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苯酚-硫酸法测定花椒叶多糖含量



全 文 :第 33 卷 第 4 期
2015 年 7 月
食 品 科 学 技 术 学 报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3 No. 4
Jul.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2095-6002. 2015. 04. 008 文章编号:2095-6002(2015)04-0040-07
引用格式:齐素芬,张华峰,姚美,等. 苯酚-硫酸法测定花椒叶多糖含量[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5,33(4) :40 - 46.
QI Sufen,ZHANG Huafeng,YAO Mei,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n Zanthoxylum bungeanum leave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33(4) :40 -46.
苯酚-硫酸法测定花椒叶多糖含量
齐素芬, 张华峰* , 姚 美, 程 芳, 王正齐, 陈思雨
(陕西师范大学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精确定量分析花椒叶多糖的苯酚-硫酸法,采用该方法测定了陕西
大红袍花椒叶中多糖的含量。该方法选择半乳糖作为标准单糖,484 nm 为工作波长。通过单因素
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较佳显色反应条件是加样次序为苯酚-样品-浓硫酸,显色温度为
25 ℃,质量分数为 5%的苯酚添加量为 0. 3 mL,浓硫酸添加量为 3. 5 mL,显色时间为 30 min。系统
适应性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方程为 y = 0. 012 7x - 0. 007 6(R2 = 0. 997) ,线性范围为10. 00 ~
60. 00 μg /mL,LOD和 LOQ分别为 2. 08 μg /mL和 6. 30 μg /mL,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在 0. 49% ~
3. 64%,5. 17% ~6. 05%之间,平均回收率为 101. 19%。样品溶液在显色反应后的 2 h 内稳定性较
好。测定发现陕西大红袍花椒叶中 w(多糖)在 8. 11 ~ 8. 89 mg /g之间。该方法为花椒叶多糖的定
量分析和花椒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花椒叶;多糖;苯酚-硫酸法;显色反应
中图分类号:TS207. 3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07-1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GK201302048) ;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13063)。
作者简介:齐素芬,女,学士,研究方向为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 张华峰,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营养与安全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
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植物花
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的果皮是重要的传统香
料,在我国的种植面积约有 21 万 hm2[1]。国内外学
者对花椒果皮中挥发性芳香油、生物碱、香豆素、类黄
酮等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广泛研究[2 - 3],但是对花椒叶
资源的研究相对较少[1]。花椒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
酸、脂肪、维生素、类黄酮等多种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
质,在陕西省渭南市等很多地区作为蔬菜食用,但是
目前对花椒叶多糖的研究却较鲜见[1]。我们实验室
研究发现,花椒叶粗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准确测定
花椒叶多糖的含量,系统分析花椒叶多糖的生物活
性,对于花椒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植物多糖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苯酚-硫
酸法、蒽酮-硫酸法和地衣酚-硫酸法等,其中最常
用的方法是苯酚-硫酸法[4 - 6]。该方法的原理是利
用多糖在浓硫酸作用下水解成单糖,并迅速脱水生
成糠醛衍生物进而和苯酚缩合成有色化合物,以葡
萄糖为标准单糖在 490 nm 波长下进行比色分析。
