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香荚兰扦插苗白绢病病原鉴定



全 文 :1 9 9 4 年 第 1 7卷第 l期 云南热作科技
香荚兰扦插苗白绢病病原鉴定 `
李加智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
香荚兰 ( Vani l l Or f agr an s)是重要的热带
香料作物 。经济价值高 , 已列入我省 “ 八 · 五 ” 计
划中的重点开发项 目 , 现已发展为一定规模的
生产性种植 。 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 ,在香英兰
生长的各个时期 , 常有病害发 生 , 若防治不 及
时 , 措施不当 ,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
91 年 7一 8 月 , 景洪公路总段云路种植场
香荚兰种植基地 ,部分香荚兰扦插苗的茎蔓基
部出现病害 , 即茎蔓基部 (包括土壤中的部分 )
的蔓叶和根部出现黄褐色腐烂 , 并在病部表面
长出索状白色菌丝体 ,呈扇形向前延伸 ,在较老
的菌丝上 , 长有黄白色颖粒状物 , 发病率为 2一
3%
, 有的随病情发展而死亡 ,造成一定的损失 ,
我们对病原菌作了分类鉴定 ,并对病害的发生 ,
发展作了观察 , 其结果如下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病原 菌分离与致病试验
取香英兰感病的蔓 ,用 自来水冲洗干净表
面的泥土 ,杂物 ,再用 75 % 乙醇做表面消毒 。 在
无菌条件下 , 从发病组织的病健交界处取 。 . 3
X 0
.
3 厘米的带病组织 ,接种于 P D A 培养基平
板中央 ,置 30 ℃恒温条件下培养 , 72 小时后 , 从
长出菌落的边缘挑取 0 . SX O . 5 厘米大小的带
菌琼脂块 , 在长 40 厘米的香荚兰蔓上作人工刺
伤后接种 , 在相对湿度为 1 0 %的培养缸 内作
保湿培养 , 待发病后 , 再在病健交界处作取样分
离培养 , 得到和接种菌形态一致的纯培养菌株
( .5 9 10 6 )
, 即为供试菌株 , 并 以上 述方法再次
做离体致病试验 ,观察病状 、 病征 。
1
.
2 病原形态观察
. 本文承蒙杨雄飞副研究员审稿在此致谢 .
1
.
2
.
1 菌落形态及初生菌丝的锁状联合和分
生艳子观察
在供 试菌株 5 . 9 1 06 于 P D A 平板培养两
天的菌落边缘 ,切取直径 4毫米的园形菌块 ,分
别接种 于 3 个 直径 为 9 厘米 , 装有 10 毫 升
P D A 培养基 平板的中央 , 每皿接一个点 , 经
3 0 ℃恒温培养 72 小时 , 观察菌落形态 , 并挑取
1 平方厘米大小的带菌琼脂块 , 置载玻片 ,观察
菌丝的锁状联合结构 , 1 0一巧 天后 ,挑取部分
菌块 ,观察各种抱子的产生 。
1
.
2
.
2 菌核的培养观察
在供试菌 5 . 9 1 0 6 平皿培养菌落边缘切取
直径 4 毫米的园形菌块 ,接种于 3 个直径 9 厘
米内装 10 毫升 P D A 培养基的平皿中央 , 每皿
接一点 。 经 30 ℃恒温培养 , 分别于第 5 , 8 , 10 天
后观察菌核产生和生长情况 , 于 12 天后 ,用游
标卡尺测量菌核大小 。
1
.
2
.
3 不 同温度下 的菌落生长观察
在供试菌株平板培养的菌落边缘 , 取一块
直径 4 毫米的园形菌块接种于直径 9 厘米 内装
10 毫升 P D A 培养基平板 中央 , 共 12 皿 ,分别
置于 20 ℃ 、 30 ℃ 、 36 ℃ 、 37 ℃ 、 的恒温培养箱内 ,
每个温度放 3 皿 , 3 夭后观察菌株生长情况 。
结果
1
. 经柯赫 ( C o h e r ) 试验 , 得 到纯培养病原
菌株 5 . 91 06 。 用带菌琼脂块接种新抽的健康幼
苗蔓上 ,保湿培养两天后 ,在以接种点为中心的
上下部位均出现病状 , 随着病斑的扩展 ,病蔓上
长出索状 白色的放射状菌丝 , 蔓变成黄褐色软
腐 。 至第 10 天 ,菌丝上长出园形的黄褐色菌核

