦参 、 诃子 、 首乌 、 女
爽子 、 白芷 、 麦冬 、 浙贝母 、 郁金 、 玄参 、 自芍 、
白术 、 延胡索购于杭州张同泰药店等处 , 带蒂菱壳
取于嘉兴或余杭产水菱 , 洗净 , 晒干。 仿照中药传
统水煮方法制备中药水提取物。 称重切碎之中药 ,
加适量自来水浸泡 l h , 煮沸 l h 后滤出头汁 , 再
加适童水煮沸滤出贰汁和叁汁 。 合并滤出液 , 离心
除去沉渣 , 浓缩并算出折 合 含 药 量 为 1 9 / m l 或
750 现 g / m l 。 分装于安瓶中 , 封口 , 保存于 一 1扩 C
备用。 测试时用无菌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
二 、 测试菌株、 培养基及诱变荆
测试菌株 E . C o l i C M 5 9 1 ( t r P E 一 , u v r A 一 ,
p K M 20 2 )系 R o s e n k r a n s 教授惠赠 , 基因型及生
物学特性均符合要求〔“ 61 。 培养基成分按文献〔匕, “ ,略
有增减。 V 一 B 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 抑制突 变或
抗突变试验 , V 一 B 葡萄糖营养琼脂培养基用于检测
菌存活率 , 营养肉汤用于增 菌 , 含 2 林g / m 1 L 一色
氨酸的顶层软琼脂用于铺顶层 。 诱变 剂 4 N Q O 系
iS g m a 产品 , 以 D M S O 配 成 4 m g / m l 贮 液 , 保
存于 一 10 0 , 临用时用 p H 7 . 。的。 . 07 m ol / L磷酸
缓冲液 ( P B S )稀释至所需浓度。
三 、 抑翻突变试验
按文献 6t] 加以改良。 将 5 m l 新 鲜 过夜振荡培
养菌液离心去除肉汤 , 再经 P B S 离心洗涤 2 次 . 菌
丸悬浮于 5 m l 的 P B S 中。 将其中 。 . 5 m l 菌 悬浮
液用 P B S稀释至 10 一 6。 取菌悬液或菌 稀 释 液。 . 1
m l
, 不同浓度的中药水提取物 o . l m l , 浓度为 0 . 5
卜g /也 1的 4 N QO 0 . 1 0 1 , 同时加入 2 m l 顶 层软
琼脂中混匀后铺于 V 一 B 葡萄糖琼脂平板或 V 一 B 葡
萄精营养琼脂平板上 , 37 0 孵育 48 h , 计数 T r p + 回
变菌落数及存活菌落数 。
四 、 杭央变试检
按文献旧加以改良。 如抑制突变试验步骤离心
洗涤菌细胞。 将洗涤后的菌细胞悬 浮 于 2 . 5 m l 的
P B S 内 , 加入等容量 的 2 林g / m l 的 4 N Q O 液 , 在
3 7
0
0水浴振“ ` 。“摆 / m `n ,处理告h。 用 p ” “ 离心
洗涤 2 次以除去 4 N Q O 液 。 将洗涤后的 菌细胞悬
浮 于 5 m l 的 P B S中 , 取 其 中 。 . 5 m l 菌悬 液用
P B S 稀释至 1 0 ` “ 。 将菌悬液或菌稀释液 0 . 1 m l , 不
同浓度的中药水提取物 0 . 1 m l 同时加入 2叫 顶层
软琼脂中如抑制突变试验步骤作平板掺入 , 孵育 48
1,
, 计数 T r p + 回变菌落数和存活菌落数 。
结 果
实验重复 2 ~ 3 次。 回变菌落数和存活菌落数
取重复实验的各剂量 2 或 3 个平板的均值。 抑制突
变和抗突变作用以相对突变活性 ` 50 肠 , 且呈剂量
反应关系判为有效。 相对突变活性的计算公式为
加提取物的
回变菌落数
加提取物的存活菌落数
不加提取物的 ` 不加提取物的回变菌落数 ’ 存活菌落数
x 1 00%
以存活率 (加提取物的存活菌落数 + 不加提取物的
存活菌落数 ) 》 50 %判有毒性作用 。有毒性作用时不
作相对突变活性计算。
带蒂菱壳等 4 种中药水提取物的抑制突变作川
和抗突变作用见表 1 。 在检测浓度范围内 , 4 种中
药均使 4 N Q O 所致的相对突变活性下降至 50 %或
以下 , 且均具有剂量 一反应关系 , 判有抑制突变作用
和抗突变作用 。 其中带蒂菱壳和诃子的作用较著 。
首乌 、 女贞子在不同浓度时对菌存活无影响 , 带蒂
菱壳 、 诃子在高浓度时对菌存活有一定的影响或有
毒性作用。
白芍对 4 N Q O 致突变活性的促进作用如表 2
所示 。 在检测浓度范围内本身无诱变 活 性 的白芍
( o~ 75
.