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灵敏,无须大型仪器,但是其
准确性和重现性受实验条件(如显色反应)的影响
较大[5 - 6]。为了给花椒叶多糖的定量分析和花椒叶
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对苯酚-硫酸法
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采用系统适应性实验
进行了方法学评价,最终建立了灵敏、特异、精确的花
椒叶多糖定量分析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测定了陕西大
红袍花椒叶中多糖的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1. 1 仪器与试剂
TU-1810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
04
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L -4C 型低速大容量离心
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HH-2 型恒温水浴锅,北
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RE -52 型旋转蒸发仪,
上海安亭实验仪器有限公司;BS224S 型分析天平,
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标准品,纯度为 99%,
购自美国 Sigma公司;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浓
硫酸、苯酚等,分析纯,国产试剂;蒸馏水,陕西师范
大学自制。
1. 2 方法
1. 2. 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 2. 1. 1 花椒叶的前处理
花椒叶 2014 年 5 ~ 8 月份采自陕西省渭南市。
花椒叶经挑选(除去茎、叶柄和杂物)后清洗、晾干,
然后粉碎、过筛(80 ~ 100 目)、烘干(50 ~ 60 ℃) ,置
密闭容器中避光保存。
1. 2. 1. 2 花椒叶多糖的提取
准确称取 10 g 花椒叶粉末,置 250 mL 锥形瓶
中,加入 200 mL 蒸馏水,浸泡过夜,然后置 80 ℃水
浴中提取 4 h,抽滤并收集滤液,滤渣重复浸提 2 次,
合并滤液。将所得滤液蒸发浓缩后加入 4倍量体积分
数为95%的乙醇,室温下沉淀过夜,在4000 r /min下离
心 10 min得到沉淀。将沉淀移至 10 mL 离心管中,
依次用体积分数为 80%的乙醇、95%的乙醇、无水
乙醇和丙酮进行漂洗,然后挥干溶剂,在 30 ~ 40 ℃
烘干至恒重,碾成粉末即得花椒叶多糖样品。比色
测定时将多糖样品配制成 ρ 为 0. 05 mg /mL 的水溶
液(多糖溶液)。
1. 2. 2 方法建立与优化
1. 2. 2. 1 标准单糖和工作波长的确定
按照质量分数为 5% 苯酚 0. 3 mL、多糖溶液
1. 0 mL、浓硫酸 2. 0 mL 的比例加样,混匀后在室温
下显色 20 min,在 250 ~ 600 nm 波长范围内进行扫
描;分别用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 3 种单糖溶液替
代多糖溶液,显色后进行扫描。通过比较单糖、多糖
的吸收光谱确定标准单糖和工作波长。
1. 2. 2. 2 加样次序的确定
测定不同样品添加顺序(样品-苯酚-浓硫酸、
样品-浓硫酸-苯酚、浓硫酸-样品-苯酚、浓硫酸-苯
酚-样品、苯酚-样品-浓硫酸、苯酚-浓硫酸-样品)
对吸光度的影响,以确定较佳加样次序。加样量为
质量分数 5%苯酚 0. 3 mL、多糖溶液 1. 0 mL、浓硫酸
2. 0 mL。显色温度为室温,显色时间 20 min。
1. 2. 2. 3 显色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
按照质量分数为 5% 苯酚 0. 3 mL、多糖溶液
1. 0 mL、浓硫酸 2. 0 mL 的比例依次加样,混匀后在
室温下分别显色 5,10,20,25,30 min,测定吸光度。
1. 2. 2. 4 浓硫酸添加量对吸光度的影响
按照质量分数为 5%苯酚为 0. 3 mL,多糖溶液
为 1. 0 mL,浓硫酸分别为 1. 0,1. 5,2. 0,2. 5,3. 0,
3. 5,4. 0 mL 的比例依次加样。混匀后在室温下显
色 25 min,测定吸光度。
1. 2. 2. 5 苯酚添加量对吸光度的影响
在质量分数为 5%的苯酚分别为 0. 1,0. 2,0. 3,
0. 4,0. 5 mL的条件下,依次加入多糖溶液 1. 0 mL、
浓硫酸 3. 5 mL,室温下显色 2 5min,测定吸光度。
1. 2. 2. 6 显色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按照质量分数为 5% 苯酚 0. 2 mL、多糖溶液
1. 0 mL、浓硫酸 3. 5 mL的比例依次加样,混匀后分别在
10,20,30,40,50 ℃下显色 25 min,测定吸光度。
1. 2. 2. 7 正交试验设计
根据上述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显色时间、浓硫
酸添加量、质量分数 5%苯酚添加量、显色温度 4 个
变量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较优组合条
