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优质早籼米生产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刘深茂
(福建省永安种子公司 ,福建 永安 366000)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粮食劣质品种过剩时期 ,尤其是劣质早籼谷过剩 ,给各级财政、粮食部门造成沉重的负担。 缓解
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生产抓起 ,客观分析早籼优质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造成的原因 ,提高认识 ,树立危机感 ,实施
早籼米质改良工程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调整结构 ,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早籼米生产 ,并帮助解决遇到的困
难。
关键词: 优质早籼米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 -01; S 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90( 2000) 01-0006-02
目前 ,我国处在粮食劣质品种过剩时期 ,尤其是劣
质早籼谷的大量压库 ,给国家财政、粮食部门带来沉重
的负担 ,此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国家决定从
2000年起常规早籼劣质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之后 ,
大力推广早稻优质品种 ,加快早稻优质化进程已成为
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的共识。本文想结合当地实
际 ,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 优质早籼米发展的现状
发展优质稻米各地近年来都在抓 ,取得了一些成
效 ,育种部门推出了一批优质米新品种 ,福建省已审定
了两批优米品种 ,常规早籼佳禾早占在福建省扩大示
范取得成功 ,但是还处在起步阶段 ,步伐还迈得不大。
尤其是作为主粮之一的早籼稻优质米的发展 ,存在着
“ 3个不适应”。
1. 1 早籼米生产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米质
的要求不适应。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 , 1999年早稻大
面积种植的 13个品种 (组合 )中列入优质米的仅佳禾
早占 ,上报面积 533hm2 ,占 7. 8% ,实际还达不到这个
数 ;综合性状较好的有福优 77、威优 016等 6个 ,面积
占 40% ;其余的均为米质较差的品种。
1. 2 早籼稻良种选育、繁殖与发展优质米生产不适
应。福建省已审定的优质早籼稻良种仅佳禾早占 1个 ,
由于常规早籼稻良种繁殖基地不健全 ,种子收购计划
难完成 ,影响了面积的扩大。此外 ,作为福建省早熟杂
优种子生产基地的青水基地 , 1999年配制的 6个组合
中没有优质米组合。
1. 3 稻米的加工包装及技术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优质
米的加工需专门的机械设备 ,没有专门的加工机械设
备和技术 ,既使有优质米稻谷也无法加工出达标的优
质米。进口的泰国米虽然价高 ,消费者可以接受。而国
产优质米质量达标 ,但价位定得高 ,消费者就难以接
受。这除了消费者的心态外 ,与加工包装也有关系。
出现上述“ 3个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 5个: 一是
现有优质稻品种不论是福建省选育的或是省外引进
的 ,大多数不抗稻瘟 ,产量偏低。 二是早籼稻成熟期遇
高温 ,产生高温逼熟 ,导致胚乳疏松 ,腹白多且大 ,直链
淀粉含量偏高 ,影响米质 ,三是以往强调早稻一季完成
全年征购任务 ,这两年虽有改变 ,但农民已形成的早谷
上交、晚谷自己吃的习惯 ,在双季稻区一时还难以扭
转。四是价格上优质不优价或差距不大。 五是相关部
门协调不够 ,优质稻品种由农业部门定 ,生产者为农
民 ,收购单位是粮食部门 ,在尚未连片种植的情况下 ,
难以形成商品。
2 对策
2. 1 提高认识 ,树立危机感。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政策出台后 ,应尽快适应新的粮食市场环境和政策环
境。要充分认识到 ,推广优质早籼稻不仅是推广几个新
品种 ,让大家吃上优质米的问题 ,而是从根本上调整我
国粮食生产结构 ,解决早籼谷销售不畅 ,库存大量积
压 ,财政负担过重 ,农民种田效益不高的重大举措。 只
有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认识 ,才能有危机感 ,把引导农
民扩大种植优质的适销对路的早籼稻新品种变为自觉
行动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去实现。
2. 2 实施早籼米质改良工程。 推广早籼优质稻 ,发展
优质米生产 ,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农业部门及农村调整
种植业结构的方向 ,需长时间、多部门共同来办。因此 ,
必须把这个任务列入已实施的“种子工程” ,作为一项
重要任务来抓。 1999年 6月 11日《人民日报》二版报
道 ,国家投资 1 000万元 ,早稻品质改良工程启动。 各
省、地、县也必须跟上 ,拨出一定的配套资金 ,包括建立
繁殖种子基地 ,奖励新品种选育者 ,添置加工机械设备
等。育种部门也要把选育优质早籼稻新品种列入攻关
课题之一 ,尽快推出一批成果 ,以解决品种匮乏的问
题。县、乡农业部门要加强优质早籼新品种种植的技术
指导工作 ,也可以搞示范片 ,扩大影响。种子公司要积
极组织适合本地的种源 ,供应农户。粮食部门应尽早出
台可操作的优质优价政策和收购办法 ,最好能在播种
前把价格告诉农民。
2. 3 以市场为导向 ,效益为中心 ,引导农民发展优质
早籼稻生产。 改革把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推向了市场。
—6—
· 种子科技· · 2000( 1)· ·问题探讨·
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种子管理工作
林金桥
(湖南省衡阳市种子管理站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 叙述了种子管理工作是确保种植业结构调整成功的重要性 ,提出了种子管理今后应加强的 4项工作:加强品种
管理 ,为结构调整提供优质高产品种 ;加强计划管理 ,为结构调整提供充足种源 ;加强质量管理 ,为结构调整提供“放心”
