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枇杷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全 文 :促进剂对黄芩苷透皮吸收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 ,笔
者研究了苍术油等挥发油对其透皮吸收的影响 ,结
果表明它们都可以有效的促进黄芩苷的透皮吸收 ,
不仅为开发黄芩苷的透皮制剂奠定了一定基础 ,同
时表明挥发油的研究与开发也有望推动透皮吸收制
剂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4).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398.
[ 2] 张喜平 ,田华 , 程琪辉 , 等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研究现
状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03, 19(11):1212-1215.
[ 3] KimaBY, DohaHJ, LebTN, etal.Ketorolacamidepro-
drugsfortransdermaldelivery:stabilityandinvitroratskin
permeationstudies.Int.J.Pharm, 2005, 293:193-202.
[ 4] ChoaCW, ShinbSC.Enhancedtransdermaldeliveryof
atenololfrom theethylene-vinylacetatematrix.Int.J.
Pharm, 2004, 287:67-71.
[ 5] ModamioP, LastraCF.Transdermalabsorptionofcelipro-
lolandbisoprololinhumanskininvitro.Int.J.Pharm,
1998, 173:141-148.
[ 6] BabarA, SolankiUD, CutieAJ, etal.Piroxicamrelease
fromdermatologicalbases:InvitrostudiesUsingcellulose
membraneandhairlessmouseskin.DrugDev.Ind.Pharm,
1990, 16:523-540.
[ 7] 王德仁 , 张荣泉.天然透皮促进剂的研究开发途径.中
药材 , 2002, 25(10):751-752.
(2008 -04-09收稿)
枇杷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胡 娟 1 ,张 宏 2, 3 ,刘 刚3 ,陶宗娅 2, 3 ,钟 菡 3
(四川师范大学 1.化学与材料科学院;2.植物资源应用与开发研究所;3.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6)
  摘要 目的:优化枇杷花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为考察指标 ,通过单因素及 L9(34)正交试验优选枇
杷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确定以 1∶10的料液比在 60℃提取 3次 , 每次 1h为最佳提取条件。结论:本实验采
用的方法和指标适合于枇杷花总黄酮的提取 ,为将其开发成为现代中药成方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枇杷花;总黄酮;提取工艺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8)11-1724-04
StudiesonExtractionTechnologyofTotalFlavonoidsfromFlowerofEriobotryajaponica
HUJuan1 , ZHANGHong2, 3 , LIUGang3 , TAOZong-ya2 , 3 , ZHONGHan3
(1.ColegeofChemistryandMaterials;2.InstituteofPhytochemistry;3.DepartmentoflifeScience, SichuanNormalUniversity,
Chengdu61006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studytheoptimumextractiontechnologyoftotalflavonoidsfromFlowerofEriobotryajaponica.Methods:
Toscreenthebestextractiontechnologybysingle-factorandorthogonalexperimentaccordingtothecontentoftotalflavonoids.Results:
Theoptimumconditionswereasfolows:weextractedthreetimesat60℃, eachtimefor1handtheratioofrawmaterialsandsolution
was1∶10.Conclusions:TheextractingmethodisfitfortheextractionoftotalflavonoidsfromFlowerofEriobotryajaponica.Itcanalso
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manufacture.
