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贵州薏苡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全 文 :书 [收稿日期] 2015-02-06;2015-04-07修回
 [基金项目] 农业部财政部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项目[农办财(2014)51];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黔财农(2014)61]
 [作者简介] 章洁琼(1986-),女,助理农艺师,硕士,从事特色杂粮栽培技术推广。E-mail:273721516@qq.com
 *通讯作者:朱 怡(1960-),女,研究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gzsnjz@126.com
[文章编号]1001-3601(2015)04-0212-0217-03
贵州薏苡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章洁琼,朱 怡*
(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 贵阳550001)
  [摘 要]为促进贵州薏苡特色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综合分析了贵州省薏苡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
存在问题,并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品牌效应、资金投入、服务及宣传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薏苡;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对策;贵州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ix lacryma-jobi Industry in Guizhou
ZHANG Jieqiong,ZHU Yi*
(Guizhou General St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status,advanta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lacryma-jobi industry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C.lacryma-jobi industry are proposed from
six aspects of seed breeding,base construction,brand effect,capital investment,service and propaganda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lacryma-jobi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d industry in Guizhou.
Key words:Coix lacryma-jobi;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uperiority;problem;countermeas-
ure;Guizhou
  薏苡(Coix lacryma-jobi L.)为禾本科药食兼
用作物,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禾本科作物。《本草
纲目》将薏苡列为养心药上品,现代医学认为,薏苡
还有清热、排脓、镇痛等治疗作用,对宫颈癌、肺癌、
直肠癌、胃癌等有抑制作用[1]。另外,薏苡茎秆是良
好的饲料作物。薏苡起源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
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华南、西南和马来西亚、越南、泰
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域。薏苡在我国已有6 000年以
上的栽培历史[2],贵州是我国薏苡的主产区之一,贵
州薏苡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第一[3],其中,兴仁
县是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薏苡加工销售集散地。
虽然贵州薏苡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定问
题。为促进贵州薏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综合
分析了贵州薏苡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薏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发展贵
州薏苡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决策参考。
1 薏苡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情况
贵州薏苡种植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的兴仁、晴
隆、普安、贞丰、安龙等县,在安顺市紫云县、遵义市
正安县、毕节市织金县等也有零星分布。近年来,贵
州省薏苡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均逐年大幅增加。统计
结果(表)表明,2011—2014年,全省薏苡每年平均
种植面积为2.74万hm2,年均增长率为29.17%;
每年平均单产为228.74kg/667m2,年均增长率为
32.35%;年均产量为9.38万t,年均增长率为
71.04%。2014年,薏苡种植面积4.03万hm2,比
上年增加35.69%;平均单产为249.79kg/667m2,
比上年低4.80%;总产量为15.10万t,比上年增产
29.18%;产值为12.08亿元(按2013年平均收购价
8元/kg计)。黔西南州种植面积最大,2014年种植
面积达 3.21 万 hm2,占全省薏苡种植面积的
79.65%。在黔西南州,又以兴仁县的薏苡种植规模
最大,2014年的种植面积为1.67万hm2,占黔西南州
种植面积的50.02%,占全省总面积的41.44%。
1.2 加工现状
2013—2014年,贵州省薏苡加工企业400余
家,其中,注册资金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9家。
全省薏苡加工量占全国加工量的70%。全年薏苡
初级加工25万t,精深加工1万t,实现加工产值共
36亿元。其中,初级加工产值25亿元,精深加工产
值10亿元。绝大部分企业为初级加工企业,精深加
工企业较少,目前精深加工企业有4家,但仅2家有
产品投放市场。主要深加工产品有薏苡糖果、糕点、
薏仁粉冲剂、精油等。
1.3 市场销售
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薏仁主要有贵州小薏仁、
老挝薏仁、云南花壳、黑壳薏仁以及泰国、四川、广西
等地的薏仁。据调查,贵州薏仁在全国的流通量最
 贵州农业科学 2015,43(4):217~219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表 2011—2014年贵州省薏苡生产情况
Table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C.lacryma-jobi in Guizhou during 2011-2014
年份
Year
种植面积
Planting area
面积/万hm2 比上年增长/%
单产
Per unit area yield
平均单产/(kg/667m2) 比上年增长/%
总产量
Total yield
产量/万t 比上年增长/%
2011  1.87  17.08  107.75  89.75  3.02  122.06
2012  2.07  10.70  248.78  130.89  7.72  155.58
2013  2.97  43.48  262.38  5.47  11.69  51.32
2014  4.03  35.69  249.79 -4.80  15.10  29.18
 注:表中数据来自全省农技推广系统统计结果。
 Note:The data are from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Guizhou.
