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丁香油-β-环糊精制备工艺的研究



全 文 :2000年第7卷第3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
·科研动态·
丁香油-b-环糊精制备工艺的研究
赵 阳 张 纯 郭 澄 常立军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上海 200003)
提 要 采用正交设计优选研磨法制备丁香油-b-环糊精的工艺条件,并与胶体磨法和饱和水溶液法进行
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胶体磨法来制备丁香油-b-环糊精最为实用,其收得率和包封率分别为 77.23%和
72.66%,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 丁香油 β-环糊精 丁香酚 制备工艺
丁香油是名贵药物,是由桃金娘科植物丁香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mb.的干燥花蕾经水蒸汽蒸馏所得的挥发
油。具有暖胃、温肾之功效,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
、疝痛、牙痛、口臭等[1]。丁香油中主要含有丁香酚(Egenol
),其含量超过 80%[2]。由于丁香酚等成分不稳定,也不溶于
水,因此在制剂过程中容易被破坏或丢失。采用环糊精包封技
术,将其制成丁香油包合物,可提高丁香油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进而提高丁香制剂的质量。本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丁香油
-b-环糊精的研磨制备工艺,并与胶体磨法和饱和水溶液法
进行比较。
1 材料与仪器
丁香油,购自上海化学试剂站,批号 960802,含丁香酚
90.2%;β-环糊精,购自广州郁南环状糊精厂,纯度大于98%;
丁香酚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
0725-9606;丹皮酚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708-9003;乙醇为药用规格,石油醚为分析纯,甲醇为色
谱纯。
TM系列胶体磨(中国天津新仕达科贸开发有限公
司),DF110型电子分析天平(中国轻工业机械总公司常熟衡
器工业公司产品),TN-100B型托盘扭力天平(上海第二天平
仪器厂)。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600E pump,
600controllor, 996PDA, Millennium32软件系统)。SB2200
超声清洗器(shanghai branson)。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中丁香酚的含量测定
2.1.1 色谱条件 固定相:Waters symmetry C18 柱(250mm
×4.6mm,5m );流动相: 甲醇∶水(65∶35),流速:0.8ml·
min-1;检测波长:280nm;柱温:室温。
2.1.2 标准曲线制备 用甲醇分别配制每1ml含1mg的丁香
酚对照品溶液和每 1ml含 50mg的丹皮酚内标溶液。精密吸
取上述丁香酚对照品溶液0.05、0.1、0.2、0.4、0.8和1.6ml,
分别置10ml容量瓶中,各加1.0ml丹皮酚内标溶液,加甲醇至
刻度,摇匀,取 10ml进样测定。以峰面积积分比值(Y)为
纵坐标,丁香酚浓度(X)为横坐标作图,得回归方程为:Y=1.9
×10-2+3.5×10-2X,r=0.9992。进样量在 0.05mg~1.6mg范
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1.3 加样回收率 精密称取丁香油-β-环糊精样品适量
(约含丁香酚 5mg),共 6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丁香酚对照
品溶液,按样品测定项下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
样品含量 丁香酚加入量 测得量 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mg) (mg) (mg) (%) (%) (%)
4.99 5.00 9.84 97.00
5.01 5.00 9.91 98.00
5.01 5.00 9.85 96.80 97.50 0.49
4.99 15.00 19.64 97.66
5.02 15.00 19.69 97.80
4.99 15.00 19.65 97.73
2.1.4 样品测定 取丁香油-β-环糊精样品适量(约含丁香
酚5mg),精密称定,用甲醇45ml分3次萃取,萃取液过滤后置
25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精密吸取2ml置10ml容
量瓶中,加1.0ml丹皮酚内标溶液,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
取10ml进样测定。(见图1)






2.2 正交设计优选研磨法制备工艺
2.2.1 工艺流程[3]
2.2.2 正交设计方案 根据该工艺流程和预实验情况,选择
环糊精的用量,丁香油的附加溶剂和研磨时间为 3个考察因
·20·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年第7卷第3期
素,并各取 3个水平进行考察(见表 2)。以丁香酚的包封率
和收得率作为考察指标,按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每次实验
用丁香油均为1.0ml。
表2 因素水平表
水平 A因素 β-环糊精用量(g)
B因素*
附加剂
C因素
研磨时间(min)
1 7 - 10
2 14 2ml乙醇 20
3 21 2ml冰醋酸 30
注:*丁香油与乙醇或冰醋酸混溶后滴加至β-环糊精中
2.2.3 包封率测定 取丁香油-β-环糊精样品适量(约含丁
香酚30mg),精密称定,用20ml石油醚超声处理10min,萃取
液过滤后置25ml容量瓶中,用石油醚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
吸取2ml至10ml容量瓶,加1.0ml丹皮酚内标溶液,用甲醇稀
释至刻度,摇匀。取10ml进样测定未被包封的丁香酚含量。
按下式计算出丁香酚的包封率和收得率:
(样品中丁香酚含量-未包封的丁香酚含量)×样品重量
包封率=
丁香酚实际投入量
×100%