Keywords FlowerofEriobotryajaponica;Totalflavonoids;Extractiontechnology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2006B035)作者简介:胡娟(1981-),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作。*通讯作者:张宏(1966-),女 ,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资源的开发与研究;Tel:028-81267211, E-mail:hzy hot@ 163.com。
  枇杷花为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 Eriobotryaja-
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花蕾及花序 ,在我国
浙江 、江苏 、四川 、广西等地大规模种植。枇杷花味
淡 、性微温 ,主治感冒咳嗽 、鼻流清涕 、虚劳久咳 、痰
中带血 〔1〕。民间常用于小儿肺热咳嗽及久咳不愈
患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 、慢性呼吸道疾病 〔2〕。枇
杷的根 、树干皮 、花 、种子均可供药用 ,有关枇杷叶 、
枇杷核 、枇杷果实的报道和利用较多 。而在枇杷产
地 ,为提高枇杷的质量 ,果农每年均将多余的花疏
除〔3〕 ,所以大多数的枇杷花一般作为垃圾处理 ,不
·1724·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11期 2008年 11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8.11.057
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污染环境。若能充分利用该
资源则可化废为宝 ,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枇杷花中含大量黄酮类化合物 。近年来 ,黄酮
类化合物因具有抑菌〔4〕、止咳抗炎 〔5〕、抗心率失常 、
降血脂 、抗氧化〔6〕、消除机体内自由基 、抗衰老 、增
强机体免疫力等多项药理活性且毒性低而倍受关
注 。已有文献报道枇杷花醇提液在增加小鼠气管排
泌量和抑制小鼠耳肿胀方面分别有镇咳 、祛痰和抗
炎的药理作用 〔7〕。本课题组也研究证实了枇杷花
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提取物具较好的止咳作用 ,并与
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 、蛇胆川贝枇杷膏等多种常
用止咳药疗效相当。
从植物的花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
研究的热门课题 ,其中有槐花 、山楂花 、金银花 、荷花
等 ,提取工艺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主要有水提法 〔8〕 、
有机溶剂提取法 〔9〕 、微波法〔10〕、超声波法〔11〕、酶解
法 〔12〕 、大孔树脂吸附法 〔13〕 、超临界萃取法 〔14〕及组合
法等。目前枇杷花的工艺研究未见报道 ,参考枇杷
叶的工艺研究〔15〕 ,本实验选用乙醇回流法进行枇杷
花总黄酮的提取 ,并进行了提取工艺主因素分析和
优化 ,为该药材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UV1700型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日
本岛津);WK-1000A型高速中药粉碎机(青州市精
诚机械有限公司);R501B型旋转蒸发器(无锡市星
海王生化设备有限公司);BP211D型十万分之一天
平(SARTOO-RIUS公司)。
1.2  试药 枇杷花 , 2006年 10月采于四川浦江 ,
经本校植物教研室鉴定为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
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的花 , 80℃烘干 、
粉碎后备用;芦丁对照品(批号:100236-200306)由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其它试剂均为分析
纯 。
2  方法与结果
2.1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
20 mg,用 40 %乙醇溶解于 100 ml量瓶中 ,定容 ,摇
匀 ,制得浓度为 206.5 mg/L的芦丁对照品溶液。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枇杷花 10 g,
在不同条件下提取后 ,抽滤 ,浓缩至一定量后定容于
50 ml量瓶中 ,加其提取溶剂至刻度 ,摇匀即得。
2.1.3 测定波长的选择:精密称取芦丁 1.0 ml对
照品溶液 ,按 “2.1.4”项下方法 ,在 200 ~ 800 nm内
扫描 ,得到总黄酮与铝盐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图 ,从检
测结果来看总黄酮与铝盐配合物在 400 nm、510 nm
处有较大吸收 ,但在 400 nm受溶剂峰影响较大 ,而
510 nm波长处其它成分的干扰小 ,故选择 510 nm
为测定波长。
2.1.4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吸取 0.1、0.5、1.0、
2.0、3.0、4.0和 5.0 ml对照品溶液置于 10 ml量瓶
中 ,加 5 % NaNO2溶液 0.3 ml,摇匀放置 6 min,再
加 10 %Al(NO3)3溶液 0.3 ml,摇匀 ,放置 6 min,加
4 %NaOH溶液 4 ml,摇匀放置 15 min后 ,用 40%乙
醇定容 。以同法配制空白对照 ,在 510 nm波长处 ,
测定吸光度值 , 得回归方程:Y=0.01172A-
0.00465, r=0.9999。在 2.065 ~ 103.250(mg/L)
范围内 ,浓度 Y与吸光度 A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
系。
2.1.5  精密度试验:吸取 “ 2.1.1”项下的对照品
溶液 ,重复测定 6次 ,测定吸光度值 , RSD为 0.22 %
(n=6),表明方法的精密度良好。
2.1.6  重现性试验:取同一批样品 ,按 “2.1.2”项
下方法平行制备 6份 ,测定总黄酮的含量 , RSD为
1.3 %(n=6),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
2.1.7  稳定性试验:取供试品溶液 5 ml, 按
“2.1.4”项下方法操作后 ,分别于放置后 0、30、60、
120、240、360 min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240 min内 ,
RSD为 1.6%,供试品溶液稳定性良好 ,但随着时间
延长 , 其稳定性降低 , 360 min时 RSD>2 % 。
2.1.8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枇杷花 0.04、
0.69、1.38 g,并分别精密加入 “ 2.1.1”项配得的芦
