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紫花苜蓿根腐病的发生现状与防治措施



全 文 : 第 21卷 第 1期 内 蒙 古 草 业 Vol.21 ,No.1 2 0 0 9年 3月 Inner Mongolia Prataculture M ar., 2009
 文章编号:1009—1866(2009)01—0037—04
紫花苜蓿根腐病的发生现状与防治措施*
胡清泉
(江西宜春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摘要:紫花苜蓿根腐病已经成为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的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为此就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害 、分
布及危害与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 键 词:紫花苜蓿;根腐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1.14  文献标识码:A
  紫花苜蓿(Med icago sativa L.)是优良的豆
科牧草 ,具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因其突出的优点
而被广泛用做家畜 、家禽的饲料及水土保持的重要
的作物 ,在全世界普遍种植。全世界种植苜蓿面积
约 3 333万 hm2 ,目前我国的苜蓿种植面积居各种
牧草之首 ,达 200万 hm 2 。就苜蓿种植面积而论 ,
我国居世界第 5位〔1〕 。紫花苜蓿只需 1 次种植就
可多年利用 ,但因苜蓿利用年限较长 ,根腐病已成
为苜蓿产量下降和植株衰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
因。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种植年限的延长 ,病害
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1 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
苜蓿根腐病是世界发生较广泛的苜蓿病害之
一 ,普遍发生在各个苜蓿栽培地区〔2〕 ,尤其是美国 、
加拿大 、澳大利亚 、俄罗斯 、日本和阿根廷〔3 , 4 , 5〕等
国发生严重 ,是苜蓿栽培和生产上的一个重要制约
因素。我国自 1991 年发现该病以来 , 先后在新
疆〔6〕 、甘肃〔2〕 、青海〔7〕等地陆续报道 。该病对紫花
苜蓿生长的各个时期均 可造成严重危害 。
JI.C.AHTOHOBa的研究〔8〕指出 ,在非黑钙土地带由
镰刀菌(Fusarium)引起的苜蓿根腐病传播的很
快 ,导致苜蓿幼苗和根大量死亡。孟嫣〔9〕报道 ,甘
肃定西地区发生的病害 ,在田间 4月初苜蓿返青时
即表现症状 ,发病植株比健康植株发芽延迟 20d左
右 ,分孽数明显减少 ,植株稀疏 、生长缓慢。王雪
薇〔10〕 、王耀〔11〕等对新疆苜蓿根腐病的研究表明 ,
苜蓿根腐病是限制新疆苜蓿生产的主要因素 ,可造
成苜蓿死亡率达 60.08%~ 73.45%。据估计 ,每
年全世界由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在 20%左右 ,严
重发生的地块甚至高达到 40%。一般来说 ,不同
地区的病害症状因病原物的不同略有不同 。总之 ,
根腐病能导致根的中柱腐烂 ,根茎和根中部变空 ,
分枝减少 ,侧根大量腐烂死亡 ,固氮能力降低 ,苜蓿
寿命和利用年限缩短 ,草产量和品质下降 ,是苜蓿
草地提早衰败(2 ~ 3年内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原因
之一〔11〕 。
2 病原
各国学者对于根腐病的病原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一般认为该病的病原较为复杂 ,病原种类较多 ,
先后报道的该病病原己达 28 种 ,其中镰刀菌 13
种 , 其他病原真菌 12 种 , 细菌 2 种 , 线虫 1
种〔2-5〕〔12-15〕 。这 13 种镰刀菌是尖孢镰刀菌(Fu-
sarium oxy sporum )、 锐 顶 镰 刀 菌
(F.acuminatum)、半裸镰刀菌(F.semi tectum)、茄
镰刀菌(F.solani)、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
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三线镰刀菌
* 收稿日期:2009-02-17
作者简介:胡清泉(1981—), 女 ,云南昆明人 ,硕士研究生 , 助教 ,主要从事牧草育种研究。
(F.tricinctum)、串珠镰刀菌(F.moni li forme)、黄
色镰刀菌(F.cumorum)、梨孢镰刀菌(F.poae)、木
贼镰刀菌(F.equiset)、粉红镰刀菌(F.roseum)和
(F.detonianum)。Robert F.〔16〕的资料显示 ,细菌
虽然也可造成紫花苜蓿根部腐烂 ,但真菌的侵染是
导致紫花苜蓿产生根腐病的最主要原因 。镰刀菌
属的一些种如尖孢镰刀菌 、茄镰刀菌 、燕麦镰刀菌
等被认为是侵染根部的真菌中的优势种〔8〕 。我国
关于苜蓿根腐病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在田间症状 、
防治等方面 ,对病原系统的研究报道不多。李敏
权〔17〕等对甘肃定西苜蓿根腐病的病原研究认为是
3种镰刀菌 ,即尖孢镰刀菌 、锐顶镰刀菌和半裸镰
刀菌 ,其中锐顶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是中国苜蓿上
的新记录 ,这也是我国首次对该病病原系统的研究
报道 。疫霉属(Phy tophthora)也是导致紫花苜蓿
根腐病的病原菌 , Erwin〔18-19〕根据该菌的发育过
程 、无乳实的孢子囊及大量菌丝生长特性 ,把这种
致病菌定为大雄疫霉(Phy tonhthora megasper-