大,品质最优、价格最高,由贵州省流向国内外市场
的占全球同行业市场份额的70%以上。贵州薏仁
销往省外的地区主要是广州、北京、上海、安徽、山
东、福建、浙江等;出口国家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
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1.4 品牌建设
贵州省90%以上的企业薏仁产品没有商标和
品牌,产品只是作为原粮进入省外市场,产品知名度
较低。近年来,随着贵州省薏仁龙头企业数量的增
加,品牌意识也在逐渐加强。目前,全省注册的商标
共有14个,主要有东方薏珠、逸仁、苗岭人家、万峰
湖、会风、薏米阳光、盘薏香等,大部分著名商标集中
在兴仁县。2011年2月,兴仁县被国家工商行政管
理总局认定为中国薏仁米原产地,授予兴仁薏仁米
地理商标,2012年7月,兴仁县被国家粮食行业协
会授予中国薏仁米之乡称号。
2 贵州薏苡产业的发展优势
2.1 气候条件适宜
贵州省黔西南州是贵州薏苡优势产区,地处北
纬24°38′~26°11′,东经104°35′~106°32′,最高海
拔2 207.2m,最低海拔275m。境内山高谷深,多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436~1 648h,属全省光能资
源较丰富的地区。年平均温度13.6~19.1℃。有
效积温4 962.4~6 970.9℃;无霜期281~348d。
年平均降水量为1 500mm左右,其中,4—10月降
水占全年降水的80%。水热同季,降水量较稳定,
适合薏苡生长[4]。
2.2 生态环境优越
贵州省工业化程度较低,环境保护良好。农用
土地平均单位面积三废排放量小,对水资源和土地
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环境状况明显优于发达省区
和周边地区,是全国农用土地污染最轻的省份之一。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推进,生态环境将进一步
改善,具有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环境优势。
2.3 种质资源丰富、产量潜力大
贵州是薏苡起源中心之一,薏苡种质类型特别
丰富,野生类型随处可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
种资源研究所国家种质库保存登记的薏苡种质有
284份,贵州省有27份,占9.5%[5]。在全省9个
地、州(市)均有连片或零星种植[6]。薏苡是 C4作
物,增产潜力大。据研究,因其光合效率高,净光合
作用值较C3植物(如水稻、小麦)高3倍,同时薏苡
光呼吸强度很低,养分消耗少,积累多,是高产作
物[7]。贵州薏苡主产区的生育期在160~190d,光
合时间长,有利于薏苡的高产。其中,2013年贵州
兴仁种植的白壳苡仁最高单产达393.81kg/667m2
(种植面积0.093hm2)。
2.4 品质优势突出
贵州薏苡品质优良,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
价值。刘春兰、杨若明等[8]研究发现,贵州薏苡品质
优良,有12种无机元素,人体必须的常量和微量元
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区。同时,糠皮中也含有丰
富的无机元素,Zn、Ca、Fe、Cu、Mg、Mn及油脂含量
比薏仁米高,有极大的开发价值;贵州薏苡Fe、Zn
含量显著高于河北、山东、福建薏仁米。另有,张聿
梅等[9-11]研究表明,贵州晴隆薏苡丙酮提取物得率
最高,为9.71%,薏苡仁脂肪酸成分有10种,其抗
肿瘤活性部分为提取物中的酸性部分,这部分在晴
隆薏苡中含量极丰富。
3 存在的问题
3.1 品种优势弱,栽培技术落后
贵州种植的薏苡品种主要选用农家种小白壳薏
仁,其品质好,糯性强,但产量低、抗性差。目前,贵
州仅有1个品种(黔薏苡1号)通过审定,但由于脱
粒差,在生产上应用较少。薏苡品种选育、品种改良
和品种引进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薏苡产业发展的需
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薏苡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优
良、高产及高抗品种投入到生产中。
长期以来,贵州省90%以上薏苡种植区仍然沿
用传统的栽培方式,栽培管理粗放,致使薏苡产量偏
低。近年来,虽然薏苡平均产量得到一定的提高,但
仍然徘徊在250kg/667m2左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
施建设滞后,遇干旱减产幅度大,生产不稳定。
3.2 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贵州省的薏苡原料70%需要靠省外和国
外调入,只有30%来自本省生产,薏苡需求市场大,
缺口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另外,加工企业中,
90%以上都停留在初级加工层面,运作模式均为“买
米卖米”,使薏苡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目前,
虽然有少量薏苡深加工产品上市,但生产规模小,远
远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
·812·
                                        贵 州 农 业 科 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3.3 产业链条短,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绝大部分企业仅进行薏仁米初级加工或原材料
销售,加工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流程长,能耗高,加
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由于薏苡产业链条短,产品
附加值低,质量参差不齐,加工销售呈现散、乱、杂现
象,产品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与其产业快速发展
不匹配,高端产品、市场开拓乏力。
3.4 原料市场混乱,品牌体系建设薄弱
由于贵州薏苡原料严重供不应求,企业只能从
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地进口原料,或者从周边省
份云南、广西等地调入原料,这些调入的原料虽然在
价格上比当地薏苡便宜,但是品质与本省薏苡差异
大,品质难以保证。加工企业间也存在恶意竞争,互
相争抢原料,导致薏苡市场波动较大,农民的利益受
到侵害。
贵州省薏苡加工企业的交易形式大部分是将薏
仁籽粒去壳初加工,分袋包装后批发到省外或出口,
且绝大部分初加工企业均没有注册自己的品牌,只
是单纯的批发原料,薏苡原料到省外之后,包装为收
购企业的品牌产品后,流通到市场进行销售。虽然
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市场70%的薏苡均来自贵州,
但市场上却很难见到贵州省的薏苡品牌,注册了商
标的企业也没有形成全国知名品牌,品牌建设相对
滞后,品牌推介宣传不到位,没有发挥薏苡品牌的辐
射力和影响力。
3.5 产业配套设施和信息服务滞后
目前,贵州省薏苡产业配套设施相对薄弱,特别
