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保护地黄瓜叶部斑点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全 文 :- 1 4 1 -
上海农业科技 20 12 -3
保护地黄瓜叶部斑点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李海生 1 蒋 春 2 张兴功 3 唐玉林 1 郑 翔 1 (1江苏省灌云县植保站 222200;
2江苏省灌云县伊芦乡农技站 222232;3江苏省灌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22200)
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蔬菜种植
规模达 3.33万 hm2,保护地蔬菜种植规模达 1.23万 hm2,其
中保护地黄瓜种植规模达 0.15万 hm2。保护地黄瓜已成为灌
云县保护地种植的主要蔬菜,但由于保护地黄瓜复种率高,
棚室内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病害发生,
特别是叶部斑点性病害发生较重,且农户不易识别,防治效
果差,再加上在防治中使用药剂不对路,大量反复使用化学
农药,使农药残留量高,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
笔者根据田间调查情况并查阅相关资料,将保护地黄瓜叶部
斑点性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病害发生规律
1.1 黄瓜霜霉病
黄瓜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期子叶抗病,成株期
顶部叶片比下部叶片抗病,基部叶片由于钙积累较多,抗性
也强,成熟的中、下部叶片较感病,因此植株上部嫩叶和底
部老叶发病较轻,中下部叶片发病最重。真叶染病初期,在
叶缘或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
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背
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
的田块一片枯黄。
1.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真叶初侵染时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
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
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有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有别
于黄瓜霜霉病。
1.3 黄瓜叶枯病
黄瓜叶片染病后初现圆形水浸状褪绿小斑,逐渐扩大呈
近圆形或多角形的褐色斑,直径 1~2 mm,周围具褪绿晕
圈,但病叶背面不易见到菌脓,有别于细菌性角斑病。
1.4 黄瓜炭疽病
叶片上初染病时,病斑近圆形,直径 4~18 mm,棚室
湿度大时,病斑呈淡灰色至红褐色,略呈湿润状,严重的叶
片干枯。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症状常具不同表现,易与叶
斑病混淆。
1.5 黄瓜叶斑病
叶片病斑褐色至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直
径在 0.5~12 mm,病斑边缘明显或不大明显,病部表面生
灰色霉层。
1.6 黄瓜灰霉病
叶片发病形成直径 20~25 mm 的病斑,近圆形或不规
则形,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也可在花、瓜、茎等
部位引起发病,造成萎缩、腐烂,表面密生淡灰褐色霉层。
2 综合防治方法
2.1 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
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生产实践证明,较抗霜霉病等病害
的品种有“津优 2号”、“津优 4号”、“中农 5号”、“中农 12
号”,“津研 2号”、“津研 6号”等,在生产中还应综合考虑
其他病害及茬口、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黄瓜品种。
2.2 培育无病苗
将育苗温室与生产温室分开,使用营养土育苗,减少苗
期染病率;育苗温室采用高畦、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技
术,切实降低育苗室内湿度,且使用小弓棚盖草帘,有条件
的也可使用辅助加温措施,提高育苗室内温度,培育壮苗。
2.3 科学浇水
因保护地黄瓜病害发生与湿度密切相关,采用地膜覆
盖,实行膜下滴灌,可有效减少棚内结露持续时间,降低棚
内湿度。在黄瓜定植后结瓜前应控制浇水,防止徒长,如需
浇水,应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忌阴雨天浇水,要做到因时、
因地、因苗确定浇水量,在结瓜期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
即应浇水,浇水后应马上关闭通风口,提升棚温,持续 1 h
后迅速通风排湿,这样可减少当日夜间叶面结露量、结露时
间及水膜面积,减少叶部斑点性病害的发生。
2.4 合理施肥
因黄瓜根系浅,吸收能力差,地上部分茎叶生长量大,结
瓜时间长,对肥料要求较多,因此,在黄瓜定植前必须施足
有机肥,每 667 m2可施腐熟鸡粪 5 000 kg左右或厩肥等有
机肥,并混入过磷酸钙 100 kg、氮磷钾复合肥 100 kg作基
肥,有机肥分解可使黄瓜生长迅速、茁壮,并产生大量二氧
化碳,可增强黄瓜的光合作用和抗病能力。
2.5 适时通风———————
收稿日期:2 0 1 2 - 0 2 - 0 8
摘 要:为了解和掌握保护地黄瓜叶部斑点性病害的发生情况和发生规律,总结了保护地黄瓜叶片上容易发
生的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叶枯病、炭疽病、叶斑病和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规律,并介绍了相关的综合防治方
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黄瓜;叶部;病害;防治
(下转第138页)
- 1 3 8 -
上海农业科技 20 12 -3
往跟风用药,看见别人防治时自己家就防治,而不是根据水
稻生育期进行防治,常常造成不是在最佳防治适期内用药。
另外,市场上防治稻曲病的药剂品种不多,也无特效药剂[8]。
据高邮植保站试验结果表明:25%咪鲜胺、25%丙环唑、5%
井冈霉素、25%多菌灵、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 430 g/
L戊唑醇在推荐剂量下,防效在 58.3%~74.1%。据张舒等[9]
试验表明:爱苗、万兴、好力克、井冈霉素、HB20-1、纹曲
宁、三唑酮等农药,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为29.68%~67.53%。
生产实际中在剂量不足、防治粗放的情况下防效会更低。
3 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在综合考虑高产优质及其它病虫如
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抗性问题的基础上,尽量
选用抗耐稻曲病的水稻品种,减少感病品种的使用。