ma)。此外 ,还有丝核菌(Rhizoctonia)、根腐丝囊
霉(Aphanomyces)等 , 也能导致苜蓿根腐病的
发生〔8〕 。
3 病害发生规律
苜蓿根腐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主要包括病菌的初侵染源的数量 、土壤温度 、土壤
持水量及苜蓿品种对病害的耐受能力等〔11 , 13〕 。导
致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菌均为土壤习居菌 ,它们主
要以菌丝体 、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和土壤中的病
残体上存活 ,镰刀菌的厚垣孢子和丝核菌的菌核均
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这些病原体(菌丝体 、厚垣孢
子和菌核)是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源〔13〕。国外研
究者报道镰刀菌可侵入苜蓿种子 ,以种子传播〔20〕 ,
国内这方面未见报道 。此外 ,灌溉水流和粪肥也可
带菌传播 。病原菌可以直接侵入小根或通过伤口
侵入主根或茎基部 ,并在其根组织内定植 ,小根很
快腐烂 ,主根或根颈部位发展慢 ,腐烂常需数月至
几年〔1〕 。
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紫花苜蓿根腐病
的两个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它们不仅影响病菌的
生长发育 ,而且对寄主的生长 ,病原菌与寄主之间
的相互作用都有显著的影响。苜蓿根腐病菌(Fu-
sarium solani)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 8℃~ 38℃,
最适 20℃~ 28℃〔21〕 。土壤湿度是根腐病菌生长的
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潮湿的土壤或土壤含水量
为 70%~ 80%时 ,丝核菌根腐病易发生〔22〕 。虽然
国内尚无苜蓿疫霉根腐病的发病报道 ,但该病是我
国的主要检疫对象。苜蓿疫霉根腐病生长的最适
温度为 25℃〔18〕 。实际上 ,苜蓿根腐病的发生和流
行 ,受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 ,只有在最有利于病
菌生长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 ,根腐病才可流行。
同时苜蓿品种的抗病性对根腐病的发生也有
很大的影响。 R.Michand〔23〕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用
适合于当地的 14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的抗镰刀菌
根腐病的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品种都感染根腐病 ,
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都显著 ,抗寒品种比中等抗寒
品种的根腐烂程度为轻 ,而且发病最轻的产量最
高 ,反之发病最重 ,产量也最低 。李敏权〔17〕对 20
个苜蓿品种用室内试管苗人工接种致病镰刀菌对
其抗性进行测定表明 ,各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存在
差异 ,其中抗性较强的有维拉(Verla)、德福(Der-
ful)、巨人 201(Ameristand 201)、草原 2 号(Ca-
oyuan 2)、塞特(Si tel)、阿尔刚金(Algongum)、图
牧 2号(Tumu 2)和甘农 2号(Gannong 2)。
此外 ,害虫 、线虫 、地上部茎叶病害及田间管理
技术均可影响紫花苜蓿根腐病的发生 、发展 。
4 防治措施
4.1 培育抗病品种
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害为土传病害 ,在植株发育
的各个时期只要条件适合 ,土壤中有病原菌存在 ,
均可侵染寄主而发病 ,因此对该病最有效 、实际可
行的防治措施是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尽管目前
还没有抗苜蓿根腐病的高抗品种 ,但品种间具有明
显的抗病差异 。有研究认为〔24〕 ,由于苜蓿根腐病
病原物的复杂性 ,培育高度抗病且在广阔地理区域
内有极好适应性的抗病品种难度非常大 ,但选育根
系生长迅速 、侧根发达 、能有效地制造和贮存糖类
及其他养分 、忍耐逆境能力强的紫花苜蓿品种可有
效地减轻和控制根腐病的发生。
目前另一种可以获得抗病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38  内 蒙 古 草 业              2009年 
是将具有抗病能力的植物或微生物的 DNA 直接
导入受体植物 ,从后代中筛选具有抗病能力的个
体 ,经过稳定得到转基因抗病植株。研究证实〔25〕 ,
几丁质酶水解真菌细胞壁几丁质 ,产生中间产物几
丁寡糖 ,几丁寡糖在调解植物细胞代谢活动 、提高
植物防御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 ,并具有较强
的抑菌 、抗菌作用 ,能够阻碍病原物生长 ,诱导植物
产生防御反应 ,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许多科学
家通过转基因方法成功地将外源几丁质酶基因导
入植物 ,提高了转基因植物的几丁质酶活性 ,并且
这些植株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病性〔26〕 。因此 ,可以
通过转基因方法获得抗病优质品种资源 。目前 ,利
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多个抗性单基因品系 ,或将抗
病基因转入耐病品种 ,是苜蓿抗根腐病育种的发展
方向 。
当然 ,通过生物技术创造的有利遗传变异 ,还