0 m g /皿范围 , T r p 干 回变菌落数为 16 2 . 7土
8
.
04 ~ 1 7
.
8 士 1 4 . 72 ) , 在抑制突变试验 中反而使
T r P
+ 回变菌落数有所增加 , 且具有剂量一反应关系 。
其余1 种中药水提取物既 无 抑变 亦无促变
效应。
讨 论
应用原核细胞检测系统对中药的抑制突变和抗
突变活性的研究 , 以往多建立在沙门氏菌 A m es 试
验和大肠杆菌 W P : B r/ 回复突变的基础上 。 本试
验首次采用大肠杆菌 CM 89 1菌株观察了 16 种中药
水提取物对 4 N QO 致突变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
带蒂菱壳、 诃子 、 首乌 、 女贞子含有抑制和拮抗 4
N Q O 致突变活性的水济性成分 , 白芍 含有增弧
·
10己· 卖用肿瘤杂志 3 1 9 9年 第 8卷 第 2期
裹 1带带井充林中药对 4 N OO致突变活性的抑制 ’ 、 拮杭作用和对菌存活的影晌
中药水提取物
(m g /皿 )
存 活 菌 落 存 活 率 T r p今 菌 落
( %)
0
诃 子
9

3
王 8 .7
3 7

5
56
.
3
首 乌
8 1
.
7
3 7 5
7 5
.
0
(个/皿 )
4 1 9( 2 0 5 ) 10 0 ( 0 0 1)
10 1( 98 )
10 2 ( 10 1)
8 8( 8 5 )
4 4 ( 4 6 )
(个/皿 )
80 9( 8 2 0 )
相对突变活性
( %)
100 ( 10 0 )
5 19( 2 0 1)
1 97 ( 2 08 )
17 1( 17 5 )
8 6 ( 95 )
5 58 ( 523 )
7 47 ( 4 9 1)
2 4 1( 2 0 9)
7 6 1( 192 )
6 9( 6 5 )
58 ( 5 9)
3 0 ( 4 1)
毒性〔毒性》
7 1 9( 32 0 )
16 9( 2 12 )
1 9 1( 2 0 5 )
10 2 ( 9 9)
10 1( 103 )
98 ( 100 )
5 50 ( 4 8 9)
43 0 ( 46 6 )
3 7 9( 40 2 )
6 8 ( 6 0 )
3 5 ( 54 )
7 4 ( 4 9)
女 贞 子
8 1
.
7
3 7
.
5
7 5
.
0
带蒂菱壳
9
.
3
18
.
7
1 9 9( 20 1)
2 1 9( 2 0 4 )
1 90 ( 18 9)
103 ( 98 )
9 9( 0 0 1)
97 (7 9)
4 47 ( 46 8 )
4 0 8 ( 43 5 )
3 6 9(3 4 9)
54 ( 58 )
5 1(3 5 )
4 6 ( 50 )
;:
.
:
1 9 9( 23 0 )
18 8 ( 27 0 )
17 1( 17 2 )
13 4 ( 14 1)
3 0 1( 9 9)
97 ( 0 1 1)
8 8 ( 8 4 )
7 3 ( 6 9)
3 91( 4 2 5 )
563 (3 9 9)
3 0 2 (3 1 1)
2 2 9( 2 2 6 )
47 ( 52 )
4 6 ( 4 8 )
4 4 ( 4 5 )
3 8 ( 4 0 )
* 抑制突变的数据列 于括号内
表 2 中药白芍对 4 N O O的致突变活性和
菌存活的影晌
自芍水提取物 存活菌落 存活率 T r p十菌落 相对突变活性
(m g /皿 )(个/ 皿 ( ) %( )个/ 皿 ( ); ` )
0 1 9 9 10 0 7 0 9 10 0
8 1
.