件。每组实验设 2 个重复。
1. 2. 3 方法考察与评价
1. 2. 3.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确配制 ρ 分别为 5. 00,10. 00,20. 00,30. 00,
40. 00,50. 00,60. 00 μg /mL 的半乳糖标准溶液,按
照质量分数为 5% 苯酚 0. 3 mL、半乳糖标准溶液
1. 0 mL、浓硫酸 3. 5 mL的比例加样,混匀后在 25 ℃
显色 30 min,在 484 nm处测定吸光度。每个浓度设
5 个重复。
1. 2. 3. 2 LOD和 LOQ的测定
参照 Rolim等[7]的方法测定 LOD和 LOQ。
1. 2. 3. 3 精密度实验
参照 Shabir[8]的方法连续 3 天重复测定高、低
两种浓度花椒叶多糖溶液中多糖的含量,计算日内
精密度(n = 5)和日间精密度(n = 15)。
1. 2. 3. 4 回收率实验
参照 Rolim 等[7]的方法将一定量的高、低两个
浓度水平的半乳糖标准溶液(ρ分别为 30. 00、50. 00
μg /mL)与已知浓度花椒叶多糖溶液混合,显色后测
定吸光度和总糖含量,计算加标回收率。
1. 2. 3. 5 稳定性实验
取一定量的花椒叶多糖溶液,在最佳显色反应
14第 33 卷 第 4 期 齐素芬等:苯酚-硫酸法测定花椒叶多糖含量
条件下比色测定吸光度。每隔 1 min 测定一次,连
续测定 10 次以考察仪器稳定性;每隔 10 min 测定
一次,连续测定 2 h以考察溶液稳定性。
2 结果与分析
2. 1 标准单糖与工作波长的选择
在 250 ~ 600 nm波长下扫描花椒叶多糖与葡萄
糖、半乳糖、甘露糖 3 种单糖显色后溶液的光谱曲线
见图 1,可以发现花椒叶多糖的最大吸收峰对应波
长不是 490 nm,而是 484 nm。3 种单糖中,半乳糖与
花椒叶多糖的最大吸收波长最为接近,因此选择半
乳糖作为标准单糖。由于花椒叶多糖在484 nm处有
最大吸收峰,而半乳糖在 484 nm 处的吸光度也较
高,因此选择 484 nm作为最佳吸收波长。这样就避
免了传统方法以葡萄糖为标准单糖、以 490 nm为工
作波长而使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受到影响的弊
端。
图 1 花椒叶多糖(下)与半乳糖(上)的扫描光谱
Fig. 1 Absorption spectra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Zanthoxy-
lum bungeanum leaves (lower spectrum)and galac-
tose standard (upper spectrum)
2. 2 显色反应条件的优化
2. 2. 1 加样次序
加样次序对吸光度的影响见图 2,加样次序对
吸光度具有明显影响。先加入质量分数为 5%的苯
酚,再加入花椒叶多糖溶液,后加入浓硫酸,显色后
溶液的吸光度最高。故选择苯酚-样品-浓硫酸为
较佳加样次序。
2. 2. 2 显色时间
在 5 ~ 25 min 范围内,随着显色时间的延长吸
光度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超过 25 min 时吸光度开
始缓慢下降,见图 3,因此显色时间应该保持在 25
min左右。
2. 2. 3 浓硫酸添加量
浓硫酸添加量对吸光度的影响见图 4,当浓硫
1.为样品-苯酚-浓硫酸;2.样品-浓硫酸-苯酚;3.浓硫酸-样品-
苯酚;4.浓硫酸-苯酚-样品;5.苯酚-样品-浓硫酸;6.苯酚-浓硫
酸-样品
图 2 加样次序对吸光度的影响
Fig. 2 Effect of addition sequences on absorbance
图 3 显色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
Fig. 3 Effect of hromogenic reaction time
on absorbance
酸添加量在 1. 0 ~ 3. 5 mL 区间时,吸光度随着浓硫
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浓硫酸添加量为 3. 5 mL
时吸光度最大,此后吸光度开始减小,这可能是因为
浓硫酸在显色过程中的作用既是强酸,又是催化剂,
如果添加量过多,则会引起被测物质化学解离状态
及其显色配合物组成的改变,从而影响有色配合物
的吸收光谱。综上,浓硫酸添加量控制在 3. 5 mL为
宜。
2. 2. 4 质量分数为 5%的苯酚添加量
苯酚添加量对吸光度的影响见图 5,苯酚添加
量过多、过少都会使吸光度降低,当苯酚添加量为
0. 2 mL 时,吸光度最高,因此,苯酚添加量应当为
0. 2 mL左右。
2. 2. 5 显色温度
显色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见图 6,当温度为 30
℃时吸光度最大,高于或低于 30 ℃时吸光度均较
小,其原因可能是温度过低显色反应速度较慢,温度
过高显色配合物的结构容易遭到破坏,因此显色温
24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5 年 7 月
图 4 浓硫酸添加量对吸光度的影响
Fig. 4 Effect of amount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on absorbance
图 5 质量分数 5%的苯酚添加量对吸光度的影响
Fig. 5 Effect of amount of 5% phenol on absorbance
度应该维持在 30 ℃左右。