种子 ;加强市场管理 ,为结构调整清除假冒伪劣种子 ,消除隐患 ,确保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关键词: 种植业 ;结构 ;调整 ;种子管理
中图分类号: S 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90( 2000) 01-0007-02
结构调整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
完善过程中的热门话题。经济结构要调整 ,作为农业生
产中支柱产业的种植业结构自然也要进行调整。窃认
为 ,所谓种植业结构调整 ,就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根
据本地的生产条件 ,合理地安排各类农作物及其品种
的种植比例和种植面积 ,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优质农产
品 ,更好地满足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业生产和日
益提高的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正由于是面向市
场 ,所以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市场供需平衡而经常
变动的动态调整 ,事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事
关农民增产增收 ,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采取有力措施抓
紧抓好。现仅就与种植业息息相关的种子管理工作谈
些个人浅见 ,供参考。
1 种子管理是确保种植业结构调整成功的“龙头”工
作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调优、调强 ,发
展农业生产 ,发展农村经济 ,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而农
作物种子是农业生产 ,特别是种植业中一种特殊的不
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种子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农
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丰歉和农民的
收入 ,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党中央、
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历来就十分重视种子工作 ,相
继制订、颁布了种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配套的管理
办法。 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法规 ,切实加强品种、计划、
质量、市场管理 ,帮助种子生产、经营部门为广大农户
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质量放心的高产、优质农作物种
子对于顺利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可以说 ,种
子管理是确保种植业结构调整成功的“龙头”工作。
2 种子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衡阳市种子管理工作的实践 ,笔者认为 ,在当
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种子管理的主要内
容如下:
2. 1 加强品种管理 ,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优质高产
品种。农村一句“种田甭巧 ,三年两调”的通俗话语形象
地说明了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良种是种植
业的基础 ,没有适合市场需求的一大批优质、高产的农
作物良种 ,任何再好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都是纸上
谈兵 ,是实现不了的。因此 ,加强品种管理十分必要。要
切实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审定和推广工
作 ,一是加强与各育种单位的联系协作 ,广泛地掌握品
种信息 ,积极引进新品种 ,并及时进行严格的区域试
验 ,及时审定 ;二是加大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 ,让农
作物优良品种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 ,扩大良种覆盖面
积。严禁调运、推广未经审定或经审定不合格的农作物
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出台后 ,对稻米生产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以市场为导向 ,效益为中心 ,调整
种植业结构 ,引导农民发展优质早籼稻生产 ,才能适应
市场经济的需要 ,提高农民种田的经济效益。
目前优质早籼米仍以常规稻为主。为了解决目前
优质早籼稻品种较少、种源缺的矛盾 ,首先要充分利用
现有种源 ,因地制宜搞示范连片种植 ,扩大影响 ,使其
逐步形成商品 ;其次要加强对优质早籼稻新品种 (组
合 )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高产典型的宣传、培训 ,做到
农民家喻户晓 ;第三要继续种植品质和综合性状较好
的品种 (组合 ) ,尽快陶汰劣质品种 ,以免早稻种植面积
大幅度减少 ,影响粮食生产计划的完成 ;第四 ,种子推
广经营部门要牺牲一些自身利益 ,将常规优质稻品种
推向生产 ;第五要建立优质早籼稻种子繁殖生产基地 ,
从 2000年起种子基地停止生产、种子部门停止收购米
质较差的种子。
重点扶持一批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 ,才能加工
出市场需求的优质米。 粮食加工部门着手引进成套的
优质米加工、包装机械设备 ,建立本省、本县优质米品
牌 ,实行标牌销售 ,开拓市场 ,占领市场。各商品粮基地
县可以先走一步。
在早籼优质米定价时 ,应协调粮食收购加工部门、
农业部门和农民三者的关系 ,做到三方面满意 ,以调动
农民种植优质稻米的积极性 ,最佳方案是建立产、加、
销一条龙的运行机制。
要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在农业生产结构调
整、发展早籼优质米时不搞“一刀切” ,不搞强迫命令。
收稿日期: 1999-09-01
—7—
· 种子科技· · 2000( 1)· ·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