3.1.2 轮作。有条件的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应积极示
范推广水稻、蔬菜轮作模式,既可解决蔬菜连作障碍问题[10],
也可解决水稻病菌逐年积累的问题,实现稻菜同步发展。
3.1.3 加强栽培管理。减少种植直播麦和直播稻,秸秆还
田耕翻后再播种移栽,使还田秸秆在土下得到充分腐烂,减
少来年病源基数。大力推广机插秧,机插水稻株行距大、田
间通风透气性好。
3.2 化学防治
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播种前进行药剂浸种,
用 2%~3%石灰水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强氯精500倍液
浸种 12 h[11]。结合苗情、天气情况,做好孕穗至破口期药剂
预防,在水稻破口前 5~7 d普治 1次,若破口抽穗期遇阴雨
天气隔 5~7 d再治 1次,防治药剂可选用 12%井冈·苯醚
甲、25%使百克、20%烯肟·戊唑醇、36%丙环·咪鲜胺等。
4 讨 论
在已明确稻曲病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抗耐病水稻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进行化学防治等的情况下,要将这些措施落
实到位,必须做到以下方面:(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提
高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对防治稻曲病重要性的认识,该
病已成为水稻上常发性重要病害,在水稻后期病虫监控过程
中,要将该病列入重点防控对象。(2)加强培训与推广。当
前农村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退化,同时随着经
济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转移,留守从业人员与基层技
术人员一样年龄偏大、知识缺乏,所以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
对农业科技投入和对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投入的契机,加强对
基层农技服务人员、专业服务组织牵头人和种田大户的知识
更新与培训,通过他们对农户指导示范推广,提高水稻病虫
防治的科学水平。(3)推进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技术
到位率。在水稻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情况下,水稻品种
多、栽培方式复杂、生育期参差不齐,不易做好分类指导和
科学防治,防治时间、药剂品种、防治方法等防治技术很难
传递到位,极大地影响了防治效果,通过社会化服务,把农
户零散的田块集中到专业服务组织统一管理,由专人负责,
进行统一供种、统一药剂浸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
水肥管理,使水稻长势长相、生育期一致,有利于病虫统一
集中防治,提高防治的时效性、针对性,确保防治效果。
———————
参考文献
[1 ] 刘春利,李秀钰,王倩,等.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
的田间防效[ J] .安徽农业科学,2 0 0 8,3 6 (2 4 ) :1 0 5 4 2~
1 0 5 4 4 .
[2] 黄金杯,刘二明,肖启明,等.1 8 个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田间
抗性评价[ J ] . 湖南农业科学,2 0 0 9,(1 ) : 6 9~7 2 .
[3 ] 刘年喜,王金辉,刘二明,等.稻曲病产量损失测定及调查测
报因子研究[ J ] .植物保护,2 0 1 0,3 9 (4 ) : 1 4 5~1 4 7 .
[4 ] 阳建江,刘旭雄,丁国生.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的初步
研究[ J] .种子,2 00 8,2 7 (9 ) :10 6~1 0 7 .
[5] 徐传雨,谢关林.稻曲病国内外研究现状[J].种子,2001,20(6):
3 1~3 3 .
[6 ] 黄世文,余柳青.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 J] .江西农业学报,
2 0 0 2 , 1 4(2): 4 5~5 1 .
[7] 王梅,周水力,赵震宇,等.稻曲病发病程度与产量的相关性[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 0 0 7,3 0 (4 ) : 7 6~7 9 .
[8] 蔡广成,孙友武,张梦梅.6%井冈霉素·240 亿枯草芽孢杆菌
W P 对稻曲病的控制效果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2 0 1 1 , 3 9
(8):4 57 6~4 5 7 7 .
[9 ] 张舒,张求东,罗汉刚,等.水稻稻曲病的药效试验和防治适
期的选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 07,2 6(2):1 78~18 1.
[10]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2012 年全省种植业工作指导意见.
h t t p : / / www. j sa g r i .g o v .c n / a n n o u n c e / f i l e s /5 1 5 2 3 7 .a sp
[1 1] 张效忠,台德卫,杨庆文.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J] .
安徽农业科学,2 0 0 5,3 3(4): F0 0 3 .
在日出后将棚温迅速提升至 30 ℃,当棚内温度达 33 ℃
时,再开始放顶风,降低湿度至75%左右,下午将温度控制
在 20~25 ℃,湿度保持至 70%左右,当棚温降到 20 ℃时,
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前半夜湿度应小于80%,
温度控制在 15~20 ℃,下半夜温度应控制在 10~13 ℃。通
风时间和通风口开放大小应根据棚外气温而定,秋冬季随外
界气温下降,通风要逐渐减少。晴天晚放风,阴天为排湿和
排有害气体也需通风,通风时要防止室外冷风直接吹到植株
上,产生冻害。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应逐渐加大通风,当外
界夜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可进行昼夜通风。阴雨天应
关闭通风口,防止雨水淋到植株上。
2.6 化学防治
用药防治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用水量要适中,既要将
植株喷匀喷透,又要防止用水量过多,造成棚内湿度过大。防
治霜霉病可选用普力克、甲基托布津、克露等;防治细菌性
角斑病、叶枯病可选用农用链霉素、可杀得等;防治炭疽病
可选用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防治灰霉病可选用扑海因、
速克灵等。当阴雨天湿度大时,可施用速克灵、百菌清烟熏
剂进行防治。
****************************************************************************************************************
(上接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