图 6 显色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Fig. 6 Effect of temperature of chromogenic
reaction on absorbance
2. 2. 6 正交试验
测定的正交试验结果和分析见表 1 和表 2。由
表 1 的极差分析和表 2 的方差分析可知,显色温度
(A)、质量分数为 5%的苯酚添加量(B)、浓硫酸添
加量(C)、显色时间(D)对吸光度均有显著影响
(P < 0. 01) ,影响大小依次为 C > B > D > A。
由极差分析可知,较优组合条件为 A1 B3 C2 D3,
即显色温度为 25 ℃、质量分数为 5%的苯酚添加量
为 0. 3 mL、浓硫酸添加量为 3. 5 mL、显色时间为
表 1 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Tab. 1 Results and rang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test of four factors at three levels
实验组号 A(显色温度)/℃ B(5%苯酚添加量)/mL C(浓硫酸添加量)/mL D(显色时间)/min 吸光度平均值
1 1 (25) 1 (0. 1) 1 (3. 0) 1 (20) 0. 371
2 1 (25) 2 (0. 2) 2 (3. 5) 2 (25) 0. 388
3 1 (25) 3 (0. 3) 3 (4. 0) 3 (30) 0. 402
4 2 (30) 1 (0. 1) 2 (3. 5) 3 (30) 0. 381
5 2 (30) 2 (0. 2) 3 (4. 0) 1 (20) 0. 296
6 2 (30) 3 (0. 3) 1 (3. 0) 2 (25) 0. 352
7 3 (35) 1 (0. 1) 3 (4. 5) 2 (25) 0. 257
8 3 (35) 2 (0. 2) 1 (3. 0) 3 (30) 0. 369
9 3 (35) 3 (0. 3) 2 (3. 5) 1 (20) 0. 434
K1 1. 161 1. 009 1. 092 1. 101
K2 1. 029 1. 053 1. 203 0. 997
K3 1. 060 1. 188 0. 955 1. 152
k1 = K1 /3 0. 387 0. 336 0. 364 0. 367
k2 = K2 /3 0. 343 0. 351 0. 401 0. 332
k3 = K3 /3 0. 353 0. 396 0. 318 0. 384
R 0. 044 0. 060 0. 083 0. 052
34第 33 卷 第 4 期 齐素芬等:苯酚-硫酸法测定花椒叶多糖含量
表 2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Tab. 2 Varianc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test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A(显色温度) 0. 006 2 0. 003 10. 317 0. 005
B(5%苯酚添加量) 0. 012 2 0. 006 18. 761 0. 001
C(浓硫酸添加量) 0. 021 2 0. 010 33. 018 0. 000
D(显色时间) 0. 008 2 0. 004 13. 223 0. 002
误差 0. 003 9 0. 000
总和 0. 050 17
30 min。在 9 组正交试验中,第 9 组实验的吸光度
最高。理论优化所得较优组合条件(A1 B3 C2 D3)与
第 9 组实验条件(A3B3C2D1)中 C、B 两个影响较大
的因素均处于相同水平,提示较优组合条件是符合
逻辑的。由于较优条件(A1 B3 C2 D3)在 9 组正交试
验中没有出现,因此按照该条件进行了验证实验,发
现吸光度显著高于 9 组正交试验的吸光度(P <
0. 05) ,说明理论优化得到的较优组合条件(A1B3C2
D3)是切实可行的。
2. 3 系统适应性实验
2. 3. 1 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以半乳糖标准溶液质量浓度(x)为横坐标、吸
光度(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见图 7,回归方程
为 y = 0. 012 7x - 0. 007 6,相关系数 R2 = 0. 997(图
7)。当半乳糖标准溶液质量浓度为 5. 00 μg /mL
时,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差;标准曲线的数据分析见表
3,当标准溶液质量浓度在 10. 00 ~ 60. 00 μg /mL时,
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因此,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
为 10. 00 ~ 60. 00 μg /mL。
图 7 半乳糖标准曲线
Fig. 7 Standard curve of galactose
表 3 标准曲线的数据分析
Tab. 3 Analysis of standard curve
ρ(标准溶液)/
(μg·mL -1)
A484
(n = 5)
标准
偏差
RSD /
%
准确
度 /%
5. 00 0. 073 0. 007 9. 49 126. 93