要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 ,通过鉴定评价 ,比较筛
选 ,才能选育出综合性状表现好 、可能应用于生产
的新品种 ,也就是说常规育种方法仍将发挥重要作
用 ,而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及其与常规育种方
法的结合 ,将促进我国苜蓿育种工作的迅速发展。
4.2 药剂防治
有些杀菌剂在其他类作物上已得到了应用 ,如
Py roxy ful和 Mytalx yl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有较好
的控制作用〔27〕 ,但在紫花苜蓿根腐病方面的研究 、
应用较少 。
在栽种紫花苜蓿前 ,以 50%甲基托布津 1 000
倍液浸种 4 ~ 5h或以福美双等处理种子 ,以及用枯
腐宁 、枯萎绝 、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喷雾都
对该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1〕。李敏权等〔2〕用多
菌灵 、甲基硫菌灵 、枯腐宁和枯萎绝等 4 种杀菌剂
对苜蓿根腐病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对于致
病菌镰刀菌(尖孢镰刀菌 、锐顶镰刀菌和半裸镰刀
菌),复配剂枯萎绝和枯腐宁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
可以通过种子处理 、土壤施药控制该病的发生
为害 。
4.3 管理措施
主要包括:①适当刈割 。刈割不宜频繁 ,因为
增加刈割次数 ,会相应地增加病害的严重度与植株
的死亡率;②栽培措施。良好的栽培措施可使苜蓿
生长健壮 ,是抵抗根腐病的又一有效途径 。Wil-
liam〔28〕等人利用禾谷类作物的秸秆作为土壤改良
剂 ,增加土壤中的 C∶N 比 ,有效地控制了根腐病 。
在苜蓿草地建植中 ,改变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方
法 ,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恰当地选择一些禾谷
类等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或混播〔10〕;③合理施肥 ,
特别是增施磷钾肥。Robert F.〔12〕研究表明 ,增施
钾肥可降低苜蓿根病的发病率和镰刀菌的侵入率;
改善土壤排水状况及清除杂草和及时防止 、减轻由
于机械操作造成的根部损伤等可有效地减轻根
腐病 。
总之 ,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
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 ,国内外在紫花苜蓿根腐病的
研究工作中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仍有许多
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贺春贵.苜蓿病虫草鼠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 , 2004.90-95.
〔2〕李敏权.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的病原及种质抗病性研
究〔D〕.甘肃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 2002.26-31.
〔3〕 Uddin W , Knous T.R..Fusarium species asso ciated
w ith cr ow n ro t of alfalfa in Nevada 〔 J〕.Plant
Dis..1991 , 75(1):51-55.
〔4〕Leath K.T., Kendall W.A..Fusarium roo t ro t of fo r
ag e species:Pathogenicity and host range〔J〕.Phy topa-
tho log y , 1978 , 68:826-831.
〔5〕Stuteville D.L..E rwin D.C..Compendium o f alfalfa
disease(2nd edition)〔M〕.APS.P ress.1991.43-44.
〔6〕南志标 , 员宝华.新疆阿勒泰地区苜蓿病害〔J〕.草业
科学 , 1994 , 11(4):14-18.
〔7〕严林 , 梅洁人.青海省紫花苜蓿病虫种类及害虫天敌的
调查〔J〕.植物保护 , 1996 , 22(5):24-25.
〔8〕JI.C.AH TOHOBa.党正清译.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
〔J〕.1985.(11):26.
〔9〕孟嫣 , 李敏权.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病原及防治研究进
展〔J〕.草业科学 , 2005 , 22(5):89-92.
〔10〕王雪薇.新疆阿勒泰新垦区苜蓿病害调查与分析〔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 19(3):40-44.
〔11〕陈耀 ,闵继淳 , 肖凤等.新疆苜蓿根腐病研究初报〔J〕.
中国草地 , 1989 ,(2):71-73.
〔12〕陈雅君 ,刘学敏 , 崔国文等.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研究进
39 第 1期 胡清泉等 紫花苜蓿根腐病的发生现状与防治措施
展〔J〕.中国草地 , 2000 ,(1):51-56.
〔13〕南志标 ,员宝华.新疆阿勒泰地区苜蓿病害〔J〕.草业
科学 , 1994 , 11(4):14-18.
〔14〕Gossen B D.Field response of alfalfa to har vest fre-
quency , cultiv ar cr ow n pathogens , and soil fer tility:
crow n rot〔 J〕.Agronomy Journal , 1994 , 86(1):88
-93.