是缺乏与薏苡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仓储、物流、包装、
农机服务、大型交易市场、电子商务平台、期货交易
中心、职业培训机构、营销和策划等,制约了薏苡产
业的快速发展。薏苡种植、销售、加工、储运、再销
售、市场信息、科技等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无法
为农户和加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服务范围
和领域较窄。薏农不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受市场
冲击大,薏农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生产水平
加大力度,狠抓科技攻关,提高薏苡生产的科技
水平。提纯复壮和选育优质高产薏苡新品种,满足
生产需要;更换、淘汰老品种,进一步提高薏苡品质,
大力推广良种,加速良种更新换代,提高良种的覆盖
率,提高单产水平;以优质高产高效为重点,开展薏
苡高产攻关,加大各主产区农技推广力度,加大对薏
农的培训力度,提高新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实行
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薏
苡科研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将新技术、新产品
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4.2 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化经营
本着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模经营,
提高品质,优化结构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抓
好贵州省薏苡的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原料生产的规
模化、基地化、标准化发展,进一步解决贵州省薏苡
生产规模小、产量不稳定、原料严重不足的问题。加
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建设,采取
产业化集成发展方式,依托贵州省龙头企业,继续完
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薏苡产业化经营
模式,依托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采取公司与
农户签订订单的方式,落实薏苡保护价收购、种植补
贴等政策,确保种植效益,保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农
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逐步扩大绿色、有机
栽培示范面积,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搞好技
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支持企业统一向
农户提供良种,在生产过程中统一栽培技术措施与
管理,在收、储环节统一按企业标准收储。
4.3 狠抓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创品牌
扶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采用政府引导和市场
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企业整合,逐步淘汰落后产
能,切实改变当前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现状。狠抓
龙头企业,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订单化,加工精细
化和销售市场化的运作格局。种植环节重点扶持农
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推行种植技术的标准化,
凸显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工环节重点扶持
先进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的引进,鼓励自主创新和
自主开发,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保障产品质
量,并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提
质增效。增强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创建国内和省
内的名优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不断提高薏苡产品
市场的占有率,推动薏苡品牌建设。
4.4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产业配套服务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生
产基地建立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建立质量安全监测
检验制度,建立质量档案和质量追溯制度,保证产品
质量卫生安全,逐步建立分类,分级标识化包装上市
制度,提高商品化处理水平。扶持薏苡专业市场及
产品统一展示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扶
持薏苡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
融资平台,尤其在薏苡收获的关键季节,收购企业的
流动资金需求大,帮助企业融资,有助于稳定薏苡收
购价格和稳定薏苡产业的发展。
4.5 加大宣传力度,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舆论上给
予支持,通过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和旅游
节庆等活动,利用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宣
传薏苡产品、宣传薏苡加工企业,提高国民的认知
度,形成农民因种薏苡而致富,企业因加工薏苡而赢
利,人民因食用薏苡而健康的局面。积极争取得到
各方面的重视和扶持,推进薏苡产业快速发展,对生
产基地的龙头企业,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予以
优惠政策,有利于薏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下转第226页)
·912·
 章洁琼 等 贵州薏苡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ZHANG Jieqiong et al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ix lacryma-jobi Industry in Guizhou
logical Economics,2012(75):152-160.