10. 00 0. 127 0. 003 2. 46 106. 30
20. 00 0. 247 0. 005 2. 13 100. 16
30. 00 0. 348 0. 004 1. 26 93. 23
40. 00 0. 506 0. 016 3. 08 101. 14
50. 00 0. 617 0. 008 1. 23 98. 30
60. 00 0. 775 0. 010 1. 24 102. 76
2. 3. 2 LOD和 LOQ的确定结果
此方法的 LOD 和 LOQ 测定数据见表 4。由表 4
可知,LOD和 LOQ分别为 2. 08 μg /mL和 6. 30 μg /mL。
表 4 LOD与 LOQ
Tab. 4 Limits of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ρ(标准溶液) (μg·mL -1) A484(n = 5) 标准偏差 平均标准偏差 斜率 LOD /(μg·mL -1) LOQ /(μg·mL -1)
10. 00 0. 127 0. 003
0. 008 0. 0127 2. 08 6. 30
20. 00 0. 247 0. 005
30. 00 0. 348 0. 004
40. 00 0. 506 0. 016
50. 00 0. 617 0. 008
60. 00 0. 775 0. 010
2. 3. 3 精密度实验结果
方法的精密度实验数据见表 5。由表 5 可知,
当花椒叶多糖溶液中多糖 ρ在15. 72 ~31. 70 μg /mL范
围时,日内精密度在 0. 49% ~ 3. 64%之间,日间精
密度在 5. 17% ~ 6. 05%之间,可以满足花椒叶多糖
的定量分析要求。
2. 3. 4 回收率实验结果
不同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 96. 48% ~
44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5 年 7 月
表 5 精密度实验数据
Tab. 5 Results of precision test
ρ(多糖溶液)/
(μL·mL -1)
日内精密度 /%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日间精
密度 /%
15. 72 2. 94 3. 64 1. 27 5. 17
31. 70 1. 22 0. 49 0. 93 6. 05
105. 90% 之间 (数据未显示) ,平均回收率为
101. 19%,符合定量分析相关要求[8]。
2. 3. 5 稳定性实验结果
仪器稳定性实验数据见表 6 和表 7。由表 6 和
表 7 可知,仪器稳定性较高(RSD =0. 80%) ,样品溶
液在显色反应后的 2h 内也基本稳定(RSD =
1. 03%) ,说明该方法可用于花椒叶多糖的精密、便
捷检测。
表 6 仪器稳定性实验数据
Tab. 6 Results of instrument stability
取样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9
A484 0. 422 0. 424 0. 422 0. 419 0. 417 0. 416 0. 416 0. 416 0. 415 0. 415
RSD /% 0. 80
表 7 溶液稳定性实验数据
Tab. 7 Results of stability of colored sample solution
取样时间 /min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A484 0. 415 0. 414 0. 414 0. 413 0. 411 0. 409 0. 408 0. 407 0. 406 0. 405 0. 404 0. 403
RSD /% 1. 03
2. 4 验证测定
为了验证本研究建立的苯酚-硫酸法的实用
性,应用该方法测定了陕西大红袍花椒的顶端叶、中
层叶和底部叶中多糖的含量,发现花椒叶中 w(多
糖)在 8. 11 ~ 8. 89 mg /g之间,不同植株之间没有显
著差异(P > 0. 05)。
表 8 陕西大红袍花椒叶多糖含量测定
Tab. 8 Determin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n leaves of Dahongpao (a cultivar of Z. bungeanum in Shaanxi province)
花椒植株
第一株 第二株 第三株
顶端叶 中层叶 底部叶 顶端叶 中层叶 底部叶 顶端叶 中层叶 底部叶
w(多糖)/(mg·g - 1) 8. 88 8. 84 6. 61 8. 92 8. 88 8. 88 8. 79 8. 70 8. 70
平均值 /(mg·g - 1) 8. 11 8. 89 8. 73
3 结 语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显色时
间、浓硫酸添加量、质量分数为 5%的苯酚添加量、显色
温度等实验条件,采用系统适应性实验考察了新方法
的 LOD、LOQ、精密度和回收率等,建立了一种灵敏、特
异、精确测定花椒叶多糖含量的新方法,并测定了陕西
大红袍花椒叶的多糖含量,为花椒叶多糖的精确定量
和花椒叶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范菁华,徐怀德,李钰金,等. 超声波辅助提取花椒
叶总黄酮及其体外抗氧化性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0(10) :22 - 28.