丁对照品溶液 0.36、6.0、12.0 ml中 ,按 “ 2.1.2”项
下方法制得高 、中 、低 3组浓度提取液(n=3),测得
回收率分别为 101.65 %、99.98 %、100.03 %, RSD
分别为 1.6 %、0.7 %、1.2 % 。
2.1.9  样品测定:精密量取供试液 1.0 ml, 按
“2.1.4”项下方法测定 ,外标两点法计算总黄酮含
量。
2.2 单因素实验 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 ,按
“2.1.2”项下方法平行制备样品(n=3),采用单因
素法考察提取方法 、溶剂浓度 、料液比 、提取温度 、提
取时间 、提取次数及药材粒度等因素对提取枇杷花
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2.1  提取方法选择:根据文献 〔8-14〕 ,槐花 、山楂
花 、金银花 、荷花等多种花提取黄酮化合物方法中较
常用的为回流提取法 、超声提取法两种 ,其中超声提
取法具省时 、能耗低 、适合实验室研究等优点 ,但研
究表明超声提取法用于大多数植物时提取率低于回
流提取法 ,且目前还不能普及并用于放大生产。所
以本实验使用回流 、超声及索氏提取三种方法对枇
·1725·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11期 2008年 11月
杷花进行提取 ,总黄酮含量分别为 14.584 ‰、9.791
‰、6.153 ‰,故选用回流提取法 。
2.2.2 提取溶剂选择:黄酮类化合物无论是游离
的黄酮苷元还是黄酮苷都易溶于乙醇 、甲醇等极性
大的溶剂中 。所以本实验以乙酸乙酯 、甲醇 、95%乙
醇 、65%乙醇 、40%乙醇 、水回流提取 ,总黄酮含量分
别为 2.168 ‰、 3.596 ‰、 3.091‰、 10.048 ‰、
13.671 ‰、10.968 ‰, 故选用 40%乙醇作提取溶
剂 。
2.2.3 粒度的选择:考察不同粒度对总黄酮含量
的影响 ,以原料(未粉碎)、未过 1号筛 、过 1号未过
2号筛 、过 2号筛四种粒度进行回流提取 , 总黄酮含
量分别为 10.469 ‰、15.100 ‰、12.148 ‰、12.666
‰,故粒度选用未过 1号筛 。
2.2.4 提取温度的选择:考察不同提取温度对总
黄酮含量的影响 。结果如图 1所示 ,总黄酮在乙醇
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同时由于温度
的升高 ,提取液黏度减少 ,扩散系数增加 ,浸提速度
加快。但温度太高可能使黄酮发生氧化 ,故 70 ℃时
总黄酮含量反而降低 ,所以提取温度选择 60 ℃。
图 1 提取温度对枇杷花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2.2.5 提取时间的选择:考察不同提取时间对总
黄酮含量的影响 。结果如图 2所示 ,总黄酮含量随
提取时间延长而增加 ,但在 1h后增加缓慢 ,同时考
虑到实际生产应用中的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 ,故选
用 1 h为宜。
图 2 提取时间对枇杷花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2.2.6 提取次数选择:考察不同提取次数对总黄
酮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 3所示 ,提取 3次后已提
出总黄酮含量的 85% ~ 90%,从生产工艺的角度考
虑 ,故选用 3次。
图 3 提取次数对枇杷花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2.2.7  提取料液比选择:考察不同提取固料比对
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结果如图 4所示 ,料液比为 1:
10时较好且利于节省能耗 ,故选用。
图 4 提取料液比对枇杷花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2.3 正交试验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 ,选取温度 、
时间 、提取次数 、料液比 4个影响黄酮含量的主要因
素 ,进行 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因素
水平见表 1,正交试验结果见表 2,方差分析结果见
表 3。
 表 1  因素水平表
水平
因素
A温度(℃) B提取时间(h) C料液比(%) D提取次数(次)
1 40 0.5 10 1
2 60 1.0 20 2
3 80 1.5 30 3
 表 2  正交实验结果
实验号 A B C D 总黄酮含量(‰)
1 1 1 1 1 8.780
2 1 2 2 2 15.530
3 1 3 3 3 18.305
4 2 1 2 3 17.055
5 2 2 3 1 13.035
6 2 3 1 2 15.700
7 3 1 3 2 8.885
8 3 2 1 3 16.370
9 3 3 2 1 9.635
K1 42.62 34.72 40.85 31.45
K2 45.79 44.94 42.22 40.11
K3 34.89 43.64 40.22 51.73
R 10.90 10.22 2.00 20.28
·1726·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11期 2008年 11月
 表 3  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来源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差 F P
A 21.0939 2 10.5470 37.65 P<0.05
B 20.7709 2 10.3854 37.08 P<0.05
C(误差) 0.5601 2 0.2801 1.00
D 68.8962 2 34.4481 122.99 P<0.01
  注:F
0.05(2, 2)=19.0, F0.01(2, 2)=99.0
  由表 3可知 ,提取次数(D)对枇杷花中黄酮含
量影响最大 ,但提取 3次时已提出总黄酮含量的 90
%,故提取 3次;提取温度(A)的影响次之 , 但温度
太高可能使黄酮发生氧化 , 70 ℃时总黄酮含量反而
降低 ,所以温度选择 60 ℃;再次为提取时间(B),时
间越长 ,提取率越高 ,当提取时间达到 1 h时 ,提取
已经比较充分 ,延长时间将降低提取效率;而料液比
(C)对枇杷花总黄酮提取的影响不大。
2.4  验证试验 按 A2B2C1D3 ,即在温度 60℃、提
取时间 1 h、提取次数 3次 、料液比为 1∶10的最佳条
件下进行重复性实验 。结果三次提取得到的黄酮含
量分别是 17.392 ‰、18.471 ‰和 17.636 ‰, RSD
为 3.173 %,表明本工艺稳定可行 。
3  讨论
本实验得到了枇杷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
A2B2C1D3 ,即 60℃下 ,提取 3次 ,回流 1 h,料液比为
1∶10。其为节省提取工艺成本 ,降低能耗和工业化
生产的合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并为枇杷花黄酮类
化合物的稳定性及开发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4).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145.