样品中丁香酚含量×样品重量
收得率=
丁香酚实际投入量
×100%

2.2.4 正交设计实验数据与结果 见表3~7。
表3 正交设计及实验数据
实验号 A B C D 收得率(%) 包封率(%)
1 1 1 1 1 69.71 63.56
2 1 2 2 2 71.76 70.32
3 1 3 3 3 59.28 59.24
4 2 1 2 3 69.14 66.11
5 2 2 3 1 73.14 71.03
6 2 3 1 2 59.21 56.54
7 3 1 3 2 71.55 70.68
8 3 2 1 3 73.55 71.61
9 3 3 2 1 65.18 64.82
表4 收得率极差分析表
A B C D
K1 200.75 210.40 2 2.47 208.03 G=612.52
K2 201.49 218.45 206.08 202.52 CT=41686.75
K3 210.28 1 3.67 203.97 201.97 Q=(K12+K22+K32)/3
—K1 66.92 70.13 67.49 69.34 S=Q-CT
—K2 67.16 72.82 68.69 67.51
—K3 70.09 61.22 67.99 67.32
S1=18.74 S2=220.99
S= .19 S4=7.49
R 3.17 11.60 1.20 2.02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丁香酚收得率和包封率的主
次因素为:B>A>C。对包封率而言,丁香油附加剂的影响非常
明显(P<0.01),b-环糊精用量对其有明显影响(P<0.05),而研
磨时间也有一定影响(0.05除附加剂对其有明显影响外(P<0.05),b-环糊精用量和研磨
时间对收得率均无明显影响。
表5 包封率极差分析表
A B C D
K1 193.12 200.35 191.71 199.41 G=593.91
K2 193.68 212.96 201.25 197.54 CT=39192.12
K3 207.11 80.60 2 0.95 196.96 Q=(K12+K22+K32)/3
—K1 64.37 66.78 63.90 66.47 S=Q-CT
—K2 64.56 70.99 67.08 65.85 S1=41.82 S2=177.36
—K3 69.04 60.20 66.98 65.65 S3=19.61 S4=1.09
R 4.67 10.79 3.18 0.82
表6 收得率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A 18.74 2 9.37 2.50 >0.1
B 220.99 2 110.50 29.47 <0.05
C 2.19 2 1.10 .29 >0.1
误差D 7.49 2 3.75
表7 包封率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A 41.82 2 20.91 38.02 <0.05
B 177.36 2 88.68 161.24 <0.01
C 19.61 2 9.80 17.83 <0.1
误差D 1.09 2 0.55
F1-0.05(2,2)=19, F1-0.1(2,2)=9 ,F1-0.01(2,2)=99
2.3 胶体磨法制备工艺 根据表4和表5极差分析结果,以
A3B2C2条件的收得率和包封率最优,但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况,
选定A2B2C2作为胶体磨法的工艺条件。即取14份蒸馏水置胶
体磨中,加7份β-环糊精,研磨5min,缓慢加入含有1份丁香
油和2份乙醇的溶液,再研磨20min,抽滤后的滤渣于40℃干
燥,即得。制得的丁香油-β-环糊精的包封率和收得率分别为
72.66±1.08%和 77.23±0.83%,n=3。丁香油的实验用量为
50ml。
2.4 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工艺[6] 取β-环糊精 10g,用
500ml蒸馏水制成饱和水溶液,加入含有 1ml丁香油和 4ml
75%乙醇溶液,超声处理 30min,冷藏过夜,滤过,滤渣于 40℃
干燥,即得。该工艺所得丁香酚的包封率和收得率分别为
17.44%和22.73%,n=2。
3 讨论与小结
3.1 丁香油-b-环糊精的包封率测定过程中,曾采用正己
烷、乙醚、石油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来萃取未被包封的丁香
酚,但最终以石油醚的效果为最好,其它溶剂对测定结果有一
定影响。
3.2 比较三种制备工艺(见表8),以胶体磨法最为实用,所
得包封率和收得率较高,尤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表8 三种制备工艺比较
包封率 收得率 生产设备 生产效率
研磨法 71% 73% 研钵 低
胶体磨法 73% 77% 胶体磨 高
饱和水溶液法 17% 23% 超声处理器 低
2000年第7卷第3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1·
温阳降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赵宗江 张新雪* 指导:牛建昭 杜雨茂**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提 要 目的:探讨温阳降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机理,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以温脾汤
为实验对照组,对Wistar系大鼠嘌呤性CRF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与病理组比较,温阳降浊汤组大鼠(1)饮
食、体重、尿量分别增加(P<0.05);(2)Scr、BUN降低(P<0.01);(3)血Na(P<0.05)、Ca(P<0.01)增加,血K
(P<0.05)、P(P<0.01)降低;(4)血浆游离氨基酸苏氨酸(P<0.01)、苯丙氨酸(P<0.01)、缬氨酸、亮氨酸、
异亮氨酸水平分别升高,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天门冬氨酸分别降低(P<0.01);(5)肾脏病理显示:肾脏体
积明显缩小,肾小管腺嘌呤结晶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甚至坏死、脱落,肾小管阻塞或扩张显著减轻。
结论:(1)温阳降浊汤对大鼠腺嘌呤性CRF有肯定疗效,作用与温脾汤相当;(2)温阳降浊汤可以降低BUN和Scr,
纠正电解质代谢紊乱及氨基酸代谢异常,保护和修复肾小管,改善肾功能,加速腺嘌呤代谢产物的排泄,减轻毒物
对肾脏的损害,从而呈现明显的治疗作用;(3)温阳降浊法是治疗CRF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温阳降浊汤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疗法 实验研究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进行肾脏疾病的终末
期,临床常见,病情严重,死亡率极高。温阳降浊汤是多年实践
经验的结晶,临床上用以治疗CRF疗效较满意。为了阐明其作
用机理,笔者以温脾汤为实验对照组,对 Wistar系大白鼠腺
嘌呤性CRF进行了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选用Wistar系雄性大白鼠,体重100g~120g,由
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在本院中心实验室动物房用自
动冲洗式实验动物笼饲养,每笼 3只,用代谢笼收集尿液,自
然光线照射。
1.2 饲料 普通饲料为粉状饲料,实验饲料由普通饲料每
100g中加0.75g腺嘌呤混匀而成。
1.3 试剂及药物 腺嘌呤: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出品;温阳
降浊汤:西洋参、附子、茯苓、泽泻、白术、白芍、黄连、
苏叶等;温脾汤:大黄、红参、干姜、附片、炙甘草。
人与大鼠的用量换算按文献方法,即大鼠单位体重用量
是人体单位体重口服药量的20倍。
2 实验方法