1 4 9 9年 第 l期 香芙兰扦插苗白绢病病原鉴定
讨论
据报导 , 香荚兰 白绢病曾在厦门亚热带经
济植物研究所温室栽培的香荚兰上发生过 ,其
病状 ,病原物形态同西双版纳发生的相一致 ,用
西双版纳香荚兰 白绢病病原形 态与张中义 、
P a ul H ol il da y 等对该病原的描述作了细致的
比较 ,也十分相近 (表三 ) 因此 ,确认西双版纳香
英兰这 一 病害为香荚兰 白绢病 , 病原菌为 :
S C eI OF t i u m r o lf s i i S a e e
.
由 s e l e r o t i u m r o lf s ii s a e 。 所致的白绢病在
我国多种植物 , 作物上都有发生 , 病原分布甚
广 , 危害大 ,该病病原也广泛存在于热带 ,亚热
带土壤 中 , 栽植于苗圃或大 田的香荚兰 ,一般情
况下 , 本病很少发生 ,但若管理不当 ,苗木太弱 ,
栽后肥力不足 , 才可能发生此病 。
对本病的防治 ,主要是完善栽培管理措施 ,
在栽种苗前 ,用 0 . 5%多菌灵水液浸泡 10 一 15
分钟 , 刚移栽不久的苗 , 尚未恢惶正常生长 , 需
作经常性病害观察 ,一但发现有病 , 立即清除病
苗 , 并对发病处的土壤用 0 . 5一 l %的多菌灵水
药液每隔 3一 5 天浇灌 1 次 ,连续 2一 3 次 , 可取
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
参考文献
1
、 黄伙平《亚热带植物通讯 》19 85 . 1 .
2

P a u l H o l l id a y
.
( F u n g u s 肠 s e a s e s o f t r o p i e a l C r o p s )
3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1 9 7 9
4 、 张中义等 , 《植物病原真菌学 》 1 9 8 6
(上接 3 3 页 )
2
.
3 壮苗培养 : 直接把长得粗壮的小苗移栽出
来 , 让弱小的苗转到 M S 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壮
苗培养 , 半个月后可再移栽 。 也可以不转到 M S
培养基中 ,继续在原培养基中生长半月让其发
育健全后再移栽 。
2
.
4 移 栽 : 将试管苗小心取出来 ,用 自来水把
根部的琼脂冲干净 ,直接移栽到沙床上 ,适时浇
水 。 幼苗在沙床上长出新根来 , 再用袋子移栽 ,
放在苗床上 ,待长出三 、 四片叶子就可出圃 。
3 讨论和问题
3
.
1 开始在进行诱导胚状体和小植株时 ,产生
的胚状体和苗较少 , 以后随着继代培养的代数 `
增加 ,胚状体和小苗才越来越多 。 继代培养可用
M S + B A l m g / L + N A A Zm g / L 或 M S + K T
l m g / L + 2
.
4一 D l m g / L 。 蔗糖 3% 、 P H s . 8 的
固体培养基 。 笔者认为这是愈伤组织逐渐适应 ’
培养后 ,胚状体大量诱发的结果 。
3
.
2 彩叶芋幼苗在试管中是绿色的 , 一般看不
到彩斑 , 只有双色彩 叶芋可以看到白色叶斑 ,而
其它彩斑在移栽出来后 ,才逐渐形成彩斑 。有人
认为一是某些叶肉细胞的质体发生突变 , 二是
由于病毒或类菌质体的感染 。 〔 , 〕笔者认为彩 叶
芋的彩斑的形成还与阳光 的照射有关 ,因为彩
叶芋移栽后 , 放在阳光照到的苗床上 , 长出第三
片叶时 , 才逐渐看到彩斑的出现 。 而把移栽的苗
放在阳光照不到的她方 ,长出的叶仍是绿色 ,放
在阳光照到的地方 , 以后长 出的叶才又逐渐看
到彩斑出现 。
3
.
3 大规模生产商业试管苗 , 可以把固体培养
改为半固体或液体培养 , 以降低成本 。在其它方
面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
参考文献
[门中国花卉协会编著《花卉快速繁殖 》 1 9 8 9 年 1“ 一 148
〔“ ]朱至 清等 “花 叶芋的组织培荞和植株再生 ” `植物学报 》
1 9 84 V O L
.
2 6 5 74一 5 7 8