[ 2]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03:
332.
[ 3] 黄福山 , 袁为明 , 俞文生 .枇杷大棚栽培疏花疏果技
术 .江西园艺 , 2003, (6):10.
[ 4] 何莲 , 张宏 , 李琪 , 等 .枇杷花系统溶剂提取物抑菌作
用研究 .食品科学 , 2007, 28(12):109-111.
[ 5] 王立为 , 刘新民 , 余世春 , 等 .枇杷叶抗炎和止咳作用
研究 .中草药 , 2004, 35(2):174-176.
[ 6] 赵继红 , 梁宇 ,颜达予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结
构因素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2001, 13(1):36-38.
[ 7] 邓晶晶 , 卢先明 , 蒋桂华 , 等 .枇杷花镇咳祛痰和抗炎
的药效学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 2007, 17(12):2469-
2470.
[ 8] 朱英 , 裘德胜 , 陈民 , 等 .金银花叶总黄酮的水提取工
艺研究 .中成药 , 2007, 13(1):60-63.
[ 9] 吕琴 , 刘金宝 .乙醇提取石榴皮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
件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2007, 30(3):225-227.
[ 10] 汤建萍 ,周春山 , 涂秋云 , 等 .微波辅助提取荔枝核黄
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 , 2007, 19(4):671-674.
[ 11] 付英娟 ,于智峰 , 张建新 .超声波提取蜂胶黄酮的条
件优化.食品工业科技 , 2007, 28(5):143-145, 148.
[ 12] 毕会敏 ,张守勤 , 刘长姣 .用纤维素酶-乙醇协同提取
红景天总黄酮 .吉林大学学报 , 2007, 37(2):479-483.
[ 13] 谢慧明 ,骆祥峰 , 张文成 , 等 .银杏黄酮苷提纯工艺研
究.农业工程学报 , 2001, 17(3):103-106.
[ 14] 何雁 ,刘勇 , 李毅 ,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超临界 CO2流
体萃取丹参中丹参酮工艺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06, 31(24):2042-2045.
[ 15] 林启训.枇杷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浸提工艺研究.农
业工程学报 , 2005, 12(7):190-193.
(2008 -04-28收稿)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 》出版
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梅全喜教授主编的《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一书近日由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全书 210万字 ,共分 28章 ,总论 7章 , 各论 21章 ,收载药物 523种。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 ,按
中药传统功效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编写 ,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对传统的祖国统一国医药学理论
也做了少量的试探性阐述。以突出药理作用为主旨 ,对每味药药理作用作了较为详细和深刻的阐述 ,在阐述药理作用时注重
揭示传统中药的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联系 ,对与传统中药功效有关联的药理作用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现代中
药的应用不少是以现代药理作用为基础的 ,本书亦将临床应用部分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介绍。本书收载的资料主要是现代
资料 , 尤以近 10年资料为多 , 近期资料收至 2008年 3月底。在内容上力求反映近年来国内 、外在中药药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新
成果 、新进展 ,具有新颖性。本书不仅适用于从事中药科研 、生产 、经营和应用人员以及中医 、西医 、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使用 ,
对于大中专中医院校的教学而言 ,该书同样是一本详实 、实用 、高质量的参考书。
该书定价 138元 ,有需要者请汇款至:528400广东省中山市南安路二号 ,中山市中医院药学部高玉桥药师收 ,免收邮费。
·1727·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11期 2008年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