7 2 0 1 10 86 8 0 1 1 9
3 5
.
5 1 95 8 9 94 1
`
2 12
7 5
.
0 18 4 93 952
.
3 10
*与空白对照比较 , P < 0 . 01
4 N Q O 致突变活性的水溶性成分 。 其中带蒂菱壳
是本试验首次检出的抗突变物 , 首乌和女贞子抗突
变活性的检出 , 在大肠杆菌 W P : B r/ 检测系统中
未见有同类报道〔盆~ 的 。
K a d a 指出仁” , 有 2 类物质具有防止细胞突变
的作用 。 去突变剂 `d e s m ut a g e n s) 的 作用可阻止
前突变剂转变成突变剂以及可使突变剂在靶细胞外
化学或酶性失活 , 生 物抗 突变 剂 (b i 。 一 a nL i m u -
at 助 n s) 可干扰 D N A 损伤物质在靶细 胞内结合过
程以及促进 D N A 损伤的修复。 4 N QO 是 主要的
碱基置换型致突变剂 , 在菌体内要经过酶性作用才
能与 D N A 上的嗦吟结合 。 实验所检 出 的 带蒂菱
壳等 4 种中药的杭突变活性表明 , 这 些 水提取物
中的抗突变成分其主要作为生物抗突变剂在靶细胞
内发挥阻断 D N A 碱基置换突变或促进突变修复的
作用。 其确切的作用环节和机制 , 尚待进一步研究 。
比较中药的药理属性和本实验杭突变活性的关
系 , 发现首乌 、 女贞子 、 白芍 、 白术 , 党参和黄精
虽同属补虚药 , 但对 4 N Q O 的致突变活性 产生不
同的影响 ,表明中药的抗 、 抑突变活性效应同单味药
的药理属性不尽相同。 既便是同一单味药物 , 不同
实验室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3t, 日, , 其结果也不相一致 。
例如党参 , 本实验未能检出他人在 A m e s 试验中检
出的抑制突变活性 , 或增强突变的活性 31t , 又如白
术 , 本实验也未能检出他人在真核细胞中所检出的
抑制突变活性『81 。 这表明除中药的药效成分复杂 ,药
物的产地不同 , 以及计算方法各异等因素外 , 可能亦
与单个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有关 。 提示对某一物质的
抗突变活性的评价特别是其抗癌性的预测 , 应同评
价物质的致癌性一样 , 采用配套的试验方法进行综
合评价为宜 。 同时 , 笔者认为 , 在检测中药的抑 、
抗突变作用时 , 应具有同剂量水平的菌存活检测作
,
实用肿瘤杂志 1马 9 3年 第 8卷 案 2期
为参照 , 以排除抑菌效应对结果判断的影响 , 否则
可出现抑制突变的假象或过高估计其抑制 突 变 活
性。 由于致突变物的存在和作用 , 可能增强被测中
药的抑菌效应。 因此 , 单纯用受试物不抑制测试菌
株生长的最低浓度以下剂量范围所得的数据 , 而不
作菌存活检测 , 有时得不到可信的结论 。 这可能也
是不同实验室对同一种单味中药抑制突变活性效应
评价不一致的因素之一 。
参 考 文 献
1
.
H a y a t s u H
, e t a l
.
D ie t a r y i n h i b i t o r
s o f
m u t
a g e n e s i s a n d e a r e i n o g e n e s i s
.
M
u t a t
R e s 19 8 8 , 2 0 2 ( 2 )
: 4 2 9
.
2
.
L
e e n H
,
L i n J Y
.
A n t i m u t a g
e n i e a e t i v i t y
o f
e x t r a e t s f r o m a n t i e a n e e r d r u g s 王n e h i n e s e
m e d i e i n e
.
M u t a t eR
, 1 9 8 8 , 2 0 4 ( 2 )
: 2 2 9
.
·
10 7
·
3
. 杨宝学 . 药用植物抗诱变作用研究进展 .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1 9 9 1 , 1 3 ( 1 ) : 1 .
4
. 太田敏博 , 他 . 杭 突然 变 界物鹭七干O 作 用楼
携 . 化学巴生物 1 0 5 5 , 2 6 ( 3 ) * 1 6工 .