[15] Shivakoti G P,Schmidt-V D.Livelihood change and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in the uplands of Lembang
Subwatershed,West Sumatra,Indonesia,in a chan-
ging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ontext[J].Envi-
ronmental management,2009,43(1):84-99.
[16] Sharp K.Measuring destitution:integrating qualita-
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sur-
vey data[R].IDS working paper,2003.
[17] Moser C O.The asset vulnerability framework:reas-
sessing urban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J].World
development,1998,26(1):1-19.
[18] Chambers R,Conway G.Sustainable rural liveli-
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M].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UK),1992.
[19] Dfid U.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J].
London:DFID,1999.
[20] 杨云彦,赵 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
本的调查与分析———以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库区为
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3):58-65.
[21] 李小云,董 强,饶小龙,等.农户脆弱性分析方法及
其本土化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7(4):32-39.
[22]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育出版社,2001.
[23] 张 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
[J].经济研究,1998(8):59-66.
[24] Janvry A D,Sadoulet E.Income strategies among ru-
ral households in Mexico:The role of off-farm activi-
ties[J].World development,2001,29(3):467-480.
[25] Davis B,Winters P,Carletto G,et al.A cross-coun-
try comparison of rural income generating activities
[J].World development,2010,38(1):48-63.
[26] Scoones I.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M].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Brighton,1998.
[27] Bebbington A.Capitals and capabilities: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easant viability,rural livelihoods and
poverty[J].World development,1999,27(12):2021-
2044.
[28] Elis F.Rural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9] 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等.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
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657-
670.
[30] Omar M,Samsudin M,Yussof I,et al.Vulnerability
and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of the Rural Communi-
ty:An investigation from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J].Journal of Tropical Marine Ecosys-
tem,2012,2(2):71-82.
(责任编辑:黄筑斌
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櫁

(上接第219页)
在食品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有机食品日益受到
消费者的追捧,由于有机食品属进出口免检产品,获
得有机食品标识,就相当于得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
通行证。充分利用贵州省优越的生态环境,生产高
附加值的有机薏苡,是贵州薏苡产业发展得天独厚
的优势,也是贵州薏苡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的需
要。
[参 考 文 献]
[1] 杜微俊,杨万仓,李贵金.我国发展薏苡产业的前景、
优势和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1999,15(4):51-53.
[2] 朱 怡,邹 军.贵州省特色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对
策[J].耕作与栽培,2011(3):44-46.
[3] 林汝法,柴 岩,廖 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 柴 岩,张洪程,程映国等.中国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研
究[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 李英材,覃祖贤.广西薏苡资源性状分析与分类[J].
西南农业学报,1995,8(4):109-113.
[6] 周明强,雷朝云,周正邦,等.贵州省薏苡的生产加工
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
(22):4660-4663.
[7] 赵晓明.薏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8] 刘春兰,杨若明,周宜君,等.贵州薏苡无机元素的分
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21(6):40-41.
[9] 张聿梅,杨峻山,赵杨景,等.不同地区薏苡仁丙酮提
取得率比较及贵州薏苡仁脂肪酸的GC-MS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2):808-809.
[10] 赵场景,杨峻山,张聿梅,等.不同产地薏苡的经济性
状和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
(9):57-59.
[11] 吕 峰,姜艳梅,杨彩霞,等.不同产地薏苡仁资源营
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营养学报,2008,30(1):102-
104.
(责任编辑:姜 萍)
·622·
                                        贵 州 农 业 科 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