*石家庄长安区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1 分组 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温阳降浊汤组(简
称温降组),温脾汤组(简称温脾组),病理对照组(简称病
理组),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每组6只。
2.2 作CRF动物模型。温降组、温脾组、病理组三组wistar
系雄性大白鼠,连续喂以 0.75%腺嘌呤实验饲料,正常组则喂
以普通饲料,自由摄取,至第24日处死动物。
2.3 给药 实验进入第 10日,温降组、温脾组分别按 100g
体重1ml灌胃给予相应的中药煎液,病理组、正常组按体重灌
给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5日。
2.4 标本采集 4组大鼠于实验前、实验第 10日眼眶静脉
取血,第24日摘除眼球采血,取的血分作全血、血清(加抗凝
剂、离心)两部分。分笼收集的24h尿液,作各种测定。处死
动物的同时摘取肾脏,观察外观,做光镜检查(HE染色)。
2.5 观察指标 体重,摄食量,饮水及尿量:分别每隔5日测
1次,观察变化;血清尿素氮(BUN)∶二乙酰-肟法:血肌酐
(Scr):苦味酸法;Na、K∶用AVL-982电解质分析仪测定;
Ca:EDTA直接滴定法;P:硫酸亚铁法;游离氨基酸:血500
μl加2%磺基水扬酸水溶液0.5ml 沉淀蛋白,上清液用PH2.2
缓冲液定量稀释后,用121MB型氨基酸分析仪测定。

3.3 本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所得的结果明显低于参照的文
献报道(其油利用率达 74%),是否其用水量较少,还是其测
定结果有误,值得商榷。
3.4 丁香油-b-环糊精制备工艺的收得率较低(低于80%),
与丁香酚和丁香油-b-环糊精有一定的水溶性有关。因此,在
制备时应控制用水量,以减少损失。另外,据文献报道[6],油中
的丁香酚在包封后含量有所下降,提示在制备时应缩短操作
时间和减少与空气接触。
参 考 文 献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
2 林启寿. 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581
3 陆 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2
(收稿日期:199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