〔15〕Chi C C., Childe rs W R., Hanson E W..Penetra tion
an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ree F usarium species
in alfalfa and red co lo ver〔J〕.Phy topa tho lo gy , 1964 , 54
(4):434-437.
〔16〕Robert F Nyvall.Fie ld Crop Diseases H andbook〔M〕.
USA.New York , 1989.1-35.
〔17〕李敏权.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病原致病性及品种抗病
性研究〔J〕.中国草地 , 2003 , 25(1):39-43.
〔18〕Donald C Erwin.Roo t r ot o f A lfalfa caused by phy to-
phthora cryptogea〔J〕.Phy topatho lo gy , 1954 , 44:700
-704.
〔19〕D C Erwin , Reclassification of the causal ag ent of roo t
ro t of A lfalfa from Phy tophthora cryp togea to
P.megasperma〔 J〕.Phy topa tho lo gy , 1965 , 55:1139
-1143.
〔20〕Emberger G , Weltry R E..Effect o f soil wa te r ma tric
po tential on resistance to Fusarium oxy spo rum medi-
cag inis in alfalfa.Phy topatholog y , 1983 , 73:208-212.
〔21〕李万苍 , 李文明 , 孟有儒.苜蓿根腐病菌(F usarium
solani)生物学特性研究〔J〕.草业学报 , 2005 , 14(4):
106-11.
〔22〕Nyvall R F..Field Crop Disease Handbook〔M〕.New
Yo rk:U.S.A..1989.
〔23〕R Michand.白永和译.苜蓿品种对根颈和根腐烂病
抗性的评价〔J〕.Can.J.Plant Sci , 1985 ,(1).
〔24〕南志标.豆科牧草根腐病〔J〕.国外畜牧学———草原
与牧草 , 1991 ,(2):5-11.
〔25〕郭玉莲.微生物几丁质酶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
用〔J〕.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 21(1):283-285.
〔26〕蒋选利 ,李振岐 , 康振生等.几丁质酶与植物的抗病性
〔J〕.西北农业学报 , 2002 , 11(3):71.
〔27〕李长松.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 ,
1993 ,(2):165-171.
〔28〕William C Snyder et al.Effect o f plant re sidues on ro ot
ro t of bean〔J〕.Phytopatho log y , 1959 , 49:755-756.
(上接第 36页) 杂草共有 29种 ,隶属 11科 ,其中
以禾本科为主 ,菊科 、豆科为辅 ,夹杂伞形科 、茜草
科 、旋花科。多为中生或者旱中生植物 ,抗旱性
较强 。
5.2 出现频率最高的杂草是野糜子(73.3%),其
次是田旋花和金狗尾草(35.5%)。危害指数分析
结果显示 ,野糜子危害程度是金狗尾草的 4倍 ,田
旋花的 9倍。因此 ,野糜子为蒙古冰草种子田中杂
草优势种 ,危害结果可使蒙古冰草种子净度由
82.24%下降到 26.91%,产量下降 40%~ 70%。
参考文献:
〔1〕林伟.倒置“W”九点取样法在杂草群落结构调查上的
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 , 2002.(3):12-13.
〔2〕马跃峰 , 杜晓莉 ,覃建林等.广西草坪杂草的发生危害
及药剂防除〔J〕.西南农业学报 , 2002 , 15(1):54-59.
〔3〕路兴涛 , 张勇 ,马士仲 , 郑星 , 蒋仁棠.山东省泰安市苗
圃杂草调查〔J〕.杂草科学 , 2008 ,(2):37-39.
〔4〕李杨汉.中国杂草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 1998.
〔5〕李善林 , 张丽 ,韩烈保.北京地区草坪杂草发生特点及
其治理技术〔J〕.中国草地 , 1996 ,(6):54-57.
〔6〕魏雷生 , 陈勇强.天津市区草坪杂草调查初报〔J〕.天
津农业科学 , 1998 , 4(2):49-52.
〔7〕聂莉 , 何永福 ,何占祥.贵阳地区草坪杂草的调查及危
害〔J〕.贵州农业科学 , 2008 , 36(2):81-82.
〔8〕张朝贤 ,胡祥恩,钱益新等.江汉平原麦田杂草调查〔J〕.
植物保护 , 1998 , 24(3):14-16.
〔9〕尚海庆 , 綦彩旭.吉林地区旱田杂草种类调查及研究
〔J〕.作物杂志 , 2008 ,(2):75-77.
〔10〕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
北京:第八卷第二分册.科学出版社 , 1987.
〔11〕JORDAN N.P ro spects fo r w eed contro l through crop
inte rference〔J〕.Eco2 logical Applications , 1993 , 3(1):
84-91.
40  内 蒙 古 草 业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