5
.
K I lb e y B J
, e t a l
.
aH
n db o o k o f m u t a g e
-
n i e i t y t
e s t P or
e e d u r e s
.
N e w Y o r k : E l s e v i e r
S e i e n e e P u b l i s h i n g C o m P a n y , 1 9 8 4一 1 6 1~
18 7
-
6
.
J a i n A K
, e t a l
.
C r u d e te a e x t r a e t s d e c r e a s e
t h e m u t a g e n i e a e t i v i t y o f N

m
e t h y l

N ,
-
n i t r a

N ,
· n l t ar s o q u a n l d i n
e
i n v i t r o a n d 五”
i n t r a g
a s t r i e t r a e t o f r a t s
.
M u t a t R e s 1 9 8 9 ,
2 10 ( 1 )
t l
.
7
. 黑 田行昭 . 特 集 沁寸甘下 . 遗 坛 1 9 8 9 , 4 3 ( 10 ) : 4 .
8
. 宋为民 , 等 . 补气药物对环磷酸 胺 诱 发 S CE 的 抑
制作用 , 瘤变 · 畸变 · 突变 1 9 9 b 3 ( 4) : 2 4 .
( 19 9 2年 8 月 3 1 日收稿 )
脾脏错构瘤的病理诊断 (附二例报告)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 1 008 5 3 ) 申明识 纪 小龙
脾脏错构瘤十分罕见 , 其病理诊断在教科书中
描述简略 , 但病理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 我院相继遇
两例 , 现报道如下 , 并就其光镜及电镜特点进行讨
论 。
见分裂像 (图 1 ) 。 病理诊断为脾脏错构瘤。 电镜下
见瘤组织呈窦隙状 , 被覆血管内皮细胞 ,可见 W 一 P
~ 」 J J . I . 月 J ` L 宜 . ` ` . , . 、 皿 ` 肠声
病 例 报 告
例 l 郑某 , 男 , 29 岁 。 查体时发 现 脾 下 极
3
.
7 x 3
.
g c m 实性占位性病变 , 历时 n 个月 , 无不
适 。 血常规示 H b 1 50 g/ L , W B C 6 . 5 x 1 0。 / L ,
N 0
.
7 9
,
L 0
.
19
,
M 0
.
02 , p H
: 12
.
2 x 10。 / L
, 骨穿
未见特殊 。 B超示脾脏形态失常 , 下缘凸起 , 脾下
极可探及 3 . 6 x 4 . 2 o m 中等稍强回声团块 ,边界清 ,
周边有正常脾包绕。 彩色多普勒示肿块内未见血流 ,
其周边可探及门脉样及动脉样血流。 临床诊断 : 脾
脏占位性病变 , 性质待查 。
患者于1 99 3年 3 月14 日全麻下切除 脾脏送 病
理。 大体检查 : 切除脾脏大小为 13 x 10 x 3 c m , 位
于脾脏边缘处扣及一肿物 , 4 x 3 x 3 c m , 剖面见
肿物颜色暗红 , 质中等 , 边界清楚。 光镜所见 : 大
小不等的窦腔内被单层立方和扁平细胞 , 窦内含大
量血细胞 , 窦腔壁厚薄不等 , 为胶原纤维和纤维母
细胞组成 , 并可见灶性及弥漫散在的淋巴细胞 , 未
散在血细胞 H E x 6 oo
例 2 牧某 , 男 , 5 8岁 。 上腹部不适 1 月入院 。
查体无异常。 血常规示 H b 14 3 9 / L , W B C 6 . 8 x
10 。 / L
,
N o
.
7 1
,
L o
.
2
,
M o
.
o z

B 超示脾脏增大 ,
肋间厚 6 。 6 c m , 肋下及边 , 于脾上极可探及 6 . 5 x
6
.
9 o m 中等偏强回声团块 , 边界清楚 , 内部 回声
均匀 , 周围似有低回声 “晕环 ” 。 彩色多普勒于肿块
周边探及丰富的血流 , 肿块下极可见一动脉血管 ,
并有分支进入肿瘤实质内。 脉冲多普勒显示最高血
流速度 5 7 c m / s , 于肿块上极可探及门脉 样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