[2] Xiong Q B,Shi D W,Yamamoto H,et al. Alkylam ides
from pericarps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J]. Phyto-
chemistry,1997,46(6) :1123 - 1126.
[3] Chen I S,Wu S J,Tsai I L,et al. Chemical and bioac-
tive constituents from Zanthoxylum siumlans[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1994,57(9) :1206 - 1211.
[4] 张华峰,李璐,张翔,等. 5 种小檗科植物多糖含量及
抗氧化活性分析[J]. 精细化工,2014,31(2) :174 -
178.
[5] Zhang H F,Niu L L,Yang X H,et al. Analysis of wa-
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s in an edible and medicinal
plant Epimedium:method development,validation and
54第 33 卷 第 4 期 齐素芬等:苯酚-硫酸法测定花椒叶多糖含量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2014,
97(3) :784 - 790.
[6] 巴媛媛,王莹,朴美子. 苯酚 -硫酸法测定瓦尼木层
孔菌菌丝体多糖含量的条件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32(5) :389 - 391.
[7] Rolim A,Maciel C P M,Kaneko T M,et al. Validation
assay for total flavonoids, as rutin equivalents from
Trichilia Catigua Adr. Juss (Meliaceae)and Ptychopeta-
lum Olacoides Bentham (Olacaceae)commercial extract
[J]. 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2005,88(4) :
1015 - 1019.
[8] Shabir G A. Valid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
matography methods for pharmaceutical analysis:under-
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valida-
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
tion,the US Pharmacope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
ence on Harmonization[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3,987(1 - 2) :57 - 66.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n Zanthoxylum Bungeanum Leaves
QI Sufen, ZHANG Huafeng* , YAO Mei, CHENG Fang, WANG Zhengqi, CHEN Siyu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Endangered Crude Drugs in Northwest China,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A sensitive,specific,accurate and precise 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quantitative assay of polysaccharides in Zanthoxylum bungeanum leaves. And polysaccharides in leaves of
Dahongpao,a cultivar of Z. bungeanum in Shaanxi province,were successfully determinated by the pro-
posed 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 Galactose was used as standard monosaccharide and 484nm was cho-
sen as working wavelength.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chromogenic reaction were obtained by single fac-
tor experiments and orthogonal test:addition sequence,phenol-sample-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tem-
perature of chromogenic reaction,25 ℃;amount of 5% phenol,0. 3 mL;amount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3. 5 mL;and duration of chromogenic reaction,30 min. System suitability test indicated that re-
gression equation of standard curve was y = 0. 012 7x - 0. 007 6 (R2 = 0. 997)and range with satisfactory
accuracy and precision was 10. 00 - 60. 00 μg /mL. LOD and LOQ were 2. 08 μg /mL and 6. 30 μg /mL,
respectively. Intra-and inter-day precision varied from 0. 49% to 3. 64% and from 5. 17% to 6. 05%,
respectively. And mean recovery was 101. 19% . The colored sample solution was stable within 2 h.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s in Dahongpao leaves in Shaanxi province,was in the range of 8. 11 -8. 89 mg /g.
The developed colorimetric method provides a basis for quantific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Z. bungea-
num leaves and exploitation of leaf resources.
Key words:Zanthoxylum bungeanum leaves;polysaccharides;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chromogen-
ic reaction
(责任编辑:李 宁)
64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5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